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黄河人家 / 古圣先贤雕琢万里江山英雄豪杰研磨千古风情

古圣先贤雕琢万里江山英雄豪杰研磨千古风情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二回
  相传,史前上古时期,天降豪雨,经年不止,洪波涌起,浪高接天,大地变成了泽国,无数生灵丧没于水。面对迎面扑来的天风海雨,舜帝命得力大臣鲧治理洪水。
  鲧衔圣命,带领属下,手持天帝赐与的至宝——息壤,信心满怀地出发了。在他看来,息壤乃无所不能,洪水再大,也不难治理。怀着这一想法,哪里洪水泛滥,他就到哪里堵截。
  说起息壤这个宝贝,非同小可。他可以自然生发土壤,把他放到河水泛滥地方,就会立即生成一座堤坝,阻挡洪流。鲧自信息壤在手,不怕洪患不平。
  然而,鲧低估了洪灾的程度,堵住东边的洪流,西边又泛滥成灾,辛辛苦苦奔波了好几年,洪患非但未平,反而比以前更加厉害了。为此,舜帝大怒,杀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他认为水性至柔,只有顺从其往低处流的天性,挖渠开沟,劈山凿孔,把其导入大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洪水。
  于是,他一改父亲的老办法,反其道而行之,变堵截为疏导。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驯服了四处为害的洪水。
  被洪水占领的土地重新变为了良田,百姓从此安居乐业,齐声赞颂禹的功绩,尊称禹为“大禹”。
  英明的舜帝见禹功高齐天,众望所归,就效法尧的做法,把帝位禅让给禹,让上古纯朴、善良、德能至上的风气得已传承。
  大禹在治水的十余年中,他收伏了水中游的龙、天上飞的鹰,陆上跑的兽,还结交了很多神仙朋友。他开凿了五湖,疏理了长江、黄河,重新安排了三山五岳。
  在此期间,他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听到屋内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也抑制住强烈的思念,带着治水大军匆匆而去。
  为了早日治平水患,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首领,手上磨起厚厚的趼子,腿上的汗毛也掉得干干净净。
  这一年,大禹来到冀州,凿开灵石山,空出晋阳湖,使晋中平川,汾河流域由泽国变成米粮川。尔后,又马不停蹄,带领浩浩荡荡的治水大军,翻越连枝山,沿湫川南下,直奔黄河龙门山而来。
  黄河龙门以北二十余里的地方,就是险要之地碛口。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没有碛口这一说。
  相传,那一段黄河里有一条恶龙为患,黄河水受龙门山的阻挠,常常肆虐两岸百姓。恶龙借助水势,兴风作浪,两岸百姓离乡背井,苦不堪言。
  治水大军翻越连枝山后,天已黄昏,人困马乏,大禹命令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安营驻扎,埋锅造饭。村里的百姓听说治水的大禹来了,纷纷把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慰劳大军。大禹被老百姓的纯朴善良所感动,带领手下,栽种了五株柏树,以作纪念。
  老百姓感念大禹,就把村子更名为“大禹村”。并在大禹亲手植树的地方,修建起一座“禹王庙”。将大禹栽种的五株柏树都圈在庙院之内,作为神迹来供奉。
  再说,大禹带领治水大军,浩浩荡荡赶到黄河岸边,唤出了潜藏在水中的恶龙,劝其改邪归正。不想,恶龙怙恶不悛,非但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反而胆大妄为,张牙舞爪地向大禹扑来。守护在大禹身旁的应龙,怒其不识好歹,双爪一伸,掌心两道闪电击出,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恶龙被击得粉碎,尸体七零八落跌进黄河,化成一丛丛狰狞险恶的暗礁,横亘在河道之中。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大同碛”。
  大禹见恶龙被杀,连呼可惜,不事稍停,带领人马继续南下,来到达孟门的蛟龙壁。
  “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只见蛟龙壁高入云天,挡住黄河的去路。黄河至此,无路可去,咆哮如雷,浪达九天,涌流四溢,两岸成了汪洋泽国。被水淹没的城郭,露出高高的塔尖,被浪吞没的尸体,挂在摇摆的树梢……群鸦乱啼,残阳如血,西风正劲。眼前的惨景,激起大禹的冲天怒火,他呼唤巨灵之神扛来劈山神斧,幻化出顶天立地的法像,双手把神斧高高举起,猛然挥向蛟龙壁,随着百川为之震动的一声巨响,刹时间天昏地暗,待烟尘过后,只见蛟龙壁被劈开一道数十丈宽的口子,被堵塞已久的黄河水,呼啸而下,浸泡在水中的道路、农田、房屋……渐渐露出水面,黄河两岸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大禹收了法像,带领人马,沿着黄河,一路向南,逢山开山,遇险排险,降魔除妖,终于把水患不已的黄河导入东洋大海。从此之后,神州大地又呈现一派风和日丽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的历史延续不断。
  再说大禹村,大禹栽下的五株柏树,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到清朝时,只存活下来一株。这株古柏周长达一丈五尺多,树高参天,郁郁葱葱,亭亭如盖。每到夏天,树下绿荫森森,凉风习习,是一个乘凉避暑的好地方。村民们聚集于树下,说古论今,遥想神禹当年……
  有一汾州富商,见古柏奇伟,便起觊觎之心,欲占为已有。他出了很高的价钱,将树买下,并准备第二天砍伐。想不到,就在当天夜里,风雷大作,豪雨如注,吓得村里的人,谁也不敢出门看个究竟。第二天,富商雇好木匠、车辆,兴冲冲地来到庙上伐树。近前一看,昨天还好端端的一株柏树,却象被一种巨大的力量,向左扭了一扭,纹理紊乱,木质已不堪为用。
  汾州富商怕得要死,连忙到庙堂烧香、磕头、祷告,乞求神灵免罪,然后,带着人马,垂头丧气,败兴而归。此后,村里人再也不敢怠慢,重新修葺了庙堂,殷勤地侍应香火,禹王庙又成了一方善训之地。
  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原逐鹿,北魏孝文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并在碛口镇留下圣迹。
  相传,有一年夏天,孝文帝东渡黄河,到河东一带视察民情,规劝农桑。
  孝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每到一地,他都要召集当地的三老座谈,以便掌握来自最底层的民情。这一天,他来到碛口镇李家山村,却逢天降大雨,不得已,命令扎营驻息,吩咐手下请来当地三老。三老都是土生土长的乡民,进入皇上的龙帐,一个个诚惶诚恐,只顾跪在地上磕头,谁也不敢抬头。
  孝文帝吩咐赐座,连续说了三次,他的声音却被大同碛雷鸣般的涛声淹没了,孝文帝的随从听不清,跪在地上的三老更是听不清。
  原来,李家村坐落在紧靠黄河的山头上,孝文帝驻扎的地方是离黄河更近的一个山凹里。大雨之后,黄河水涨,平时就水声如雷的大同碛,此时,更是惊涛裂岸,震耳欲聋。孝文帝怒水声干扰了他与三老的谈话,大声吼道:“我要听民声,不愿听涛声!”
  天子之怒,非同小可,孝文帝的话刚落音,如雷的涛声马上隐去,龙帐里不时传出孝文帝和三老的说笑声。
  往事越千年,时至今日,凡是一走进孝文帝与三老夜谈的那个山凹,大同碛聒耳的涛音马上就听不见了。但再往前走几步,拐过前面的小山梁,震耳的涛声依旧。
  按今天的科学方法分析,应该是右边的小山包挡住了声音的传播?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宁愿相信是孝文帝出声止涛的。
  孝文帝离开了碛口镇,沿湫水河北上,快到三交南山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头紫雾腾腾,一道瑞气直冲九霄,遥射斗牛,隐隐透露出一股王者之气,孝文帝见后,心惊不已,暗道,“此处日后必有王者兴”。
  正在此时,随驾的一位会望气的大臣拦住了车马,奏道:“此山气象万千,聚南北一川灵气,受东西两山化育,纳千沟万壑精神,日后必有王者兴,望陛下早图之。”
  古今帝王,谁不愿自己的江山代代相传,千秋万世,无穷无尽。孝文帝虽然英明,毕竟也是帝王者流,依然不能免俗,急问道:“计将安出?”
  大臣答道:“速凿断来龙去脉,建庙以镇之。”
  孝文帝忖思良久,点点头,示意手下依计而行。
  圣旨一下,地动山摇,成百上千的民夫工匠被征调到工地。孝文帝还放心不下,不辞劳苦,亲自登上三交南山顶察看。
  山上古柏森林,荆棘丛生,百鸟在林间出没,清泉在石上低吟,地灵之聚,玉气之扬,山苍苍,石琅琅,水泱泱。北望,湫水河似一条从云烟深处飘荡而出的青罗带,宛转从山脚下流过。东西两山,却似涌动的波涛,起伏有致,夹一川苍翠,在一个遥远的瞬间,被历史定格。
  “好一个人间仙境!”孝文帝叹服道。同时,又暗自庆幸,认为自己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消除了一个威胁帝业的隐患。想到这里,不免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手舞之,足蹈之。
  丛生在路旁的荆棘,看不惯帝王为一家之利势,不惜涂炭生灵,毁坏自然的毒辣举动,用周身的钩刺扯住文帝的龙袍,以示抗议。
  孝文帝使劲扯了几次,挣扎不脱,又不免动了天子之怒,拔出随身携带的龙泉宝剑,含怒向荆棘斩去,并怒喝道:“此处荆棘独无刺!”“真龙嘴里无戏言,从此之后,生长在三交南山的荆棘就再也生不出刺钩了。但小小的荆棘,以弱小抗拒强大的铮铮风骨,却成了当地老百姓精神生活中的一座潜意识偶像,世世代代得到不断传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