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纵横初唐 / 第六十二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 二

第六十二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 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崔翕在博陵崔氏很是特别,算是地位超然。
  他是贞观廿三年的进士及第,但却终身不仕,早年游历大川寄情山水,中年返回安喜做了族学山长。
  博陵崔氏本以耕读传家,历来不泛饱学儒士,近这二十年来崔翕便是其中翘楚人物,乃是天下知名的纯儒,或誉之为“崔夫子”。
  崔如英为青霞所作之《琵琶行》,较之前作风格迥异,用字老到,藉歌女之身世凄凉寓谪居之苦闷,意寓鲜明、深刻。这样子一首长诗,很不好写,文字功底稍有不够便易流于空泛、平庸,可此诗显然极为上乘。问题是如此一首寓情于景、描述谪居心境的长诗,是出于一位年不到十五岁的少年之笔么?
  此诗一旦传扬开来,会引发一大片置疑声。虽然崔三郎的诗名已为认可,但这样子一首诗,的确会令人生疑。
  崔翕此问,看似问诘,其实更是维护,由他发问,最合适不过。
  他此言一出,余者或举茶盏或望向别处,尽是漫不经心,其实都在凝耳细听。
  崔如英似早知有此一问,答道:“这几年在郎山,闲来无事我会四处游逛,或山野乡民,或贩夫走卒,或苦力渔民,或游方郎中,闲聊攀谈,了解当地风情人物,多有野佚故事。某一回,我偶遇一潦倒中年男子,谈吐颇为不俗,遂与之交杯推盏把酒倾谈。酒过数巡,伊不堪酒力,又或是触景生情,乃呜咽不已。再三问之,方诉其身世遭遇,尤以其贬谪时遇琵琶女一事最为情怮⋯⋯”他侃侃而谈,令听者瞬间身置其中:“此事实在令人唏嘘,过后始终有一幅画面在我脑海闪现:一个穷困潦倒的旅人,滞留于一破败渡口,偶然听得铮铮琵琶声起,乃循声而去,却是一琵琶妇在卖艺求生。这位旅人新近被贬官去职,心中苦楚,与琵琶妇一番询问交谈,遂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伤,正是凄凄惨惨戚戚,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悲⋯⋯这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忘怀,遂提笔以记之,方有《琵琶行》一诗。”
  屋子里一时间静了下来,仿似与屋外隔绝成两个世界。
  宦海沉浮,这屋子里几乎都在走仕途,虽然出身高门贵族,又哪有一路坦途的道理,怎会不知晓其中艰辛?《琵琶行》此诗借琵琶之名诉悲苦衷肠,原就极易引发共鸣,再听崔三郎说了此中前后原委,愈发的有了感触,当下再无疑惑。
  写诗作文这种事,原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未必就是作者亲身经历,更多的是内心感悟。
  只是,所谓言为心声,这崔三郎的写作风格忒也多变,叫人难以常理度之呀。
  李峤便叹道:“崔三郎,‘崔十斗’,‘崔一步’⋯⋯日后怕又可称为‘崔千变’喽。若论文采之斐然,三郎之名可与王子安比肩也。”
  崔如英唯有作赧然状。这李峤乃是赵郡李氏东祖房人士,因为行五,那李如英唤他“五叔”,算是本宗,尚未出五服。或是因为李英如之故,又或是原本崔、李两家就有通家之谊,王巨山对崔三郎颇为友善。
  这时,楼子里的人敲门进来问是否可以用膳,崔守业作为席中东主,示意上菜,又让崔如英一起入席。
  菜式自是丰富的,但对于烹作方式,崔如英暗暗吐槽。此时做菜的方式,一种是烤,一种是蒸,还有一种是煮,炒菜什么的就别想了。重要的原因就是烹饪用植物油(主要是麻油)的缺乏,所以蒸煮、炙烤、生食倒是最主流的方法。
  至于蒸煮的菜,那就是各类羹菜了,一般的百姓家是吃不到多少肉食的(尤其唐律中对宰牛这件事管理特别严格,搞不好就要获罪,所以牛肉就更不是日常的吃食: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疏】议曰: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主要是炖煮蔬菜,当年多得是萝卜、芹菜、白菜、秋葵、茄子、苋菜、以及蘑菇。把这些东西放酱油、糖、盐、醋煮来吃,佐以腌制的小菜,下饭已经足够了。
  穷人想吃鸡以外的肉,有时候也可以吃到腌肉、肉干之类的东西,但要吃好肉还有些法子,其一当然就是打猎,其二就是捕鱼,其三介绍一个取巧的法子,去给人当奴仆——“见京都人说,两军每行从进食,及其宴设,多食鸡鹅之类。就中爱食子鹅,鹅每只价值二三千。每有设,据人数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谓之‘浑羊殁忽’。”
  ——唐时美食,前文已有详叙,此处不再赘述。
  崔如英对吃食倒是没太多讲究,只是,没有炒菜呀,实在对不住自己的胃。事实上,他在郎山时便设法给自己改善伙食。这个时代,植物油是有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古法,本朝将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他知道南方有一种油茶树的种籽可以榨油,叫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木梓油、清油、茶籽油、油茶籽油,被视为山珍贡品,素有“油王”之美誉,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为了吃上可口的美食,他也是拼了,一方面让人远赴江南道收购油茶籽,一面又依着记忆教工匠制作木制压榨机。经过数次试验、改良后,压榨机成功问世,虽然日出油量只有二、三百斤,较之于当今的木制压榨机却是大大的提升了效率。有了香醇的茶油,接下来他又自己先动手炒了几道菜,是时恰巧卢小胖也在,直呼“好吃”,就差没有把乘菜的盘子给吃喽。
  之后的郎山半隐居的日子里,至少在吃这方面,他崔三郎是极为享受的,回到安喜,也将“炒菜”带了回来,一时间,成了“显允坊”崔氏二房推广速度最为迅猛的事情。只是,毕竟茶油数量有限,假叶氏之名大东家其实是崔氏的酒楼坊肆却是不曾推广这种新型菜式的。
  或许,可以弄个高大上的私人定制宴,也是一条不错的财路哦。
  他如此胡乱想了一会儿,望着满桌的老三样:烤、蒸、煮,实在提不起食欲,勉强陪着几位“长辈”吃了几盏酒。
  这一席老中青组合相处的倒也算融洽,话题在本次“品花大会”上打转。
  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此等花魁大赛本就是为达官贵人、风骚名士量身定做的。虽然说,魏晋时期清谈误国,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或“问难”,或“谈助”,所谓名士风流者也。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是为“清言”。《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所谓“清谈”,只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谈既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必尚虚无之论,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入唐以来,“清谈”早消声匿迹,但似“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这等儒林雅事仍令人心神向往。
  太宗皇帝文功武略雄才盖世,当今圣上亦是一代明君,历经数十年治理,虽也有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但已称得上是河清海晏、物阜人熙。值此太平盛世,正当歌舞升平,诸如花魁大会此等盛宴也算是应运而生了。
  名士自风流,至少这一屋子的人很是沉醉其中。
  “巨山,仲英,你们此番联诀前来,当也有力捧之人吧。‘文章四友’嘛,少不得要奉上新诗佳作了。”崔守业乃是当今刑部侍郎,从二品大员,此次省亲返乡,也算是适逢其会了。
  苏、李二人对视一眼,“捧花魁”是雅事,倒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李峤笑了笑,说:“倒是有的,稍后赞皇那位娘子登台,唱的便是某的拙作⋯⋯有三郎诗作珠玉在前,某真真是献丑了。”
  “正是如此⋯⋯”苏味道接上话头:“班门弄斧罢了⋯⋯某倒是期待晚些时候公孙大娘的表演,定必是无与伦比的⋯⋯三郎,据闻公孙大娘会诵唱你的诗作,可是当真?”。
  屋里众人尽望向崔如英,只见他微微点头:“算是吧。”
  李峤哀叹一声:“果真如此,却教别人怎么玩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