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纵横初唐 / 第六十一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 一

第六十一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 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凡入丽景门者,百不全一。是以,“丽景门”亦为“例竟门”——言入此门者例皆竟也。“竟”为完毕之意——竖着进去,横着出来;活人进去,死尸出来。
  丽景门内设有监狱,专门搜罗“国家公务员”的犯罪证据,罗织罪名后处死,凡从丽景门入狱者,照例吹灯拔蜡,“例竟”就是“照例完蛋”的意思。
  这一年,天后于“丽景门”内设立“推事院”,专供酷吏掌管使用,这其实是特设的监狱。
  丽景门的标志是一朵血红的彼岸花,通常绣在丽景门成员的左肩上。事实上,丽景门所有人的左肩都有一朵烙上的彼岸花,终生保留。传说当丽景门成员与旁人厮杀时,如果血溅到彼岸花上,那么这朵花将会变得无比妖艳,吸引敌人大部分的注意力,从而轻松斩杀对方⋯⋯
  当然,这些传闻颇具传奇色彩,倒不见得就是真的。
  除了“丽景门”,且有“不良人”——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不良帅”,即汉之“大谁阿”。
  另外,有小道消息称,天后有意在“丽景门”外设“梅花内卫”,其成员多,十分隐蔽,集团要求严格,内卫头子被称为大阁领,每个成员左臂都刻有梅花刺青,以区别“丽景门”的成员⋯⋯
  传闻呀,未必是空穴来风。但这种秘辛之事,不曾公诸于世,那便只能是私下思忖思忖,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对太原王氏,崔如英是颇有好感的,如见过的王福畴父子,都是友善之人,值得一交,面前这位王氏中人,虽然身居高位,却不倨傲,笑吟吟的望着自己,如长辈般的目光叫人心头暖和,赶紧重新作揖执晚辈礼。
  王挺笑意盈盈:“崔氏有三郎,才气独十斗。这些年关于三郎的故事听了一耳朵,今天却是头回见面,看来传闻不实哪⋯⋯”顿了一,见众人愕然状,方慢慢的说道:“就三郎这风姿,又哪是传闻可形容的?彼其之子,美如英⋯⋯逐之为子女取名,倒是恰如其分妙入毫巅。”
  众人皆笑,深以为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色当前,总是赏心悦目的。
  “巨山,仲英,他便是崔三郎了。”崔翕又给崔如英介绍另外二人:“三郎,且见过这二位前辈,赞皇李巨山、栾城苏仲英。”
  那二人皆是三十来岁,并不托大,开声自我介绍,“某是李峤⋯⋯“、“某是苏味道⋯⋯”
  “巨山和仲英于乾封二年和三年中了进士,真真的科场前辈,三郎当好生讨教讨教。”崔守业见崔三郎似乎有些茫然,便出声点出李、苏二人的身份——崔如英即将入京备战来年春闱,已是进士及第的苏、李二人正是科举前辈。
  崔如英心里莫名感触,免不得再次行礼:“崔如英见过李前辈、苏前辈。”
  李、苏二人连说“不敢当”,丝毫没有将崔三郎当后辈看待的意思。
  那苏味道肤色较为黝黑,颔下还蓄了胡须,瞧着比实际年龄更大,眼神极为犀利:“崔三郎才名动天下,昔年曹子建七步成诗叹为观止,今有崔三郎一步一诗,无愧谪仙人之誉呀。”言辞诚恳,不吝溢美之词。
  李峤面貌更为儒雅,频频点头:“纵观崔三郎流于世面的诗作,风格迥异,却皆为上品,所谓‘崔十斗’、‘崔一步’确不为过,某不如多也。”
  崔如英简直无语了,让两位大神交口称赞的感觉其实也不大好:“二位前辈是要折煞后辈了,若说作文写赋,晚辈又岂能望‘文章四友’项背。”
  苏、李二人对视一眼,略显愕然。
  崔守业笑道:“‘文章四友’这称号是近来方有的,怕是巨山和仲英二位当事人尚不清楚吧,不想三郎却是听闻了。”
  崔如英心中暗呼“侥幸”,差点闹出乌龙,太想当然了。
  “文章四友”者,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也。四人皆是进士及第,正经科举出身。其中崔融刚刚及冠之龄,前年应八科制举皆及第,风头一时无两。李、苏二人年乃是同乡,与杜审言年龄相仿。
  早些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者,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先有四杰,后有四友,乃是传承,亦是期许,若论文学成就,新鲜出炉的“文章四友”自是无法与四杰相提并论的。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乾封二年进士及第。其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
  苏味道,赵州栾城人,少年时便和赞皇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乾封三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史部侍郎裴行俭爱其才华,恰逢征讨突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孝敬皇帝妃之父裴居道重任左金吾卫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
  四人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时下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虽然,此时的“文章四友”都不算太出名,文学造诣也不算太出色,但假以时日便是大咖呀。呃,就算这个名号不怎么响亮,但杜审言与苏味道二人仅凭他们的后代也足以留下浓墨重彩——杜甫和苏轼,一个诗圣,一个词圣,名烁古今。
  崔如英一时间有些恍惚,感觉不太真实。自打马背摔落,他如混沌初开,慢慢的了解这个世界。盛世大唐啊,璀璨星空,名人辈出。只是这几年他半“隐居”于郎山(狼牙山),与外界几乎断了往来。但他同时也在遍览典籍,全方位的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初唐四杰”尚未见过,“文章四友”却一次性见了两位。
  李峤,苏味道,这二位,正经科场入仕,眼下一个咸阳县尉,一个长安县尉,虽然只是从八品下的官身,但在如此大环境下,前途定然不可限量。
  二人乃是同乡,年龄相仿,早前便有深交,隔年中试,虽算不得同年,却也是交情非浅,此次适逢其会,其实是相约返乡,一是省亲,又为“品花”。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李峤洋洋洒洒说了一段:“此诗铺叙甚佳,语多情至,顿挫之法颇有。若较子美之陡健,相去远矣。滥觞从此始。‘琵琶声停欲语迟’,‘欲语迟”,’宛然妇人行径矣。‘枫叶荻花秋瑟瑟’,人知是写景,而不知是写秋。古人作长篇,法有详略,此诗纯用详法,亦未见其短⋯⋯‘其问旦暮闻何物’作问辞,句法变,方无直下之病。‘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饮。’并非只是单对妇人自叙,还有所送之客在此。正是眼光向客处。此二句妙甚。”
  苏味道接口道:“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予以为,日后若有论笔意鲜艳者,当言无过崔三郎也。”
  崔如英唯有连声道“前辈谬赞”,诚惶诚恐。
  李峤又说:“三郎此诗,平铺直叙,寓情于景,用文平实且生动,又是另一种行文风格,读来通顺易懂,丝毫无凝涩生冷之意。如此之变,仿若天成⋯⋯却不知三郎何有此变?”
  崔如英沉吟片刻,答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此语一出,听者脸色皆动,细细品味其中意味。
  王挺轻轻拊桌:“不想贤侄却是个务实者,甚妙。”从“三郎”到“贤侄”,貌似不经意的称呼转换,却也似有其它意思在里头。。
  苏味道连连颔首,表示赞同。
  这时,崔翕说道:“此诗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只是,三郎,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乃是以谪居口吻所诉,你却是如何作得此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