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铁血魏晋南北朝 / 2016新春特刊 中

2016新春特刊 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今天继续跟大家回顾2015年网友关心的几个关于这个连载的问题。
  C.拓跋珪老妈贺夫人当年祈求上苍帮助他们母子摆脱叛军追杀之谜:贺夫人运用“诈术”宣扬拓跋珪的“皇权神授”有没有依据?
  连载第九章“王者归来”描述的这段历史摘自《魏书.皇后列传.献明皇后贺氏》,史书记载当年前秦帝国突袭代国王庭时,贺夫人带着小拓跋珪亡命天涯,结果遭到高车族叛军追杀,不巧的是贺夫人和拓跋珪乘坐的车子的销钉坏掉了,结果贺夫人向苍天祈祷:“皇家贵胄难道要在这里灭绝吗?祈求神灵扶助!”结果车子在没有销钉的情况下飞驰一百多里,最终摆脱叛军追杀。
  高车族历史上又叫敕勒族或丁零族,有专家考证这一部族后来融入汉人的一支多用汉姓“翟”,没错,就是我们前一段看《芈月传》里芈月的情人义渠王翟骊的那个“翟”。所以义渠王的子嗣没准在几百年后的魏晋南北朝还曾经追杀过北魏帝国太祖拓跋珪呢。想想这个场景也很好笑。
  言归正传,史书记载的“车子在失去车轮销钉的情况下飞驰一百多里”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别说在坑洼的草原上,就是在高速路上估计连一百米也跑不了。网上有其他网友对此的解读是:有可能贺夫人用头上的簪子代替了销钉。不要说簪子是汉人服饰的配饰,当时贺夫人有没有簪子还是两说,就算有,簪子规格形制以及材质硬度和销钉差别巨大,根本无法代替。如果当时车子销钉坏掉,慌乱之间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的。
  所以我猜测要么是车上有备用销钉(就像我们汽车都装有备胎一样),要么这个事件根本就是贺夫人杜撰的。最多也就是当时销钉坏掉,贺夫人惊慌之下马上祷告,没想到车夫立即找出备用销钉换上了,只是一场虚惊。但这个事件却提醒了贺夫人,当他们后来投靠“独孤部”时,贺夫人并不确定独孤部首领是否还忠于王室(追杀他们的高车部族以前就是代国子民,在国中混乱之时就已经叛变了,独孤部的匈奴人和高车人在本质上没区别),所以她才编出个“销钉坏掉,神明保佑”的故事来震慑独孤部首领,保护拓跋珪的安全。最终以讹传讹,这个事件被记载在史籍中了。
  这个情节纯属我自己的推断,没有其他史料支持。其实读史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对错,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博大家一笑即可。
  D.连载中多次用二战时的日本帝国和北魏帝国进行类比,引起许多网友的不解和质疑。
  在“血染参合坡”一章,用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和拓跋珪在参合坡坑杀数万后燕帝国投降士卒相比。
  在“淮北的沦陷”一章,用1942年日军赈济河南难民和北魏赈济徐州难民相比较。
  等等……
  首先,我喜欢用日本和北魏类比并没有特别的用意。仅仅是因为在现代,说起我们汉人的民族仇恨,大家立即反应出来的就是“恨日本人”。就连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友人都知道中国人的这个心结: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学踢球,其中有一个非洲留学生,在分拨时,我无意中说了“老外去加入那边”的话,没想到这个非洲留学生很忌讳“老外”的说法,甚至生气道,“我不是老外,你才是老外,你是坏人,是日本人……”暂不说这件事如何收场,但通过外国留学生都把“坏人”和“日本人”联系了起来,可见“恨日本人”在中国民间的民众基础有多深。
  而在16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汉人民众对北魏帝国的鲜卑人的“仇恨之意”比起我们现在对日本人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想象,二战时期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一共也就8年时光,而魏晋南北朝汉人和胡人的相互残杀征战可是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其中死亡的人数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日本人和我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望尘莫及的。所以我经常用日本作为例子来比较那个时期的鲜卑人。
  可为什么许多网友感觉不舒服,不适应呢?我想可能还是因为“日本人”是我们的“新伤”,而鲜卑人是我们的“旧恨”罢了。鲜卑人不管当年是多么残暴,但毕竟现在已经彻底融入我们汉人,时间过去那么久,大家已经都是“自己人”了,还提过去的事情干什么?
  我对这样看待历史的方法颇不以为然,我认为当我们读史时,任何事物、人物都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品味,去理解,而不能用当代的立场和眼光去解读,否则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当代”的道德标准和利益得失必然会跟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和扭曲,于是当代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必然会发生改变。而作为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来说,任何“理论”都得经受得起“归纳法”“演绎法”等数学方法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理论”,于是像这种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就不能称之为“定理”而是“受到引导的主流舆论”了。
  那么,有的网友会问:“根据你的理论,作者你既然不恨当年的鲜卑人,也就不恨现在的日本人了吗?”我的回答是:“我不仇恨鲜卑人,但我仇恨日本人!”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我判断“仇恨还是不仇恨”的基础并不是“日本人”还是“鲜卑人”是否可恨,而是如果现在仇恨他们对我们到底有没有好处,“仇恨还是不仇恨”的判断基础不应该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引发的情感波动,而是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是否对我们汉人或者说中国人有利益上的好处。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量的话,无论是鲜卑人,还是后来的满人,**,等等,现在都是我们中国人,如果我们还因为汉人以前和他们有过仇杀,还报以仇视的话,那对于我们现在国家的稳定是万万没有好处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如果不能稳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又怎能保障?所以就算鲜卑人、满人、**曾经作过比日本人更加恶劣的事情(汉人历史上也没少欺负其他民族的人),我们也不应该继续仇恨他们。
  但是日本不同,它是目前我们中国崛起的绊脚石,所以在我们政府外交策略和舆论宣传的影响下,我们当然要“仇视”日本人,从而配合政府完成我们国家的大战略,国家强大了当然会惠及我们个人,国际政治本身就是一群人去欺负剥削另一群人,资源是有限的,就看如何在各个国家间如何分配而已。如果哪一天,为了国家利益,我们又要和日本大谈“朋友加兄弟”的情谊,我当然也会把“仇恨日本人”的情绪抛进垃圾桶,和他们把酒言欢。
  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民众其实并没有这种根基于“利益”的思维模式,他们“仇视日本人”表象上看是自己情绪的表达,其实是政府主导的主流舆论影响的结果,他们只是被“告诉”要仇视日本人而已。那么政府为什么要从情感上去引导“民众”的仇视情绪呢?因为“民众”是无知的,是没有判断力的,如果政府披露真相,那么民众可能会走到国家战略的反面,同情甚至帮助我们的“敌人”;而从情感上影响民众,简单易操作,虽然手法有点不光明,但是结果却是大大有利。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真是太精辟了。这并不是说明政府就特别愿意选择“愚民”,而是愚昧的民众并没有达到政府给他们分享“真相”的认知高度。所以政府要让民众跟自己一条心,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片面解读历史,以达到政治目的,请注意,这并不是政府的错,而是民众自身的问题。如果大众都有和最优秀的政治家一样的心智的话,那么政府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去操纵舆情了。
  我在连载里多次用北魏帝国和日本进行类比,并不是说明我在贬低鲜卑人,或者是同情日本人。历史就是历史,它就摆在那里供人把玩,相信如果大家能以史为鉴,去了解政治的真相的话。那么,你会发现现在这个世界会比你原先所看到的更加精彩。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儿,咱们初七继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