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铁血魏晋南北朝 / 2016新春特刊 上

2016新春特刊 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2015年5月,我一时心血来潮,在网上开始写《铁血魏晋南北朝》这个读史笔记,一晃已经过去大半年了。没想到这个自娱自乐的笔记还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其中有些网友还通过回复我的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以及在“天涯论坛”“铁血论坛”等公共平台发表了对这个连载的看法和建议。今天是2016年大年初一,我就把部分网友提出的疑问和我的解释罗列出来,算是对2015年的一个小小回顾吧。
  A.“先祖时代”那一章为什么用尼采的“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这句话作为卷首语?
  不知读者是如何看待德国大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的,我的理解是任何光鲜亮丽,“高大上”的事物背后总是会隐藏孕育着别人所不知道的粗俗鄙陋,“矮穷挫”的事实和起源。就像一棵树,虽然地表部分高大华丽,拥抱光明,但是它依然根植在暗无天日的泥土中,和虫蚁蛆蛇为伴。
  在“先祖时代”引用这句话,主要是为了影射拓跋家族虽然在日后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雄霸中国北方,差一点就一统华夏,但在它最初起源之时,依然是和其他原始部落没什么两样的“草根”。首领拓跋力微还是靠阴谋诡计,残杀恩主发的家。
  联想到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牛X企业,以及他们的掌舵人,哪个头上没有“主角光环”?可是在他们最初创业之时,谁又不是在臭水沟里“爬行”?大家对这些成功人士出入各种论坛,大谈成功之道,给大家灌输心灵鸡汤耳熟能详,但人们是否能意识到这些人在创业之初也同样饱受各种摧残。政府、税局、银行哪家不需要打点;为解决资金问题,哪怕是高利贷也咬牙借来度过难关;好不容易吸引到私募股权基金,准备上市,但企业有种种“历史污点”要漂白,中介机构,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平衡……哪个老板没有一本血泪史,他们行走在灰色地带,在参透了“暗黑世界”的心境中包装出来了一朵开放在“光明世界”的绚丽之花。
  当时写“先祖时代”时,并未展开讨论这些话题,所以可能引起部分读者疑惑,在此澄清一下。
  B.代王拓跋什翼犍死亡之谜:在“血染王庭(交响乐篇)”中描写凶手拓跋寔君和储君拓跋寔乃同一人的假设是否太过大胆?
  拓跋什翼犍之死在历史上是一大悬案,各个史书对这一段历史的描写大有出入:
  《魏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拓跋什翼犍死于其儿子拓跋寔君发动的宫廷政变,但拓跋什翼犍死后不久,前秦帝国大军突袭了拓跋家族的代国王庭,把包括拓跋寔君在内的一众皇亲国戚掳掠到长安城。前秦天王苻坚认为拓跋寔君“弑父”行为大逆不道,所以用车裂酷刑杀死了拓跋寔君。而拓跋什翼犍的嫡子拓跋寔由于在早年为了护卫拓跋什翼犍,被刺客长孙斤刺杀,所以从法理上讲,流亡在外的拓跋寔的儿子拓跋珪就应该以前代王拓跋什翼犍嫡长孙的身份继承代王王位。而之后拓跋珪确实水到渠成的继承了王位,成立了北魏帝国。
  不过,这两个史书中拓跋珪为“嫡长孙”的说法不可信,因为在当时拓跋代国应该还没有“立嫡立长”的宗法传承概念,“嫡长孙”的说法应该是之后北魏帝国史官“粉饰”拓跋珪获得王位的合法性的手法而已。
  《晋书.苻坚载记》对这段历史有不一样的解读,《晋书》说拓跋什翼犍的儿子就是拓跋珪,完全没有拓跋寔君和拓跋寔这两个人物。当年前秦大军突袭代国王庭时,拓跋珪把老爸拓跋什翼犍绑了,送与前秦天王苻坚,请求投降。拓跋什翼犍被苻坚安排在太学读书,后来老死前秦。而拓跋珪被苻坚认为不孝,所以被发配到蜀地,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惨败后,前秦帝国瓦解,拓跋珪趁机回到草原,建立了北魏帝国。
  《宋书.索虏传》另有说法,当年前秦大军突袭代国王庭时,拓跋什翼犍直接被前秦北征大军俘虏到了前秦首都长安。前秦天王苻坚囚禁拓跋什翼犍一段时间后,又同意其返回自己的部落,最终拓跋什翼犍病死家乡,儿子拓跋珪接替其王位,后成立北魏帝国。
  《南齐书.魏虏传》却说,当年前秦大军突袭代国王庭时,拓跋什翼犍和儿子拓跋珪都被俘虏到了前秦首都长安,但再也没被释放回去,而是靠散落在草原上的各部落大人给前秦帝国的进贡中的财物中拿出一部分过活。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惨败后,前秦帝国瓦解,拓跋珪跟随其舅舅慕容垂占据中山,帮助慕容垂恢复了大燕帝国。之后被慕容垂送回草原自己的部落,成立了北魏帝国。
  首先,拓跋什翼犍是不是正常死亡。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拓跋什翼犍肯定是“他杀”,因为如果像《宋书》《南齐书》描写拓跋什翼犍正常死亡的话,北魏帝国官修正史《魏书》就完全没有必要自己给自己祖先伪造个“弑君”故事,自揭家丑,那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其次,拓跋珪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还是儿子。其实这个问题从年龄上可以大致判断拓跋珪应该是拓跋什翼犍孙子,因为按《晋书》说拓跋珪是儿子,并且把拓跋什翼犍绑了送与苻坚的话,那拓跋珪在“血染王庭”事件发生的公元376年就不会只有6岁(史载拓跋珪生于370年),而拓跋珪长子拓跋嗣生于392年,在那个年代,按正史记载拓跋珪22岁生拓跋嗣已经算晚婚晚育了,如果拓跋珪在376年已经16岁(再加个10岁,没准刚刚能干出绑架的事),那么他生拓跋嗣时就已32岁,确实匪夷所思。如果说《魏书》隐瞒了拓跋珪的出生年份来掩盖事实,那么一大票史籍中的人物年份和事迹都要重做,工程量巨大,很难操作。
  最后,拓跋寔和拓跋寔君的身份问题。《魏书》把拓跋寔和拓跋寔君分为两人来讲述,拓跋寔君有单独列传,但奇怪的是拓跋寔没有单独列传(只是在拓跋什翼犍列传中显示)。通读《魏书》,像作为没有登上王位而意外身亡的储君有两个人,一个是拓跋焘的儿子拓跋晃,一个就是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寔,但拓跋晃有单独列传,而拓跋寔没有,让人生疑。所以我大胆假设拓跋寔君和拓跋寔实为一个人就基于此。史家迫于皇家压力,为了粉饰皇帝拓跋珪老爸的弑君行为,把拓跋寔的暗黑面剥离出来,变成拓跋寔君单独列传。但史家没有把拓跋寔单独列传,更像是把拓跋寔君列传中的“光明事迹”单拎了出来放到拓跋什翼犍的列传中一样。史官这样做,不仅维护了皇家脸面,还宜于操作,但又为后世留下解读“密码”,维护了史家仅存的一点荣誉感。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在2016年这个大年初一,我祝所有的朋友猴年大吉,万事如意!我们大年初四再接着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