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第一名士 / 第七十七章 凭此文可为颍川青年魁首

第七十七章 凭此文可为颍川青年魁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文已作完?”
  韩融对于郭宽非常快速的写完文章,也有些好奇,便直接问到。
  正在努力作文的陈晨听到夫子说话,于是扭头看向右侧的郭宽。
  没想到这个人写完,直勾勾的盯着自己...
  郭宽也不好意思,为了缓解尴尬,
  “回夫子,确已作完。”
  韩融点了点头,
  “呈上来,让老夫一观。”
  对于杜牧老哥的《阿房宫赋》还是贼有信心的,于是上前将写好的文章递给韩融。
  “这字还有待加强。”
  郭宽也有些汗颜,自己的字估计确实入不了韩融的法眼。
  韩融把目光由书法转向文章的内容,他有点被震住了,而且越看越吃惊。
  抬头看了眼身侧翘首期盼的郭宽,韩融竟不知如何评判。
  这首赋写的..写的..也太好了吧。
  笔力豪健,意境深远,在绮靡华丽、颓废感伤的汉末文坛可以算的上独树一帜。
  融入史论,指陈时局,看似描写的是历史事件,全篇和当今圣上大兴土木、兴修水利毫无关联。
  实际上却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借秦始皇的失败劝谏当今圣上要吸取历史教训,勿要大兴土木、空耗财力,以免重蹈秦王覆辙。
  韩融没想到读完一遍竟不过瘾,连读三遍方才罢了。
  最后长叹一声,
  “泰业,竟有如此麟儿,定能含笑九泉。”
  韩融比郭宽的父亲大了一辈,但同样结交于颍川书院,交情不错。
  看到老友的儿子如此出类拔萃,抚须微笑,倍感欣慰。
  最后更是说到,
  “凭此文,可为颍川青年魁首。”
  郭宽也有点不好意思,这韩融的评价有点太高了,当然杜牧的赋当得起这夸奖,可自己并非原创啊。
  讪讪的笑到,“韩夫子严重了,不过是宽胡言乱语而已。”
  韩融以为郭宽性情低调,视名利与无物,反倒更加欣赏了。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郭宽是因为心虚有些胆怯。
  不过,韩融的一番话虽然说得声音极小,但是此时众人都在埋头作文。
  学堂内寂静无声,自然所有人都听得到韩融的评价。
  凭此文,可为颍川魁首,这可是多么骇人的一个评价,毕竟这颍川多英才可不是开玩笑的。
  不少学子都盯着郭宽和韩融,都想看看这盖住颍川英杰的文章,到底如何精彩绝伦。
  荀彧自然就是这其中最迫切的一个,他虽然和郭宽义结金兰,可是他对自己的文采学识有着极高的自信。
  他更想看看,郭宽这篇文章能不能压得住自己。
  荀彧更加不甘示弱,将全心神投入到文章,想要和郭宽一较高低。
  郭嘉的心态自然放松很多,他对于经义不太热衷,兵法才是他兴趣所在。
  陈晨望着郭宽在韩融身边有些“意气风发”,自我鼓舞一番,最后低头作赋。
  郭宽的“墨宝”自然拿不回来,韩融看到这样惊艳的辞赋,肯定要和书院的其他授课夫子分享。
  当然,外公肯定也一定会第一时间读一读这《阿房宫赋》。
  郭宽害羞的回到了座位,不少士子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为了防止尴尬,最后选择了闭目冥想。
  半晌过去,荀彧和郭嘉也完成了文章。
  绝大部分的学子们都陆陆续续上交了文章,一旁的同桌陈晨变得有些焦急。
  郭宽看着小帅哥露出焦躁,便好心劝到,
  “不要焦急,文章好坏与交于夫子的先后并无关系。”
  小帅哥慧文听了郭宽的安慰,最后平复了心态,冲郭宽笑了笑,将注意力专注到了辞赋之上。
  不一会儿,慧文也作完文章。
  韩融看全部学子都上交文章,说了几句便离开了讲堂。
  夫子的离开,学堂的安静彻底消失了,一下子喧嚣起来。
  许多学子都来到郭宽的身旁,纷纷询问郭宽到底写了什么。
  就连小帅哥慧文也一脸好奇,呆萌的看着郭宽,等待他的回答。
  被众人搞得有些无奈,郭宽拉着荀彧给自己当做挡箭牌,趁着众人不注意,落荒而逃。
  荀彧也没想到自己被三弟给算计了,有些好笑。
  同样好奇的他,可懒得追问郭宽。
  谁叫荀彧在书院有叔父荀爽罩着,第一时间就去往外公的住所,他也知道郭宽的文章肯定马上就会送给荀爽一阅。
  郭嘉对于荀彧的想法也心知肚明,二话不说就跟在荀彧身后。
  一路逃回住所的郭宽,赶紧拉着小荷跑路。
  因为,书院热情的学子们一定会追到这里的,书院的山林景色非常优美。
  和小荷一路小跑,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当中,看着小荷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郭宽哈哈大笑,给小荷羞得直跺脚。
  没有人工、没有雾霾,汉末的大自然如此亲切,也如此纯洁。
  郭宽也不管干净不干净,四仰八叉的躺在了绿草地上,呼吸着泥土的芬芳,别提有多惬意了。
  小荷倒是准备的精致,将带来的麻布铺开,里面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都是新鲜时令。
  不得不提,这汉代的张骞对于吃货来说简直是上帝。
  郭宽一边吃着新鲜的黄瓜,一边感慨张骞是不是因为吃才出使西域.....
  且说荀爽正在书房内读书,韩融兴冲冲地跑来,
  “慈明公,大喜啊,大喜。”
  荀爽不解的看着平日稳重的韩融,不知到底有何喜事?
  “哈哈,慈明兄,你真是有个好外孙,连老弟我都艳羡不已啊。”
  “哦,宽儿怎么了。”
  韩融微笑的拿出了郭宽的《阿房宫赋》,将今日的事情告诉了荀爽。
  荀爽经义才学冠绝汉末,看文章比韩融还要透彻不少。
  连续读了多遍,最后不得不感慨到,
  “不说乃宽儿所做,老夫还以为出自康成兄和伯喈贤弟呢?”
  这康成兄乃是汉末大儒郑玄的字,伯喈是大儒蔡邕的字。
  荀爽的意思也很明显,如果不说这篇文章乃是郭宽所做,他还以为出自郑玄、蔡邕之手。
  这可不是颍川青年魁首,这是要当大汉魁首了!
  “将此文誊抄,收入我书院藏经阁。”
  ......
  郭宽正和小荷闲聊,突然听到有人前来,
  “郭兄好是悠闲,可知道大家找的你好苦呀?”
  一边说,还一边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