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寒门小阁老 / 第21章 袁宁想读书,听奇山老人讲学

第21章 袁宁想读书,听奇山老人讲学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花灯会那日,若郎君有暇,务必请来听奴家为新词作的曲。”怜雪送袁宁出门时,忽然道。
  袁宁自是应了,随后同样跟着孙妈妈,走出了心月楼。
  待到了街上,孙妈妈将一张包着东西的锦帕塞到袁宁手里,道:“这是娘子给你的润笔费。”
  “这如何使得……”
  孙妈妈不耐烦地道:“你写词,娘子出钱,一笔两清,有什么使不得的。”
  袁宁闻言只得称谢收下了。
  最后孙妈妈又道:“拿着这笔钱好生过日子,今后不要再来这种地方了。”
  她说完这句话,也不管袁宁,转身就回去了。
  袁宁回家将五十两银子交给柳六娘,柳六娘惊道:“那怜雪娘子给的?”
  因袁宁上次的润笔费七七八八的都花掉了,她还没觉得如何,这会儿手里捧着白花花的五十两银子,着实感觉不同。
  袁宁沉吟道:“与你和母亲每人五两做一身过冬的衣服,打一两件首饰,我与爹今年就先不做了。剩下的二十两给爹补贴家用,我留二十两备用。”
  柳六娘将银子放下,笑道:“奴已有一身冬衣,只给母亲做衣服吧。”
  袁宁再三坚持,柳六娘才喜滋滋的答应了。
  袁文栋夫妻知道袁宁又赚来五十两银子,两人再三确认这银子来路,才笑呵呵的接了过来。
  袁孙氏也说自己不用做冬衣,袁宁父子二人都坚持,她才笑呵呵的接受了。
  自讨债的登袁家大门,直到今日,袁孙氏才终于感觉到袁家挺了过来。
  当天晚上,她笑得合不拢嘴,直拉着袁文栋夸奖自己的儿子。
  又过了三日,距离花灯会也只有五日了。
  袁宁也已将论语孟子两本书背的滚瓜烂熟,他琢磨着,这般在家闭门造车不是办法。
  对于这种经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解,何况他的观念与这个时代的人差别极大,只靠着买书来读,多半会误入歧途。
  真想正经的参加科举,还是需要到书院里读书,所谓客随主便,他是客,而这个时代的人才是主。
  袁宁对袁文栋道:“爹,咱们县里的学子都是在哪里读书?”
  清南县也有县学,只是以袁宁目前的状况,无论年龄还是基础,都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只有私学秉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才可能收他。
  自袁宁说自己要准备科举的时候,袁文栋就想过这事,他还专门打听过,只是因为书院的束脩不便宜,才一直没提,这会儿听见袁宁主动提起,就回道:“据说抱朴山的林灵学院口碑极佳,李山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为人称道。”
  山长是书院的主持人,类似校长。
  说到这里,他略微犹豫道:“只是……林灵学院招收学生,皆要通过考核才行。”
  他作为袁宁的父亲,自然明白袁宁的学业荒废到了何种程度。
  袁宁笑道:“无妨,待明日我去看一看再作理会。”
  次日天朗气清,因抱朴山在清南县城西南二十多里的抱朴山上,故袁宁早早用过饭,就骑上租来的驴子出发了。
  好在这个年代道路简单,加上一路询问,直到日头西斜,袁宁终于登上了抱朴山。
  抱朴山不高,却山形崎岖,颇具气势。
  袁宁一路上山,眼见小道两旁除了几株松柏,其它树木都光秃秃的,枝丫纵横,他心想,若是盛夏树木葱郁之时,这山当更加秀丽。
  路上袁宁也见过四五个骑马坐轿的郎君,其它人见袁宁骑着一头灰不溜秋的脏驴,皆没有理他,只一年近三十的人从轿中探出头来对袁宁道:“这位郎君面生的很,也是来听奇山老人讲学的吗?”
  奇山老人和李文轩山长是袁宁买的两本《孟子》注的作者,没想到今日竟都在这抱朴山中。
  袁宁礼貌地顺着那青年的话,回道:“久闻奇山老人大名,今日特来听教。”
  那人笑道:“既如此,我们二人同行。”
  袁宁见他居然愿意和自己这个骑驴的人同行,颇感意外。
  在与这人两相介绍之后,袁宁更觉巧合,这人居然是那谭庄的小叔叔,名叫谭绍元,字兴祖。
  自十四岁就开始考乡试,至今考了五次也未通过,兴祖一说自是无从说起了。
  好在谭家有谭庄之父谭继业打理,他这个谭家小儿子,也就无后顾之忧,只一心科举就是了。
  他说起科举屡次落第,脸上也没多少难过的神情,就像是在说今天早饭没吃着鸡蛋一般,虽可惜,却非不可。
  “袁兄考过几次了?”他见袁宁骑着灰驴,自也明白,袁宁绝不可能是举子。
  袁宁回道:“尚不曾考过,只后年碰碰运气。”
  谭绍元闻言,哈哈大笑道:“袁兄这心态倒与我如出一辙,科举嘛,可不就是碰运气的事,多考几次,总能中的。”
  两人说笑了一会,就到了一个下马碑前,在这里所有学子皆要下马整理衣衫,恭敬地亲自走完最后一段路,以示尊师重道。
  林灵书院在抱朴山的半山腰,一座宏大的朱漆棂星门把着道路,上书“高山仰止”四个苍劲大字。
  过了仪门之后,众学子并不往大门去,而都是往左转,谭绍元对袁宁道:“奇山老人在杏坛讲学,咱们直接到那里。”
  袁宁自是听从,他只远远的看了一眼林灵书院高大的大门。
  两人步行数百步,眼见前面不下百人挤在一个圆坛附近,那圆坛的一角,一株杏树光秃秃直愣愣的杵在那里。
  待两人走近了,袁宁才知为什么谭绍元说他面生,因为谭绍元似乎认识这儿的所有人,他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并热热闹闹的打招呼。
  谭绍元不断行礼还礼,往来寒暄,还与这些人介绍袁宁,不过这些人一听说袁宁并无高明师承又无功名,就对他轻待了,直到一童子高声道:“奇山老人来了。”,谭绍元才作罢。
  随着这一声,有四个男子转了出来。
  看上去,四人年纪都不小了,最年轻的也是满脸皱纹,只是头发还是黑的。
  走在中间左手边的人身材干瘦,满头银发,又因头发稀疏,行走时头上发簪微微晃动,让人担心会掉下来。
  中间右手边的人头发半灰半白,面相和蔼,带着微笑。
  最右边的人也是四人中最年轻的,头发乌黑,沉着脸,最是严肃。
  最左边的人头发黑中有白,用一块旧帻巾束着,身上穿着麻衣,显然是四人中家境最差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