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寂静诗章 / 章十二·新闻

章十二·新闻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寂静诗章
  
  在与中间人达成交易后,辛特维斯与伊丽莎白没有继续在街上耽搁,而是尽可能快地返回了家中。一路上他都在防备可能的跟踪,不过直到他们踏进公寓大门,他也没有察觉到任何痕迹,加上伊丽莎白也给出了“无人跟踪”的答案,他终于松缓了紧绷的精神,与妹妹一起走进漆黑一片的家中。
  而后他再次叮嘱了伊丽莎白两句,让她在熟悉“窥现”时务必谨慎克制,这才安心踏入自己的房间,关上了房门。
  ......
  裹着大衣的人影走在黑暗的街道上,他步伐稳健且迅速,似乎完全没有被芙蓉郡厚重的夜色干扰,他就那样行走在夜里,如同行走在白天,让人不禁怀疑天上挂着的不是一弯浅月,而是烈阳。
  人影走了许久,走过了莫托卡集市,走过了风暴酒吧,向着芙蓉郡市中心的花蕊区不断走去。而就在他再次转过某个街角时,尚未完全被建筑遮挡的衣角忽地消失了。
  与此同时,那月亮下的淡淡影子也一并消失了。
  夜晚十二点,芙蓉郡主城区外,伍德林场。
  守林人居住的瞭望塔木屋内,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在煤油灯下写着什么。纸张和墨笔的质量都不好,时不时就会出现墨点或是破损,让得老人只能反复重写。但他似乎一点也不焦急,也一点都不烦躁,就那样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看似无用的书写。
  灯光突然闪烁了一下,老人笔尖一颤,纸张顿时被又划出了一道口子。
  眉头一挑,他将报废的纸揉作一团,随手扔进身旁的垃圾箱中。“有结果了?”他随手又抽过一张书写纸,头也不抬地突然发问。
  而在他问出这句话的同时,房门在一声轻轻的“吱呀”声中缓缓打开,一道裹着风衣,戴着宽大边檐帽子的人影缓缓从黑暗中浮现。他悄无声息地走进门,脚踩的木质地板老化得能够看出朽纹与蛀洞,却没有让它发出半点声音。“有人愿意接手,但只能给四千瓣。这个金额没有低于我们的预期太多,我认为可以成交。”他的声音不再嘶哑难听,而是十分清亮,听上去像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你认为可以就行。”老人的书写仍在继续,并未因与人交流而有所停顿。“真的可以吗?你最开始找黑蛇花的时候,报的可是两万瓣。”人影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动摇,即便毫无人际交往经验的人,也能听出他此刻的怀疑与心虚。“没关系,那玩意儿能脱手就是最好的,至于钱什么的都是附带收益,有最好,没有也行。”老人的右手停止了运动,他终于完成了手中的工作。“你拿个信封过来,把这封信装了寄出去。”
  人影接过信函,但在指尖接触到纸张的刹那,他的手似乎微微颤了颤。“用这种纸吗?”“嗯。”老人打开写字桌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两样东西。那是一个蜡盒与一个封章,用于对信封进行蜡封。“这次用什么颜色?”人影询问道。“红色。”老人将蜡盒与封章递给人影,然后从墙上取下煤油灯,“我去巡林了,封好信后就直接把它寄出去,‘邮差’会在老地方等你,出去的时候记得锁门。”
  他打开门,就要进入黑暗之中。
  “能告诉我对方是谁吗?”人影突然发问。
  老人没有回头,他的背影径直向前消失在夜色里,只留下一个意义不明的单词:
  “挽光者。”
  周末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辛特维斯已经结束了休假,将要回到公司继续上班。尽管他仍然对伊丽莎白的状态有少许担忧,但就这三天的观察来看,窥现能力的获得好像确实没有带来什么伤害与后续影响,那个所谓的“白色之神”也没有进一步的动静,似乎真的没有什么问题。神秘伤害可不像传统病症,会有潜伏期,无表征期之类的时期,除非是被“收成者”类异物寄生,否则大多都会在短时间内就让人表现出异常。而伊丽莎白目前的状况相当不错,周末前往医院的例行体检结果也没有异常,加之她在规避询问高位层次的前提下,成功使用窥现得到了“身体与精神完全,没有隐患”的答案,辛特维斯也就暂时地放下了心。
  走上公车,他坐在最靠挡板的角落里,将手提包放在膝上,然后从怀中抽出了今天的报纸。芙蓉郡流行的报纸大多是在早上八点半到九点间寄送,像他这样七点不到就出门的人,按理说只能老老实实等下班后才能回家读报。但《时事政报》不同,他们总是早早地将报纸寄出,让每一位客户只要打开信箱,就一定能看到一份《政报》躺在里面,这就是他们的理念与特色之一。连辛特维斯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多早就开始送报了,他甚至怀疑这家报纸的职员当中有一位棋子,这才能做到无论多早都可以将报纸送达。
  他打开《时事政报》,开始阅读最近的新闻。
  “空中轨道电车将进行试运营?”瞳孔微缩,辛特维斯没想到今天的头条居然如此重磅。
  空中有轨电车要试运营了?他的心中很是有些惊讶。看来那场技术论战最终还是有了结果,电气学派成功压倒了蒸汽学派,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区......这倒也不奇怪,对于用得起昂贵电力设施的国王陛下和贵族们来说,“电”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体验。光是能在夏天储存冰淇淋,以及保鲜肉类,冰镇饮品的电冰箱,就已经让他们颇为享受,更不用说比书信快捷无数倍的电话,比煤油灯更稳定更明亮寿命更长的电灯,以及以电为能源的一众新机械们。不过这些东西毕竟还是奢侈品,电气学派作为科学院中新兴的派系,其人脉与势力都太过弱小,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与设计,其中就包括一条: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工厂。而倘若没有工厂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支持,电器就始终无法降低成本,也就始终无法普及,成为泛用类器具。这次新闻提到的空中轨道电车是他们很早之前就申请过的项目,但屡屡被蒸汽学派的学者和内臣们驳回,今天可算是给他们找到出头机会了。如果这个项目实施顺利,那就是连普通民众也能获益的好东西,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的影响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在王廷中获得发言权。至于国王,大概是全力支持的态度吧,毕竟这类公共设施是能给他带来相当民望的,还能趁机拉拢新兴学派,平衡派系权力,费用却算在实验经费里,无需额外拨款,这样百利无害的事情,他当然不会反对。至少从表面上看,他有充分的理由这么做。
  但辛特维斯对此持保留态度。他是一个不忘目的,始终优先盯紧本质的人。他记得以前花国王廷为什么反对新能源,为什么对新生技术控制谨慎,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
  因为那很有可能是不属于“人”的知识!
  作为一个延续了将近千年的古老国度,花锦之国虽然屡次更易王姓,从拜伦,到沃克兰,到吉斯,到蒙特利亚,到兰德罗,最后到现在的查理曼,可他们之间大多还是王室内部的斗争,最终掌权的人始终来自同一个血统,所以,他们所传承的某些知识,也始终没有中断。
  他们都还记得“伍德大爆炸”,记得“四郡大火灾”,记得这场灾难背后真正的主导!
  那可是花锦之国历史上足以排进前三的惨烈灾难,罪魁祸首,我记得是一种名为“内燃机”的新型技术。它对能源的利用率相比于蒸汽技术可以称得上恐怖,安装内燃机的机车其最高时速也远胜蒸汽机,几乎算得上是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发明者班尼特·沃特森也因此被授予皇家荣誉勋章......辛特维斯开始回忆自己在历史通识课上学到的知识。
  但很可惜,这项技术最终还是出现了问题,建立在伍德郊区的内燃机工厂发生爆炸,直接摧毁了周围半径十公里以内的所有建筑与设施,燃起的大火即便芙蓉郡消防局拼尽全力也无法扑灭,最终蔓延到了包括芙蓉郡在内的四座城市,造成了著名的“四郡大火灾”。据官方的不完全统计,有超过十万人因这场事故去世,而沃特森本人也在这场灾难之后吞枪自杀......辛特维斯摇了摇头,既是表达对这段沉重历史的尊重,也在为那些无辜的人感到悲伤。他知道,沃特森本人可能并无恶意,事发当时他甚至都不在国内,而是在流国参加科技展会,而当他听闻消息赶回国内后,所看见的只有远远铺开不见尽头的焦土废墟。
  目睹这样惨状的天才,从腰间拔出了他的黑色左轮。
  沃特森曾经在报刊采访中提到,关于内燃机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梦,梦里有一只八足骏马在奔驰,而它的心脏闪烁着滚烫的光芒,上面有四个气缸轮流搏动。他曾盛赞这个梦给予他的启发有多么大,甚至将其形容为“神明的启示”。可现在看来,这似乎只是一位高位者对人世开的小小玩笑,祂并没有帮助人类前进的想法,不过是为自己的神生添加些乐趣罢了。
  因为这一事件,花国原本因内燃机掀起的发明风潮戛然而止,当时的国王兰德罗五世签署了《科学技术管辖令》与《特殊搜查条案》,对所有新兴技术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摧毁与逮捕。这一行为也导致他失去了民望与许多大臣的支持,并最终被妻族查理曼所取代。
  但即便是查理曼上位,花国对这类突然出现的新技术也始终保持着抵触,这次怎么这么干脆地就打算对空中轨道电车进行试验了?即便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可能来自于某些“祂们”,这么多年坚持的观念与方针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怎么会这么轻易就通过这项议案呢?离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见两个学派吵架才刚过去一周!辛特维斯的眉头渐渐皱起。他似乎隐隐间嗅到了一丝不好的气味。
  一丝历史重演的气味!
  “博苏街到了!请各位乘客及时下车,注意交通安全......”
  售票员的声音响起,辛特维斯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表情依然有些凝重,以至于连卷起报纸的动作都有几分僵硬。
  他不知道他的这个感觉是否有道理,当然,更大的可能性还是,这一切都不过是他的胡思乱想,这个轨道电车只不过是又一个电冰箱那样的,专属于贵族的奢侈玩具。这位查理曼四世国王是一位有着深思熟虑的智慧之人,既然做出这样的决定,那就应该有他自己的考量。他辛特维斯不过是一个刚刚知晓些许高位知识的小棋子,对于国家政治以及贵族内部王廷制衡还缺乏了解,暂时没有揣测他们意图的能力。
  摇摇头,辛特维斯将无谓的想法扔出脑袋,向着公司的方向迈步而去。
  操心这些也没什么用,事情不会因为他空操心就改变。如果他想弄明白这些事情背后究竟有没有隐藏,隐藏了些什么,就要让自己的视野变得足够高,足够广,就要抓住一切能看清它们的机会,比如——
  今晚与爱丽舍的面谈。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