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明凡人 / 第6章 面皮和米皮

第6章 面皮和米皮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有钱的日子,每天都像过年;没钱的日子,每天都像过关。
  而且时间过得还很漫长。
  而且没钱的日子里,夫妻关系也显得很紧张,现在的赵进宝最能体会的就是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
  整整一个下午,夫妻两个人都在讨论如何赚钱的方式方法。说着说着,讨论变成了吵架。
  哎--,做人咋就这么难呢?
  天快黑的时候,赵进宝实在不想吵架了,只好再一次走出门。
  为了不让夫人担心,赵进宝撂下的一句话,“我出去看看有没有代写状子的生意?”
  这也算是一种妥协,夫人只好同意了。
  走出门的赵进宝,并没有去衙门口而是直接去了小吃街。他很清楚衙门口这地方一般是代写状子的读书人做生意的地方;除此之外,省下的就是那些拉关系的人做事的地方,他两种本事都不具备,还是不去那里了。
  对现在的他来说,要想做生意还得去小吃街。
  一个人闷着头刚走到小吃街口,一个声音叫住了他,“这不是赵大公子吗?”
  赵大公子是谁?
  赵进宝根本就没有把这个声音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而是自顾自的往街道里面走。
  “大公子,我是赵二,你不认识我了?”一个长的跟武大郎一样的人拦住了赵进宝的去路。
  赵二?
  赵进宝看着眼前这个人没有说话,他很清楚一个能拦住自己去路的人肯定认识500年前那个赵进宝。
  你认识我,但我不认识你呀!
  望着一脸茫然的赵进宝,赵二只好解释道,“大公子可能不记得我了,我以前在你们家厨房里帮厨,做的一手好豆腐。”
  哦--,原来是我们家做豆腐的。
  “你在这里做什么?”赵进宝随口问道。
  “还能干什么呢?老爷家遭难之后,我们这些下人只好自谋出路了。我本来就是个做豆腐脑的,现在只好重操旧业,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街口摆了个豆腐脑摊子。”赵二指着路边的摊子对赵进宝说道。
  赵进宝一看路边这个小摊跟今天的街边摊子有些相似,也是一个缸子里面装着豆腐脑和一个摆调料的小盘子。
  就这点家当也能够撑起一个小生意摊子,如果生意好的话,还能够养活一家人。
  这家伙竟然是个卖豆腐脑的?
  “不知你生意咋样?”赵进宝关切的问道。
  “还行吧!富不了也饿不死。”赵二说道。
  小生意赚大钱,他咋就赚不了大钱呢?赵进宝对小生意赚大钱这个口号产生了严重质疑。
  “我能尝一尝你的豆腐脑吗?”赵进宝说道。
  “嘿嘿,我在你们家做了那么多年的豆腐脑,大公子还没有尝够啊!”赵二笑着说道。
  话虽这么说,但此时的赵二已经坐在了豆腐脑摊子跟前开始给他捞豆腐脑了。
  捞了一碗豆腐脑之后,赵二用各种调料调好之后端给赵进宝,“我这手艺不咋地,大公子莫要见笑。”
  赵进宝端起豆腐脑慢慢的吃着。
  人只要饿到了吃什么都觉得香,赵进宝感觉到这一碗豆腐脑明显比今天早上的秦镇米皮要好吃的多。
  “不错不错,过去我咋就没有尝出你这豆腐脑的味道不错呢?”赵进宝吃完一碗之后说道。
  “既然公子喜欢,我就再给你捞一碗。”赵二又捞了一碗豆腐脑调好之后递给了赵进宝。
  两碗豆腐脑下肚,此时的赵进宝已经不觉着饿了。
  一般情况下,豆腐脑摊子旁边一定有一个卖面皮的,凉热搭配更能够吃出效果。今天这两种小吃搭配几乎成了整个关中西部地区的绝配。
  “你这个豆腐脑确实做的不错,为什么不增加一个面皮摊子呢?如此一来,来你这里吃饭的人吃一份面皮再喝一碗豆腐脑就饱了。”赵进宝吃完饭后给赵二说道。
  面皮?
  赵二以为自己听错了,“公子说的是米皮吧?”
  赵二指着对面的秦镇米皮摊子对赵进宝说道:“对面的秦镇米皮已经做了好多年,手艺不错,食客也多,根本就瞧不起我这个刚开的小摊摊,不会跟我搭配的。”
  面皮不是米皮。
  面皮是用小麦面做成的,而米皮是用大米做成的。
  名字不同,做法不同。
  虽然秦镇米皮在秦朝就已经有了,但是今天在整个西府地区最流行的并不是秦镇米皮,而是岐山擀面皮。
  赵进宝他们家做的就是这个生意,而且还把这种做法进行了大力推广,形成了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一条龙服务。
  “我说的是面皮,不是米皮。”赵进宝重复了一遍。
  这一次,赵二听清楚了,“公子说的面皮是什么东西?”
  啊?他竟然连面皮都不知道,还摆什么小吃摊?
  在赵进宝看来,面皮这种小吃就和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大米是一模一样,在整个关中地区随处都有,而且随时都能够吃得到。
  没想到来到了500年前的明朝,竟然还有只知道米皮不知道面皮的生意人,怎么会这样?
  这么简单的制作方法,他们怎么就不知道呢?
  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
  其中有一段时间,赵进宝他们家就做过这种美食。
  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赵进宝的早餐几乎天天都是这个,吃一份米皮,再吃一碗菜豆腐就足够了。
  开了一段时间后,他爹经过调研,充分认识到西府这个地方还是吃面皮的人多,于是又重新改行做起了擀面皮。
  擀面皮主要是岐山县制作的最佳,所以也叫岐山擀面皮。
  在赵进宝看来,这两种吃食的做法是最简单的,根本不用太费力气就能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这么简单的做法,赵二他们竟然不知道,难道古人的创造力就这么差?
  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明朝人根本就不知道有岐山擀面皮这种吃食。
  秦镇面皮诞生于秦朝,而岐山擀面皮诞生于清康熙年间,整整比秦镇面皮晚了将近两千年。
  当时岐山城北八亩沟村民王同仁在清宫御膳房当厨师,闲来无事精心研究面食做法,才琢磨出擀面皮这种吃法,由于是京城御膳,故称“御京粉“。王同仁年老还乡后,专门从事经营面皮小吃,传徒授艺,而且还仅限本村之人。
  由于这种做面皮的方法属于秘传,一直等到清朝光绪以后,面皮制作逐渐传播关中,成为宝鸡名吃。
  如此简单的做法整整隐藏了二百多年,足见古人的保密意识有多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