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明凡人 / 第7章 面子害死人

第7章 面子害死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不就是一个代写状子吗?
  大学毕业的赵进宝真的不会写?难道他的大学是白念了。
  赵进宝虽然只是一个三本毕业生,但人家真的没有白念,而且上学的时候人家读书还是挺认真的,只不过他读的书放在明朝用不上。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竟然在明朝没有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明朝的考试制度说起。
  明朝实行的是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跟今天的考试完全不一样,而且考试还非常严格。
  学童们在学堂读几年书之后,教书先生会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来安排他们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种多场次考试。
  说白了这三场考试还算不上科举考试,顶多只能算是预备考试。
  通俗一点,第一级的县试,更像是扫盲班考试,毕业者为童生,属于扫盲级别的。
  第二级府试就像是小学毕业考试,考过了还是童生,属于小学毕业级别的,最高不超过初中。
  第三级院试,考上了,恭喜,你就是光荣的秀才了,可以免你一人的税赋劳役,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一辈子就此止步,大概像现在的高中水平了。
  当然了秀才的待遇要比现在的高中毕业好得多,毕竟人家可以吃商品粮了,而且社会地位也是蛮高的。
  所以说秀才是非常难考的,考上秀才之后,才具备靠举人的资格。
  考完这三场试之后才算是正式进入到了科举考试的行列,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一次,由各地组织,在省城举行,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秀才均可应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考中举人的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在北京贡院举行。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第一名称为状元。
  直到殿试结束,科举考试所有的程序才算是走完了。按照三年一次来考,等把这些考试都考完了,人也老了。
  但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天才,每一场考试都能够一次性通过,万一那一次考试通不过又得等三年,三年又三年,三年何其多,万一考到半道夭折了咋办?
  由此可见,要完成科举考试这个重要任务,身体才是关键。
  程序说完了,简单说一下考试的内容,然后你就理解了赵进宝的难处。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就算是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够考中,更不要说赵进宝这样思想解放的现代人了。
  把所有的困难和问题想完之后,赵进宝充分认识到还是面皮好做一些!
  眼前这个卖豆腐脑的竟然不会做面皮?
  这让赵进宝心里有些高兴,心想如果我在这里摆个面皮摊子一定会日进斗金,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买房置业。
  可是这个举人身份害死人呐!
  如果我当董事长,让赵二当总经理帮我卖面皮,也是一种赚钱的方法。想到这里,赵进宝高兴地问道:“你家住哪里?”
  我家住哪里,这个重要吗?
  赵二就不明白了,“大公子这话何意?”
  “你也知道我们家遭了难,我现在没地方住还没钱,你能不能给我和夫人找一个住的地方?”赵进宝如实说道。
  哦--,原来是这样。
  落难公子的日子一般都比较难过。
  赵二想了想说道,“如果公子愿意我倒是有个地方,不过条件比较艰苦,怕你们住不惯。”
  都这样了,只要有地方住就不错了。
  “不知道那个地方的租金贵不贵?”赵进宝关心的问道。
  “不贵,如果没钱还可以赊账。”赵二说道。
  还有赊账租房子的事情?
  赵进宝一听高兴了,“还有这么好的事情?”
  “这个地方是我家的老院子,在距离凤翔城不到五里的赵家庄,我爹娘去世之后一直空在那里。如果公子愿意可以在那个地方呆几天。”赵二说道。
  自己都到了这份上,还有什么可以挑三拣四的,赵进宝立即答应了,“可以可以,我愿意去哪儿住。”
  “你还是回去跟夫人说一声,看看她的意见?”赵二很清楚就算是赵进宝自己愿意住,像夫人那种养尊处优惯了的人就很难说了。
  “行,我回去问问她的意见。”赵进宝说道。
  回到客栈之后,赵进宝问夫人:“你对赵二印象如何?”
  赵二?
  赵进宝没头没脑的问话立即让夫人立即警惕起来,“你问赵二做什么?”
  “今天我在街上碰到了赵二,他对我还是挺关心的,你也知道经过上次的事情之后我对许多人和事都模糊不清了,也不知道赵二这个人咋样?”赵进宝想进一步了解赵二的情况。
  “赵二原本是街上一个卖豆腐脑的小商贩,老爷在世的时候经常去他那里吃豆腐脑,加之又是同一个姓氏,也算是本家。后来老爷就把他安顿在咱们家里,除了帮厨做豆腐脑之外,老爷偶尔也会给他安排一些临时的事情。”
  “这个人品行怎么样?”赵进宝问道。
  “还算老实,老爷在世的时候对他还是挺信任的。”夫人回答道。
  “哦,怪不得他对我那么热情,说他们家在乡下有一座院子,让我们暂时在那里安身。”赵进宝对夫人说道。
  赵进宝竟然要去乡下生活?
  夫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很是吃惊,“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生活在城里不好吗?为什么要去乡下呢?”
  一连串的发问让赵进宝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想了想之后说道:“你也知道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就知道读书,除此之外身无所长,现在遭此劫难,一时之间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如果你实在不愿意去乡下,我就先送你回娘家,等我在城里买下房子后再接你回来。”
  事已至此,还能咋样。
  “唉,就这样吧!”夫人说这话的时候,言语里充满了失望。
  赵进宝夫人的娘家就在距离凤翔城不远的扶风县,也属于官宦人家。
  岳父岳母家早就知道赵进宝家里遭难的事情,这个时候把女儿送回娘家,大家也没说什么。而且还很关切,岳父对他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你们家的情况,如果你实在没有办法在凤翔生活,不如就住在我家里安心读书,等过上几年,等朝廷里的人忘了这件事之后,你再去科考,说不定会一举成功。”
  赵进宝知道岳父的好意,但他主意已定,于是说道:“岳父大人,我爹死的不明不白,而且现在的我心乱如麻,一时半会没有办法安心读书,还是缓一缓再说。”
  岳父一听赵进宝说的在理,“既然这样,那你去吧。”
  就在赵进宝要离开岳父家的时候,夫人把一个包袱塞给了他,“这里面有点钱,你先拿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