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重生卫仲道 / 第十三章 卫宁蔡琰

第十三章 卫宁蔡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满足了卫宁的好奇心之后,卢植开始关注起卫宁的生活起居和作息时间。因为卢植很清楚维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对于自己的弟子意味着什么:强大其体魄与坚韧其意志。
  这是自己多年戎马生涯,以至到了知天命之年尚能为国出力的原因。卫宁之前虽然常卧床,但是其实起居依然守时,汉时别看世家虽然豪奢,但是自幼年时便会对子弟严格要求。加上卫宁的病乃是心肺之疾,躺得多了也会呼吸不畅,有种压迫之感,因此作息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想闻鸡起舞,晨兴夜寐就不是他能做到的了。
  于是卫宁如实向老师一一道出,包括一些生活细节如:穿衣、饮食、起走坐卧、事物喜好,皆不讳言。这些其实日后求学中,卢植也能知道,但是对于自己弟子的坦诚,其还是很满意的。
  卢植对卫宁的饮食和坐卧姿态做了一些调整。晋代以前,汉人尤其在北方多有高大者,其后便少了很多。除了之后与游牧民族混血以外,和南方的饮食也多有关系。
  南方多食稻米而北方以五谷:麻、黍、稷、麦、菽为主。也就是麻籽、黄米、高粱、小麦、豆类,这些没有精加工的粗粮。卢植第一次主持对武陵蛮征战是曾因多日未能休息,积劳成疾。因此向朝廷告病,回乡休养。当时卢植就是以五谷为主,掺杂一些肉羹和果蔬,饮品佐以果浆和醪醴(米酒)。汉时的酒酒精含量极低而五谷含量极高,所以当时的酒才能称为“五谷之精”,结果卢植发现恢复的效果出其预料的好。
  因此卢植给卫宁建议少吃山海之珍,多用谷类和果蔬,站卧坐走的姿态也要修正。这些都是卢植认为能正心理气,祛除病邪的良方。
  有没有道理,当然是有的,现在中医学也说好的姿态能保持脊柱的正常形态,使脊柱承受的压力均匀,减少脊柱变形的可能。同时内脏的空间就不容易异常,内脏的位置就能得到保持,维持良好的脏器功能。
  卫宁很认真地将卢植说的话记下来,并让仆役拿过一份空白竹简将之抄录,以免有所疏漏。将竹简纂刻完毕以后,卫宁见天气开始越发热了起来,便邀请卢植与蔡邕两位夫子前往西苑纳凉。卢植想到之前曾想来河东看看卫氏在乡野间的风评,便谢绝道:“为师多次过河东,可惜见离京师已近,便未曾驻足。今既然来此,不得不好生游览一番。伯喈贤弟与吾同往,一观三晋之秀丽。”说完,就准备邀蔡邕一起去安邑附近走走。
  “卢师勿急,待小弟为两位大人备马。”见卢植要出府一游,卫父也没多想,便准备好坐骑,并安排下人护送。蔡邕准备与卢植一道,又有点放心不下女儿,面有难色。卫母见状,便与其说道:“妾身多日不见奴奴,便让令爱配吾小叙一番,可否?”“那就有劳弟妹了。”蔡邕拱手拜谢道,然后又摸了摸蔡琰小丫头的头说道:“好生陪着卫叔母,不许顽皮。”之后与卢植一道出了卫府,往城郊而去。
  卫宁见到两个夫子走了,留下一个小丫头未婚妻。便偷偷蹭上前打量了一番,小丫头唇红齿白,眼睛如泉眼般清澈灵动,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果然不愧是身负佳人之名的蔡文姬。正站在这瞎想,突然有个拳头往自己脑袋上敲了敲。卫宁回头一看,谄笑道:“阿母。”“你这臭小子鬼鬼祟祟凑过来干嘛?”“没事,看看……看看。”
  “没事别瞎晃,过来帮忙。”卫母本有心撮合两个小辈,看卫宁也有心意,便把他抓到后愿一起陪着。卫宁来到后院,卫母便安排他去一旁的点心架上取一些点心,放在后院凉亭里。自己则拉着蔡琰到凉亭里布置了一番,铺上席子,食案,软垫,让仆人打来一匜(瓢形的酒具,也可装水)的椰浆。椰浆就是椰子做的果汁,汉时只有甘蔗和椰子等果物比较适合储存取汁饮用。然后取了三个耳杯放在一边。
  卫宁则在一旁的架上取下了一些糕点,用豆(浅盘,高圈足的容器)裝之。放了一些蜜枣、蜜糕、蜜汥果脯、一盒酥、茯苓饼、豌豆黄、羊羹(羊肉来熬制的羹,冷却成冻)、枣泥酥,零零总总七八样,依次端了上来,然后才入席,与蔡琰一左一右跪坐在卫母身边。见卫宁入座,卫母便叫人把羽觞里倒上椰浆,亲切的对蔡琰说道:“来奴奴,尝尝叔母家自做的果浆。”
  蔡琰还有些拘束,小声道了诺,轻轻放在嘴边抿了一口。卫母温柔地抚其头道:“没事,奴奴,多喝点,在叔母这里不用拘束。你爹就是个不会疼人的,多可人的的丫头也不知道多用点心。”
  “父亲对奴奴很好,喀,喀喀!”蔡琰小脸通红急促地回道。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被呛的。卫母赶紧用手抚其背,轻轻拍了拍道:“好,奴奴莫急,叔母不说便是,慢点喝,也尝尝叔母家的糕点。”然后用眼睛等着我,心道:“臭小子,也不知道机灵着点。”
  知道这时该自己出场了,卫宁拿起一块一盒酥,放在蔡琰面前,“琰妹妹,尝尝这块一盒酥,这是哥哥家里自制的,味道与众不同,外面吃不着的。”蔡琰轻轻接过,小声致谢道:“劳烦卫小哥哥。”。
  卫宁趁机打开话匣子,问起了蔡琰在洛阳的生活经历。蔡琰现在还是小女孩,也没什么心机,便一五一十的说了自己在洛阳的日常。不出卫宁的预料,蔡邕是个粗放的人,照顾自己女儿也没怎么细心。不过蔡邕才学过人,在耳濡目染之下,蔡琰对文学和音乐很有天赋和兴趣。
  既然知道蔡琰喜欢什么,那就容易了,卫宁先和蔡琰聊起了乐府。“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卫宁对蔡琰问道:“琰儿知道此赋乃何人所做么?”“琰儿知道,乃先汉武皇帝东巡齐地、礼日成山时所作。”
  “每次听到此赋琰儿都能感到登高而望,以观朝阳的豪迈之气。可是不知道为何阿爹每次弹奏后都有些失落。”蔡琰有些疑惑的答道。
  卫宁摸了摸蔡琰的脑袋,心道:“丫头你还小啊,每次弹奏此曲想到武帝的辉煌和朝廷现在的混乱,失落不是必然的么。希望自己未来的岳父要坚强些,日后的灾难还很多啊。无论是他自己的,还是大汉朝的命运都将面临最艰难的时刻。”
  见两个小家伙聊得来,卫母借机离开,把悄悄把周围的仆役也一并打发走,来给卫宁和蔡琰制造单独相处的机会。自己来到了正厅,看见卫父和卫觊正在侧室单独交谈。
  此时,卫觊已经把自己和弟弟的谈话告知卫父,想听听自己父亲对这件事的看法。卫父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儿子在这个年纪,已经开始关注整个国家的走势和家族的未来了。他感到非常高兴的同时也觉得非常庆幸,这次去洛阳的意外收获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和家族走的更远,也庆幸自己刚刚做出的决定。
  就在蔡邕和卢植去城郊的时候,卫父已经从府库中取出了“绿漪”古琴,命大管家卫三悄悄送至蔡府。此时蔡府大小两个主人都不在,以蔡卫两家的交情,卫三可以很容易把礼物递进去。
  现在关键问题是次子所提之事,如果想要在今年就做成,时间和位置就很关键了。要防备兵祸,那位置既不能离宗祠太远,也不能远离河东。而且还需要找一个不会直面匈奴兵锋的地方。毕竟要作为根本之地,避免战争,安定后方是必须的,尽管卫父没打过战,这点见识还是有的。
  羌族,匈奴,鲜卑是汉朝三个最麻烦的外族侵略势力,屡剿不尽。尤其是羌族跨度之大,境外:南至益州、西到西域、凉州、北至幽州,每个地方都有羌人的身影,部族总人口达数百万。境内:遍布凉州、并州等边塞,姜姓之人多是羌人内附的后裔。要不是分成了百余个部族,其将是汉族边境上最大的威胁。
  卫父开始在脑海里收缩范围,定下了长子可以外放的县:“高奴、定阳、雕阴。”这三县都在上郡甘泉宫附近,同时远离大漠和边塞长城。处在卫氏祖地扶施和安邑之间,距离相当,是最适合的地方。其中高奴县位于群山之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定阳县最为卫父看好,依山伴水,交通便宜,而且离河东最近。虽然同为卫氏一族,但是卫父肯定是先考虑河东的安全。
  那么现在就只要考虑长子郎官的选择了,举孝廉为郎要先至五官署。即左、中、右、虎贲、羽林五个郎署任宫中宿卫,之后受中枢举荐入地方为官。
  要想解决此事,就要说动三公衙署,司徒、司空、太尉三人皆有直接任命之权。但至少要说通两人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即司空刘逸、司徒杨赐、太尉刘宽三人中必须有二人意见一致方能成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