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洪荒血与魂 / 序——浅谈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序——浅谈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自序
  ——浅谈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记得曾经行走在内蒙的大草原上,仰望着“夕阳西下、夜色渐深、繁星点点、星汉灿烂”的美景,我不禁联想起了如银河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是一个绵延了五千年的文明,历经风雨,却始终未曾断绝……
  如果问,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如此连绵不绝,也许很多人会有“地缘说”、“历史说”等等表述,但我却始终坚定地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绝不是仅仅依靠这些“外物”,而是依靠这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内核”!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还记得年少时曾读到刘亚洲将军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就像朝气蓬勃的青年,有活力、有血性;到了唐宋,便成为了中年人,虽成熟稳健,但也少了些许拼搏的精神;到了明清,便已然是颓颓老者,固步自封、暮气沉沦了……”。
  刘亚洲将军说得很对,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形成,其实远远在民族形成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必然要从这个民族的发源之初去细细寻找,在那些上古的故事中去慢慢追溯,在那些民族即将逝去的“记忆”中去认真找寻……
  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地涉猎有关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史记》《尚书》《竹书纪年》《晋乘搜略》《山海经》等等……从炎黄时期的阪泉大战、涿鹿之战,到颛顼时期的征战共工、怒撞不周山,再到帝喾时期的北却犬戎、南歼共工,再沿着尧舜禹三朝的历史足迹踽踽独行,渐渐地,我明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究竟在何处……
  也正是在“顿悟”之后,我的内心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用通读性最强的小说作为载体,把上古时期,华夏先祖们的故事记录传承下来,用以告诉后辈的我们,牢记我们先祖那经久不衰的“精神内核”!
  我曾收录金一南老师的一本签名书,上面写着:“做难事必有所得!”其实回头想想,中华民族的起源也是如此,正是民族的形成之初的一次次的困难,才真正铸就重塑了今天的中国人!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核”。而在这序里,我也只能简单地说说这“精神内核”的组成,至于其中深刻的内涵和具体的细节,我想还是需要各位读者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细细地品味:
  一、力量
  上古时期,在神州大地上曾居住着繁星点点般地氏族、部落:烈山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等……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基本上形成了四大区域的氏族群:北方的氏族主要以漠北地区的犬戎和燕辽一带的北沣为代表;南方的氏族主要以长江中游的百越、三苗为代表;东方的氏族主要以华东地区的九黎[即蚩尤氏族]为代表;而中原氏族主要以神农氏[发源地在今山西]和轩辕氏[发源地在今陕西]为代表。而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我们的故事也就从黄帝时代开始讲起:
  神农氏[即炎帝部族]是最早的一支学会垦荒、种植的氏族,力量发展也最快,随着不断的垦荒、繁衍,很快就与西边轩辕氏和东边的九黎氏族发生了在土地、水源上的纠纷。
  轩辕氏[,即黄帝氏族,正史称其为“少典族”]是当时手工业较为发达的一支部族,从名称上也能窥探一二[轩、辕都是马车上零件的名称,可想而知轩辕氏是一个手工制造较为发达的氏族],自从黄帝成为轩辕氏族的首领后,黄帝的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和缫丝、仓颉创造了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等,可以说整个氏族在这一时期经济、科技、军事实力都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与炎帝氏族相匹敌的力量。
  上古时期的第一次大战就发生在他们之间,最后黄帝获胜,降服了炎帝氏族,做到了对中原地区各个部族的统御。
  紧接着,东方的九黎氏族迅速崛起。他们的崛起,源于铜矿的大量发现和铜的冶炼技术提升,由于九黎氏族境内的铜矿便于冶炼[铜矿离地表较浅,且铜的含量和纯度较高],于是在蚩尤成为九黎氏族首领的时候,九黎氏族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九黎氏族当时使用的铜其实并不是青铜,只是时间划归到“青铜时代”而已],战力曾一度达到鼎盛。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本质上就是对蚩尤军队大量装备金属制头盔的一种夸张描述。
  因为战力提升迅速,蚩尤曾多次侵占掠夺中原各个氏族,直到黄帝联合已经降服的炎帝氏族,历经涿鹿一战,才一起最终斩杀了蚩尤,打败了九黎氏族。
  黄帝之后,颛顼成为了少典族[即黄帝氏族,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氏族]的首领,这时,已经降服的炎帝氏族中分化出了一支名为“共工氏”的氏族,首领称为康回,发动了叛乱,大战绵延上千里,从今天的陕西打到了山西,最后颛顼率少典族大军剿灭了康回大军,流放了共工氏族[让其从今山西迁至今湖南一带]。康回在鱼死网破之际,掘开了上古黄河的河堤,导致洪水泛滥,遂有了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战后,共工氏被流放至南方,远离中原。
  再后来,帝喾成为了少典族的首领,此时北方的犬戎也渐渐开始崛起,与中原交战频繁。同时,被流放的共工氏族也着手进行了第二次叛乱,帝喾率领少典族拼尽全力终于“北却犬戎、南歼共工”。虽然少典族最终取得了全胜,但整个部族也因此而元气大伤。看到这胜利得来的如此艰难,胜负双方也都是两败俱伤,作为战胜者的帝喾觉察到,在面对周围各氏族“纷至沓来”的进攻时,那个曾经战力卓著的少典族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了。从那时起,少典族的帝王们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仅仅依靠强大力量,是绝不可能真正统御四方的,
  帝喾死后,帝尧在少典族最为虚弱的时刻力挽狂澜,先后两次大败犬戎,终于肃清了少典族最后的威胁。但在战胜之后,帝尧也明白了,除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少典族还需要新的“力量”去进一步统御各氏族,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少典族,这个中华民族的根脉,崛起于力量的强大,却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逐渐意识到了单纯依靠力量的单薄和无力。而这个新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此时,在少典族迷茫的时刻里,又一位睿智的首领再一次挺身而出,帮助少典族寻找到了这种新的“力量”,他就是帝尧。
  二、博爱
  在帝尧之前,少典族的帝王全都是清一色的能征善战,但直到帝尧的出现,才逐渐改变了这一情势,他依靠极为卓越的战略头脑、极高的个人道德水平,加之对少典族的分支氏族的关爱与博爱,一点点地获得了众多氏族[主要为帝尧的几位兄弟:契、弃所在封地的氏族]的支持,也成为了第一个依靠其他氏族的支持,荣登少典族首领之位的帝王。
  帝尧之前,少典族是帝挚在位,但由于生活奢靡、不重生产,并对其兄弟氏族戒备过重,渐渐地被其他分支氏族所厌恶。面对这样一位道德品行如此不堪的首领,尧和其他分支氏族首领联手推翻了帝挚的无道统治,并登上帝位。其后,在联手北沣,两次击败犬戎的巨大战略优势面前,帝尧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核心的权威,加强了对少典族其他分支氏族的统御,这也逐渐形成了上古时期中华文明邦联制[此处并不包含联邦制,中国自商代以后才形成了联邦制的政体]的文化源头。
  帝尧的确是一个睿智的领袖,他渐渐发现了统御各氏族不能仅仅依靠力量,而是要通过“博爱”去化解氏族之间的仇恨和宿怨。历经七十余年的治理,帝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内,他尽全力去关怀爱护其他氏族,并通过迁移人口、民族通婚的办法,逐渐团结融合了东夷各族[九黎氏族被打败后,分化出诸多氏族,统称为东夷各族,这也是小说主人公的故事起点]、南方的百越和三苗氏族;对外,他多次率领中原各氏族向北抵御犬戎,即融合了大部分犬戎、北沣族人,又一步步地把剩余的犬戎部族赶至中原以西的地域,形成了以后的戎狄氏族[最后在周幽王时期攻灭了西周,毁灭了镐京,迫使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
  帝尧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也表现出和少典族前任首领极为不同的态度。之前的首领选择接班人,基本上是父传子、叔传侄,而且考虑的也是继承人的征战的能力。但直到帝尧,竟打破了血缘传承的桎梏,按照极高的道德标准选拔接班人[帝舜的征战能力和杀伐决断也并不差,但为世人称道的依旧是他极高的个人道德],最后将首领之位传于一个毫不相干的舜[舜其实也是黄帝之后,但离少典族正统血脉太远],开了尧舜禅让的千古佳话。
  其实,帝尧之所以能传位给帝舜,就是因为在一个“生父、继母、胞弟都合起来为难,甚至合谋杀害自己”的艰难环境中,舜竟通过“博爱”的力量,化解包容了一切矛盾,维护了家庭的和睦。舜的处境,其实就是那个时期少典族的处境。从舜的身上,尧看到了一种能够化解天下矛盾的才能和办法,遂传位于舜。
  舜即位后,确实不负众望,在处理鲧治水失败和任命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舜作为少典族的首领,借助治水的契机,做到了让各个氏族如兄弟般和睦团结。之后,舜也发现了禹身上那种博爱的力量,于是也禅让于大禹,丝毫没有眷恋权力,形成了尧舜禹三代禅让的美谈。[其实中华文明五千年,能够禅让传位的也就他们三人,从禹的儿子启杀掉皋陶的儿子伯益开始,中华民族就开启了四千多年的“家天下”传承]
  同时,也因为帝尧“博爱”的政策,开启了民族包容、融合的先河,以后的每一位首领,乃至夏商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大包容、大融合始终没有断绝,不得不说是帝尧的一大贡献。除了“力量”,少典族终于渐渐地寻找了第二个民族“精神内核”的组成,那就是“博爱”。
  三、天下
  黄帝以前,我们的先祖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筑堤拒洪水的办法,于是各个氏族都开始筑堤拒洪,生产力在一定时间内也得以提高。但实际上来看,筑堤本身只是让阻碍洪水对某一区域的陆地进行破坏,而并不会减少洪水的总量;甚至大量的筑堤,还会造成洪水疏浚过程的淤积和堵塞,从整个全局视角来看,筑堤不仅不会减少整个神州大地的洪水总量,反而使得洪水越来越难以疏浚,堰塞淤积的洪水越来越多。
  可以说,正是因为各个氏族的“目光短浅”和对“天下”这种大局观的无视,终于导致了大面积、成体系的洪水肆虐。
  帝尧时期,任用鲧治水,沿袭的还是老的生产实践,依然是筑堤拒洪。但当时的洪水,已经遍及神州,仅仅依靠筑堤这种改变洪水局部分布的办法已经无法有效地治水了。所以,帝尧任命鲧第一次治理洪水共历时九年,最后还是失败了。帝尧的第一次治水,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在治水的过程中,所有的氏族面对共同的威胁时,终于看到了那种“局限”眼光所带来的灾难,渐渐地放下了氏族间的隔阂,形成了巨大而团结的民族统一合力,对舜的第二次治水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帝舜时期,任用禹治水,禹因为亲眼见证了父亲失败,所以没有盲目地借鉴老的经验,他游历神州各地,考察山川地理,也终于发现了洪水泛滥的“全局性”问题,第一次提出了“疏浚泄洪”的思路。与筑堤相比较,这种治水的办法,无论是难度系数,还是投入的工程量,在上古时期都是一个可怕的天文数字。因为巨大的工程需要严密而周全的组织结构,所以上古时期也恰恰是因为治水的需要,形成了一整套行政架构班子,为架构夏商周三朝的基本政治格局也奠定了基础。同时,神州大地上的各氏族大融合也真正地结出了第一枚“硕果”——形成了华夏民族相互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对解释中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那种巨大的统一趋势和民族向心力至关重要。
  这是我们的先祖第一次打破氏族的局限,站在了整个地域的高度来审视困难,可以说正是在治水中,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天下”眼光。环顾今天的欧洲,各个小国的单独力量虽然不弱,但总是难以同心协力,最后造成了欧洲的分崩离析,直到今天,欧盟都难以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但再看看东方中华文明的巨大向心力,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朴素的“天下”眼光对我们的重要性了。记得当年的电影《英雄》,最后“残剑”劝“无名”不要刺秦,在沙漠中写下的,还是“天下”二字。正因为这种“天下”眼光,曾一度让中华民族兴盛一时,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曾一度丢弃过这种优秀的“精神内核”。
  四、坚韧
  坚韧,可以说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精神内核”。大洪水,在东西方各个历史神话传说中都多多少少有所体现,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怀疑,这是遥远的先祖们在历史长河中真真切切所面对的巨大威胁。但与西方大洪水期间建造诺亚方舟,让少数人与动物逃离不同,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治水中表现的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更加团结、更加不惧怕自然,也正是在巨大的洪水面前,少典族联合其余各个氏族在生死的边缘坚韧地久久矗立了十三年[大禹治水,前前后后共历时十三年。],终于成功疏浚了九州,战胜了洪水,焕发出了民族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苦难成长,在苦难中成熟,在苦难中崛起的民族,这个民族,发迹于神州这个山地占据三分之二面积的地域,并且洪水多发、灾难频频,但在面对这一系列灾难危机的时候,它总是能以无比坚韧地意志去抵御威胁,并且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勇士。
  在大洪水时期,在全民族第一次面临这种“灭顶之灾”的时刻,中华民族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用这种巨大的民族坚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治水的巨大工程中去。在距离今天四千多年的时间,那场治水所牺牲的人口,耗费的资源已经无法重现了,但今天的我们如果细细思考,却不难想象出我们先祖完成这样“浩大”工程的不易和艰辛!至此,中华民族便将“坚韧”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之中,形成了完整的“精神内核”。
  在四千年后的近现代,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在中国面对那种“千古未有之变局”的时候,这种民族巨大的“坚韧”又一次地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成功地让我们战胜了困难,重新走向民族复兴的今天。
  五、结语
  回顾上古时期神州大地上各氏族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在那个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内核”。
  在崛起之初,在那个百强争霸的时代,我们的先祖黄帝依靠少典族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征服了周围的氏族,那个时候,我们相信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才能壮大崛起。但在崛起后的那些日子里,随着周围氏族不断的反抗和依次崛起,我们的祖先也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力量已经不足以统御各族[世界霸权中的英国。美国也无不面对着相似的问题,但他们的解决办法比起中国五千年前的智慧而言,还是显得太过稚嫩,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输出”,从今天来看,已经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于是便形成了融合包容的理念,用博爱和关怀去化解氏族之间的矛盾,让每一个氏族都能相亲和谐。在面对洪水戏谑的情形,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次次的治水失败,逐渐拥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全面的格局,也通过这种“天下”的理念,逐渐形成了神州大地上的氏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源头。最后,在所有氏族共同面对巨大洪水的考验时,我们的先祖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在巨大灾难的面前,爆发出了极其坚韧地民族意志力,在那个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年代,硬是用石器、粗糙的铜器,举天下之力,疏浚九州、平复百川!完成了在今天都无比浩大的工程。
  治水的胜利和那些在治水中逝去的万千族人,用自己的血液将民族的“精神内核”洒在了这片神州沃土之上,让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后人,永远在血脉中植根起“力量、博爱、天下与坚韧”,这些民族的“精神内核”,在往后数千年的岁月里,一次又一次地在全民族的生死危亡之际力挽狂澜,让这支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的中华文明,成为了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
  所以,当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后辈如今苦苦追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我想,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那些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那些“精神内核”……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二日
  写于青岛家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