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叶落铜城 / 第十四章 矿工人生

第十四章 矿工人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继承带着亲戚们在铜官开心地玩了几天,他们来到柏树村与原本在家就认识的不少熟人热情的拉着家常,在远离故土的异地它乡,大家显得更加亲热,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因小兰的哥哥姐姐还要按时赶回纺织厂上班,不能超假,所以小兰的母亲就带着亲戚们准备回西安,刚好齐安贵要送父亲和老伴以及齐福两口回河南,他们就一同乘坐铜官至西安的火车上路了……
  齐安贵他们在出站口与小兰家人分别后,来到西安火车站售票厅。喧闹的售票大厅散发着一股难闻的烟草味,满地围坐着男女老少,听口音大多是河南人。齐安贵在排队买票时,一位年轻妇女领着三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儿走到跟前,可怜巴巴地说道:“大哥,一看你就是个大善人,行行好,打发点儿吧?孩子一天没吃饭了。”
  齐安贵打量着眼前这几张因营养缺乏而发黄的脸,早已动了恻隐之心,顺手掏出几张钞票递给了她。那女子接过钞票,两手作揖,不停道谢,“谢谢大哥,谢谢大哥。”她慌忙让三个孩子给齐安贵下跪,被齐安贵制止了。
  “赶紧给孩子们买点儿吃的吧。”齐安贵催促道。
  上车前,齐安贵反复叮咛儿子照顾好爷爷和母亲。特别是爷爷年纪大了,身边离不开人。家里有啥事赶紧捎信来。
  “放心吧爹,只要有我在,你啥心也不用操。”齐福拍着胸脯保证道。
  “安贵,你也要保重身体。我不在你身边,你一定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许秀花说着眼圈红了。
  老父亲握着齐安贵的手,深情地凝望着,“安贵,我老了无所谓;看到你能有今天,我就是现在闭眼也安心了。你不用操心我。记住,那些河南老乡一路上吃了多少苦,可都是奔着你去哩,他们拖家带口的都不容易,你一定不能亏待他们,亲不亲都是咱河南人。还有,旺他俩就交给你了,孩子还小你就多费点心。你自己也多保重,我就不多说了。孩子,你永远记住,咱是河南人!啥时候都不能丢咱河南人的脸!”老人家握着齐安贵的手久久不丢……
  “放心吧爹,你说的话,我都记在心上了。”齐安贵也动情地望着老父亲。
  齐安贵目送他们上了车,直到列车开出很远几乎看不见了,才依依不舍扭头走去……
  2
  井下矿工的工作是繁重而枯燥乏味的,工人们休息时往往聚在一起,相互之间讲些荤段子开心取乐。
  这天上午,赵继承按例来到三矿井下,远远他就看到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队长老郑讲着什么。这个老郑来自许昌,在家被人称为“十二能”,就是脑子很活的那种,平时爱讲个笑话,人缘不错。听跟他一路来的工人讲,在家无论啥手艺活他不用学,一看就会。像木工、瓦工他样样精通。听说有一次他去请屠夫到家宰羊,刚好看见屠夫正在宰羊,结果一看他学会了。回到家里二话没说,借了把宰羊刀就自己现学现卖派上了用场。后来,村子里杀猪宰羊不再找别人,他全包了,自然好处也没少落。
  赵继承悄悄走到跟前,只见老郑眉飞色舞地讲道:“……在那片玉米地里,大晌午的静悄悄,我趴在恁嫂子身上,肚脐对着肚脐,正亲得有劲,忽然呼啦一声响,吓得我连忙提着裤子站起来……”说到此他停顿下来,
  “咋啦?”旁边一小伙瞪大眼睛望着老郑。
  “咋啦?我先看你咋啦!”老郑说着一把抓向那小伙裤裆……
  “好家伙,裤裆里藏个棒槌!”老郑哈哈大笑起来,众人也都跟着笑起来。那小伙连忙挣脱开老郑,红着脸窘的躲在一边。
  “你个老不正经的,故事还没结尾哩,接着说。”赵继承也跟着起哄。
  老郑这才发现赵继承在自己身后站着,他忙起身对赵继承笑着说:“对不起赵监理,给大家开个玩笑。至于结尾吗——”他故意停下来,卖个关子,环视着大家,看大家都竖起了耳朵,这才说道:“原来是一只野兔搅了我的好事,你们说气人不?”说完又笑了起来……
  “看我一会儿出去告诉嫂子,不让她撕烂你的嘴?”赵继承也开起玩笑道。众人也跟着笑起来……
  “千万不敢,你只要一说,今晚上非得睡地上不可。”老郑假装害怕的表情把大家又逗乐了。
  有个工人打趣问道:“老郑哥,嫂子年轻时一定很漂亮吧?”
  “咋说呢?”老郑故作一本正经道:“恁嫂子年轻时长的呀,那真是茄子头,倭瓜脸,大蒜鼻子,辣椒眼,嘴巴还是地包天。要说猛一看,不好看,再一看呢,——”他有意识的停顿了下,卖了个关子,望着大家。众人都以为他下一句肯定是“很好看”。结果谁也没想到他下一句竟是:“再一看,还不如猛一看。”
  工人们听完哈哈大笑,连赵继承也被逗笑了。
  “你们几个给我记住了,”老郑冲着几个年轻人吆喝道,“娶媳妇一定要娶大屁股,买牛要买抓地虎。”
  “为啥?”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道。
  “因为大屁股的女人生育强,抓地虎的牛有劲。”老郑笑着说。
  几个年轻人没听够,他们缠着老郑再讲一个笑话。老郑冲大伙使了个眼色,望着赵继承大声道:“下面,我们请赵监理给大家讲个笑话好不好?”说着带头鼓起掌。
  “好!”工人们鼓着掌把赵继承围了起来。
  “好你个老郑,大伙正听你讲到兴头上,你咋把我拽进来了?”老郑也不好拂了大伙的兴趣,就一屁股坐在石头上说道:“好,我就给大家两一个故事。从前,俺村有个老光棍,因家里穷没吃过一顿肉,吃顿豆腐算过年。他经常说:‘豆腐是我的命’,时间长了,村里人都知道了。有一回,村子里大户人家办喜事,为了图个热闹,把全村人都请去了,当然,老光棍也不列外。在宴席上,满桌子的菜,老光棍先夹了块儿豆腐,当他看到正中间那盘肉时就夹了一块儿放嘴里。接着,他两眼放光,也不顾一桌人反对,把那盘肉端到自己跟前,狼吞虎咽吃起来……旁边的人一看很生气,就问他:‘你不是说豆腐是你的命么,今天咋很吃肉?’他头也不抬回答道:‘是的,豆腐确实是我的命,不过我今天见了肉,命也不要了。’大伙听后轰堂大笑。
  “再讲一个,再讲一个。”旁边一个年轻人显然没有听够,催促道。
  “好,再讲一个就再讲一个。”赵继承见大伙余犹未尽就说:“我在河南老家时,有天晚上因有事回来晚,进屋一看家人都睡了,也不好打搅,我就把锅里的剩饭放在火上热热。等我热好了饭端下锅,把饭盛进碗里正吃着,忽然发现柴禾堆里冒出个老鼠在东张西望。一会儿它爬上灶台看到锅盖没有盖严,就顺着缝隙钻了进去……我本想,锅里也没有啥饭了,就剩个锅底,它吃了也就算了。谁曾想,它吃饱跑了出来,不一会儿带着七八个伙伴钻进锅里。我一看,心想这次不能再让它们溜了,就赶紧站起把锅盖盖严实,把锅放在火上,一会儿就听见锅里吱吱哇哇的叫声……”说到这儿他停了下来。
  “全死了?”旁边那个年轻人不放心地睁大眼睛问道。
  “全死了,一个不剩。”赵继承微笑道。
  大伙这才把一颗提着的心放下来,长出一口气。
  “赵监理,厉害!你这真是一窝端啊!”老郑首先笑了出来,大伙这才回过神来,跟着笑了起来,觉得这个故事太解气了!
  “好了,起来开始干活!”老郑一声吆喝,工人们迅速行动起来……
  3
  转眼又到了秋季,煤炭也像往年一样进入了销售旺季。齐安贵一天到晚忙着卖煤的事。这天中午,他刚准备回家吃饭,在院门口遇见一位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在讨饭。齐安贵仔细一看,这不是在火车站碰到的那个女人吗?她啥时领着孩子们也到了同官?那女人也认出了他,“大哥,你咋也来这儿了?”她瞪着惊奇的眼睛问道。
  齐安贵笑道:“真是山不转水转,人生无处不相逢啊!先说你们咋也跑到这儿了?”
  经过寻问得知,这女人真是命运多舛,原来老家在河南洛阳一带的山区,因丈夫长期痨病去年病逝,自己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在家受哥嫂和小叔子的气,强势刻薄的婆婆,固执认为是她克死了自己的儿子,视她为扫把星,一天到晚指桑骂槐,恶语相加,不给她好脸色看。虽然公公为人善良,尽量维护她和孩子,可是因为不当家,所帮能力有限;再加上“寡妇门前是非多”,所以难以生存,只好带着孩子们一路逃荒要饭,就这样来到西安;本想着遇到合适的就改嫁算了,可人家一看到仨孩子就打退堂鼓了。大儿子今年十岁了,小的今年才六岁。在西安火车站这一段儿,她常听人说起铜官煤矿,知道这煤窑上大多都是河南老乡,心想这里要饭也容易些,就带着孩子们逃到这儿来了,没想到在此又遇到恩人。
  齐安贵领着他们进去吃完饭后,又把他们安排在柏树村住下,让那女人到伙房帮忙做饭,算是给他们娘儿几个找了个吃住的地方;那女人万分感激,不停道谢,心想这回总算遇到贵人了。
  过了没几天,二矿的宋有财在井下放炮时,因遇到哑炮半天不响,就进去查看情况。谁知他刚走到工作面哑炮突然炸响,他感觉脸上一阵疼麻就晕了过去……
  当他醒来时,早已被当班工人救出矿井。齐安贵望着他那被崩成麻子的脸心里很是难受,也不好说什么。不过,不幸中的万幸,眼睛没有受到伤害,只是脸上肯定要落疤了。齐安贵派人送他去县城医院治疗,在医院经过消炎处理,简单包扎,送回来养伤。同在二矿上班的方太平——一位来自嵩山的中年汉子,为人热情真诚,他毛遂自荐,说是自己在家学些医术,开过诊所,主动请求为宋有财疗伤。齐安贵矿上正需要这种人,愉快的答应了。
  经过方太平精心熬制的中药内服外敷的治疗,一个月后,宋有财脸伤基本痊愈,就是猛一看,好像谁泼了他一脸墨水,这是煤灰渗入伤痕的缘故。大家都称赞方太平的医术高。不过宋有财认为自己脸上留下了永久的疤,也算破了相,这辈子完了,没啥想头,没啥盼头了。他整天心情沉闷,萎靡不振,除了喝酒就是睡觉。齐安贵和大伙劝了几回效果不大。最后实在没招了,齐安贵灵机一动,他想,把宋有财和那带着三个孩子讨荒要饭才到矿上的年轻妇女撮合一下不知咋样?
  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邻居老王和刘运成。他俩觉得这办法行,都很支持。齐安贵心里有了底,他晚上来到柏树村那女人家简明扼要的说明了情况,那妇女认为自己带着三个孩子能有人要就不错了,再说还能帮自己养孩子,减轻家庭负担,老了也有个伴,不管咋说自己再能干,家里没个男人也不行,这好赖自己和孩子也算有个完整的家,她表示只要宋有财愿意,自己没意见。
  齐安贵从那女人家出来,又急匆匆马不停蹄地赶到宋有财住处。齐安贵推开门,望着躺在炕上两眼发呆一动也不动的宋有财兴奋道:“老宋,给你说个媳妇要不要?”
  宋有财面无表情地望着齐安贵,嘴唇轻轻张合:“老齐哥,你看兄弟我还不够惨,还有心拿我开涮?”说完闭上了眼。
  “兄弟,这可不是给你开玩笑,是真的。”
  见齐安贵认真的表情不像是开玩笑,宋有财“呼”的一下坐起来,两眼放光,嘴里喷着酒气,急切问道:“谁,哪个女人能看上俺?”
  望着满脸焦急的宋有财,齐安贵问道:“你觉得给咱伙房帮忙的那女人咋样?”
  “你说是才来没几天的那个年轻妇女?”宋有财一脸兴奋。
  “不错,就是她。”
  说到这儿,宋有财眼前浮现出那个女人的形象:个子不高,两肩浑圆,看起来低眉顺眼、挺温柔的样子……
  “老齐哥,你只要把这桩媒说成了,我感激你一辈子。放心!以后一切听你的,你说让干啥咱就干啥,绝不辜负你。”宋有财突然来了精神。
  “哎,你不用感激我,你只要好好待她娘几个就行。那女人也是苦命人,早早没了男人,带着几个孩子真不容易。你娶了她,好赖也算有个家是不是?以后也没人笑话你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好,一切都拜托你齐大哥了。”宋有财兴奋道。
  齐安贵一看事情有门,就回去安排他俩的婚事了。
  宋有财心想,如果这件事成了,以后自己晚上再也不用一个人躺床上孤单单的,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以后有人给自己做饭洗衣,有个头疼脑热的身边也有个人嘘寒问暖。关键是老了有个伴,也有了依靠,不再担心和人吵架时别人骂他:你将来老了也没人埋。想到这儿,他愈发开心,不由得唱了出来。
  齐安贵安排儿媳妇小兰到集上扯了几块儿布,挑了几件首饰,他又精心备了些彩礼,把这些东西交给宋有财,让他给那女人送去。他把邻居老王、齐安平,还有赵继承和刘运成召集在一起,选了个好日子把宋有财和那女人的婚礼给办了。婚礼很简单,除了他们几个还有宋有财平时关系不错的几个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相互之间敬了几杯酒,说些美好祝福的溢美之辞,完了宋有财卷起铺盖卷搬到那女人屋里就算结束。
  齐安贵给宋有财安排了个给井下工人送茶水和馍的轻差事,他自从婚后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上下班,很少再酗酒;那女人也一脸喜庆听着别人叫她宋嫂或老宋家的,变得越来越年轻漂亮了,真是皆大欢喜!
  通过宋有财受伤这件事,齐安贵嘱咐赵继承和刘运成他俩一定要给工人交代清楚,下次如果再遇到哑炮,千万不要冒然进工作面,一定要多等些时辰再进去。
  4
  刘运成这几天感觉小腿奇痒,用手一抓大片屑皮掉下,直抓得血肉模糊,很是难受。齐安贵看见了让他去找二矿的方太平,说他懂些祖传医术,在老家开过门诊,平时矿上工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找他。刘运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柏树村,找到方太平家。他敲开门,一位中年妇女问他找谁,他说:“问一下,老方在吗?哦,你是他家里的吧?”那女人回头喊了一声,“太平,有人找。”忙把刘运成让到屋里炕上。
  正在劈柴的方太平连忙站起来,一看是刘运成笑道:“哎呀,稀客!刘监理咋有空光临我这寒窑?”
  刘运成与方太平其实平常也挺熟,因为刘运成负责一矿二矿的生产和安全,他经常在井下给工人们讲山西老家八路军抗日的故事,工人们也很喜欢听,一来二去大家彼此都比较熟悉,关系处得也不错。
  “听说你会看病,你看看我的腿是咋回事?”刘运成说着挽起裤腿让方太平看。
  方太平仔细观察了会儿,抬头说:“你这是牛皮癣。我给你说,你去集上找个猪苦胆,把胆汁挤出来,里面再放点儿白矾,泡三天后,往伤疤上抹,估计半个月就差不多了。”说完他又看见刘运成手背上有个瘊子,问他想治不想。
  虽然说不碍事,可影响美观。刘运成说能治更好。
  “这个更简单。你去柳树上捉个螳螂放在手上,不用管它,它自己会主动把瘊子吃掉,不疼不痒而且不留疤痕,还去根。”
  “那好,我回去试试看。”刘运成兴奋地告辞而去。
  他早上起来先到集上,在卖肉摊上寻问有没有猪苦胆,卖肉的壮汉觉得奇怪,就问他要猪苦胆干啥,他如实告之自己配药用。那壮汉说,一般杀了猪,猪苦胆随手就扔了,没啥用。如果他真需要,明天早晨赶集可以给他捎过来两个。
  第二天清晨,刘运成早早赶到集市,那位屠夫壮汉果然如约给他带来几个猪苦胆。按照方太平交代的方法泡制,又到柳树上去找螳螂。因为秋季天凉不好找,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螳螂。他往手背上一放,那只螳螂好像很懂事明白啥意思,它趴在瘊子上一动也不动开始吃,直到把瘊子啃完才动了动身子。刘运成感觉奇妙极了,天下还有这样的怪事。他把吃饱的螳螂小心翼翼地放在树上,心里充满了敬重。
  他按照方太平说的那样,用猪苦胆汁抹腿上的伤疤,果然半个月后见了奇效,腿也不痒了,疤痕慢慢痊愈了。他无比兴奋,感恩不尽,到集上那壮汉摊前割了一大块儿肉,抱了一坛酒来到方太平家。方太平执意不要,俩人推搡半天,最后勉强留下……
  齐安贵最近忙得上火,牙龈肿痛,连半个脸也肿了起来,疼得晚上睡不着觉。小兰给他烧了几回鸡蛋茶喝效果也不明显,实在没法了找到方太平。方太平用双手在他的耳垂处按摩了一会儿马上止住了疼痛,齐安贵暗自惊叹,觉得这中医就是神奇。临走方太平交代他回去晚上熬一碗冰糖水喝下,看明天情况咋样。齐安贵回去照做,第二天果然一点儿也不疼了,脸也消肿了。齐安贵想到邻居老王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在家一直没有治好,让他不妨找方太平治治看。他找到邻居老王说明了情况,老王抱着试试的态度去见了方太平,方太平给他把了把脉,开了张药方,让他回去照方抓药,吃一段儿看看情况再说。老王一看药方心里凉了,只见上面写着:五味子4钱,姜片2钱,就这么简单。他心想:“就这两样药会能治住我多年的哮喘?不过既然开了药方就先试试,人家都说方太平看病看得好,死马当作活马医,也许说不定有效呢。”想到这儿他心里坦然了。
  他按照方子连续喝了有半个月时间,觉得喘气顺多了,也不那么咳嗽了,看来效果明显。他心里高兴,又坚持喝了一个多月,直到不咳不喘彻底好透,和正常人一样。多年的顽疾治愈了,再不受病痛的折磨,邻居老王的心里别提多畅快了,他给方太平备了份厚礼,尽管方太平执意不要,他还是想方设法硬塞给他。他逢人就夸方太平是神医,药方灵验。从此,方太平声名鹊起,越传越远,找他看病的也人越来越多。
  齐安贵与方太平通过多次接触和交往,了解了他的过去,知道他是位医术高超,热情善良的郎中,对他的博学多才、为人处世心中不由得产生了敬意。俩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方太平敬重齐安贵的人品,佩佩他的魄力,以他为友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与齐安贵的深入交往,他俩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开诚布公,肝胆相照。
  5
  方太平从小生活在嵩山深处一个小村庄,这里山高林密,坡陡路险,人烟稀少,长年云雾缭绕,山上生长着许多珍贵药材和动物。靠山吃山,这里的村民大多以狩猎和采药为生。他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与外界交流,换取所需的生活、生产用品,过着一种悠然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太平也不列外,从小跟随父亲上山采药打猎,从父辈那里他识得各种药材的药性和用途,父亲见他聪明好学,是块儿学医的料子,也早早把祖传的一些医术传授予他。还未成年的他就懂得药物的相生相克、君臣佐使各种配伍的药性原理,能开一些简单的药方。父亲和家人见此甚感欣慰,觉得这孩子将来前途无量。
  在他二十岁那年的一个秋天,他上山采药时遇到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采药老人。他被老人的形象惊住了,认为此人肯定不一般,便主动上前打招呼问候。老人见这个年轻人礼貌而又热情,就和他坐下交谈起来。交谈中方太平得知老人来自于南阳,是当地的一名老中医,由于有几种药材当地稀缺,就来到此地采寻。老人家博学多识,提起中药材两眼放光,口若悬河,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娓娓道来……
  方太平听得着了迷,他很仰慕老人渊博的医药知识,遇到不明白之处也会主动寻问,老人家不厌其烦,耐心回答,俩人很快成了忘年交。方太平提出要拜老人家为师,学习医术,老中医见年轻人天资聪颖、虛心好学,又有些功底,是个可塑之才,便欣然答应。方太平自是无比欢喜,叩头便拜,俩人很快成了师徒关系。
  方太平把老中医领回家中,家人获悉内情后自然非常兴奋,忙把老人安排妥当,饮食起居细心照顾。
  据老中医讲,他姓张,河南南阳人,已年过七旬,出身于中医世家,祖上几代曾为宫廷御医,自幼耳濡目染,得家父言传身教,熟悉各种药理知识和望闻问切诊治疗法,早早自立门户,挂牌行医,在当地享有一定名望。如今,儿女都已长大成人自立门户。他决定余生游历名山大川,一路既可行医治病,又可观光赏景,像孙思邈那样了却此生。
  当他游览到嵩山时,看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千年古刹——“少林寺”就隐藏于此,心情愉悦,便多待了几日。他发现山上有不少珍稀药材,一时兴起,就动手采摘,刚好在此遇到采药的方太平,俩人也算是命中有缘。
  老中医先从《易经》讲起,因为《易经》是一切经典的根本。他告诉方太平,人从大自然中来,必然具有大自然的属性。比如,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体相对应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人身恰好有十二条经络线;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人的脊椎正好二十四节;天上有日月,人间则有阴阳。这就是天人合一,相互照应,各自按照自然规律,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自然界必定横生灾难,人体难免要罹患疾病。《易经》的图案标志就是黑白两条鱼平均分布,和谐相处,寓意着阴阳必然保持平衡。
  老中医从《易经》自然过渡到《黄帝内经》这部家喻户晓的千古医学名著。他先从最基本的五行相生相克讲起: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可土,土克水。他告诉方太平,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着人体的肺肝肾心脾五脏。如果把人体五脏比喻成国家行政机构,那么心就是国君,肺则为宰相,肝应为将军,脾就是交通运输部长,肾应该是后勤储备部长。中医上讲,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所以说,如果我们心脏出了问题,就会心神不宁,肝和肺出了毛病,就显出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脾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心烦意乱,肾如果有了问题,就会显现出一副萎靡不振的状态。它们既相互分工协作,又相互依赖生存,遵循着中医“子午流注”规则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循环运行。按照中医的治病原理,认为肝在东,肺在西,心在南,肾在北,脾居中。我们平时会说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为什么不说手里拿着南北?就是因为东西方为木金,而南北方为水火,水火是不好拿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绝非人体五脏实际位置,它只是中医为治病而设置的。而肺肝肾心脾又分别与大肠、胆、膀胱、小肠、胃相互关连,相互依存,它们一个为实芯,一个为空芯就像夫妻一样紧密团结,默契分工协作。实芯的为阳,空芯的为阴,如果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肯定受到影响。它们与三焦经和心包经共同组成我们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线,又与前胸后背的任督二脉相互连接组成我们人体庞大精密而又复杂的经络网体系,我们人体的穴位就分布在这密密麻麻的经络线上,中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准确确定人体哪个器官出现病症,就能通过这些经络和穴位来医治各种疾病。而我们的五脏又与脸上的五官相对应,通过五官反映出来。心肝脾肺肾分钟对应着舌眼唇鼻耳,有经验的医生就是通过中医上的“望”,就能诊断出患者哪个部位患有疾病,从而对症下药。心肝脾肺肾在情志方面分别表现为:喜怒思悲恐,在味觉方面分别:为苦辛甜辣咸,在颜色方面表现为:红紫黄白黑,我们常言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上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诊断患者病症时,不能单看外表症状,要透过现象辩证地看到病症本质。在此,老中医给方太平讲了两个故事。
  头一个故事讲的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那一段。说的是秀才范进为光宗耀祖考取功名,连年参加举人考试,结果屡次不中,虽然家人对他已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可是老秀才范进凭着坚韧的毅力,顶着巨大的压力仍年年参加举试,终于在五十多岁金榜题名,喜中举人。得到喜讯的范进老泪纵横,喜不自禁,以至于急火攻心,导致心神不定,出现癫狂状。面对这突发状况,众人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提议可以让他老丈人试试,因为他屡次应试不中,没少挨老丈人训斥,认为女儿跟着他吃苦受罪,所以他平时就惧怕老丈人。当人们把他老丈人找来时,老丈人瞧见他这副模样,顿时怒不可遏,骂了声“你个混账东西!”随手一巴掌抽到了范进脸上,范进一个激灵清醒过来,恢复正常。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中医告诉方太平,因为范进猛然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大喜过望,喜极伤心。因为心属于火,当他见到老丈人时产生了恐惧感,受到惊吓,于是惊动了肾,因肾属于水,等于水灭了火,这在中医五行上讲,就是水克火,自然人体又达到了平衡,所以,范进马上恢复常态。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清代有一位秀才,他平时和妻子感情笃深,恩爱有加。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妻子突然罹患急病离世,对他打击甚大,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每天悲悲切切,茶饭不思,日见削瘦。家人见此焦急万分,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劝慰,找来多名医生细心诊治,结果收效甚微,无济于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请来城里最有声望的一位朱姓名医前来诊治。那位朱姓名医听完了秀才家人的叙述,心里有了底。他来到秀才家中什么也不说,也不问,就要给秀才把脉。秀才极不情愿地伸出胳膊,朱医生平心静气地把了会儿脉,突然面露惊愕道:“恭喜你有喜了!”他接着交代了一些保胎的注意事项就匆匆告辞而去。
  秀才当时没有反应过来,等朱医生走后,他越来越觉得可笑,不由笑出声来。他想:“还说是名医呢,我看连庸医都不如!我堂堂大男人怎么可能会怀孕?”想到这儿,他不禁又笑了起来。秀才想起这事就笑,天天笑个不停。没过几天,秀才能吃能喝与常人无异。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流传甚广,人们纷纷赞叹朱医生医术高明。
  结果为什么会这样皆大欢喜呢?原来朱医生在得知秀才是因为悲伤过度伤了肺而茶饭不思的,他不像有的医生认为吃不下饭就开些健脾开胃的药来医治,而是通过辩证法认识到秀才因伤了肺,肺在五行中属金,在情志人是悲,只有火可以克金;而心在五行中属火,在情志上是喜,于是朱医生就利用火克金的原理,调动心火,熔化肺金,就是就故意抖了个包袱,让秀才笑个不停,从而达到以喜克悲的目的。这样,秀才就恢复了正常状态,病症就不治而愈了。
  方太平犹如醍醐灌顶,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懂的治病原理,他更加敬重师傅,也更加努力虛心求学了。
  老中医又向方太平解绍了一些人体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比如说春天是阳气上升、万物生发欣欣向荣之际,因肝属于木,所以春季适宜养肝;随着火热的夏季来临,因心属于火,此时适合养心;在夏秋交替之际,应该养脾;到了秋季,万物萧敝,阴盛阳衰,此刻适合养肺,过去“秋后问斩”就是契合这种凄凉萧杀气氛。到了冬季,万物蛰伏,进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之时,此刻适宜养肾,以保证来年春季阳气生发之储备。这些都是遵循效发自然之道。老中医告诉方太平:中医治病其根本就是通经络,疏淤堵,调阴阳,保持气血畅通、阴阳平衡。
  老中医把自己习练多年的养生术——“五禽戏”和“易筋经”传授予方太平。常言道:“筋长一寸,长寿十年”。当然,这需要常年坚持不懈练习才有效果。当方太平看到老中医演练“五禽戏”动作时,那虎虎生威、犹如猛虎下山之势,那快似闪电、迅如鹿麋之形,那灵动飘逸、宛如仙鹤舒展优雅之态,那闪转腾挪、恰似猕猴轻盈敏捷之状,……整套功夫刚柔并济,一气呵成,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方太平大开眼界,如痴如醉,惊叹不已。他恍然大悟,怪不得老中医年过七旬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身手敏捷,原来是这养生保健术之功啊!老中医告诫他,一定要长期坚持方有效果。
  方太平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深折服,也为老中医的渊博知识而敬佩。
  老中医见方太平虛心好学就尽心传授。他把扎针、药酒泡制、各种膏药熬法、接骨法、颈肩腰腿按摩法、各种民间灵验医方等悉数言传身教予他。最后老中医问方太平:“你知道为什么民间把中医郎中称为‘杏林’吗?”
  方太平摇头表示不知。
  老中医告诉方太平:在古代三国时期,有位名叫董奉的闽籍道医,他医术高明,与当时的名医张仲景、华佗齐名,特别善长各种疑难杂症。他虽隐居深山老林,可每天仍有不少患者慕名前来求医。董奉不求名利,医病从不收钱财,只要求患者痊愈后,在自己门前空地上栽种杏树,轻病者栽一棵,重疾者栽五棵。年复一年,十年下来,门前竟栽有杏树十余万株,成为一片浩瀚的杏林。所以,后人尊称中医郎中为“杏林”,一般中医郎中也自称“杏林中人”。
  老中医教导方太平:医者首先要有慈悲仁心,对于前来求医者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一律平等相待,尽心尽力救治;要以病人痛苦为己痛,急病人所急,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除病痛之苦;对于无钱就医者,分文不取,一视同仁,在医好他们病痛的同时,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其渡过难关。在这方面,老中医告诉方太平,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章节中有专门论述,就是告诫医者要以德为重,人命关天,要以解除患者病痛、维护天下黎民生命健康为己任。
  方太平不禁为老中医的高超医术所敬佩,同时,他更加敬仰老中医的人品和医德,他暗自下决心,决心成为老中医这样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人,悬壶济世,不计名利,拯救苍生于病痛之中。
  陆陆续续几个月中,老中医倾其所有,把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一古脑倒给这位勤奋好学的年轻人。随着冬季的来临,他决定返回南阳老家。尽管方太平和家人盛情挽留,可老人去意已定,执意回去,无奈,方太平一直把老中医送到郑州,才依依不舍,珍重道别。
  郑州的热闹繁华给方太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方太平回家后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和历练,医术水平迅速提升,在当地名声大振,别说是区区村镇,就连赫赫有名的登封县城也容不下他了,他想起了繁华的郑州,决心走出家乡这个封闭的小圈子,到郑州去闯闯。于是,他告别父母,带着老婆孩子来到郑州,开办门诊。才开始,由于人生地不熟,生意冷清,不过,凭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很快就打开局面,经过几年辛苦打拼,已是门庭若市,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他已享誉郑州,人称“方仙”。
  6
  正当他准备一展宏图、大显身手之际,谁料想,一场不期而遇的大洪水浇灭了他的雄心壮志。他目睹了这场突如其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瞬间感悟到大难来临之际生命的脆弱和无助。面对灾难下的芸芸众生,他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心中隐痛。他斟酌再三,回到老家,辞别二老,带着老婆孩子追随逃难大军一路西行,来到铜官。
  刚来时,他看这里荒芜闭塞,人烟稀少,本打算折回西安开个门诊,可他看到一些河南老乡在矿上时常受伤,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不忍离去,加之,他从工人口中得知齐安贵的为人,决定留下来帮他一把,于是,他先到矿上报名下井,准备接触一段儿齐安贵再说。通过一段儿接触了解,俩人相互仰慕,很快成为知心朋友。
  齐安贵打算过年后,给方太平腾出一间房子,聘请他为矿上专职郎中,为工人疗伤治病。
  很快又到了年关,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蒸馒头,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穿新衣,放鞭炮欢天喜的很是热闹。齐安贵没有忘记宋有财一家。他忙完一切事情,吩咐齐旺和小兰给那三个小孩一人做身新衣服,再给他们买些肉和过年的礼物,他另外又周济他们一些过年钱。两口子感动得连声道谢。
  今年的春节格外热闹,光柏树村大大小小几百口子就增加了不少节日的气氛。另外,齐安贵本村的男女老少该来的也都来了。临近春节,邻居老王家,齐安平家,石头他娘,还有不少柏树村的老乡都拉着齐安贵,让去他们家过年;齐安贵说哪儿也不去,就和儿子儿媳妇一起过。赵继承已经回西安与家人团圆;刘运成也回了山西老家。
  大年三十晚上,和各家各户一样,在喧闹的鞭炮声中,儿子齐旺两口把散发着肉香味的饺子和几盘丰盛的下酒菜端上桌。齐旺把桌子上的几个酒杯斟满,他站起来端起酒杯,“爹,来我敬你一杯。”说完仰脖喝下。
  小兰见状,也起身端起酒杯,笑着说:“爹,我也敬你一杯。祝你健康长寿!”说完也喝干了。
  “哈哈,这话我爱听!来,祝双方的老人都健康长寿!”齐安贵说完一饮而尽。
  当晚,齐安贵给齐旺、小兰俩口每人都发了丰厚的押岁钱……
  大年初一,前来拜年的络绎不绝。齐安贵一边笑呵呵地给众人抓着瓜籽糖果,一边给孩子们发着押岁钱。这时,王石头和魏凤英两口走了进来,作揖道:“叔,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齐安贵笑着答道,刚给俩人发过压岁钱,抬头看见孟长贵夫妇,“咋弄,大过年的,不来两段儿开开心?”他望着孟长贵夫妇。
  “这还不好说!只要你一句话。”孟长贵说着让谢红霞上楼叫人。
  正说着,宋有财夫妇带着三个孩子也过来拜年……
  拜年的人群络绎不绝,这其中还有方太平夫妇……
  很快,在一阵乐器声中,亲切而熟悉的河南豫剧“寇准背靴”开始了……
  大年初二,齐旺两口包了辆马轿车到耀州看望了吴掌柜。回来后俩人又乘火车到西安灞桥去探望小兰父母。西安的节日气氛很浓,大街小巷都是欢乐的人群,有不少玩社火的。他俩在西安玩了几天,看到街面上店铺卖的彩色纸糊灯笼和风筝很好看,不少行人手里都拿着。小兰提议批发一些回铜官卖卖看,齐旺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在正月十五前夕他们回到铜官,灯笼和风筝一摆出来,马上引起路人围观,特别是小孩子们看到后就赖在摊前不走,非让大人买不可,很快销售一空,俩人别提多高兴了,决定明年多批发些回来卖。齐安贵和一圈儿亲戚们都夸俩人有经商头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