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走在玉阶上,宋应星的心砰砰乱跳。
在分宜县时,由于信息闭塞,宋应星对崇祯实施的政策了解不多,但在来京城的路上,尤其是看到正在修建的秦直道,他热血沸腾。
老了老了,他宋应星的春天却来了。
不,不是他宋应星,而是杂学,更是江山社稷,是天下万民的春天来了。
由修建秦直道的规模,他就完全可以想见崇祯的气魄,甚至知道崇祯会做什么,杂学必将大放异彩,盛世必将到来。
大殿门外,王成恩侍立。
宋应星躬身道:“公公。”
王成恩也躬身道:“宋大人请进。”
王成恩在高云身边侍候,几乎寸步不离,他清楚,高云对宋应星的重视应该和孙传庭是一个级别的。
高云负手而立,看着宋应星越走越近。
恍惚间,高云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宋应星自一个奇异的时空而来。
宋应星是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超超超级学霸,是横勇无敌,盖代无双的奇才。
宋应星是全才,各个领域几乎无不精通,是大科学家,也是大哲学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所有这些成就,在宋应星而言,都是业余爱好。
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宋应星,是科举仕途不顺而科学幸。
考试这种事,宋应星这样的超级学霸竟然屡屡受挫,八股文还真是厉害。
高云叹息,后世之人对八股文极尽嘲讽之能事,但这些人不知道,八股文之所以存在,实质上是为了公平。
如果没有八股文,科举也就不成其为科举,早就名存实亡。
科举不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阶层流动,八股文的实质意涵是划定考试范围,而只有划定了考试范围,对广大寒门学子,科举才有意义。
八股文相当于后世的高考。
高考如果失去了阶层流动的作用,选拔人才的意义则消失殆尽。
见礼已毕,谈了一会儿,高云和宋应星偏殿入座,君臣二人边喝边谈。
进入正题,高云道:“朕要把京城建成人间仙境,有人提议,雨水、废水,甚至粪便,都可以由地下水道排入大河,卿家看是否可行?”
宋应星一愣,然后沉默片刻,道:“陛下,由地下水道排出污水可行,但耗费巨大。”
城市下水道古已有之,但规模很小,而崇祯的意思显然是扩大规模。
宋应星的话没说完,他只说了半句话。
为营建宫室而致国家财竭民穷的事多不胜数,崇祯所为虽与营建宫室不同,但耗费更大,甚至不可同日而语。
高云笑了,道:“朕要建两个人间仙境,京城是一个,另一个是山西。山西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京城则更多是出于经济考量。银子再多也不够用,朕这是未雨绸缪。京城成为人间仙境,有钱人必会如云而来,到时只是卖地就会为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银子。”
宋应星松了口气。
崇祯既然是出于这种考虑,不是为建而建,那也就不可能蛮干,必定量体裁衣,循序渐进,而只要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事情就是再糟糕,后果也有限,可控。
宋应星道:“陛下,臣愿负责此事。”
摇摇头,高云道:“宋卿家,朕要你做的事可不是这个。”
心一突突,宋应星道:“陛下还要臣做什么?”
高云道:“朕要立新学,新学即杂学,以新学取代科举。朕设教部,由卿家牵头,人财物随你调用,需要的人也随你征召。”
宋应星愣住,然后眼睛湿了。
高云续道:“新学需要教材,其中文史是重中之重。”
宋应星道:“不知陛下要以什么原则编写文史教材?”
“原则有三条。”高云道:“第一是要真实。第二是肯定流民暴乱的积极意义,交给学生们如何造反的方法策略。第三是要向学生灌输,治国治吏,只有老百姓和皇室一起监督官吏,让官吏不敢胡作非为,国家才能安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宋应星目瞪口呆,半晌,他才道:“陛下,这能长久吗?”
这句话,宋应星真正问的是您老人家把官吏毫不掩饰地推到对立面,打成了坏分子,官吏还不得拼着命使坏啊。
高云道:“朕会把教部归为内廷。”
宋应星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顿了顿,高云道:“大战之后必有大疫,尤其是连年大旱之后,卿家的重中之重是防疫。”
宋应星离座,伏地跪拜。
――――――
崇祯十年五月初九,船队停靠天津。
船队是粮船,此来一路顺风,一点事也没有。
崇祯搞灭门暗杀,谁不怕?不怕不是人。
诏狱是鬼门关,可一比崇祯搞的灭门暗杀,屁都不是。
灭门暗杀,把所有人都给吓住了。
现在,已不用崇祯做什么,如果有人还想搞事,不知会有多少同行拼命阻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崇祯而言,搞事的家伙要死,但还远远不够,一些同行也得死。
温体仁亲自来天津,因为这批粮食的意义非凡。
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温体仁叹息,刚知道崇祯搞暗杀灭门时,他想的还是浅了。
对东林党这些人,没有什么比暗杀灭门更有效的了。
崇祯没有任何羁绊,不论是圣人言语,还是读书人最厉害的笔头子,都对崇祯毫无用处。
读书人的笔头子厉害,能骂人,但丝毫也约束不了崇祯。
崇祯不怕骂,何况他还有个好榜样,好榜样是朱元璋。
朱元璋对待读书人可比秦始皇恶劣多了,简直不能比,但读书人骂秦始皇一直骂到现在,可对朱元璋却无可奈何。
朱元璋骂不动,是因为朱元璋得国之正,古今未有。
骂朱元璋,越骂,只能让骂的人觉得自己是阴沟里的老鼠蟑螂,这些老鼠蟑螂只能给老朱家编编小故事。
崇祯如果超迈先祖,读书人不管多么寡廉鲜耻,他们同样骂不动。
海运畅通,今后,私人贩运粮食会如过江之鲫。即便天灾再大,也将不足为患。大明没有粮食,还有别的国家。
血洗山西,崇祯得了三四千万两银子。
对这些银子,崇祯就一个字,使劲花,可劲地花。
崇祯不仅以工代赈,修建秦直道,而且还在京城大动干戈,大兴土木,要把京城建成人间仙境。
现在只是稍微动了动,京城的地价就已暴涨一倍,翻了个翻。
崇祯大撒钱,使得饱受战火摧残的北方大地不仅迅速恢复了生机,而且更胜以往。
大撒钱集中在长江以北,各路商人纷至沓来。
这股大潮之下,海运畅通,不仅使大明的商人纷至沓来,其他国家的商人也一样。
大明朝如一个将死之人,血液流动不起来,而血洗山西得来的银子如一剂灵丹妙药,又使血液奔流起来。
崇祯大撒钱,老百姓手里就有钱,商人于是就来了,朝廷也就可以大把收商税,崇祯再把商税花出去,于是周而复始,国家也就活了。
不仅如此,这些还不是崇祯最大的财源,最大的财源是皇家钱庄。
如今,皇家钱庄遍地开花,大部分太监和宫女都被派出去,去全国各地主持皇家钱庄。
现在,宫女不再哀怨,反而得到天下女子艳羡。
宫女是皇家人,娘家是皇家,宫女大都会婚配给军中健儿。
因为海港,天津,将来的繁盛必定仅次于京城。
温体仁苦笑,一如京城,天津至少三分之一的地契握在崇祯手里。
下旨征收京城周围八十里的土地之前,崇祯就让锦衣卫暗中偷偷收买京津的房产。
真会做买卖啊!
――――――
立马缅地高原,卢象升南望,心潮澎湃。
谁能想到,大明本已摇摇欲坠,却一转眼,只不到两年时间,就已开疆拓土。
从此,缅地高原归属大明。
崇祯这一手太高明了,不说长远布局,只是目前,崇祯也已超迈前朝。
借助一众流寇,不仅摧毁了江南地区的大部士绅阶层,也摧毁了边远地区的土司阶层。
流寇走了,天雄军随后到来,即刻实施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一直镇守云南的木家也去京城享福了,使得边远地区和内陆一样,彻底归为王道治下。
流寇如蝗虫,在李自成、张献忠的带动下,全都涌入江南地区,现在又窜入东南诸国。
窜入东南诸国的流寇挟持了超过百万的民众,流寇和挟持的百万民众会改写大明和东南诸国的版图。
目前而言,交趾重归大明,缅地高原也置于大明的统治之下。
距离卢象升立马之地不到二百里,联营绵延数十里。
中军大帐里,张献忠独坐,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左右侍立。
天雄军在缅地高原停下,就表明了态度,大明的许诺是真的。
既然大明的许诺是真的,那他们该怎么办?要按大明的要求办么?
大明支持张献忠对抗他隆王,征服东吁王朝,大明不仅支援物资,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派兵。
作为回报,张献忠建立的国家与大明以缅地高原为界,而且当下要给大明三千万两银子,以及抢掠的字画书籍。
怎么办?分成两派,孙可望和艾能奇主张不给大明银子,因为显然,大明是想他们推翻东吁王朝,取而代之。
他们取东吁王朝而代之,则新建立的王朝必然根基不稳,他们必然不能得罪大明,反而得依靠大明,他们才能统治东吁王朝。
这是大明的战略,不会因为他们没给大明银子而改变。
如果不是因为要他们取东吁王朝而代之的战略,天雄军早就可以逼迫他们交出银子。
李定国和刘文秀不同意,取东吁王朝而代之至关重要,不能有任何意外,银子是小事。
他们马上就要和他隆王开战,有几十万被挟持来的的民众,大明并不一定非要指靠他们不可,如果等到他们和他隆王拼的两败俱伤,天雄军趁势杀出,覆灭他们轻而易举。
张献忠左思右想,最后同意了李定国和刘文秀的主张,并派李定国和刘文秀押解东西去见卢象升。
看到李定国和刘文秀,卢象升笑了。
有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股力量,江南地区的士绅更没有脾气,如果他们敢不老实,崇祯就会随时都可引入流寇。
清点银子完毕,卢象升命人把送给张献忠的五千支新式火枪抬上来。
除了五千支新式火枪和弹药,送给张献忠的还有大批粮草,以及由三十人组成的参谋团。
参谋团不是帮张献忠打仗的,而是帮着张献忠如何治理东吁王朝。
李定国回来,张献忠试过新式火枪后,背心湿透,后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