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明耀千秋 / 第三十九章 杂学的春天

第三十九章 杂学的春天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到了山海关,洪承畴即刻升座帅堂。
  帅堂上,众将左右列立。
  人人的精气神都大不一样了,洪承畴又忍不住叹息。
  虽然洪承畴掌有生杀大权,也杀了不少人,但这些人精气神的大变却不是因为他。
  崇祯虽给了他生杀大权,但崇祯的威势太猛太烈,众人有意无意,把他这个蓟辽督师忽略了,他们眼里只有崇祯。
  已经再清楚不过,崇祯要改造并扩大军方的利益集团。
  军户地主利益集团的利益必定严重受损,但大势如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军户地主,尤其是九边的军户地主感受最深,知道不可抗拒。
  崇祯扩大军方的利益集团不是一般的扩大,是扩及到普通士兵,而且是扩及到至少三分之一的士兵。
  不说扩及到三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实际上也等于扩及到所有士兵,必定会受到所有士兵的衷心拥护。
  这就像科举惠及读书人,受到所有读书人的衷心拥护,而实际上,崇祯扩及军方利益集团之举要比科举惠及读书人多得多的普通士兵,受士兵拥护的力道可想而知。
  军户地主之所以不敢反弹,原因也在于此。
  触怒了读书人,后果可能要过很长时间才会有结果,而触怒军人,后果往往是立竿见影。
  不反弹只是利益受损,而反弹,不仅要一无所有,脑袋更得丢了。
  扫视众人一眼,洪承畴缓缓道:“本督奉陛下谕旨,九边之地要整军,由本督和孙传庭孙大人负责。”
  九边,孙传庭和洪承畴一人负责一半。
  “后金已不足为虑,陛下已谕示皇太极,要皇太极远赴北海之外建国,北海之南将都是我大明疆土。”
  众人全都蒙圈。
  好一会儿,众人才反应过来。
  后金滚了,蒙古八旗被全歼,漠南蒙古的骨头已没有一块是好的,漠南蒙古也已不足为虑,防守九边肯定用不着一百多万兵力了。
  众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陛下天恩,阵亡将士,其家免税三十年及免除所有徭役;裁撤将士,免税十年及免除所有徭役。”
  洪承畴这句话说完,所有人都没了脾气。
  九边,裁撤兵力为三分之二,裁撤的标准是汰弱留强。
  如果能吃饱饭,老百姓没人愿意当兵,但这一次,消息一公布,却是人人都想留下。
  留下,不仅吃得好穿得好,军饷翻倍,更为重要的是,退伍后有很大可能成为官家人。
  旨意里说得很清楚,皇权下县,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吏,而这些官吏主要从退伍的官兵中出,至少有一半的退伍官兵会成为吏员。
  要想成为官家人,首要的一条是得识文断字,军队此后会变身为大学堂。
  众将散去,洪承畴没有离座,他在帅案后沉思。
  崇祯太狠了。
  修建秦直道之前,崇祯就言他不会不教而诛,下十杀旨,犯贪墨、虐待等十罪皆杀之,并言明锦衣卫、暗卫严密监察。
  即便如此,犯十罪者依然前仆后继,截至目前,被杀者已不下七千之众。
  随着修建秦直道的范围逐渐扩大,被诛杀的人还不知有多少。
  修个秦直道都这样,崇祯现在摆明车马,要皇权下县,可想而知,地方士绅的反弹会有多大。
  地方士绅不比军户地主,知道轻重,头铁的地方士绅比军户地主多得多。
  而且,不仅如此,不仅是皇权下县,更要命的是在山西推行的所有土地归于皇家。
  两者叠加,不知会有多少人跳出来。
  崇祯原本用不着这么急,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崇祯之所以不图稳健之策,是崇祯要杀人,要一举定鼎。
  行稳健之策,反弹很小一些,但反弹越小,遗患就越大。
  如果没有战火,崇祯要做这些,不说一定做不到,也必然是困难重重。崇祯是想一劳永逸,尽可能把阻力拔除,包括朱家的那些王爷。
  崇祯太急了,这么做,表面上的遗患少了,但也可能遗患更大更深。
  洪承畴头疼。
  不用想要知道,肯定会有人来找他,那他要不要密告崇祯?
  ――――――
  袁州府,分宜县,宋家。
  小院里,古槐下,在夕阳的余晖里,县学教谕宋应星就着老豆腐和花生米,怡然自得,一口一口,喝着纯酿老酒。
  消息刚刚传来,卢象升统领的十万大军刚刚渡过长江,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寇就已向安南和缅地逃窜。
  天下定矣!
  崇祯卧薪尝胆,一朝逆转,古今未有,真真不敢相信。
  宋应星虽醉心杂学,但政治上的眼光也有一些,他知道崇祯纵不是绝代雄主,中兴之主定当可期之。
  只从血洗山西一事,宋应星就非常看好崇祯,崇祯有太祖朱元璋之风。
  宋应星端起酒杯,都到了嘴边,正要仰脖灌下去,突然,院门被撞开,次子宋士意跑了进来。
  宋应星眉头一皱,但还没等他开口,宋士意急道:“父亲,宫中内侍来了,和县尊大人马上就到!”
  宋应星一愣,接着,眼中有火光闪烁。
  宫中内侍和他能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真要有什么关系,那八成是和刚刚出版的书《天工开物》有关。
  历朝历代,朝廷都不重视杂学,但这次,朝廷之难是因为粮食,崇祯可能深有感触,所以才会遣宫中内侍来分宜。
  宋应星二十九岁就高中举人,但那之后,他的运气就用尽了,科举屡试不第。
  宋应星虽早就绝了科举之心,但出仕之心依旧,他异常激动。
  不一会儿,内侍到了。
  见到宋应星,内侍极为客气,一口一个宋大人。
  行礼已毕,内侍道:“宋大人,皇上要杂家宣的是口旨。”
  宋应星跪倒接旨。
  内侍道:“皇上要宋大人举家赶赴京城,越快越好。”
  站起身来,宋应星道:“公公,不知皇上说的举家是指什么?”
  内侍道:“皇上说了,宋大人已是天命之年,不耐舟车劳顿,令举家前往京城是为免除宋大人后顾之忧。”
  宋应星愣住。
  内侍又道:“宋大人,什么也不必担心,陛下都安排好了。”
  一旁,县尊大人看着宋应星,眼睛蓝汪汪的。
  教谕就是教书先生,给生员上课,但一个县教谕,连个品级都没有。现在,宋应星一飞冲天,他连尾巴都看不见。
  运气来了,真是城墙都挡不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