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孙府,一百多人在死等。
这些人,半数是京城的官员,半数是从山西来的人。
官员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山西籍的官员,一部分虽然不是山西籍,但是和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山西来的人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山西官员派来的,另一部分是山西士绅派来的。
这个时候,孙庭栋是山西窝案牵扯到的人唯一可以指望的稻草。
从皇宫回到府中,这些人,孙庭栋一一接见。
对于京城的官员,孙庭栋明确表示,崇祯应允,对于有牵扯的官员网开一面,但以后再有问题,则前罪并罚。
这些官员,别的或许反应慢点,但对于这种事,反应那都是一等一,明白他们得紧跟崇祯的脚步,崇祯指到哪儿,他们就得打到那儿。
如此,他们不仅可以免罪,更可以继续向上爬,但也因此,他们以后就得以崇祯的利益为利益。
没办法,崇祯给他们脑袋上扣了紧箍咒,脖子上悬了一把鬼头小刀。
山西来的人,孙庭栋也明确告知,他被崇祯任命为山西总督,统管军政,最后如何处理山西窝案,他一定会为山西父老说话,力争从轻发落。
孙庭栋这样说是高云要他说的,高云是社稷主,当受国之垢,而孙庭栋是山西总督,总责军政,他以万家生佛到山西最有利于行事。
这些人也千恩万谢,满怀希望地走了。
静下来了,孙庭栋闭目沉思,又开始思索崇祯交办的事情。
实在是太炸了,不想不行。
酒喝完了,其他人走了,崇祯把孙传庭留下,又谈了一会儿。
崇祯心胸气魄都太大了,既要开启民智,推行土地皇家所有制这样旷古烁今的伟业,又要解决大明朝的沉疴痼疾。
开启民智,虽然增加了治理天下的困难,但也必然相应的提高了治理水平,而更为重要的是使情势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老百姓不会到了饿殍遍野时才开始反抗。
开启民智、土地皇家所有制和万民代|表大会是配套的,即使王朝更替,对老百姓的影响也会小得多。
即使出现王朝轮替,也只是群雄逐鹿,而不会有异族什么事。如三国之时,内部打得再狠,收拾异族也只是捎带脚的事儿。如果开启民智成功,强凌异族就成了必然,汉人王朝再弱也不会被异族压着打。
相比于开启民智,土地皇家所有制更是影响深远,可以说开启民智只是土地皇家所有制派生出来的,只要有了土地皇家所有制,就必然会有开启民智。
仓廪实而知荣辱,仓廪实也启民智,实行土地皇家所有制,则必然使百姓仓廪实。
皇图霸业,传之子孙万世不绝,这是所有帝王都想的,但以始皇帝旷古烁今的无上功业,仍不免二世而亡,其后的一家家一姓姓,最多也不过两三百年,但土地皇家所有制即使不能让大明永续,也会极大地延续大明江山。
可想而知,崇祯的新政绝不会半途而亡,而只要不是半途而亡,山西,这一个大石头砸下去,激起的涟漪必然会荡涤天下。
这种事,要是做了,就不会人亡政息,其影响必定回响万古。
虽必然有许多曲折,但必定万流归海,一如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始皇不愧始皇之名,嬴政打开了新世界,其后,虽变法不绝,但都不是打开新世界,而崇祯,则是打开了新世界。
崇祯的一系列擘画,足以媲美始皇帝的书同文车同轨,甚至犹有过之。
大明朝的沉疴痼疾是宗室、宗亲和勋臣,供养他们所需的钱粮越来越多,解决这个问题是刮骨疗毒,而刮骨疗毒的难度不次于开启民智和推行土地皇家所有制。
想,很重要;做,更重要。
崇祯,既能想,又能做。
此前,汉武帝、唐太宗声名再大,千古一帝也始终只有一个,而今后,华夏大地会有万古一帝。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孙庭栋睁开眼睛。眼底,深邃无尽的炽烈光华迅猛闪烁。
――――――
大殿前,高云给孙传庭、卢象升和洪承畴送行。
孙传庭去山西,洪承畴去山海关,卢象升统领十万大军去江南平灭流寇。
一出京城,走在路上,看到绵延不绝、挥汗如雨的农人,洪承畴总也忍不住叹息。
修路,以工代赈为主,雇佣为辅,而京城至山海关一线,就全是雇佣。
原本可征役民,但给崇祯否决了,崇祯要给老百姓发钱,实际上是另一种的以工代赈。
崇祯这是在收拢人心,为即将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铺平道路。现在准备的越充分,将来会越平静,遇到的抵抗会越小。
洪承畴叹息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脚下的秦直道。
秦直道的修建很顺利,这固然是客观条件有利,以工代赈,一举两得,而太学生也功不可没。
秦直道开建,太学就变成速成班,最短三个月就可以毕业,而由于国势大好,考太学的人日众,全国一小半的秀才都来考太学。
秦直道的规格,凡是条件允许的地方,规格都是统一的。
路宽都是九十九米,分左右车道,各三十三米宽,左右两侧和左右车道中间各有十一米种树。
全部建成后,道路两侧还各有十一米宽的沟渠和三十三米种树。
沿着秦直道,十里一村,三十里一镇。
这种秦直道,崇祯的规划是要在全国修建,如果一旦建成,那大明朝说不定真的可以传之万代。
有了这种秦直道,运输效率必定倍增,商业必定繁盛,漕粮或许可以由陆路输送。输送兵力的速度不是倍增,而两三倍。如此,朝廷需要兵员数额就会大降。治理成本更会大降,皇权下县也就更不是事了。
修建秦直道,流程是挖沟渠取土,然后把取的土夯进秦直道,其成本绝大部分是人力,而人力,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人力,尤其是这种时候。
崇祯提出修建如此异想天开的秦直道,没人提出异议,也是为此。
人力,有银子雇佣,没有银子就征发役民。只要是不急,循序渐进,建成秦直道不成问题。皇权下县后,动员力组织力会翻几个个,这更不是问题。
如此规模修建秦直道,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崇祯无论如何“倒行逆施”,也不论地主士大夫心中如何愤怒,至少十年内,地主士大夫都是有心无力,浪花都翻腾不出一个。
崇祯如此修建秦直道,就把各地大部分青壮都聚集到了秦直道,崇祯只要命太学生和锦衣卫看住秦直道,崇祯就能稳坐钓鱼船。
至于十年后,不说也罢。
前所未有的盛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