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菜馆虽说生意不错,但经济拮据的状况并未得到充分缓解,因为,收入和支出,一直难以平衡。
董小宛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二十多个长住的孤儿,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志士,也纷纷前来拜访,留居,诗词唱和,表达心声,纵论时弊,发泄愤懑,一时间水绘园内宾客云集,老少咸至,盛况空前,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
细心的董小宛作过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参与交会的宾客就有三百余人。
这些人临走时,冒辟疆还要为他们拿些盘缠,以便路上吃用。这就更加重了冒家的负担。
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奇怪的客人。
说奇怪,其实也看不出哪里特别,只是感觉怪怪的。
客人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穿戴也很平常。他订了一份董肉,交完银子后,又在店里吃了顿饭。走时,又买了几个包子,用油纸包了,背起双手就走了。
第二天,依然如此。
到了第三天,他的董肉排到号了。
他特地要了一壶青田酒,自己斟满杯,就一边吃董肉,一边滋儿咂儿地喝了起来。
按照菜馆的规矩,凡要董肉者,一则菜馆赠送董糖一盒,二者厨师要当面道谢,敬酒。小宛后厨忙得差不多了,就到前堂来给客人敬酒。
董小宛给客人斟满酒:“欢迎先生光临敝店,妾身给您斟一杯酒,聊表敬意。”
“谢谢。”
董小宛敬完酒,转身欲走,客人突然说:“您就是冒公子的夫人,董小宛先生吧?”
董小宛一愣,停下了脚步,还从来没有人称她为先生呢。
“妾身正是董小宛,先生是……”
客人淡然一笑:“在下乃一山野村夫,名字粗俗,请允许不报可否?”
“先生自便,请先生慢用。”
董小宛再次欲走,客人突然又来了一句,把董小宛拉了回来。
客人说:“先生研制的董肉,堪称一绝。是在下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道菜。这道菜每份只卖三两,可惜了,在下看来,每份可值三十两银子。”
董小宛道:“眼下世道艰难,百姓生活困苦,降低价格,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吃到董肉。”
客人摇摇头:“先生所言差矣,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有穷有富,亘古不变。你即使再打五折,吃不起的还是吃不起;再翻十倍,照样门庭若市。经商就是这样,只要定位准确,就不会有大的差池。”
董小宛道:“先生的话很深刻,很有道理。但本店不宜采纳。本店的定位,原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给大家一个便利,也给本店创造些许利润,在本店,富人是借了穷人的光的。”
客人哈哈大笑起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先生烧制的董肉,喝然只卖三两银子一份,但制作精美,十分用心,道道工序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绝无欺富之意。先生用心良苦,令在下十分敬佩。”
董小宛道:“先生过奖了,妾身愧不敢当。”
客人摇摇头:“在下读书不济,却极喜美食,走遍大江南北,吃过八大菜系,唯先生的董肉和先生的人品,让在下敬服。在下正在编纂一本小册子,书名叫做中国史上八大名厨,可是翻遍正传野史,只有七人可以入目,如今第八大名厨出现了,哈哈,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啊。”
董小宛听他说得玄乎,索性坐了下来,听这位客人侃大山。
“先生请指教,妾身愿闻其详。”
客人喝了一口酒:“先生想听,且待我慢慢道来。这八大名厨之首,当归属商朝宰相伊尹,他被后人誉为‘烹调之圣’;第二名易牙,春秋时期著名调味专家,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第三名太和公,也是春秋时期人,擅长海鲜烹饪,他烧制的炙鱼闻名天下。”
董小宛点头道:“这几位确实都是烹调大家,还有呢?”
客人又喝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肉,接着说:“第四名膳祖,唐朝的女名厨;第五名梵正,五代时尼姑女厨师,她是风景拼盘的鼻祖,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第六名刘娘子,为南宋高宗的御厨;第七名宋五嫂,也是南宋人,民间女厨师,善长烧鱼,被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听得津津有味,客人说到这里,却忽然打住不说了。
董小宛不由问道:“八大名厨,那第八呢?”
客人哈哈笑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明末清初流落民间的烹饪大师董小宛董先生啊。”
董小宛道:“先生说笑了,我怎么能与历史上这些大师相提并论呢。”
客人摇摇头:“真正的大师,不在于传统菜肴烧得好,而在于有所出新,有所发明创造,先生自创的董肉、董糖,还有桃膏、瓜膏、腌菜,都堪称一绝,和前辈名厨们相比,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客人的话,把店内食客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苏元芳和小叶子也听得如醉如痴。
董小宛道:“先生言重了,言重了。”
客人哈哈一笑,一扬脖,喝干了杯中的酒,盘中的菜肴也吃得一干二净。站起身,扬长而去。
第二天,客人又来了。把一个布包交给小叶子,并叮嘱小叶子亲手交给董小宛,然后就出门走了。
董小宛追出门外,却早已踪影全无了。
董小宛打开布包,里面是五百两银票,还有一个名帖。名帖上九个字,写的是:“闲云野鹤一吃货——阮浚”。
董小宛把银票和名帖拿给冒辟疆看,冒辟疆凝眉思索了半晌,也不得要领。
过了许久,忽然一拍脑门:“是了是了,这个阮浚,一定是阮大铖之子了。”
董小宛道:“不对呀,听钱恩公说,阮大铖的墙上有一幅对联:无子一身轻,有官万事足,这就证明阮大铖是没有儿子嘛。”
冒辟疆道:“可是,阮大铖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远树平畴江上村,遥知稚子候柴门。从稚子候门这个意境看,他是有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