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
清军的红衣大炮,向城头猛烈开火。
冒辟疆、侯朝宗跑到大营中来,请求参战。
冒辟疆道:“大帅,给我们一支长矛,我们和大帅一起同生共死,保卫您的安全。”
史可法冷脸道:“你两个无知书生,不要给我添乱,赶快离开这里!”
冒辟疆道:“大帅,现在是生死关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让我们一起参加战斗吧。”
侯朝宗附和道:“是啊大帅,就让我们留下来吧。”
史可法大声下令:“卫兵,速将这两个黄毛小儿拉出大营,不要在此干扰我指挥作战。”
立刻有两个军卒,连推带搡地把两人赶出了大营。
侯朝宗道:“督师要扬名于世,光耀青史,他是不想带上我们啊。”
冒辟疆叹道:“史大人用心良苦,我们就听史大人的安排吧。”
两人神情落寞地离开大营。
到了下午,清军的大炮把北城门轰开,清军潮水般地涌了进来。
冒辟疆慌慌张张从外面跑进客店,告诉家人,清军进城了,一家人顿时慌了,不知该怎么办了。
冒起宗从容道:“慌什么,我们赶快出城。”
冒辟疆道:“外面到处是清兵,怕是跑不脱的。”
“那也要跑,跑去出几人算几人,我们不能在这等死。”
一家人这才镇静下来,开始收拾东西。然后,男女老少三十余口,冒辟疆在前面带路,出了客店,钻进一条小巷。
这时,侯朝宗也撵上来了。
“冒兄,要出城吗?”
“是的,侯兄,跟我们一起走吧。”
“好,我们结伴出城。”
冒辟疆是个细心人,提前把路线摸清楚了。
出了小巷,刚上大路,后面就有一队士兵追了上来。
侯朝宗说:“快跑,后面有军队追来了。”
众人听了更加惊慌。
冒辟疆看了一眼,说:“别慌,是自己人。”
大家这才看清楚,原来是身穿明军服装的人,是大明的军队。
董小宛仔细一看,也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是林林哥。”
董小宛招了招手,大声喊道:“林林哥,你们去哪儿?”
马林带领十几个军卒,跑了过来。
“明军完全被打散了,我带着弟兄们,带你们出城。”
冒辟疆问:“史大人呢?”
“督师他……可能被清军抓住了。”
这时,有一队清军迎面走来,拦住了去路。
一个头目喝道:“都回去,谁也不许出城,否则格杀勿论!”
马林大吼一声:“弟兄们,杀死这几个老鞑子,为督师报仇!”
士兵们一拥而上,大刀长矛一起招呼,当即有几个清兵倒在血泊中。
剩下的清军害怕了,纷纷向后退去。
马林带领大家,钻进一个小巷,朝南门跑去。
这时,从北门杀来一路大明的军队,带头的将军正是刘肇基。北城门被清军的红衣大炮轰破,清军成群结队涌了进来。刘肇基挥舞令旗,与清军展开巷战。
刘肇基所率兵卒不到四百人,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杀在一处。自己的人马越来越少,清军却越来越多,数千敌人把刘肇基团团围住,箭矢如雨点般射来,成片的枪矛把阳光都遮蔽住了。但刘肇基毫无惧色,挥舞手中大刀,左冲右突,拼死杀敌。
战至最后,手下的将士全部牺牲,刘肇机也身中数箭,气绝身亡。
但他双手紧握刀柄,支撑着身体,屹立在大街上,久久不倒。
当清军冲进大营,把史可法的指挥所团团围住时,史可法心中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
他抽出配刀,向自己的脖子砍去,但被众将拦住,夺下配刀。
众人簇拥史可法走出指挥所,史可法大声喊道:“鞑虏们来吧,史督师在此!”
豫王多铎走上前来,双手抱拳,毕恭毕敬地说:“史先生的气节,令人敬仰,可惜生不逢时。如先生弃暗投明,归顺我大清王朝,为我收拾江南,必将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史可法正义凛然,当面痛斥道:“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我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只求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即劈尸万段,亦痛哉快哉!”
气得多铎浑身发抖:“你重伤我将士,有三员大将,一个贝勒,在攻城中阵亡,我不怨你,还以礼待之,你却当面羞辱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杀了你,难解我心头之恨。”
话音未落,一刀砍了下去,史可法当即遇难殉国。
多铎杀了史可法,气还没有消,于是下令屠城。
多铎发布了一个告示:
“凡拒降者,杀;不归顺大清者,杀;有抗拒言论者,杀;不舍财物者,杀;凡不从奸者,杀;不听从指令者,杀;扰乱军心者,杀;追悼战死者,杀;隐藏不出者,杀……”
总之,想杀就杀,不需要什么理由。
于是,清军在城内大开杀戒。从四月二十四日开始,到五月三日封刀,连续十天的大屠杀,城中罹难的军民无以计数,大街小巷,到处堆满了死难者的遗体。
据后来做法事的和尚说,死难者有八十余万。
这就是史上被称为“扬州十日”的大劫难,又称扬州屠城。
本书重述这段历史,无意揭开结痂的伤疤,只为以史为鉴,明古知今,晓喻未来。有一万万民众的泱泱中华,何以被只有区区五十万人的满清人任意屠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落后,我们不团结,落后就要挨打,不团结也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仅有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有精神,没实力,还是会挨打。
由于当时气候炎热,加之尸体堆积如山,史可法的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
直到一年后,他的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广储门外梅花岭西麓。
后人建史公祠,祠堂门柱上有清人张尔荩撰写的名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厅柱上悬有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对联: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号“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号“忠正”。
一代抗清名将,供人万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