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光武天下 / 结盟起义

结盟起义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刘秀也正是看穿此细节,于是抛出了最后一个疑问,不怕李通不答。刘秀问道:”倘若起兵造反,而令尊却人在长安,如之奈何?“言外之意就是,你在宛城造反,而你老爸在长安,你一造反,你老爸的小命随时会被王莽先生干掉,如此造反,怎么让人相信?
  不过李通似乎早已料到刘秀会有此疑问,答道:“我自有安排。”当下他将如何营救父亲的计划细细道来。
  刘秀听完大喜,道:“李兄深谋远虑,胸中必早有起兵之策,愿闻其详。”
  李通惊喜之色更胜刘秀,本已虚弱的声音,此时越发颤抖,问道:“如此说来,文叔可是应承了?”
  刘秀点点头,幅度虽然不大,但分量心中自知。他是在代表兄长刘縯点头,代表的是刘家宾客点头,更加代表整个舂陵刘氏家族点头。此头一点,便再无退路,只能担当到底,绝不可能造反造到一半,突然说,得,我不造反了,造反不好玩,造反没有前途,王莽同学,不好意思,我跟你道歉,咱们敬个礼,握握手,咱们还是好朋友。
  见刘秀点头,李通一脸解脱,道:“我早有与刘氏合并之意,可惜一直不得时机。我家兄弟都说应当专程到舂陵一行,与你兄长,刘伯升当面商议,以为定夺。适逢文叔你来到宛城,刘氏之事,文叔也能做主,文叔之诺,便是伯升之诺。”
  见李通将他和刘縯相提并论,刘秀不喜反忧,在外人面前,他必须时刻维持兄长刘縯的权威,于是答道:“我素知家兄的志向,因此斗胆应承下来,刘氏之事,自然悉数取决于家兄。”
  李通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刘秀,似乎明白刘秀的苦心,于是切入主题,道:“既然文叔应承,便由李家率先在宛城起兵,得此重镇,则南阳郡可定矣。阁下兄弟于舂陵举兵相呼应,期间联络四方英豪,一时并起,以为燎原之势。”
  刘秀问:“不知李兄如何取得宛城?”
  李通笑道:“我已与南阳郡官吏张顺等人连谋,届时里应外合,取宛城不在话下。”
  刘秀再问:“何时起兵?”
  李通答:“一旦准备妥当,立刻发动,兵贵神速。”
  李通一番豪言壮语,刘秀听罢,非但不予鼓掌,反而报以沉默,李通见刘秀面有难色,问道:“文叔可有其他高见?”
  刘秀答:“我等起兵,与流民不同。流民作乱,乃是迫于饥寒,但求活路,因而择日不如撞日。我等无饥寒之虑,大可相机而动,择机而发,故而撞日不如择日。”
  “依文叔之意,何时为宜?”
  “秋熟之后。”
  秋日起兵,有诸多好处,此时百姓必须交各种苛捐杂税,心中满是愤懑,其次农活已经忙完,农民大多有空闲,容易招兵,第三,田地刚刚收割,粮草易于筹备。
  李通听完大喜,当即点头同意,不过见刘秀依旧面有难色,于是又问:“兄弟,你是不是要拉肚子?”
  刘秀再道:“取宛城不可力战,只可智取。”
  李通惊喜问道:“文叔可有良策?”
  刘秀道:“擒贼先擒王,立秋之日,各地壮丁会集宛城,练兵,南阳太守,都尉皆亲临校场,趁此之时,就地挟持二人,号令大众,莫敢不从,宛城则不战而得。”
  依刘秀之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抓官缴印,取得宛城。李通以掌拍床,床板断裂有声,道:“此计大妙。”言罢,见刘秀仍然是面有难色,不得已,还得接着不耻下问。
  刘秀心知,对外的起兵谋划已经初步确定,接下来,该轮到内部谈判了,有些话,必须现在就先说清楚,不管话又多难听,说出来多伤感情。
  刘秀沉吟片刻,从容说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民心思汉,我等起兵,当以刘氏为号,以汉军自称,惟其如此,方可名正言顺,居高临下,万众来归。”
  刘秀的话已经很明白,造反不是结婚,没什么所谓婚前财产公证,一旦选择造反,便必须用刘氏的名义,以刘氏为主,军队是刘氏的军队,领导也必须是刘氏的领导。
  李通从来就没有太大野心,也没有打算称王称霸,他之所以造反,全是因为他老爸传给他的迷信,在他看来,他就是注定辅佐刘氏的命,没什么好争,也没什么好不平衡的,于是从容答道:“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佐”。天意如此,李通岂敢逆天行事,主仆之势已定,今日起,愿听文叔号令。
  刘秀正色道:“主事者,是我兄长刘伯升。”
  李通随即改口:“愿听刘伯升号令。”
  刘秀闻言下拜,李通急忙搀扶,问道:“文叔为何行此大礼?”
  刘秀挣扎不从,道:“这一拜,李兄非受不可,今日我是为刘氏而拜,为汉室而拜,请李兄倘然受之。”
  李通无奈,只得受拜。刘李两家既已经结盟,于是设坛,刘秀居中,李氏兄弟围在四周,歃血为盟:
  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共复汉室,永不相负。
  没有电闪雷鸣,没有阴风阵阵,没有鬼哭神嚎。山照样有棱角,海依旧很深沉,一场即将震动天下的结盟,就这样在密室中悄然发生。
  然而,所谓人情向背无常,世事荣枯不定。此刻的这些年轻人,起誓立盟,要结伴同行,光芒在他们的脸庞闪耀,未来在他们眼眸中憧憬。殊不知不久以后,他们将各自经历祸福盛衰,有的早早身首异处,有的很快反目成仇。
  此时的他们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只是一心想要执着的前行,要以他们青春的热血,见证未知的命运。
  再说刘秀和李通合谋之后,正好此次贩卖粮食大赚一笔,于是在宛城购置了大量兵甲弓弩,秘密潜回舂陵。李轶作为李家代表,一路随行。
  关于起兵,刘縯此前只有三分把握,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引而不发。刘秀这一回,不仅带回来了大量军备,更是带回了和李通联合起兵的完美计划,刘縯的把握顿时有了七分。然而,七分还是不够,刘縯又广发英雄帖,邀请南阳当地豪杰加入。所谓的豪杰,通常就是那些无事可做,闲的蛋疼的人,时间多的是,加上刘縯巨大的声望,因此召之即来。刘縯大摆宴席,频频举杯,慷慨激昂道:“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乃天亡王莽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酒壮熊人胆,何况豪杰乎!于是一个个脸红脖子粗,齐声应诺。刘縯大喜,约定都试之时同时举兵,诸豪杰各回各县准备。
  刘縯志得意满,起兵把握已有十分。从账面上看,他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只等立秋一到,各地同时举兵,不出三天,便可控制南阳全境。既得南阳,则天下可望。
  再说李通这边,除了在宛城积极备战外,另有一事需要了结,那便是先捞出身在长安的老爹李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