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柳三变先乘船,再换成马车,期间还免不了步行,经过几十天的奔波,总算到达大宋都城汴京(今开封)。
别的读书人依旧书不离手,想在临考试前背几道文章,说不定可以背中考题,金榜题名的概率更大一些。北宋的科考,虽然很公平,但底下仍有官宦子弟想尽各种办法提前打听考题。
柳三变却很惬意,找了一家规格挺高的客栈,先花半个时辰洗了个澡,又买了一坛好酒,让老板娘做了几个硬菜,他在房间里自斟自饮,然后倒头就睡,一直睡到天亮才醒,赶忙奔赴考场,幸好没迟到。拿到试卷后,柳永大概浏览一遍题目,做到心中有数,随后以非常高的效率答完试卷,相当自信地交到考官的桌子上,头也不回走出考场。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艺高人胆大的柳永,认为此次试题太简单,闭着眼睛都能考高分,如果他考不中进士,绝对天理难容。
这年春正月,御史中丞王嗣宗言:“翰林学士杨亿、知制诰钱惟演、秘阁校理刘筠唱和《宣曲》诗,述前代掖庭事,词涉浮靡。”
真宗赵恒曰:“词臣,学者宗师也,安可不戒其流宕?”乃下诏风厉学者:“自今有属词浮靡,不遵典式者,当加严谴。其雕印文集,令转运司择部内官看详,以可者录奏。”
这年,朝廷刚经历泰山封禅,政局由北宋五鬼丁谓,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把持,他们鼓动真宗皇帝东封西祀,装神弄鬼;又大兴土木,修建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等,劳民伤财,不计其数。
北宋科举取士分为三科:一是贤良方正,敢于进谏;二是经术优深,可为师法;三是详娴吏治额,达到教化。总的而言,两宋科举面向社会,不论是内外职官还是平明百姓,不分门第,乡里,都可以应试,由专门考官考论三道,再由皇帝在朝亲自考核后决定是否录取。为了防止滥竽充数,除了皇上亲自主持殿试,还限制进士数量,每科仅取八到十名。另外,对于被录取者,放榜前皇帝有时还会详细询问大臣,个人道德或平生作为放荡者,也会取消录用。后来,又将被州县推荐到京城参加考试15次以上而不中者,赐给进士出身,都从优授官。
科举制一直是中国中原王朝的主要选才方式,也可谓是当时相对来说最公平的考试,寒门子弟通过科考可能就是一步登天,步入仕途,也有多年未中的秀才已经步入中年还在读书考试,为的也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但也有些人总想着投机取巧,平时不学无术,却想通过科考做官,那怎么办?只能想法作弊,企图蒙混过关。为防止考生作弊,朝廷作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生自己很难进行作弊,就盯上了监考人员和阅卷人员,企图通过他们帮助自己实施作弊行为,从而取得高分成功的进入仕途。宋真宗赵恒继位后,虽然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是他在大事上不荒唐,就如在科举考试上极为重视,与前代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不及。
只要有考试,肯定就会有想投机取巧作弊得高分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考生作弊自己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考试进场前会彻底搜身好几遍,并且还要在考场吃住好几天,不得和外界有任何联系,因此要想作弊成功就要贿赂、勾结考官。考官在科举中作弊要比考生方便得多,因为他们手中有相应的权力,可以有着很多的便利,做到许多考生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说有时候科举考试中防止考官作弊比防止考生作弊还要重要。
此外,有些考官虽然没有接受贿赂,也没有徇私枉法,但是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今天就是官员不作为。考官的不作为直接关系到考生的身家性命,这说的一点也不为过,可能就是一点点彻底影响了一个考生的一辈子。因此,加强对考官的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宋真宗赵恒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对于违反考试制度的考官处理也较为严格。据《宋史》记载统计得知,在整个两宋三百二十年间,宋真宗朝惩处考官的人数最多。
景德二年(1005年),在殿试中发生了考官陈尧咨与考生刘几道合伙作弊的案件。两人考前约定,考生刘在试卷上作上暗记,考官陈看到带有暗记的试卷后打了高分,使得刘顺利的通过考试,中了进士。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作弊勾当被人告发了,真宗大怒,直接取消了刘的进士称号,并永远不允许再次参加科考。真宗皇帝可能觉得在他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作弊,怕影响不好,因此并没有将此事张扬出去,而是压了下来,也没有再追究其他考官的责任。
不想考生刘几道的哥哥枢密学士刘师道认为弟弟平白无故的被取消了进士名称,实在是太冤枉了,坚决要求彻查此事。宋真宗见事情压不住了,就命令兵部郎中边肃和宦官阎承翰共同审理此案。最终将前因后果全部审理清楚了,就是考官陈尧咨与考生刘几道合谋作弊,刘师道、陈尧咨被撤职,并外放地方。其实本来事情已经过去了,考生刘几道的哥哥刘师道非要请求彻查,最后落了个自己掉了乌纱帽。
为了防止科举考官在判卷中作弊或者不认真、不作为,在宋真宗的主持下,制定了录取考生质量出现问题后处分考官的规定。其中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省试中发现国子监、开封府及各州解试中录取的考生不合格;殿试中复审发现初评不当等,相应的考官都要受到惩罚,轻者降职外放,重者直接进了牢狱。
开始制定科举连坐制度时,很多大臣不以为然,以为还是以前的雷声大、雨点小,认为自己不和部分奸诈考生同流合污,这有什么错呢?这典型的就是不作为的作风。在大中祥符元年的科举连坐案件处理后,各级考试都备受重视,对考生的试卷的判分可谓是小心又谨慎,生怕因自己疏忽而丢了乌纱帽。
荒唐皇帝宋真宗在大事上一点也不荒唐,对科举选才尤为重视,为促进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对考生、考官都作出了极大的约束,进一步促进了科举制的公平性,也为国家选出了真正有用的、有能力的人才。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在礼部举行的省试中,有一名国子监送来的考生在第一场中就被判为了“十不”,何为“十不”呢?就是试卷有十种或十种以上的严重错误,可想而知,国子监考试中竟然选出来了这样一个考生,这要不就是关系户,要不就是考官玩忽职守。对这一情况,宋真宗毫不留情的直接拿国子监开刀,考官王好古、李迪等人都受到了不等的处分惩罚。
该年,封弥官对士子们编排好的试卷点数登记,贡举官将其送到了礼部,点考官初步阅卷,分级放之恶,参详官复查,都合格者,名单呈到真宗和宰相王旦,参知政事丁谓,知枢密王钦若处。对于内帘官三处的意见,真宗未置可否。上年的科考腐败案,赵恒依然历历在目。
这天,赵恒退朝后,来到美人刘娥处,先是彼此一番温存,对于这个美人,赵恒十分喜爱。一辈子久居皇宫的他,对于嫔妃的争宠,一向戒心很重,他习惯了别人的听话和顺从。九五之尊者,拥有别人所不能拥有的,自然高处不胜寒。当看到刘娥时,他心底一阵震惊,天底下还有如此超凡脱俗的美人。对于刘娥过去的出身,他并未计较,他派人调查过她的过去,却始终没有在她面前提及,也有,他明白她的不得已。不一样的她,野性的她,给了他刺激的感觉,宁愿去忽略。外臣的揭发她过往的折子,他都压下,扔入了丹炉,真相被埋没在烟灰里。
虽然,这段感情被世俗所不容。但赵恒一直任凭其他嫔妃鸡飞狗跳,始终未改初心。后来证明,赵恒作为帝王,是很会看人的,刘娥之后没有辜负他的深情,凭己之力,非常手段,力挽狂澜,始终践行他的帝王之术,直到他的儿子长大,精通权谋,顺利实现了政权平稳过度,将帝国交到了仁宗之手。
赵恒驾崩,刘娥临朝称制。刘娥找准时机,将权臣丁谓罢相,贬至崖州。赵氏皇族中最具威名的八大王赵元俨佯装疯癫,称病不朝。宋廷朝政,完全落入刘娥之手。
刘娥临朝,“威震天下”。天圣二年(1024年),刘娥身穿帝王龙袍,参加宋廷册封大典。有臣子上书,请刘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住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转回正题,当天温存后,赵恒问刘娥:“最近在寝宫还好吧?朕最近忙于政务,来的少。”
刘娥目不转睛的看着他,说:“臣妾时常寂寞,就拿市井词人柳三变的词看看,打发时光。”
赵恒一怔,礼部送来的录取名单中,此人名列前茅,但他还没有圈红。便问,“他的词,又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么?”
刘娥笑了,说道“皇上您久居宫中,可能不太了解民间吧。我听外人说,刘三变少时聪敏,暗识音律,为人风流倜傥,不拘礼法,有浪子作风,在汴京天天饮酒作乐,经常出入烟花酒楼,虽然写了一些词,也很有才气,但不为世俗道德之士所容!不过,柳三变的艳词,您可以用来作为了解百姓市井生活的一个参考。”
赵恒一听,沉默良久,心头若有所思,他明白,刘美人这是暗示他关心百姓疾苦,他有他的君王梦,虽然朝堂之上很不太平,他不得不任用那些有异常手段的朝臣治理国家。天下初定,北方契丹一直虎视眈眈。太祖在皇城立碑永不得诛杀文人,但文人只适合治理和平国家,大宋版图周围到处割据地方政权,西北风沙之地,少数民族政权表面服从,暗地里却是积蓄实力,随时试图独立,西南地区虽被压服,然而先前割据政权贪图享乐,社会腐朽,老百姓没有太多的生存能力,民生粮食有时还得靠中央政府供给。毕竟,这是苦寒之地,地少人多。整个国家,财政一直吃紧,为了和平,每年要按时供给北方岁币。虽然,契丹人,不太会做生意,北宋所进贡岁币,契丹又拿来了购买南方的生铁和日常所需生活用品。生铁是制作武器的原料,契丹人有了武器,就时常借口遭遇饥荒,需南下借粮,掠夺边境百姓生活资源。北宋为了自保和安宁,平时又不得不养着庞大的军队。国家财政进一步困难加剧。
翌日,早朝,待各班臣子欢呼万岁,赵恒允其平身后,说;“朕继位以来,内忧外患,各位有什么安定边疆之策没有?”
宰相王旦奏报:“能解内忧外患者,臣等能力有限,唯有寇准才能解陛下心头之忧。”
参知政事丁谓害怕寇准再次得势额,赶紧出来反对,说:“王大人此言差矣,寇准是有相才,但太过年轻,经验不足。如用寇准,必天下大乱,政局动荡。澶渊之盟,如果不是天下兵马都来勤王,他一个寇准,能逼退契丹来势汹汹的入侵么?”
见大臣争论,火药味十足,赵恒赶紧出来打圆场,说:“卿等都言之有,寇准是有能力,但和平时期,不能重用,暂且让他闲职历练,以待国家需要时,再加以重用。这个暂且商议到这里吧。下面对于这次科举考试录用名单,卿等有何异议吗?”
王旦等众员官僚在这个问题上,不敢多说什么,只好一齐附和:“科考录取,任凭陛下做主!”
皮球又踢回到了赵恒手上,他知道,这班老臣,都是老狐狸,不像寇准等年轻官员坦陈,不过一想去年科举腐败案,赵恒心头还是忧心忡忡,说:“拟录用中,有个士子柳三变,文词奢靡,还是划掉吧。”
王钦若赶紧附和:“谨遵圣意,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隔日,真宗下诏,严厉谴责“属辞浮糜,国家艰难之际,当勤俭治国”。
当权者疑心太重,而且为了维护社稷的稳定,决定对于前朝遗臣子弟一概不予录用。文词奢靡,也许只是假象,若真宗当真心头只有百姓疾苦,年前就不会泰山封禅,劳民伤财了。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