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汉军成功破魏,十分有利于刘季那边主战场的作战。但是韩信并不想返回主战场,他希望进一步开辟北方战线——攻打赵国、平定北方。
刘季马上派自己的大哥张耳去协助韩信。张耳曾经在赵国任职,对赵国非常熟悉。他的封地常山国被陈馀和赵歇所灭,正好趁此机会,让大哥去报仇,捎带替自己监军、牵制韩信。
赵国不是汉的盟国吗?为什么要打?这还要从张耳说起。
原来,在刘季攻打彭城之前,他号召诸侯国一起发兵。陈馀听说张耳战败后逃到了汉,就要求刘季杀掉张耳。刘季当时非常需要赵国的支持,可是又舍不得杀掉大哥,正左右为难之际,身边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找一个和张耳长相相似的人杀了,哄骗陈馀。
也许是人头血肉模糊的不好辨认,或者是陈馀老眼昏花了,反正刘季得逞了:陈馀上当、赵国发兵同刘季一道伐楚。
可最后,刘季战败逃往荥阳,赵国也损失惨重。陈馀正咒骂刘季徒有虚名的时候,那些逃回来幸存的赵军告诉他——张耳没死,还好端端的在汉营当座上宾。这可把陈馀气坏了:刘季这个杂种是一点底限也没有,竟然骗人!想到自己被当成猴子一般耍,陈馀更是恼羞成怒,当即发誓和汉绝交!
这又正好给了韩信借口,他以陈馀反叛为由,发兵讨伐代地。代是赵歇封给陈馀的,因陈馀要辅佐赵歇,所以国相代夏就常年留守。此刻汉军攻来,代夏自然率兵迎战。
韩信没有项羽的勇猛,所以他打仗很少硬碰硬,多是智取。韩信任命曹参为先锋,让他先和代夏打一仗——只许败、不准胜,要佯装战败、一路溃逃,以引诱代夏在后面追击。等他追到半路的时候,韩信派灌婴和张耳,分别从左右两侧杀出,把代夏的军队冲散。等代军被截断的以后,他吩咐前面逃跑的曹参再杀回来。这样,代军就被分散包围,几乎全军覆没,代夏也被杀了。
占领代地之后,韩信打算乘胜追击,一举攻赵,再向东攻击齐国。这样,他就可以在侧面打击楚国,扰乱项羽的后方。所以,他请求刘季再给自己调过来三万兵马,增加实力。
刘季怎么做的呢?他认可韩信的作战计划,但是没有增兵的安排!不但没增兵,还打算从韩信那里抽调回一万精兵。刘季疯了吗?
没疯!
——他被项羽盯的那么辛苦,怎么还会给韩信增兵?他不能。
而且,他也不会!要知道,当初项梁给了五千兵马,如今他却在打项羽。刘季深知,今天的小弟很可能成为明天的死敌,又怎么会给韩信机会呢?
那韩信攻打赵国怎么办呢?计策是好计策,办法韩信你自己想去吧!项羽要是把汉主力灭了,北方战线又有什么用?
韩信那么聪明,在接到刘季的调兵命令后,当然知道刘季对自己的不信任。大军蓄势待发之际,把精兵撤走,实在不利于作战。可他也没有办法!
为了向刘季证明自己的忠心,韩信不仅迅速抽调了一万精兵,还把自己最得力的战将曹参支援给刘季。那自己怎么办呢?只能在魏国和代国征兵、补充兵源。
韩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新征了一万人,加上自己剩下的兵力,总计不过三万人。他就这样率领三万人去打赵国了。
那赵国有多少人呢?——二十万。所以赵歇和陈馀失了代地,虽然很紧张,却也没太把韩信放在眼里。
有一个谋士,叫李左车。他得知了韩信来犯的事,就找到陈馀说:“韩信和张耳刚占领代国,士气正盛,气势锐不可当,一定要严加防范。但是他们是千里之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粮草不多,肯定想速战速决。好在我赵国的门户井陉口地势险要。他们要从这里进军,因为道路狭窄,车马无法并行,所以补给一定在军队的后面。我愿意领兵三万,在小路伏击他们的粮草。那时,你只需要坚固防事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和他们交战。他们进退两难,又断了粮草,连十天都坚持不下来的,汉军必败!”
陈馀是个读书人,满脑子迂腐观点,只会小肚鸡肠的嫉妒人,不愿意用奸计、使诈,他拒绝了李左车的提议,打算和张耳堂堂正正的打一架。
他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可乐坏了。韩信在作战前,都要做充分的间谍准备。当他派出的间谍把李左车的计谋如实汇报给自己的时候,韩信出了一身的冷汗。幸亏陈馀没听,否则自己威胁大了去了!他赶紧下令向井陉口进发。
韩信打仗,常常出奇制胜,而且从不全盘托出,他生怕走漏风声。所以,他的部将经常被他支配的一头雾水。这不,韩信又一波一波的叫人,一批一批的安排任务了。
他先叫靳歙,叮嘱一番。等靳歙走远了,又叫来左骑将傅宽及常山太守张苍,也给他们部署一番。到了半夜,韩信又突然下令,率军渡过井陉口。他给兵士分发干粮,先让士兵填填肚子、吃个半饱,宣布:今天打完胜仗之后,给你们再吃好吃的。
大家听的是一头雾水,仗还没打呢,谁知道是胜是负?更何况赵军有那么多人。但大家都不敢细问,这可是扰乱军心的大罪啊!
韩信紧接着下令,命一万精兵先行渡河,背水列阵。此时,率军迎敌的陈馀看见背水阵,开始发笑。张耳等汉军也大惑不解,不明白韩信要干什么,但大家不敢多问,只能依命行事。
韩信看赵军没动静,便胸有成竹的对张耳说:“你看那赵兵,据点坚守,是没看见我们大将的军旗呀!我们一起出战,去挫挫他们的锐气?”
张耳便随同韩信一起渡河,摇旗擂鼓,显得气势汹汹的。
陈馀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看见韩信渡河,自己的宿敌张耳也过来了,马上蜂拥而上,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想迅速的围住韩信和张耳。
韩信一改刚才的胸有成竹,大喊:“张耳快跑!”同时命令兵士把军旗扔了,都往河边跑。
陈馀知道张耳要跑,咬的牙齿咯咯作响,他当然要乘胜追击。赵军营内的兵士,看到汉军败退的如此狼狈,也耐不住寂寞,倾巢出动去追击赵军。军营里留守的是谁呀?是赵歇!大王都出去追汉军了,兵士们肯定都跟打了鸡血一样,红了眼似的跑出来抢夺战功。
这下韩信的计谋就成功了,他成功的把赵军都吸引了出来,跟自己决战。如果赵军坚守不出,韩信才是最没办法的。
其实,韩信一共派出了三路兵马,一路自己和张耳统领,负责引诱赵兵出营。
另一路由靳歙带领,趁夜绕到赵军后面,等到韩信他们把赵军吸引出营之后,再趁虚而入占领赵营,把赵旗换成汉旗,让赵军有去无回、无家可归。
第三路的傅宽、张苍干什么呢?埋伏在赵军营地附近,等赵军回营的时候伏击他们,让他们首尾不得兼顾。
可是赵军二十万之众,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追张耳和韩信一直追到河边,才发现河边还有那些背水列阵的汉军。怎么办?——打!
韩信这时候也发起狠来,他下令全军将士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战士们一看,也退无可退了呀!于是各个发了疯,拼死相搏,双方打得难舍难分,久久僵持。
赵军久攻不下,打着打着——打饿了。陈馀看见将士们打仗这么累,总不能让他们饿肚子吧!就下令先去吃饭,然后再打。可他们返回赵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家被人家占了,营地里早就不是自己的军旗,而是汉军军旗了。正手足无措之际,埋伏已久的傅宽张牙舞爪的跑出来,陈馀措手不及、仓促应战。正当他们惊魂未定之际,又传来嘶吼声,另一路汉军——张苍从侧后方来了。这回,赵军就彻底乱了,开始溃退逃命。傅宽和张苍遵照韩信的命令,合兵追击,逼迫赵军再回到河边。
河边有谁?那些饿疯了,杀红了眼的汉军呀。汉军看见回家吃饭的赵军又回来了,马上应战。
赵军被赶来赶去,军心彻底涣散了,兵士们开始四散奔逃。陈馀大怒,下令斩杀溃逃的人。可是,溃逃的人太多了,他哪里杀的过来。眼见着赵军大乱,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他也回天乏术,只能跟着大家一起逃命了!
别人逃,尚且还有活命的机会,陈馀还哪里有命逃?他被张耳身边的兵士杀了,赵王歇也随后被活捉了。
韩信斩杀了赵王,赵国君臣随即投降,再不抵抗。
用三万兵马大胜二十万赵军,韩信可谓是神机妙算,众部将对他是心服口服。可韩信并没有高枕无忧,他说:“赵国有一个谋士李左车,不除掉这个人肯定后患无穷,你们谁能把他生擒,我必重赏!”
很快就抓住了李左车,大家都以为韩信会杀了他。没想到韩信不但没杀他,还亲自迎接,对这个李左车礼遇有加。
韩信十分虚心的向李左车请教攻打燕国和齐国的事。李左车说:“我是亡国之兵,本来就不想活了!将军你还是问别人,另请高明吧!”
韩信答道:“唉!赵国亡国和你没关系!那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没能挽救虞国灭国的命运,到了秦国,却成就了霸业!不是他在虞国没作为,到秦国就变聪明了。完全是重用的程度不同,计谋再好,不听也是枉然。你的计策,如果成安君听从,那么现在的俘虏就是我了。我是真心的请教,还希望您赐教!”
李左车随即说:“将军一路凯旋,威名远扬、举世无双。但是久经战事,兵困马乏,已经到极限了。如果,你再去进攻燕国,倘若燕国坚守城池,你恐怕会久攻不下。到那时,粮草耗尽,燕国打不下来,齐国又站出来,两国打你,可就胜负难料了。用兵之道,在于扬长避短,将军应该休养生息,同时劝说燕王归附。”
韩信听从了他的建议,停止东进,开始安抚赵民、休养生息,同时派出说客招降燕王。
燕王臧荼眼见着魏国、赵国覆灭,知道自己不是汉军的对手,很快就投降了。
韩信又马上把战况汇报给刘季,同时请求刘季封张耳为赵王。这样,自己不但向刘季证明没有称王的野心,又卖了人情给张耳,同时自己也可以专心治军,可谓一举三得。
刘季得到消息以后,高兴的不得了,他自然同意封张耳为赵王。至此,汉军的北方战线也开辟成功了,项羽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细细揣摩,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三万兵力战胜赵军二十万兵力,似乎与项羽的巨鹿之战有些类似,他们都有背水一战的策略。巨鹿之战时,韩信还在项羽身边,他是不是受到了某种启发,谁也不得而知。
项羽作为一代战神,有勇有谋、勇敢无畏,这点韩信是比不了的,但是,弱点有时候可以转化为强项,韩信强在深谋远虑、擅长运筹谋划。韩信对于项羽来说,也许并不可怕,但是了解项羽的汉将韩信就可怕了,这个项羽曾经的“身边人”,如今正虎视眈眈的威胁着项羽的侧后方,他要怎样反击呢?
——韩信很厉害,他的厉害无影无形,全凭智慧。可是这么厉害的人也被刘季捏在手心里,对刘季掏心掏肺、鞠躬尽瘁。为什么?
因为韩信玩的是兵法,刘季耍的是权力。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不懂兵法,却不可以不会权力运营。因为领导是带领大家达成目标的人,不是干活的人。如何让别人干活、干好活,这才是领导该热衷的艺术。
这艺术,韩信志不在此,项羽不屑一顾,只有刘季深谙此道。
他知道运营权力的最佳手段是抑制。所谓抑制,就是放权——抑制自己的权利、给下属授权。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利用下属的能力,让他给自己干活。权利的适当下移,会让权利重心更接近基层,这样反而利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使组织变成一个不倒翁,处于不败之地。
在权力运营上,刘季是高手,一群人在为他卖命,却没有一个人能威胁他。这是因为,他从不允许绝对权力的出现,一直秉承:授权和控权并重,拉拢和制约同行,授中有控,用人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