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彭城之战后,项羽和刘季之间的楚汉相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刘季的战略方针很明确,由进攻转为防守,他依托关中,在荥阳、成皋一带向内设置防线,从正面阻止楚军西进,同时积极开辟南、北站场。南部战场主要依靠英布领导的九江国牵制项羽,北部战场是韩信带领的汉军一路高歌猛进。在楚国后方,彭越也时不时的行动一下,给项羽找点麻烦。
而项羽这方,战略方针清晰而明确。项羽统领楚军主力,在荥阳地区实行正面突破,意图从三川道攻入关中。在黄河以北,联合齐、燕、赵、魏各国,在北方牵制汉军。在江淮地区,依靠临江国、衡山国和九江国牵制汉军。但是,韩信在黄河以北节节胜利,破坏了项羽的北部战线,同时英布九江国的反叛也几乎瓦解了南部战线。项羽的“兄弟们”要不上不了台面,要不见利忘义、朝秦暮楚,没一个能在关键时候依靠的。更为烦人的是,后面还有一个“潜伏”高手——彭越,你打他——他就躲,你回来——他又出来嘚瑟,搅的楚国后院不宁。彭城作为楚国的首都,易攻难守,随时有被侵袭的可能,项羽在正面战场还要时刻留意后方的事,难以“专心”。
在领兵作战方面,刘季是无法和项羽相提并论的,他没有办法扭转中部战场的被动局面。但是,战争从来都不只是战场上的角逐,它考验的是综合实力。这时候,刘季开始了他的政治运作,三位重要人物开始他们的表演。
第一位就是陈平。陈平是美男子,娶了克死五任丈夫的妻子之后,开始崭露头角。他从项羽阵营转投刘季那里的时候,就得到了刘季的赏识。彭城大败后,陈平跟随刘季来到荥阳,被贬至韩国。陈平在刘季的阵营中没有群众基础,经常被人诟病,大家对他的任职很不满。在韩国,陈平并没有因为自己被挤出核心阵营而和刘季疏远,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为刘季输送情报,经常在刘季那里找“存在感”,防止刘季忘了他。后来,果然在刘季找不到“特工总长”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想起了陈平,他得以成功复位。
陈平和韩信不同,韩信是战场将才,陈平不能和他一样在战场杀敌,可是陈平的作用并不比韩信小。
刘季在中部战场的接连失利,成皋失守,荥阳告急,汉军情势每况愈下,正面较量逐渐败下阵来。这时候,陈平就开始向楚输送大量间谍,离间项羽和范增。
他离间的手段并不高明,无非是找不同的人“递小话”,并且在项羽使者来的时候,撤掉高规格的酒席,说是上错了——原本以为范增要来,是给范增准备的。
可是,这么拙劣的手法竟也奏效了,项羽真的就表现出了对范增的怀疑。范增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感觉到项羽对自己的不信任之后,第一决定竟是“告老还乡”,决绝离开。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项羽好像有点“愚蠢”,轻易就中了别人的离间计。可是仔细想想,项羽和范增之间看似紧密,其实一直嫌隙很深,陈平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
在项梁起兵之初,范增建议他立楚王后代为王。这条建议几乎让项梁的心血“付之东流”,如果不是项羽力挽狂澜,也许早就被怀王一点一点收拾了。范增是楚怀王的坚定拥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项羽的“敌人”,项羽对他一直有所戒备。楚怀王已经死了,是清理范增还是为我所用,项羽也许一直还在“留用查看”着范增,这是其一。
其二,项羽擅长武力,对政治的热情不高,这就给了范增很大的舞台。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诸侯,多半出于范增的手笔。当初鸿门宴时,项羽对刘季本没有杀心了,却不向范增表明心迹,而是暗戳戳的维护刘季,其实就足以证明,他对范增的“将信将疑”。如今,诸侯大乱,项羽疲于奔命,当初的胜利成果不复存在,他对范增的想法变得“微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项伯。他是项羽的长辈,为人豪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项梁的空缺,为项羽所倚重。但这个人精明却不聪明,和张良是生死兄弟,和刘季惺惺相惜——成为儿女亲家。他成为刘季在楚的眼线,时常“通风报信”——身在楚营心在汉。一个大权在握、深得信任的“叔叔”,总在关键时刻犯糊涂,范增不可能视而不见。他和项伯便成为了对手,一直有矛盾。这种矛盾直接促成他最后的“出走”!
范增走的时候,项羽也许还是有犹豫的,但他没有过多挽留。一方面是种种“前因”推动,另一方面也缘于自己内心的不信任。项羽在杀义帝的时候,范增曾经百般阻挠。其实项羽杀义帝,不止是项羽个人的意愿,也与项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范增反对,一方面加深了项羽对他的猜忌,另一方面也致使他走到了项氏家族的对立面,这是范增离开的最根本原因。
范增当时已经年逾古稀,他离开楚军大营之后,就回到彭城,突然安静的生活让他很不适应。他开始时只是茶饭不思,渐渐的逐步恶化,只能喝点稀粥。
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范增在半夜起来找到占卜师,想给自己占卜。占卜师传达了上天对范增的质疑:项梁战死、坑杀降卒、烧秦宫、杀秦王等等,范增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无言以对。
不知道是不是范增命数已定,还是上天对他的惩戒,当晚范增就发了毒疮,七天后便去世了。说起来很玄妙,可事实就是发展的出乎所有人意料,范增带着遗憾和意难平,迅速落幕。
范增的离去,是陈平一手导演的。陈平虽然聪明,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成功离间的原因主要不在他,而是项羽促成的。东西只有先腐败,才会有蝇蛆,君臣之间先有不信任,才会被人挑拨——项羽一直猜疑范增才是主因。
刘季和陈平在其他事情上发力,却不能改变战场的整体形势。韩信和张耳在北方一心一意的安定赵国,力图说服齐国加入自己阵营。齐国很坚决的拒绝了韩信的“好意”,继续联合楚军对付汉国。楚国、齐国支援战败的陈馀军残部,不时的骚扰立足未稳的韩信,致使韩信也分不出太多兵力支援刘季。
同时,南方战线英布被龙且打败,英布的妻儿被杀,英布与随何一道逃到荥阳投奔刘季。
英布是个非常勇猛、刚烈的战士,高傲自负。他到荥阳以后马上就被刘季召见了。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刘季在见他,不仅没有郑重的礼节,而且极其轻待傲慢,甚至带点侮辱性。英布见到刘季的时候,刘季正坐在床边洗脚,与自己说话也是不紧不慢,连表面的寒暄和应对也没有。这让英布觉得受到了侮辱,当即就在心里后悔当初归顺了刘季。等英布被引领到馆舍的时候,他又眼前一亮:馆舍的陈设装饰和刘季居住的地方几乎一样,随从级别也与刘季的待遇相同,英布这才转怒为喜。
其实这是刘季有意安排的,英布这个人桀骜不驯,即使兵败也不会轻易服从于别人。对付这种人就要先劈头一阵“辱骂”,先贬后褒、先抑后扬。这是刘季在做游侠时就擅长的御人策略,对付孤高自傲的人有奇效。事实证明,刘季的方法很好,英布在没有其他退路,只能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季——真正的成为了刘季的“自己人”。
英布的归来虽然让刘季很高兴,但九江国的战败却让刘季的处境如雪上加霜,他被咄咄逼人的项羽围困在荥阳,进退维谷。
这时候,有个谋士郦食其向刘季进言:“从前商汤王讨伐夏桀王,把夏朝的子孙分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分封商朝后代在宋国。秦国灭掉六国,抛弃道义,断绝六国后裔,让王室后人没有立锥之地。如果大王能够复兴六国,分封六国后裔,原六国君臣必定拥戴大王,对您俯首称臣,这样,大王就可向南称霸天下,楚国也必定臣服。”
刘季实在是没了办法——急病乱投医,他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对他说:“好吧!那马上制作六国的印章,由先生带着去六国按照计划行事吧。”
张良这时候外出不在,刘季也来不及和他商量。等张良回来的时候,刘季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安排说给他听。
张良开口便说:“谁为大王出的这个主意?如果这样做,大王的基业就真的毁了!”
刘季很是惊异:“为什么?”
张良拿筷子做比喻,详细的阐明不能分封的理由:
眼下汉军还没有完全掌控项羽的实力,也没有将项羽置于死地的把握。所以刘季首先不具备分封的基础——因为他大敌当前。
商汤王、周文王都是在大局已定的时候做的这些事,善待前朝后裔、大赦天下、安抚民心,那是为了稳定统治,而刘季此时还必须要兴兵作战,根本没有那闲暇去收买人心。
而且,现在兵荒马乱,人们都流落他乡、妻离子散,个个想着建功立业之后荣归故里,如果刘季分封,以后还有谁替他打战呢?况且,如今天下局势明显是楚强汉弱,如果六国再次屈从于项羽,刘季又拿他们有什么办法呢?
张良最后说:“如果采用分封六国的建议,大王的事业必将毁于一旦,最后烟消云散。”
刘季听了张良的话,如梦初醒,他立刻下令销毁制造好的印章绶带,并高声大骂郦食其。
细想,张良作为原六国妥妥的贵族,竟然如此坚决的反对刘季分封六国,这是多么超脱的一件事。当初,他散尽家财,不惜性命也要刺杀秦始皇,那是何等的不顾一切。可是,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变故之后,张良遇见黄石公,他就像石头开了窍,通晓了天意。此时,张良深深明白:六国复立已经是覆水难收,绝无可能了。这是张良的成长,也是刘季的幸运。
张良劝说刘季,态度坚决的同时也照顾了刘季的面子,开口便问是谁给刘季出的主意。也反映出张良劝诫手段的高明,而范增总是直言相劝,处处给项羽一种对立的感觉,在鸿门宴时就窥见一般。君臣之间只有互相信任,才肯互相理解。只有互相理解,才会相互体谅。张良做到了体谅刘季,而范增从来没有真正走进项羽的内心。
同样都是谋士,张良超出了出身的局限,将自身格局开拓到另一个水平。而范增还是一心执着于复立楚国。并因为怀王数次和项氏家族冲突、对立,逆潮流和人心而行,功亏一篑也是不可避免的。张良和范增——高下立判。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是很微妙的。可就是这点微妙,往往能积沙成塔、扭转乾坤。
此时,项羽兵围荥阳,占据优势。刘季坐困愁城、一筹未展,处于劣势。可是世事往往是物极必反,当形势到达顶峰的时候,往往也是急转直下的开端。刘季虽然表面上不利,却完成了积累,项羽虽占据主动,却已是强弩之末。他们之间的较量远未停止……
——有管理就肯定会有被管理,就一定会发生矛盾。有矛盾,就要有协调矛盾和化解矛盾的方法,这就需要矛盾管理。
怎样才能做好矛盾管理呢?
管理者首先要做到公正,公正最忌讳有倾向——先入为主的带有严重的“立场”。项羽就有鲜明的倾向——家族利益。所以,他在进行矛盾管理时是做不到公正的,而不公正就会失去众心——这是人才纷纷背离他的一大原因。
要想很好的处理矛盾,还要做到尊重、信任被管理者。只有信任、尊重被管理者,才会放心的授权,这又关系到组织的架构和生命。显然,项羽没有做到这点,他的权利只集中在信任的人周围,形成了权利的真空和闭环,阻碍了团队建设、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矛盾管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及时性。项羽面对的很多矛盾,其实最开始双方在主观上都有消除的善意和期待,可项羽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导致“两头凉”,一发不可收拾。比如他和英布,他和范增,他和陈平包括他和魏咎、田荣等人。
管理是无法回避矛盾的,矛盾管理是管理者必备的能力。管理需要手段,但管理更是一种文化,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悟性”和被管理者的“道”。只有当“悟”与“道”一拍即合,团队才会升华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