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不到一年,刘季就从汉中跑出来了。他当初自毁出路时的信誓旦旦都是做做样子的,多少有种不得不低头的无奈。笼子能关得住野兽,却关不住野性。刘季从不甘心割据一方,他是“龙”的儿子,志在千里。
哭的快的,往往是入戏深的,刘季的入戏连自己都骗,更何况项羽?项羽当初一时的心慈手软,成全了刘季的猛虎归山,他再出来已和昨日不能同日而语了。
鸿门宴之前,项羽是诸侯联军的统帅。而如今,诸侯们各归各位,项羽只是霸王,面对刘季的卷土重来,他已经没有多少主动权了。项羽此时就像童话故事中那个生怕被别人抢了肉饼的老婆婆,双手捂在“霸王秩序”的肉饼上,根本无暇顾及壮大自身、深耕细作。他只能被动的在田荣和刘季之间取舍,到底先去封堵哪个“窟窿”。
这时,张良递给项羽两封信,帮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一封是田荣写给代王赵歇(原赵王)的书信手抄本。田荣在信中控诉项羽分封不公,撺掇赵歇和他一起反楚。项羽看后勃然大怒:田荣这个人实在可恨,自己不老实还四处煽风点火、四处瞎搅和,必须马上除掉。
第二封信是刘季写给项羽的信。刘季在信中解释自己攻占三秦只是为了遵守怀王之约,取得自己应当得到的旧秦国地区。信中还信誓旦旦的宣称,自己绝不超越关中的限制,绝不走出关中等。
项羽就算是三岁孩子也不会相信刘季的话。但是在田荣和刘季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先剿灭田荣,后对付刘季。此刻的项羽,还不具备双线作战的实力。田荣临近楚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只有先剿灭田荣,自己才可以有安稳的后方。
对占领关中的刘季,项羽采取的是防御战略。他分别在黄河南北两岸布下防线:黄河北岸——命令魏王魏豹加强防务,构筑第一道防线。命令殷王司马卯,整军备战,构筑起第二道防线。在南岸——命令领有三川郡的申阳,时刻警惕刘季,又构筑第三道防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又分封郑昌为韩王,在申阳身后,构筑了第四道防线。
在战略上,项羽可谓组织严密,防御立体。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四道防线的负责人真的会兢兢业业的为他卖命吗?他们之间维系的基础是什么呢?无论是六国诸侯还是功臣新贵,大家一致的目标是裂土封王,项羽最厉害,所以他是老大,跟着老大都是要“混饭吃”的。当初打仗,老大冲在前面,大家心服口服,老大多吃点也是可以容忍的,可是现在老大让他们去打仗,打的力道可不取决于老大吼的声音大小,而是取决于实际能得到什么好处。这好处从哪里得呢?“老大”的手里。谁是老大呢?项羽是老大,因为项羽强大。那如果有人比项羽更强大呢?或者有人威胁了项羽的强大呢?那么谁给的好处多谁就是老大。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无可逃避的现实。
反观刘季这边,韩信为大将军——负责军务,萧何负责内政,二人珠联璧合,刘季几乎无任何后顾之忧。随着汉军实力的不断增强,刘季又陆续迎来新的伙伴——张耳和张良。
张耳是项羽分封的诸王之一,被陈馀和齐国联军打败后,前来投靠刘季。他本来是项羽那一阵营的人,很受器重。为什么要投奔刘季呢?
因为他身边有一个擅观天象的甘公。那时天空没有雾霾,也没有路灯,比较容易看星星。他看了好久的星星,发现五星在东井汇聚,而当时刘季在关中。东井是秦的分野,应了谁先入关中谁当秦王的约定。于是他就对张耳说:“眼下西楚虽然强大,但未来的天下必属于汉。”
张耳就带着残部入关投靠刘季了。这其中的缘由除了甘公的意见,还有他和刘季在很久之前就开始的情谊渊源。
早年的张耳是名满天下的国侠、魏国的外黄县令、黑白两道通吃的能人。刘季是他的“铁杆迷弟”,多次怀着崇拜的心去追随,他把张耳看作大哥。这种感情不同于刘季之后的社交,是非常纯粹的。如今他乡遇偶像,除了老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估计刘季免不了还要澎湃、满足一下子的。
更让刘季欢喜的是,与张耳同时归来的还有张良。他登时打了一针强心剂,信心倍增。
项羽的防线分别在黄河南北两岸,刘季东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河南王申阳。申阳这个人原来是赵国的将领,在巨鹿之战中他切断了章邯军的后路,完成了对章邯的合围,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项羽封为河南王。他和刘季没什么交情,但却和出任多年赵国丞相的张耳关系匪浅。
现在张耳的到来使刘季有了攻取河南国新的筹码。以刘季的为人,有旧情、又有新用,他对张耳简直热情的不能再热情,隆重的用王者之礼接待,并马上承诺帮张耳复国,张耳也非常卖力的劝降申阳。同时,刘季亲率汉军出函谷关,气势汹汹的奔申阳而去,制造大军压境的紧张感。终于,在外交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申阳归附了刘季,项羽的一道防线就这么瓦解了。对于申阳来说,他这么选择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和汉军死磕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为大哥效忠吗?刘季也不可能亏待他,他换刘季做大哥也无所谓的!项羽让他阻挡刘季,这是肯定损兵折将的事,打赢了有什么好处呢?项羽自己在齐国折腾没完,自顾不暇。张耳被陈馀打败了,也没见项羽怎么保护,何况自己呢?所谓兔死狐悲、良禽择木,现在刘季大军压境、虎视眈眈,自己早晚是要被攻破的,与其那时候兵败被俘,还不如接受刘季的条件——跳槽吧……
刘季在攻破申阳之后,开始面对申阳背后的第二道防线——项羽新封的韩王郑昌。
这时候张良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他担任韩国司徒多年,对韩国知根知底。对郑昌的战争,他建议刘季任韩襄王的庶孙韩信(俗称韩王信)为前部,以恢复故国的名义攻打新韩王郑昌。韩王信进攻的很顺利,一连攻下十几座城池。而刘季在申阳归顺后,更是亲率大军支援韩王信,对成阳发动猛烈攻击,使郑昌被迫投降。于是,第二道防线又破了。
刘季在连续攻破项羽的两道防线之后,没有再急于进攻,他返回关中,开始进行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刘季把都城迁到栎阳,下令开放旧秦专属于皇家的园林土地,允许百姓开发,以稳定生产、增加收入。同时,他大赦天下、赦免罪人,开始收拢人心。
刘季还废除了秦的社稷,建立汉的社稷。社稷是土神和灶神的统称,在农业社会是最重要的原始崇拜。刘季建立汉的社稷,就相当于建立了新的国家信仰,在精神文明方面宣布了新的国家归属。这一点,无论是项羽还是他背后的智囊,是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刘季的这种做法,使汉这一国家的归属由国家宗庙的上层领域渗透到田间乡里,意义非同寻常。同时,刘季考虑到自己带过去的骨干都是来自关东的人,现在在关中建立国家,一定先要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以及新旧成员的融合问题。因此,他在县、乡两级之间设立三老,选举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给予一定的好处,让他们协调地方上的事务,协助官员、引导民风,以便作为官民中介,引领大家接受、认同新政权。
这么一看,刘季的政治觉悟就比项羽高多了。假如当初秦军归降的时候,项羽也肯把工作做的细致一点,也许就不会有斩杀降兵的事发生,不管斩杀的是多是少,那都是一种治理上的失误,是组织的无能。可历史不能假如,项羽和刘季在觉悟上相差大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代人。
老谋深算的刘季稳定了关中之后,开始统领大军在临晋关集结,开始对黄河西岸的魏国虎视眈眈。
刘季知道魏王魏豹在项羽的分封中没捞到什么好处,肯定不满。于是他就故技重施,用对付申阳的办法,用外交策反和军事威胁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收服魏豹,使他归顺了汉军。
接着,刘季就开始进攻黄河北面的第二道防线——殷王司马卯。
司马卯是赵国将领,在巨鹿之战立有大功,被项羽封为殷王。但和申阳一样,都是张耳在赵国的同事。在“跳槽”这件事上,同事的话具备非比寻常的说服力,比如:我们在项羽这里干会怎样怎样,现在我去刘季那里了,如何如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司马卯又不是项羽的亲戚,怎么会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他们都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大鱼”,哪里有水就去哪里。很快,司马卯也跳槽了。
这下,刘季的军队就直接威胁到了楚国本土。项羽这时候还陷在齐国。他不像刘季那样神速,一个月废了三秦,八个月就冲破了所有防线。项羽在刘季一路凯歌的时候,正和田荣玩遭遇战和追击战呢!
项羽无法从齐国分身,就接受了范增的建议,组织魏国的军队去征讨反水的司马卯。这时候,一直在项羽身边担任要职的陈平就登上了前台。他是魏国人,又在项羽身边多时、深受项羽信任。让他统领魏军攻打司马卯最合适不过。
陈平父母早亡,家境贫困。但却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也长的俊美。他被哥哥一手带大,从没受过一点苦,整日不思劳作。天长日久,他的嫂子就对他有了意见。小叔子和嫂子闹意见,一般都是嫂子完胜。比如去嫂子家寄食的刘季,被嫂子“刮锅”对待后,记了几乎半辈子的仇。可陈平就相对幸福多了,他被哥哥宠上了天,哥哥为了不让他受委屈,竟然休了嫂子。
虽然陈平还可以继续无拘无束的生活,可他这个“德行”,拆散了哥嫂——已经臭名远扬了,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所以,陈平就一直单着,成了无人问津的“贵族”。
有一个有钱人家的孙女,嫁了五个丈夫都死了,被看作“克星”没人敢娶。她的爷爷张负遇见了因为办事活络,给乡里丧事帮忙的陈平。一下子看对了眼儿,这个人认为陈平长相俊美,谈吐非常,将来一定非池中之物。就作主把克死了五任丈夫的孙女嫁给了陈平。不仅白嫁,还倒贴嫁妆,之后又一直资助陈平,直至他声名鹊起。
所以,陈平和项羽不同,项羽是实干家,一点一滴都是刀枪拼出来的。陈平是谋略家,擅长无本万利的行当。如今项羽派他去攻打司马卯,他当然要抓住机会好好发挥。但以陈平的一贯思维,他是不会实实在在打仗的,他要“智取”。
陈平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用军事威胁和外交劝诱的方法,忽忽悠悠的诱使司马卯再一次倒戈而回到西楚阵营。项羽非常高兴,给陈平升了职,发了奖金。哪知道,陈平刚离开,司马卯就回过味儿来,又宣布归属汉国,实实在在的摆了陈平一道。项羽知道后大发雷霆,下令追究处理殷国问题的部将。这可把陈平吓坏了,他干脆辞了职、还了奖金,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溜了。他能溜到哪?总不能回家继续吃丈人吧!他跑到了刘季那里。
至此,原本属于项羽阵营的韩信、张良、申阳、张耳、司马卯、魏豹等都投到刘季帐下,章邯没有倒戈,被困守着。而项羽围困刘季的五道防线也已全线瓦解。
就这样,项羽的楚国和刘季的汉国正式、面对面对弈了。
——“鸟择良木而栖,士择良主而仕”,有能力的人总是自然地向那些回报优厚、更尊重人才,更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流动,以保证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
项羽在识人、任用、留用、发展、谏言等方面缺乏长远的考虑。同时,分封又固定了诸侯的发展空间,锁死了其他人建功立业的余地。导致人才流入敌营,造成了无法逆转的损失。
领导者不可以求十全十美的人才,如果用人的长处补人的短处,则身旁多是有用的人才;可如果苛责人的短处而不去发掘他的长处,则天下全是可弃的庸才——优秀的领导者要擅长“任其所长”。
项羽在用人方面,个人色彩鲜明,致使与很多人才“不对胃口”,最终失之交臂。如果用常人的眼光看,这属于个人的交际自由。但如果在战争和政治的背景上看,这是致命的。因为无论战争还是政治,人才不仅仅是人、更是一种资源;领导者的思维也不是个人思维,它代表一种价值取向——要合乎目的、符合规范、顺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