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项羽红黑之鉴 / 第12章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

第12章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刘季是个很不凡的人,不凡在哪呢?据说他不是他爹的儿子,而是龙的儿子。这话还是他爹第一个说出来的:在一个烟雨蒙蒙的白天,刘太公去寻找久出未归的老婆,远远的看见一条龙伏在老婆的身上,不久老婆便怀孕生下刘季了。
  那天的龙肯定吃饱了,不仅没把刘季老妈吃掉,还有了繁衍的闲心。而且刘太公心也够大,被一只龙绿了,不仅光荣的宣扬出来,还心甘情愿的养了别人的儿子。只是,这个儿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就生出几分不凡:一是他没有什么坚守的东西。试想,一个连血统都不纯正的非人类,还需要坚守什么?二是——有原则、无底线。
  刘季的原则是利益,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底线是可以根据情况无限浮动的。萧何为了追韩信,都不辞而别的跑了,他差点丢了丞相——那他的国家不就散了吗?那么,在韩信的任命上,刘季就不可能再划纲划线的坚持了。尽管韩信这个人无背景、无名望、无战功,还钻过人家裤裆。只要萧何说好,那就是好!刘季不去争辩、也不质疑。萧何建议封大将军,那就封大将军吧!至于他配不配做大将军,刘季看在萧何的份儿上将信将疑,要看韩信自己表现。
  虽是“盲婚哑嫁”,刘季总是要见一面,相看相看的。毕竟,这大将军是全军统帅。而且,韩信已经不是破格提拔的问题了,他是坐着“窜天猴”——飞升的,自己也好找理由服众。
  所以一见面,刘季就问韩信:“丞相几次三番的向我举荐你,将军有什么谋略可以让寡人领教的啊?”
  韩信听出了刘季话里的意思,他没有忙着证明自己。而是反问道:“大王如今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
  刘季回答:“正是项王!”
  韩信马上接过了话题的主动权,接着说:“请大王衡量一下,在用兵之勇悍,待人之礼仁、实力之强大三个方面,您与项王相比如何?”
  刘季回答:“不如项王!”
  韩信马上站起来再一次施礼,把自己的冷傲贯彻到底,继续说:“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不过,臣下曾经在项王帐下做事,请让我谈谈项王这个人。”
  刘季认真的听韩信说话,他不是一个掌控欲强的人,即使韩信这个人不甚可爱、说话也不太让他舒服,可是正中他要害。刘季很想听听韩信接着说什么。
  韩信说:“项王一声怒吼,千百人不敢动弹。也因此,他身边没有什么能独当一面的贤将。这种勇悍,也就是一个人的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待人恭谨有礼,言语温和,人有疾病,他会同情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那人。但是,当被任用的人有了功劳,应当封爵受赏的时候,他却把刻好的印章久久捏在手上,舍不得给人。这种礼仁,不过是小恩小惠、妇人之仁。”
  韩信说到这儿,刘季心里舒服了很多。他听韩信又说: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据有关中而定都彭城,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他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诸侯心中不服,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项王将旧主怀王驱逐到江南,新诸侯纷纷仿效,也都驱逐旧主,抢占肥美的土地,这是他的第三个失误。他所到之处,无不摧残毁灭,百姓多有怨恨、人民不归附,只是因为害怕服从而已,这是他的第四个失误。
  从整体上看,项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优势容易转化为劣势。”
  刘季听的入神,不知不觉,膝盖已经快碰到前面的坐席了。
  这时候,韩信才开始说他应对的谋略,正式回答刘季的问题。
  “而今,如果大王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贤将勇士,有什么勇悍的敌人是不能消灭的呢?以天下为筹码分封功臣,又有什么人的心不能收服?尊重义帝,守怀王之约,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又有什么障碍是不能摧毁的………”
  韩信的话说的头头是道,通俗的解释就是:项羽这个人有弱点,刘季,你要研究他,用他的弱点武装自己。你不要和他比强,要在他的弱点上突击。
  这些话成功吸引了刘季的注意,可是要谈战胜项羽还有点儿虚无缥缈。韩信接着就说实质性的东西了。
  “三秦王本为秦将,统领秦军子弟数年之久,损兵折将不可胜数,又欺骗部下投降诸侯,二十万将士,在新安被项王使诈坑杀,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脱逃,秦人怨恨这三个人。如今,项王封三人为王,是得不到秦人的拥护和爱戴的。”
  韩信又对比了刘季的做法,肯定了刘季的措施深得民心。从民心向背的角度分析了刘季的优势,阐述了击破三秦的可能性。
  但是,三秦远在关中,刘季如今身处汉中。汉中处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一个盆地,想大队人马悄无声息的出汉中,交通是一大难题,总不至于让章邯等人守在出口,出去一个消灭一个。那样,即使出去又有什么用呢?
  穿越秦岭出汉中一共有五条路,从西向东依次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其中祁山道最远,在秦岭西面;陈仓道有汉水支流经过,水运比较方便;子午道最近,出子午道后,关中八百里平川再无险可守,为最佳选择。但是子午道肯定有重兵把守,不好突破。另外两条路当时还不具备大军团通过的条件。
  韩信向刘季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明出子午、暗渡陈仓、再分兵陇西”,刘季很认可。
  出汉中是早晚的事,只是这“早”和“晚”就得好好把握了。眼下,绝对不是出去的时机,因为刘季军并不具备出去面对硬战的实力。
  打仗还需自身硬,因此韩信针对军队整治,又提出了一个建议——“申军法”,就是按照秦军的规章制度对汉军进行大规模的整编和训练。
  秦虽然败了,那是统治阶级的失误,不代表秦军不强大。秦的军法是一套包括编制训练、征发动员、奖惩激励、旗鼓通讯、退役抚恤、转业安置、财产身份等等全方面的制度,经过秦人长期的实践和改良,非常成熟和完善。韩信建议采用秦军制整军,是大格局的“拿来主义”。如果韩信建议项羽这样做,被骂一顿都是轻的,说不定被打死。但是刘季不是项羽,他没有底线,只要有好处,凡事可商量。当初攻入咸阳的时候,萧何就封存了秦国的各项治国措施准备学习。刘季虽一直走在伐秦的路上,可是他是仰视着努力超越,没有刻骨的恨意和绝对的背离、不容。所以,刘季听完韩信的建议后,很快就同意,并马上着手实行。
  申军法的施行,让刘季的汉军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迅速招揽了新人入伍。只要加入汉军,从进去那一刻到最后都是有保障的,哪怕是战死也没有后顾之忧。秦帝国曾经战无不胜,就是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现在这接力棒被刘季拿走了。
  韩信的建议,使刘季崩塌的信心得到了重建,他在消极绝望中感觉到了希望的曙光。以前这些曙光被强大的项羽遮了个干净,韩信一下子他拽到了高处,让他换了一种眼光、大了一层境界。他忽然明白,项羽不是不可战胜的。韩信的话说的有理有据,不管能不能实现,是不是真的,都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让刘季茅塞顿开。韩信——这个项羽身边走出来的大汉将军,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对手——项羽。项羽虽不知情,却可能每天都要打几个喷嚏,说不定已经患鼻炎了,因为他被惦记上啦。
  那项羽此刻在惦记什么呢?他惦记着自己维护的霸王秩序,正在和田荣、彭越等人在湖泊沼泽里玩捉迷藏、绕圈长跑呢!项羽的长项是正面和敌人硬刚,他有项家的独门秘笈。可是田荣、彭越不给他这个机会,尤其彭越——最擅长游击。他们不想和项羽硬拼,只想保存实力,然后找机会获利。所以,项羽这个捕猎的蜘蛛不小心掉到苍蝇胶带上,进退维谷、深陷泥潭。
  韩信听闻田荣反楚,很敏感的感应到了时机,他马上着手安排大军出汉中攻打关中。
  他先派曹参沿着汉水向西攻打下辨县,又派樊哙攻打西县、上邽。这两个地方在哪呢?在汉中西面,离关中很远。关中在陇山以东。难道韩信想绕过秦岭、越过陇西,再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吗?如果是那样,汉军即使出了汉中,也要一路从西拼到东,这样舍近求远代价不小。而且肯定耗时费力,也难以对关中形成威胁?除非刘季疯了,才会如此选择。章邯是个老辣战将,他意识到汉军肯定会有所行动,但是绝不会走陇西这条路。章邯的雍国在咸阳以西的关中和陇西等地区,是三秦中领土最大、兵力最强的国家。出汉中的五条要道,四条都在他境内,另一条子午道在司马欣的塞国境内。
  章邯对汉军的动向有点费解。当初刘季入汉中的时候,烧了栈道以示绝不返回的决心。章邯就觉得刘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想干什么就越掩饰什么。如今他要出来,十有八九就走毁了的子午道,一旦出来,一马平川、再无阻挡,会一举向东进攻关中。因此,章邯派兵严密监控陈仓道的动向,自己率领主力部队驻扎在废丘一带。废丘在陈仓道和子午道之间,可以封锁从陇西、陈仓出来的汉军,也可以随时支援司马欣,以防备汉军从子午道出来。
  而汉军这边,除去西去的曹参、樊哙,韩信将其余的汉军又分为两路,一路由刘季和自己带领,利用陈仓道水路运送粮草、装备。另一路由灌婴带领,直奔子午道而去……
  不久,司马欣就赶到章邯那里报告:汉军正在紧锣密鼓的抢修道路,轻锐部队已经攻占了子午口,子午口附近的杜县告急。章邯几乎犹豫也没犹豫,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汉军主力一定从子午道出来。他亲率雍军主力支援杜县。
  等他赶到杜县的时候,传来战报:攻击陇西的汉军已经停止了进攻,退守下辨、西县一带。而陈仓已经被汉军攻破,发现汉军中有刘季和韩信的旗号。而章邯直面的杜县,并没有遭到攻击,汉军佯攻之后,只是据山观望。这下,章邯如梦初醒,汉军主力是选择陈仓道出来的。他马上率军支援陈仓,可他再返回陈仓的时候,陈仓已经陷落。章邯和韩信进行了激战,章邯战败,退回废丘,他的弟弟章平率另一部雍军退守另一城好畤,和章邯形成掎角之势,阻挡汉军,以等待司马欣和董翳的支援。
  这时候,樊哙和曹参抓住机会东渡渭水,围住了章平。而章邯和汉军对峙一段时间之后,等到了司马欣等的支援,开始反攻汉军。韩信悄悄的调动了曹参、樊哙的部队,粉碎了章邯的反攻。章邯战败,马上退守废丘,再不出来了。汉军接着围困废丘,却久攻不下,战争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这时候,蓄势待发的韩信原计划受阻了。刘季马上进行新的部署,他收回了韩信的兵权,由自己统一指挥。分给韩信一部分汉军,继续围困章邯,又乘势攻克了好畤和咸阳。与此同时,一直在虚张声势的灌婴则一举攻破了塞国和翟国。至此,汉军占领关中。
  从整体上看,汉军由东向西兵分三路,明出子午、暗渡陈仓、护守陇西。虚虚实实,打的章邯首尾不得兼顾。子午道的汉军除了佯攻,还在东面呼应了主力的进攻,拿下塞国和翟国。而陇西的汉军,除了迷惑对手,还护住了汉水上游,防止敌人沿渭水渡汉水,抄陈仓道的后路,并在西面策应,先围困章平、后支援主力。三路汉军,相互策应,布局严密,一举冲破了封锁,将利剑指向东面的项羽。
  项羽又要如何应对呢?
  ——思路是什么?他是建立在认知上的一种“思考的条理、脉络”。认知要想充分,首先要打破自身的局限,学会“换位思考”。很显然,韩信是站在对手的角度,做了充分的认知,从而进入深层理性阶段——大胆判断和推理、清晰脉络、明确思路,最终找到了出路。思路找到了,就一定能成功吗?
  NO!还要行动——布局:
  棋局一开始,双方要抢占要点、布置阵势,这就是布局。布局奠定了整个棋局的骨架与脉络,也指引了棋局的走向。棋如人生,在战争中也同理,布局就是先机、就是行动力、是具体安排,它直接影响结局的成败。
  解决具体问题时,思路和布局——一个思想、一个行动,二者都不可或缺: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