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项羽红黑之鉴 / 第8章 关系经营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条件

第8章 关系经营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条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鸿门与灞上之间,只距离几十里,项羽与刘季的军营遥遥相望。此时的项羽,手握几十万大军,刚刚胜了巨鹿之战、顺利整编了秦军部队,作为联军首领的他正走在人生的巅峰,眉毛动一动别人都心惊胆战。当初怀王不准自己西进入关攻秦而派刘季去,又受尽了宋义的打压,这口窝囊气他还没撒呢!此刻刘季横在去咸阳的必经之路上,用意这么明显,项羽是新怒叠加旧愤——怒气冲天。
  不巧,项羽军中来了一个使者,这个人是刘季部下曹无伤派来的,他给项羽汇报了刘季的情况:刘季计划占据关中称王,封秦王嬴婴为丞相,闭关自守,正在做着下一步的行动和安排......
  项羽听着来人的汇报,更是火上浇油,怒气如排山倒海般翻腾而起。刘季和怀王都深受叔父扶持。叔父一死,怀王就对他处处来阴的,刘季也顺水推舟的落井下石、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没有自己消灭秦军主力,刘季怎么会攻破函谷关?况且当初和章邯约降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允诺封其为雍王,将来的秦地要留给他,现在刘季闹的这么一出,是要让自己背信弃义?项羽对秦地势在必得,刘季做关中王,于情是他难咽的气,于理也难逃取巧之嫌,更打乱了自己的安排,他是不会承认的。于是,项羽下令,明日全军出发,向挡路的刘季进军。
  此刻,在项羽的生命中,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出现了——刘季。刘季和项羽不同,刘季属于人见人爱的那一类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混游侠,拥有一身的江湖气:圆滑、老练、豪爽、大气,懂得把握、善于经营......同项羽一样,在见到秦始皇时,刘季也有过情绪波动,但他没有像项羽那么有攻击性,他的话是:“大丈夫就该活成这样!”刘季和项羽都是有野心的人,刘季的野心是要向秦始皇学习、要向他看齐,秦始皇是他的标杆和偶像,表现在“追”和“求”上;项羽的野心是颠覆和取代,表现在“替”和“代”上。相比之下,刘季更温和、有涵养,因而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喜爱。所以项梁遇到他时,可以给他五千人马;怀王遇到他时,可以把“肥差”留给他。而项羽太过凌厉、锋芒毕露,容易遭人打压和排挤。刘季做事的感情虽然表现的情意深重,却难以排除功利性的嫌疑,比如他的交友:第一个玩伴是卢綰,他是当地有名的“富二代”;第二个知己是萧何——沛县县令都要礼让三分的“当地红人”;第三个铁哥们夏侯婴——替自己坐牢;第四个死忠粉樊哙——一辈子对刘季不离不弃......
  此时,才二十七岁的项羽对人情世故的把握还有些欠缺。但是他身边有一个足智多谋,已到七十岁的范增,他对刘季的能力和抱负一直很留意,也很警觉。他对项羽说:“刘季在关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入关之后,听说他对珍宝财物分文未取,对美女妇人视若无睹。我看他是忍小图大,志在天下啊!我已经派人私下相看刘季的风水气势,五彩缤纷、交错成龙虎,这是天子之气。你对他不能不防,一定要把握时机,消灭刘季。”
  项羽听完范增的话,在心里暗下决心。
  此时,在项羽的身边,有一个伯父——项伯。他和项梁一样,是个豪爽、颇有抱负的人,好游侠、喜欢结交朋友,经常惹事犯法。项梁杀人,到吴中避祸的时候,项伯也犯了法,去了北方的东海下邳躲藏。那时候,正巧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也躲在下邳。项伯便投奔了在此地的张良,是张良帮他掩护,最终逃脱法网的,项伯和张良算是生死之交。项伯是个重义气的人,听说张良此时在刘季军中,不忍他与刘季一道送死,就悄悄的带着亲信来到刘季军中,给张良通风报信,希望张良和他离开灞上,一起去鸿门。张良得知项羽即将发兵,没有慌乱,他谢过项伯、委婉的拒绝了项伯的好意,说道:“张良是韩国臣下,受韩王之命,护送沛公到关中,应该在完成使命后回报韩王。如今沛公有难,我要是就这么不辞而别,为保自己性命而离开,作为臣子是不忠,作为朋友是不义。项伯兄的好意,我心领了。何去何从,我总要和沛公说明白了再定。”项伯表示理解。
  张良便匆匆的面见刘季,把项羽即将发兵的事情如实相告。刘季先是大惊失色,后义愤难平——当初怀王下令,那是众人认可的,项羽也在场,如今他恃强变卦,实在是欺负人。自己已经在心里将秦地视为自己未来的国土,将百姓看作自己未来的臣民,将秦国的珍宝看作了自己的财富。自己安定关中,是希望诸侯联军到来之后,正式确立自己的秦王名分。全面封锁关口,也是为了自保,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一切的行为都是依照“怀王之约”,这是当初众人都认可的,六国保留原来的国土,谁率先攻克咸阳谁就拥有关中,去做秦王。如今项羽大兵压境,蛮横的撕毁约定,怎么错的还是自己了呢?项羽功高盖主、大权在握,各路诸侯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人人服从,谁会支持自己做这个关中王呢?听说项羽已经允诺章邯统治关中,那自己又去哪里呢?自己到手的关中,难道就这样被瓜分,就这样拱手让人?他气不过,也不甘心!
  刘季封锁函谷关,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他想让一切既成事实,让项羽和诸侯们在关外和他交涉。但是他没有料到项羽会直接入关,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针锋相对的摆开军阵,使自己一下子陷入了不利的境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张良问他:“如果我们和项羽硬碰硬,你有把握取胜吗?”
  刘季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怎么可能打的过呢?那无异于以卵击石!”
  于是张良和刘季商量了很久,打算采取“曲线救国”的方针。张良去请项伯,约他和刘季见面。
  刘季在见到项伯之后,马上使出了自己“人见人爱”的看家本领,他用接待上宾的礼节接待项伯。利用自己人情是非的洞察力,把项伯说的晕晕乎乎的。
  刘季说:“我和项羽之间有误会,一定有小人从中挑拨。我进入咸阳之后,美女、财宝秋毫未犯,登记官吏户口,封存府库财物,一切都在等着上将军前来处置。我封闭关口那是为了防备盗贼,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等他来了之后转交给他呀!我每天都盼望着上将军快点到来,从来没有辜负我们之间同生共死的情谊,哪敢有违逆上将军的心思?在丰邑危难时,我受项梁将军救援,他的恩德一直没有机会报答,怎么会以怨报德?我与上将军曾联合作战,同生共死,一直感念于心,怎么会有其他非分之想?我的真心实意还希望项伯兄转告上将军,切不可误解我,一定帮我化解啊!”
  项伯听的感动不已,人都习惯以己度人,项伯是性情中人,刘季的话说的情真意切,轻而易举的就打动了项伯。刘季又趁热打铁,与项伯结为兄弟,约定做儿女亲家。两人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刘季的社交手段一流,笼络人心的技术也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只要能拉近关系,管他什么辈分?不知道他、项伯、项羽之间的关系要怎么算?项伯是项羽的长辈,刘季抬头叫项羽兄弟,回头叫项伯大哥,那项羽和项伯算什么?即是叔侄又是兄弟?
  项伯被刘季盛情款待,几杯酒下肚之后成了“亲戚”,又被刘季哭诉的感动不已。他回到楚营之后,就开始卖力的为刘季周旋开了,他把一切告诉了项羽,说道:
  “我们错怪沛公了!他一直在等你过来呢!如今人家金钱一分没动、美女并没有染指,我们说打就打未免不近人情,而且也让其他人寒心不是?如果不是沛公首先攻入关中,我们怎么会这么容易进来?人家立了大功,我们却要攻击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不如善待他,做一些其他的安置。”
  项羽虽然武功盖世,却是一个仁义宽厚的人。自从项梁去世,他的亲人只剩下项伯等人,项羽对他们在感情上很重视,对项伯说的话也很在意。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和刘季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想起项梁战死后刘季对自己的宽慰,一下子感情就战胜了理智。在心里,他并不讨厌、记恨刘季,如果真如刘季所言,他没有贪图关中的心思,自己也不是非要置刘季于死地的!项羽下令撤销出击令,给刘季当面陈述的机会。在最后一刻,理智终没有战胜人情!
  刘季已经悬在头顶的利剑就这样解除了,他赢得了喘息的机会。项羽也这样轻而易举的失去了铲除对手的先机。刘邦虽然先攻入关中,可是他和浴血奋战的其他人相比明显付出的代价要小,他独占关中的秦地,对众人来讲,是极不公平的事。此时如果项羽发兵,虽然违背了怀王之约,但不失人心。更何况,项羽从来没考虑过遵守怀王之约。可项羽却给了刘邦活命的机会,给他放弃关中保命的口子,被刘季的花言巧语蒙蔽了,相信了刘季在绝对劣势下保命的“肺腑之言”。
  什么是对手?一个意思是竞赛的对方,另一个意思是水平、本领不相上下的人。在项羽看来,刘季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更谈不上是自己的对手。这根本算不上轻敌,而是一种觉悟的低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项羽到这时还没认识到今天的对手就是明天的敌人!在战场上,双方亮出獠牙、举起刀剑,那是明面上的敌人,或者说那是决斗的敌人。互相仇恨的人或者敌对双方是另一种敌人。那么,企图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有那种损害可能性的人就不是敌人了吗?化敌为友是需要条件的,需要利益的再平衡。刘季在可能成为关中王那一刻就已经是自己的对手,无论他得逞与否,都是自己今后潜在的敌人。因为,秦灭亡之后,“敌人”之间争斗的根源已经变成了——“利益”,他们敌对的秦国、共同的仇敌——已经灭亡了。
  而项羽明显没有做好转换,还没有筹划利益分配的事,他耿耿于怀的是刘季窃取了他的作战成果,刘季染指了本该属于他的东西,那些东西即使他不要,也要由自己分配——他的作战动机是愤怒。所以,在刘季示弱,表示放弃关中意图的时候,他的气就消了,愤怒就没有了理由。
  此刻的项羽虽然勇冠三军、功高盖世,在政治上,却如同涉世未深的孩子,流于情绪化。之后发生的种种,都只是刘季阵营顺水推舟的运作,进一步巩固刘季的无辜和“无所求”。因为,项羽的杀心在下令撤销出击令那一刻就已经动摇了,最关键的危机已经解除了。
  刘季的手段细想想并没有多么高明,就像哄骗孩子去捡东西,然后顺走了他的糖,在被发现后辩解说:“你误会了!我没有那意思,我怕糖被人偷走,帮你拿着呢!你看,我现在就可以还给你”,这么拙劣的借口,连三岁孩子都不信。可是项羽就相信了。为什么?不是他笨,而是他坦率、重感情,一厢情愿的相信人性的善,对刘季还抱有幻想。还有一点就是太自信了!自信的以为自己的强大胜过一切。可是,强大的人能推开挡在面前的大石头,却很难留意脚下绊脚的小石子……
  此刻,灞上的刘季,绞尽脑汁和他的幕僚研究明天的说辞,他们对项羽细细研磨,一句一字都是有备而来。而身在鸿门的项羽,正咬紧牙关,等着明天……
  ——鸿门的故事很早就开场了。在怀王派遣刘季进攻关中时,甚至在项梁拨给刘季兵马时就开始了。刘季和项羽之间的博弈,不单单是个人的,还是“关系圈”的较量。从关系圈的发展来说,项羽是由盛而衰的,刘季是厚积而薄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什么?是正义、仁义。仁义又是什么?仁:是人加上二,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就是仁。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落难时,出手出头帮一把就为义。刘季无疑是仁义的,他遇事先为别人考虑,很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一路都有贵人扶持,他用仰视的目光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的给别人尊重和成全,不断壮大自己的“关系圈”。而反观项羽,一身侠义、眼高于顶,他习惯性的俯视,用强大去征服,又怎么会让别人感觉到尊重和需要呢?项羽身边最信任和依仗的人都属于刘季的“圈子”,这是他关系经营的失败。
  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圈子决定了水平,关系就是路,关系是向上的,路也是向上的。
  鸿门前的故事,说到底是人性的对决,是关系经营的博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