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看见血淋淋的人头,兵士们大惊:刚刚还是和谐的场面,怎么一会儿的功夫就人头落地了呢?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缉拿凶手,纷纷向项羽扑过来。项羽大吼一声,声音如虎啸龙吟一样震撼人心,他一口气连杀了百十余人,目露凶光、浑身是血。那些本来想抵抗的人都被他吓破了胆,跑的跑、逃的逃,项羽提着剑很快就没人可杀了。一些腿哆嗦着跑不掉的,还有根本就忘了跑的文官都躲在其他房间或桌子底下。
项梁把剩下的人叫了出来,向他们陈述了秦的残暴、郡守的贪横,号召大家跟他们起兵。众人早就被吓得七零八落、抖如筛糠,也不知听进去了多少,反正是不敢反对,齐声附和。
项梁收了郡府的兵士,就命人张贴告示——自己担任郡守,兼任将军,任命项羽为副将。定顿好了这些之后,项梁派项羽出去招兵买马。
几乎是一呼百应,项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的召集到了近万名士兵。
进展的如此顺利,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叔侄二人平时的积累和项家的声望。另一方面是秦的暴政实在把百姓们逼得没有退路了:
大家辛辛苦苦种田,收获的七成都会被强征走,米缸里没几粒米还不算,家里的男孩子满十七就得服役。以前还有服役制度,一年服个把月就够了。自从秦二世登基,制度就是当权者的一句话——形同虚设。只要服役就等于被贴上了催命符——九死一生:戍边的客死异乡等不到收尸的家人、修长城的埋在长城底下盼着孟姜女来哭、修陵墓的更惨——皇帝没死先去“暖床”……不想死、胆子大逃走的那些人也好不到哪去,他们成了流民贼寇,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项羽这一号召,正好给了这些人活路:反正被秦抓住也是一死,不如跟着项羽,即能吃饱饭,说不定还能推翻暴秦。
项梁的威望、项羽的威名是早就有的,他们身边本来就有一众追随者。现如今,眼看着他们已经成势了,附近的英雄好汉、豪门富户都来投靠支持,项梁就对军队进行了编制,任命校尉、候、司马等。
那殷通死得冤吗?一点也不冤!他本是楚国人,年轻时去了秦国。正巧楚国王族昌平君因为和春申君黄歇不对付,也去了秦国。“老乡见老乡”——他就做了昌平君的门客。这个家伙是一个养不熟的豺狼,他在华阳太后死去、昌平君失去靠山的当口,不念及白吃白喝的旧情,向秦始皇进言说昌平君勾结楚国使臣谋逆,害的昌平君不得不出逃保命,后死在楚国。
殷通检举有功,又熟悉楚地政情民风,秦始皇任命他做会稽郡守。所以,殷通的官运是靠出卖旧主得来的。项梁本来就看不上他,他说要造反,谁又会相信呢?即使是真的,项梁也不愿意认他做大哥,那不是丢祖宗的脸吗?跟随这么个人,敌人来了他是跑的最快的,好处来了他捞的最多,还要时刻防备他故伎重演反咬你一口。项梁不会没事找事!而且殷通平时鱼肉百姓,大家对他恨之入骨,跟着他造反,不会得民心,也没有跟着反派造反的道理。
殷通本是一只豺,妄想给老虎做大哥,想继续坐享其成、再踩着别人上位,结果身首异处,这是他咎由自取。他的死不仅不冤,还有点大快人心!
殷通的失败,一方面来自于他德行有失,另一方面就是他太高估了自己。他以为项梁围在他身边是臣服于他,殊不知项梁只是借助他的力量壮大自己而已。他们之间是纯粹的利用关系。谈到利用,就离不开价值,殷通的价值都是秦政府给的,当他自己说要造反的那刻,他就已经失去了价值,等于判了自己死刑。
秦帝国曾经如此强大,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六国难以企及的高度,怎么会在短短十几年内就“落魄”的连殷通这样的人都要造反呢?它的政策、制度、法令,公平而且合理,曾经是致胜的法宝,有效的维系着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后来怎么就变成百姓口中的“严刑峻法”了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根源只有一个,就是——劳民。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抵御匈奴、保护北疆安宁,修建了万里长城,同时修建五大交通干道,整备北边道和直道以疏通全国的交通,这些都是劳民伤财的工程。到秦始皇晚年,他又变本加厉,为满足一己私欲,修建骊山陵墓、建造阿房宫。以上这些工程,服役的人据说有七十万之多,七十万人的后勤补给,需要动用三百五十万人运转。
同时,秦国还在北疆派驻了蒙恬领导的三十万秦军,在攻打南越的战争中,动用了五十万戍卒,这又需要四百万人负责后勤。
两项加起来大概动用了九百万人,这九百万人都是青壮劳力。如果再算他们的家人,在秦帝国时代,一家大概有五口人,波及的人口数就是四千五百万人。当时全国的人口估计在四、五千万人之间,那几乎就是影响了所有人,每家每户都在怨声载道、咒骂皇帝,秦的列祖列宗在墓里都会被骂的瑟瑟发抖。
如此劳民,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无疑在超负荷运转,已经濒临崩溃的极限了。那么,原来充当“润滑剂”、“质检员”的法律就慢慢的变了味道,成了让人苦不堪言的“严刑峻法”。如此劳民伤财、严刑峻法,慢慢的就动了统治的根基,终至天下大乱。
——这就是当时秦国的“时势”。
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项羽的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是秦帝国大厦将倾,他也绝对没有崛起的机会,任何事情都是诸多因素推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成功是一种“偶然”!当然,项羽自身也具备了足够的硬件条件,他和项梁多年的经营使一切都水到渠成,从这个角度讲,成功是一种“必然”。只有当不确定的“偶然”遇到了时刻准备的“必然”,成功的密码才有解锁的可能。两个因素缺一个,项羽的起兵都不会成功。
再看第一个捅了马蜂窝的陈胜、吴广,他们的进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项羽。
陈胜、吴广一路从大泽乡攻占了蕲县、砀郡直至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完成了由戍卒兵变到国家对抗的转化。他给其他有反秦图谋的人打了个样子,使大家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么干!
于是,两三个月内,有秦嘉、朱鸡石在淮北起兵,项梁、项羽在江东起兵,刘季在沛县起兵,英布、吴芮在番阳(江西)起兵,陈婴在东阳(安徽)起兵,秦政府的统治转瞬间就满目疮痍,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就像雨后的蘑菇,争前恐后的冒了出来。
陈胜的张楚政权迅速制订了作战计划,做出了主力西进关中夺取咸阳、分部四面出击的军事部署。西进的张楚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吴广领军、一是宋留领军。两路军的目标都是咸阳。吴广军一路顺利的击败了沿途的秦军,包围了荥阳。当时坚守荥阳的秦军将领是李斯的儿子李由,吴广军在这里踢到了铁板,止步不前。而宋留军也遭遇了南阳秦军的阻击,无法迅速逼近武关。张楚军整体上进入胶着状态,就像进入了粘鼠板,进不得、退不得。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胜作出了新的部署,派周文带领一支新的部队绕过荥阳,直接进攻函谷关。周文是谁呢?他是陈县的豪杰,曾做过春申君的门客,又在项燕手下做过作战参谋,是战场的“老油条”,有相当的军事经验。他得到围困荥阳的吴广军的支援,突破洛阳、新安、渑池一线的秦军防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下子就攻破了函谷关。
这可把秦二世吓坏了,他刚杀完自己的同胞,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在肆意享乐呢。这个突然传来的消息等于把一盆凉水迎面泼在他脸上,让他如梦初醒——原来杀死家里的威胁还不够,外面惦记的人多着呢!函谷关是什么地方?那是关中的东大门。在秦与六国的战斗中,秦军所有的进退都没有突破函谷关的底线。函谷关被破,关中八百里平川,再无险可守,咸阳也岌岌可危。马上,满朝震动,秦廷几乎陷入瘫痪。
此时的秦朝,主政的赵高是内廷官员、李斯是文官,大将蒙恬已经被二世逼死了,其他将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大敌当前——无将可点,皇帝乱了手脚。他正惊恐万分的时候,担任少府的章邯从戏水前线赶了回来。章邯本在皇陵监工,听闻周文都打到家门口了,就赶到戏水前线帮忙。正巧骊山陵墓旁,驻扎着一部分中尉军。这些中尉军并不是为周文准备的,而是给兵马俑当“模特”的,要知道兵马俑是以真人为原型烧制的。周文来了,这些“模特”马上出来迎敌。章邯协助他们列阵布防,第一战勉强击退周文军的进攻。章邯看着来势汹汹的周文,知道抵挡不了多久,他在战事稍微稳定一些后,跑回咸阳去搬救兵。章邯建议皇帝赦免在皇陵服役的刑徒,好让他们就近参战。二世别无选择,听从了章邯的建议,任命他为大将军,全权负责“首都保卫战”。
骊山陵墓总工是李斯,章邯其实是李斯的部下,他深得李斯的赏识,为人老成稳重,有勇有谋。回到戏水,他迅速将骊山刑徒和服役者整编成新军,以精锐的秦中尉军为核心,全歼周文渡过戏水的先遣部队,后又对周文发起了突然袭击,把他们一举赶出了函谷关。
中尉军是谁?中尉军是秦军精锐部队中的精锐,平时负责京师守卫,这只部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怎么可能轻易动用?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况多么危急!
章邯是个非常老练的将领,他惯于退守示弱,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在解除了咸阳的危急后,他没有贸然进攻,采取守势,等着秦军的支援。他知道周文军并没有溃散,只是被击退了而已。
此时,秦政府也回过神儿来: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同时征调蜀汉关中军、北方长城军、岭南南部军支援章邯。
马上,战局就发生了实质性的扭转,秦军从开始的被动挨打转为全面反击。
周文退出函谷关后,在曹阳(今河南)与秦军大战,被击败。退到渑池,再与秦军激战,兵败自杀。虽然周文攻克函谷关后战败了,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周文绝不是吃素的,他是当时第一个挑战帝国兵团的人,在进入函谷关到兵败的三个月里,他和秦军大战了三次,战斗的异常激烈。秦帝国统一天下不过十几年,是个军政合一的国家,战斗精锐犹存,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文凭借一己之力抵挡了三个月已属不易了!
周文的失败,宣告了张楚政权全面进攻战略的流产。在周文战败后,章邯领军过成皋,绕开荥阳、扑向北部的敖仓,想断了吴广军的粮道。而此时的吴广,因为内部出现了问题,被部下田臧杀了。后田臧战死,吴广军全军覆没。
章邯又接着一路获胜攻打到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被叛徒庄贾杀害。紧接着,章邯包围在南阳攻打武关的宋留军,宋留战败,被章邯车裂处死。章邯两个月就消灭了张楚政权。一时间,天下哗然,反秦斗争一下子陷入低谷。
从陈胜、吴广的失败看,虽然反秦是天下大势,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没有整顿好自身就仓促出击,很快就暴露了内部管理的不足;对敌人,没有做充分的评估,作战计划也不够周密,失败是必然。
——这失败又形成了反秦的“时势”。
在秦与反秦两种时势的推动下,项梁遇见了召平,他假借陈胜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并命他渡江西进、抵抗秦军。从此,项家军开始走入了反秦的第一线,开启了跌宕起伏的新篇章。
——人可以有目的,但上天(自然)不存在目的性。所有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当众多因素在相互作用的推动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时,就形成了规律,也就是“时势”。时势虽然是各方面推动的,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是会不断转化的。这时候,顺应时势、乘势而为就是一条捷径。
有能力的人很多,但只有顺应了时势,才有可能成为真的英雄!
项梁和项羽先是顺应了陈胜发起的反秦大势,顺利起兵,后又在陈胜战败后的至暗时刻,乘势而为走上了反秦的前线——一遇风云化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