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你出生是什么样子的?——被打一下就哭了!
项羽也是!只是他出生多带了一点传奇色彩,因为他有两个瞳孔。
古代的很多名人出生都有一些不同寻常。比如:华胥族的女首领怀孕12年生出伏羲;秦始皇怀胎十二月才降生,还有一个比他多了一个月的,就是努尔哈赤。我们不能质疑他们的出生,毕竟那时候没有亲子鉴定。因为条件限制,也没法断定和刘邦母亲生下刘邦的蛟龙到底是人还是怪兽,更不会得知朱元璋出生时房顶的红光是不是UFO。但可以肯定的是,冥冥之中肯定有什么在给我们暗示,就是——出生从来不是简单的事!
项羽的重瞳是很多人都看见的,有据可考,是真的!这个重瞳就注定了他的不凡。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出生以前,据说重瞳的人有三个:仓颉——造字的圣人、虞舜——禅让的圣人、晋文公重耳——一代霸主。那么,这第四个重瞳子就给了项家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项燕对这个孙子寄予了厚望,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给他取名为项籍,字羽。大概是希望他能如虎添翼、一飞冲天。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可看项羽的名和字,却好像没什么关系?研究一下古汉语就发现了不一样:“籍”是“雀”的通假字,这两字的发音相近。所以,如果项燕喊着“雀儿、雀儿”,谁都不会笑,那是他在叫项羽呢。将力可拔山的西楚霸王起了个“鸟”名,只能说他祖父脑回路清奇!
项燕的“燕”、项籍的“雀”都和鸟有关系,我们不知道这个家族为何对鸟情有独钟,他们也没有解释自己的祖先是不是来自于一颗鸟蛋?但项羽的名和字总算关联起来了,不管什么鸟总是要有羽毛的嘛!
项羽在成年之前,长辈们都叫他“项籍”,音就是“项雀”,相当于现在的乳名;成年之后,再“雀、“雀”的叫肯定会挨揍的,同辈人就开始称呼他为“项羽”。之后,“项羽”这个名字就广为人知了——谁敢叫霸王的小名肯定是不要命了。
项氏一族是王族后裔,与周朝王族姬姓同宗,被封在项国,不幸的是,春秋时项国被鲁国灭了。项羽这个“王子”是货真价实的,只是国没了。他们不甘心就以“项”为姓氏,愣是挽回了点颜面,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在楚占领项之前,项始终为鲁所控制。所以后来,那个放过羊的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是后话。项氏做不成王族之后,就改行做了武将,还世袭下来,却一直没放弃将血脉变现的想法,在那个时代,这个不叫野心,而该称为抱负。
项羽出生的时候,秦王嬴政已经亲政15年了。这一年,秦军第三次进军赵国,虽被李牧打回去了,但一强六弱的天下格局已经形成,嬴政稳坐了老大。
从项羽两岁开始,秦老大在五年内,就陆续灭了韩、赵、魏三个小弟。下一个轮到谁?项羽是不会去想的,因为他还小,什么也不懂。在家人的呵护下,项羽这个长着两个瞳孔的孩子正在享受着他无拘无束的童年,被肆无忌惮的宠爱着。
这些宠爱让项羽形成了很多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自我认知。比如:我是谁?世界是怎样的?
“我是谁”?对项羽来说,他是项家孙辈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未来的圣人接班人,他天资聪颖、才气过人、衣食无忧、眼高于顶,有种天生的骄傲和绝对的自信。“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太大的世界项羽不知道,他只知道项家是名门贵族,在楚国只要他们想横着走,就几乎没有人会站在他们身边挡道。
这些环境,塑造了项羽的性格,固化了他的思维模式和无意识的惯性,甚至影响了他一生的走向。
在项羽八岁的时候,秦军还是打过来了。秦军将领李信向秦王吹牛,说:“给我二十万军队就可以把楚国灭了!”结果他遇到了老辣的项燕,惨败而归。
秦王嬴政知道自己被忽悠了,特别生气,马上就在第二年,给老将王翦和蒙武将军准备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可大军抵达楚境后却不打仗,他们建造了坚固的壁垒,每天在营地比赛投石头,而且一投就是一年。
可别以为王翦是怕了,他是个厉害的人,他厉害起来连秦王嬴政都没办法。他的厉害在于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出征前,王翦向秦王先要了一批良田美宅、金银财宝,说是给子孙留着。出征后,又一次一次、连续五次继续没有节操的索要,他的部将都看不下去了,觉得他太过分。可秦王偏偏被索求无度的王翦“征服”了,他不但全都答应,还很喜欢王翦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的样子,一点也不担心他会挟兵自重。所以,王翦无任何后顾之忧的玩着石头,玩的不亦乐乎,秦军也养的膘肥体壮,兵士们更游手好闲的有劲儿使不出来,每天盼着出来打一仗。
而反观楚国,国力衰微、大而不强,后勤保障不给力。最主要的是人心还不齐:屈、景、昭等家族老是互相拆台。他们拆来拆去,把目光转到项燕身上——他带着大军都空耗一年了,连秦军的毫毛都没揪下一根!这不是胡闹吗?而且秦军都玩了一年的石头,好像也没有要打的意思?大家都是亲戚,未必会动手的!于是,威逼、恐吓外加其他手段,逼得项燕不得已开始东撤。
这一撤,就让王翦抓住了机会。他马上出击,大破楚军,楚国也随之覆灭。
项燕一度是楚国的守护神,也是项家的顶梁柱,他天生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傲慢和烈性,所以战败后悲愤交加,砍了自己的脑袋,给楚国殉了国。
不可否认,项氏一族是真正的贵族,不仅地位优越,而且血统高贵,项羽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他的“贵族思维”与生俱来、根深蒂固,项羽更是将项燕视为一生的榜样,他将祖父的“刚烈”继承到死……
秦灭六国之后,秦王嬴政担心这些养尊处优过惯了的六国贵族再闹出什么来,就把他们迁到了咸阳,项家遗孤便来到了秦地。
此时,项羽不再是那个横着走的公子哥了。他无父无母,和项梁相依为命,作为落魄贵族,他们的处境是有些尴尬的。
但是项羽也没有多么惨,他的身前有项梁。项梁目睹了楚国的覆灭、项家的兴衰,也亲身经历了荣与辱,不甘于就此落魄的他,把匡复楚国、重振项家作为己任。因此他不但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项羽遮风挡雨,还用自己的胆识和才干给项羽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提供了优质的教育。
项梁教项羽读书,项羽学着学着,觉得太乏味不学了。项梁又教他练剑,项羽练着练着又不练了。项梁的耐心用光了,他很生气的质问项羽,作势要打他屁股。项羽将头一扬、振振有词:“识字有什么用?能够认识人名就行了!练剑再好又能怎么样?只能杀一个人!我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杀完我的仇人?要学就学能敌万人的本事。”
项梁面对自己这个熊孩子侄儿,也没其他办法,毕竟真打“重瞳圣人”的屁股是可能遭天谴的。他开始教项羽兵法,这回,项羽高兴了。他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又渐渐的不学了,理由是:“光干巴巴的学兵法有什么用?总要实践实践,在战争中验证真理。”
项羽都学兵法了,识的字肯定不少;他后来一个人就杀了会稽郡府的一百余名兵士,剑术造诣也绝不会低。至于是不是精通?就说不清楚了。但很清楚的是——少年项羽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想法和主见的人了。
十几岁的孩子,逃学是很普遍的事,但是这个孩子是西楚霸王的小时候,那就了不得了了。因为如果霸王能更有文化、更有涵养,成为综合型人才,就能缩短他实践摸索的时间,也许这只“雀”就长全了羽毛,也就轮不到比他大二十四岁的刘邦不厚道了。由此可见,积累这件事是不能等待的,因为谁都不知道机会这个伯乐他什么时候来?如果他来了,你还没准备好,也许就会被准备好了的人钻了空子。
可历史没有如果,小时候经历的动荡和辗转并没有让项羽沉下自己高贵的心,他只有满腔的仇恨和对机会迫不及待的渴望。
机会没等来,项梁先出事了。他在栎阳受牵连犯罪入了狱,项梁托担任蕲县狱椽的熟人曹咎给栎阳狱椽司马欣写了一封讲情信。这本是徇私枉法,但这时候的秦始皇是没有心思管的,所以项梁就被放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项梁的交际是很广泛的,在秦朝内部还是有很多潜在的特工等待着被唤醒。
估计是被释放的不那么费事,或者天生他就天不怕地不怕,项梁又杀了人。这次他们叔侄二人没有再托人写求情信,而是直接到吴中避祸去了。吴中是什么地方呢?大概就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更确切点就是在现在的苏州附近。这里离咸阳很远,秦政府的统治相对薄弱。但是这里离项羽的老家宿迁就近多了。在这里,项家的影响力还在,靠着家族的“余辉”、项燕的名望,还有项梁的人格魅力,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的推崇,项梁在这里慢慢的站稳了脚跟。吴中地区每当有大的徭役和丧葬的事,项梁经常是主事人。为什么呢?办这样的事,首先要有能力,项梁是精通兵法的人,再加上人生经历丰富,见过的场面比较多,所以办起事来游刃有余。其次还要有声望,项梁的声望除了自己的累积,还有祖上的荫蔽,自然不用多说。第三,他身份方便。项梁不是官府的人,民间的三六九等也要给他几分薄面,黑白通吃、手眼通天,自然办事更灵活。还有第四个原因,就是项梁自身的原因。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重振家业,也绝对不甘心苟延残喘。如今正好趁着这些机会广结豪杰、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和影响力,“潜伏”还要不露痕迹的做下去,所以他自己也是乐此不疲的。就这样水到渠成的,项梁在当地越来越有名望,大家都认可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项羽这时候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我们可以想见,在和项梁流浪辗转的这些年,项羽的心态肯定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最大的变化就是心里充满了仇恨,他原来养尊处优的过着日子,因为秦军不仅家毁了,父母也死了。而且他唯一的亲人还几次三番的差点被秦政府抓去,项羽和秦之间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别的孩子,当他们受到委屈的时候,肯定是先哭、再闹,然后是报复。项羽哭没哭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的报复却是与众不同的。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山去巡视,在他渡过浙江的时候,项梁和项羽一起去观看。别人看到的是皇帝的风采,对于项羽来说,他看到的却是仇人得志后的“尊荣”。他实在义愤难平:你破了我的国、灭了我的家、害我四处流浪,居然还如此耀武扬威?于是项羽说:“我可以替代他!”项梁惊恐的捂住了他的嘴,如果这句话传扬出去,不是说情信和逃亡能应付得了的。他说:“不要胡说!会被灭族的!”
秦始皇出巡,只有第五次去了会稽,那一年项羽22岁。古代,22岁的男子已经成年。他能脱口而出取而代之的话,首先肯定是因为恨意之深、不得不发;还有就该是他无所畏惧,并没被皇帝的气场所震慑。一般人见到仇人都会说:“我会杀了他!”项羽却说:“我会替代他”,由此也可以想见项羽的志向确实远大。至于这里面的鲁莽成分,就不得而知了。只能推测,当时项羽肯定不是高声说出来的,否则早就被秦军抓起来了。但这句话传扬了出来,证明别人也是知道了。怎么知道的呢?是当时身边人听见的?还是之后项梁自己说出来的?这只能是一个秘密!
那时候志得意满的始皇帝根本不会注意到人群中这个不起眼的少年,也不会想到项羽会在日后不仅灭了他的国,烧了他的家,杀了他的子孙,还差点挖了他的坟......
秦始皇是个有雄才伟略的皇帝,大事想多了,就会累,累了就想放松。他觉得天下安定了,就放松的开始为自己考虑了。先是修了家里的房子,然后修一下死后住的房子,皇帝修房子一定不同于普通人,要兴师动众、要花钱,于是他就开始滥用民力、横征暴敛,致使民间怨声载道。但是皇帝的院墙太高、太厚,他是听不到这些埋怨声的,即使偶尔听到了,他也不会太往心里去,手起刀落最简单,严刑酷法是最好的武器。
就这样,民怨像水一样,在秦政的煎熬中慢慢沸腾开来,迫于秦朝的严刑峻法,没有溅出水花,也没有冲破那最后的围堵,但何时爆发,所有人都不知道。项羽这个有志青年,和叔父一起蓄势待发,在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刻......
——人从小的生长环境是会影响一辈子的,那时建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深蒂固,很难再改。很多无意识的惯性、下意识的反应都来源于此,对“好”和“坏”潜意识的评价也源于此。
项羽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促使他唯我独尊、眼高于顶!因为幼年的漂泊、闯荡,对人性始终戒备,不能轻易信人。在推翻秦国之后,因为家族给他的“贵族”遗风,习惯性的再去分封诸侯......在生命的最后,项羽都没有抛弃“家族的荣光”,用死向他的祖父和家族致敬。
所以说,出生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出生决定了人生的太多东西,那是——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