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养生中国 / 一日两餐更符合养生

一日两餐更符合养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现代人大多都已经很习惯一日三餐,大多数地方的人都是一天吃三餐饭,有的地方还流行吃宵夜。一次我去CD,下车的时候是凌晨4点钟左右,路过夜市一条街的时候看到路边吃饭的人仍然很多,让人产生了错觉,我在怀疑我是不是看错时间了。许多人已经没有了一天几餐的概念,甚至没有了吃饭的时间概念,什么时间想吃就吃,什么时间饿了就吃,人的生活规律打乱了,白天和黑夜没有什么区别了,很多人都是黑白颠倒的生活,吃饭就更没有规律可言。
  十几年前只是在上海这些大城市看见有24小时营业的餐厅,近些年许多地方都有24小时餐厅,生意都还很好,人们随时可以进去吃饭,吃饭是方便了,但是对健康不好,这样吃饭很不养生,对健康有害。
  中国人在先秦以前是一天吃两顿饭,后来一部分人慢慢改成一日三餐,现在也有地区实行的仍然是一日两餐。有人研究说人们开始吃一日三餐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条件一天吃三餐。我认为这和生产力无关,和养生有关,人们开始一日三餐的时间是春秋时期,和孔子讲的礼坏乐崩开始的时间相吻合,从这个时间开始人们的养生思维淡化了,许多不符合养生思维的事物产生了。有记载的是楚国的楚成王最早实行了一日三餐,也有记载是项羽为了打仗让士兵实行了一日三餐,一日三餐在汉朝以后才逐渐开始流行,贵族阶级一日三餐,普通老百姓仍然是一日两餐。直到宋朝人们一日三餐的习惯才逐渐在老百姓中间流行。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的地方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与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这段话很容易解释,但是人们都没有真正理解这段话的意义,忽视这段话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没有理解孔子对好学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孔子认为的好学生第一个标准是吃饭不要吃饱,这个被人们忽视了。如果不是用养生的角度去解读《论语》,孔子的这段话也没有办法理解,现在没有老师和家长会教育学生吃饭不要吃饱,孔子的这个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在解读孔子的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还要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每天吃几餐饭,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面,绝大多数人是一日两餐的。一日两餐还不让人吃饱,这是什么生活方式?这是孔子认为养生的生活方式,只有达到孔子的这个饮食标准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对比孔子的这个标准,还有多少人可以被称为是君子呢?
  西方的贵族阶层也是把一日多餐当做和普通人的区别,英国王子查尔斯每天要吃7顿饭。看来贵族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是把多吃当做贵族的特权,贵族中长寿的人少也和这个有关系。大多数贵族都可以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他们可以比普通人更有条件养生,他们吃的比普通人好很多,但是结果却是相反。这也证明吃的好坏和养生没有很大关系,一日多餐也不利于养生。
  佛教是追求养生的宗教,寺院的和尚一天只能吃两餐。佛教的八戒当中的第八条:奉法,时过中不食。意思也就是过午不食。也就是说,在中午到次日黎明这一段时间,不允许吃东西。佛教认为晚上是动物吃饭的时间,半夜是鬼吃饭的时间,早上和中午吃饭才是最佳的吃饭时间。过午不食的好处很多,能让人身心轻松,让肠胃得到适当的休息,食欲少能让人减少欲望,对养生和修行都有帮助。
  孔子说当时的社会礼坏乐崩指的是当时的人不注意养生,礼和乐都是人们用来养生的方法之一。春秋以前的人一日吃两餐是人们注重养生选择的结果。《黄帝内经》上面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上古还不能确定是什么时间,但是那时间的人都长寿是存在的,人类曾经出现过普遍高寿的时期,后来人们平均寿命又减少了,这应该和人们放弃了前人的养生生活方式有关系。
  一日两餐是被人们忘记的养生生活方式,重视养生就应该重视一日两餐,至少要做到晚餐少吃。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