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养生中国 / 用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

用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历代解释《论语》的人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我们这里把《论语》中和养生联系最紧密的文字拿来做一个解读。用养生思维的角度来解读《论语》,也算是对《论语》解释的一种补充,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解释《论语》不准确,但是如果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去重温经典,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以后经常按时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这几句是人们都熟悉的《论语》经典,也是《论语》开篇的第一段话,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包含了两个快乐和一个不生气,要给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论语》是孔子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把孔子的这段话放在开头,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孔子经常说这段话,或者多次说这段话;二是孔子的学生们认为这段话在孔子的思想里面是很重要的。
  要表达的应该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里面还含有更深刻的养生道理。孔子引导人们要快乐,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要少生气,尽量不生气。
  认真体会这段话,感觉不太符合常理,有的人也提出疑问,但是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可以说很重要,但是说要很愉快,很多人可能都不能赞同。大家都做过学生,感觉温习功课快乐的没有几个吧。
  孔子还说过: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经常复习过去学过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这句话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我们可能有很多种情感,如感动、激动、兴奋、感谢等等,这个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孔子却说应该快乐,孔子引导人们要快乐,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的用快乐代替其他的情感。
  快乐是孔子追求的境界,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什么要引导大家追求快乐?因为快乐可以养生,孔子在引导大家的思维方式向养生思维靠拢。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要生气。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了解我的人都是熟悉我的人,说什么批评的话也是对我的帮助,闻过则喜吗,我不会生气;不了解我的人说点什么也是不了解情况,我更没必要生气,总而言之就是不要生气。
  孟子说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继承和延续。能闻过则喜的人不多,如果能真的做到闻过则喜,对个人养生有很大的帮助。
  《论语》开篇写这一段话有点无厘头,不好理解,这么重要的经典开头是让人要快乐,不要生气。用养生思维来解释就很合理,孔子追求的是养生,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心情愉快和不生气。《论语》开篇讲这些也就顺理成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的地方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与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
  《论语》中多次出现君子这个词,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和努力追求道德高尚的人,都可以称为君子。孔子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吃饭不要求吃饱,住的不要求安逸,勤于干事少说话,以品德好的人做榜样来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
  按照孔子的教育标准,现代人大多数学生达不到孔子认可的好学生标准。现在没有老师会教育学生要少吃饭,没有家长教育孩子少吃饭,都是让孩子多吃饭,吃饭要吃饱。如果哪个老师教育学生要少吃饭,那肯定会是一个另类的老师,大家会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有人会认为这个老师脑子不正常;如果哪个父母这样教育子女,别人会怀疑他们是不是亲生父母。
  解读孔子的这段话,还应该对孔子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每天吃两顿饭,也就是一日两餐,这两餐都是在什么时间吃,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从佛教的戒律过午不食里面感知,孔子那个时代的人应该是晚上不吃饭的,孔子生活的时代是追求养生的时代。
  在一日两餐的情况下还不要吃饱,在现代人看来,这样的要求太苛刻了,孔子却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如果想达到孔子心中的好学生的标准,按照现在人的说法,那就要天天吃不饱饭,天天忍饥挨饿。如果不是从养生的角度去理解孔子的这段话,孔子的这个说法就是不近人情,让人无法理解。
  现在的胖人特别多,慢性病人特别多,亚健康人特别多,这和孔子的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有很大关系。人们已经远离了孔子的思想已经很久了,现在的通行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完全是孔子的思想,现代的教育已经远远的偏离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把好学生的标准和吃饭联系在一起,并且是把少吃饭作为好学生的第一个要求,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养生是孔子追求的目标,所以孔子认为好学生也首先应该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去学习道,才能做其他的事情。
  孔子把不要吃饱看成好学生的首要标准,在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孔子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节食才能更健康。孔子被称为圣人,一定有他过人的地方,孔子的目光看的很远,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是最大的损失。
  我们现在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孔子生活的时代,可是却没有任何一个评比活动和节食联系在一起。现在的评比活动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好党员、好干部、好丈夫、好妻子、好人、三好学生等等,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来评比,没有几个是合格的。
  孔子的好学生标准非常有道理,健康是人拥有一切幸福的基础,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人们也经常说,但是仅仅是说说而已,没有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现在社会普遍的问题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当社会的各种评比活动把养生的标准纳入进去的时候,才能说我们真的是尊重孔子,真的是在学习孔子的思想。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着也。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也可以啊,只是不如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注重礼仪。
  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对话,一句话就把两个人的境界区别开了。子贡的思想和大多数人的思想差不多,贫穷了也仍然不说违心的、不符合实际的话,富有的也仍然不骄横,做人要低调。能做到这样的人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人人称赞的好人。孔子的却说:可以,不如贫穷的时候更加快乐,富有的时候更加注重礼仪。
  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在贫穷的时候奋发图强,努力赚钱成为有钱人。孔子和普通人的想法不一样,孔子为什么让人在贫穷的时候要快乐?因为快乐可以养生。一些人有钱就忘乎所以,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来买到的,认为有钱可以买来健康,恰恰相反,很多的有钱人反而寿命更短。富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健康。
  孔子在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向养生思维,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应该把养生放在第一位。快乐和贫富无关,贫穷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就像小孩子更容易快乐一样,因为他的要求比较简单。人在富有的时候不容易快乐,因为顾虑的东西太多了,孔子让富有以后要注重礼仪,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养生的目的。礼仪也是对养生很有帮助的,礼仪就是圣人为了养生而发明的。
  前段时间有关单位画了一个孔子的标准像,让人们在塑造孔子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像应该是微笑的、慈祥的、智慧的,只有这样才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
  对照一下《论语》,我们偏离孔子太远了,人们忽视了孔子的养生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论语》中孔子的养生思想。现在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健康问题很多,和西方社会没有什么差别,已经体现不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西方的智者都已经看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只有中华文化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难题。《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更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没有学习好、研究好古圣先贤留下的文化经典。很多人跑到外国去学习西方人的文化,不去学习、研究我们先进的中华文化,这是舍本求末。
  经典是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和理解的,不能因为不理解就认为经典是错的。人们往往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圣人的某些东西是错误的,把这些作为批评伟人的依据,进而得出一个结论:人无完人。这些恰恰也是我们和圣人的差距,圣人比普通人看的更远,圣人的思想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不理解的需要慢慢理解,但是不能武断的说圣人的话是错误的。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