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养生中国 /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一部分是孔子论述政治的言论,可是孔子却多次谈到孝,孔子把孝当做个人修养、养生的主要内容。
  儒家把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不仅把政治和修养联系在一起,还把工作和个人修养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管理好国家就要先管理好家庭,干好工作就要先搞好个人修养。这和我们现在人的思想不太一样,现代人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把个人的修养当做是个人隐私保护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这些和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有直接的关系。
  孔子认为孝就是最大的政治,把孝做好了,其他的许多政治问题就好解决了。儒家文化的孝和忠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家做到孝的人才会出去做到对国家、民族的忠。忠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子孙的血液里面,成为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战乱中不断统一、不断强大,儒家的忠孝文化是最强大的文化动力。
  不同的学生问孔子孝道,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典范,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去教育引导学生,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答案,达到最佳的效果。孔子对5个学生讲孝道,内容不一样,我们不了解这5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但是也能从孔子的回答中分析出一些。
  我们把孔子五次讲的孝道分为几个层次,初级是不能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担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对儿子,只是对他的疾病担忧。
  对孟武的记载不多,我们猜测孟武可能是身体不好,孔子才这样说孝,是让他把身体先养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的健康不完全属于自己,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定要保护好,以后还要还给父母,自己没有权力随意处置。
  讲孝道的人,首先不会做有损生命和健康的事情。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要小心的保存,死后还要一点不少的还给父母。古人很少自杀,日本人有自杀文化,喜欢动不动就剖腹自尽。日本人学习中华文化,只是学习到了中华文化的皮毛,没有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现在中国的自杀者比例虽然远没有西方多,但是也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儒家孝文化的缺失是最大的原因。
  第二级的孝是对父母要敬。
  子游问孝。子曰:尽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讲的尽孝,只是供养父母,就连犬和马这样的动物,都能被人所养;如果对父母不敬,用什么来区别孝顺和供养呢?
  孔子这句话说的也是相当的糙,但是话糙理不糙。现代人许多做不到对父母的敬,对待父母像养动物一样仅仅提供食物,这样父母吃的再好也心情不愉快。对父母的敬也是现代人最欠缺的。
  第三级的孝是要对父母以礼相待。这个学生最特殊,不是他问孔子该这么做才算孝,而是孔子主动给他说什么是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给孔子驾驭马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的时候,按照礼仪来服侍他们;死了以后,按照礼仪来安葬,安葬礼仪来祭祀。
  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也是按照因人施教的原则来解释,同样是讲孝,孔子对不同的人讲意思有差别。对父母以礼相待不仅可以让父母心情愉快,让父母身体更健康,让父母得到养生。
  现在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以礼相待的人的很少,父母去世以后做到葬之以礼,祭奠父母也要按照礼,很多人也做不到。孔子讲的对父母以礼相待不仅仅是因为孝,还有让子女养生的因素在里面。祭之以礼有很非常明显的养生目的,孔子应该说是一个无神论者,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论中推断出来。一个无神论者让人去祭拜去世的先祖,只有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养生。
  第四级的孝是孝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这个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是鲁国的三大家族之一,有权有势,孔子对他说的只有两个字,无违就是要顺。他这样的高官,对父母以礼相待都不是问题,难的是处处顺着父母,放下架子。
  现在一些人把对待其他人的习惯带回家,对父母说话和对其他人说话态度一样,经常让父母难堪。特别是一些当领导的人,在外面说话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到家也没有改变,对父母说话也是居高临下的样子。孔子不愧是圣人,把人心看的很清楚,几千年来人心并没有改变,现在仍然有同样的问题。
  第五级的孝是让父母开心快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一直保持恭敬和喜悦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子弟们代父母效劳,遇到酒食,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孝了吗?
  后人对孔子的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要对父母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重要,另一种解释是要让父母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最重要。孝敬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好,更要让父母快乐,心情愉快,让人高兴一会儿容易,要让人每天都心情愉快就不容易了。短时间对父母和颜悦色容易,天天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也是不容易。
  子夏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去世,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了子夏。子夏也没有辜负孔子的希望,子夏培养出了商鞅、吴起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子夏是孔子要求做到最高孝道的学生,说明子夏的修养很好,至少在孝道方面做的非常好,子夏是孔子心中的好学生。
  让父母开心才能让父母更加健康长寿,《二十四孝》图中有一个老莱子,70多岁还扮成小孩子逗父母开心,成为千百年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孔子把让父母开心提高到孝的至高境界,是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的。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由家庭推及到全社会,是孝的升华,也是对孝的养生效果的一次升华。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情况,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以知道。以后的人继承周代的礼仪制度,流传百世也不会改变。
  这段话在《论语》中不引人注目,很多对这段话的解释也是一带而过。这段话包含着孔子对周礼的高度赞美,孔子认为周礼是完美的礼仪制度,周礼的养生效果是孔子赞美周礼的原因。孔子的人生目标是克己复礼,复礼就是要恢复周礼,因此养生也是孔子的人生目标。
  这段话也包含着孔子对后世的预言:周礼是完美的礼仪制度,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丢失,但是会不断的有人出来恢复周礼,因为周礼是符合中国人养生思维的。孔子对周礼是很自信的,自信源自周礼的完美养生效果。中国的文化史也是一方面周礼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周礼不断恢复的过程。
  按二十年为一代,孔子说的百世以后正好在现在。现在人们丢失了大多数的周礼,当今社会也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恢复周礼。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