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落草记 / 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江南地方水是最明显的标志物,如果又有山为辅,那就可以称之为好地方了。孔三瓜家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山围着水绕,水围着山转,山不转来水要转。
  这一处村庄叫做卢卜山马甲沟地界。村里有古运河时代就挖出来的河沟,搭建的木桥,石桥,山头还有避风塘,避风塘是一些亭子,庙子。
  马甲沟不远处五百米有一条大河,大河涨水波浪宽,大浪淘沙,翻动着淘淘巨浪。大河不涨水也不可小觑,河水深着呢,浅的也有几米深。河面风平浪静的时候,打渔的渔人撑着木船,一波波从河面驶向远处。和别处不同的是,孔地瓜家周围有山,有溪流,用方言说这叫做人杰地灵。
  马甲沟这个地方如果只有一家人居住也就罢了,什么别致的风景都可以据为己有,在山里建座风波亭,吸引爱看风景的书生秀才来赏景,其间,让大家花几个小钱买一壶茶,一杯酒取悦,赚些个添补家邦不是难事情。但是偏偏不巧,马甲沟一共有十八座山包,十八条溪流,每一座山包周围都住满了大大小小的寨子,不同一个姓。人口多的地方已经达到五十户人家。此外,坝子地周围,还有不少的人家又建起来了房屋,估计繁荣一时的场面又要扩展到坝子来了。
  孔地瓜年纪小的时候家里确确实实是地地道道的佃户,靠种地务农维持生计的佃户,性格就别提有多老实巴交了。
  在马甲沟孔地瓜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像他这样没有受过劳苦的小小少年马甲沟并不多。孔地瓜生得确实眉目清秀,加上激灵劲头很讨人喜欢。
  孔地瓜的记忆里最清楚的一件事却不是家乡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他们村子确实走出去过很多有名望的风儒雅士,据说黄遵宪,王阳明,严子陵,朱舜水幼年的时候也曾经被父母用担子挑着到马甲沟避暑,一住就是几个月,一边还掰竹笋,打山鸡,晒鱼干……。记忆里最清楚的是早晨太阳出东边出来,有鸟儿在家门口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
  孔地瓜从家里提了镰刀,跑到附近的山凹凹上砍了几棵竹子,要做一个篾筛子捕鸟。竹子桶儿粗的要留着打制蒸笼,再说竹子粗了做篾器特别是做篾筛子极为困难,须细一些的最合适。
  孔三瓜焦急地跑去央求到,咱的小祖宗,你才三四岁大,和河沟里飞着点水的小不点鸟有什么区别,无论你的想法多么美妙,在河里画出多美丽的涟漪,总是飞不上云天去,当不了鲲鹏,干不成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你肯定也编不了竹筛子。别浪费山上的竹子了可以吗。
  孔地瓜迷惑的问,你不是会编吗,你帮咱编一个竹筛子不就可以了。
  孔三瓜一脸茫然的回答,坝子里还有几亩地没有锄草呢,再说野菜也要几天才能收获完毕,一来一去又是忙个个把月,没有时间给你编竹筛子呢。
  孔地瓜央求道,编一个竹筛子需要那么多时间吗,你编一个提篮只要半天功夫,竹筛子的空隙大,你编的时候还可以把空隙再放大一些,鸟儿飞不出来就可以啦,编一个竹筛子时间只要提篮的四分之一。
  孔三瓜说,看你一脸无辜的样儿,给你编一个竹筛子就是了。
  孔三瓜的确手艺不错,说是不错,简直是低估了他的水平了,精确一些要用精湛来形容。几棵竹子在落在他的手里,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是有模有样的竹筛子了。编了之后,孔三瓜坐在凳子上喊,地瓜给咱端茶来喝,渴了,你要的竹筛子咱给你编成了。然后,提着竹筛子试了几下,果然结实,没有散篾,疏松的地方,撂去了很远,还是老样子,结实。
  孔地瓜要去抱着竹筛子捕鸟去,孔三瓜说,你先别忙着玩,帮咱把茶壶提来,咱要喝茶。孔地瓜跑到屋里提了一个铁茶壶出来,茶壶里面全是茶水,上等的福建武夷山小叶尖茶泡的茶水,说是泡其实也不准确,茶壶里的茶叶煮了又泡,泡了又煮,都堆积了半壶了,还是舍不得丢,依旧留在里面。孔三瓜接过壶来,没有用碗装,直接对着壶口就咕噜噜的喝了下去。
  孔地瓜扛着竹筛子去林子里捕鸟去了,林子里干净,除了一些草,竹子,就是一些天然的石头,连一泡牛屎也没有,虽然牧童天天撵着牛从林子里的山路上过路。
  林子真大呀,这一座座山上的林子,自己可能走不完这么多林子,况且未必为了几只鸟遍山漫野的走,江南地方的山,即使有也显得温柔可人,山峰平平。不像更南方或者北方那样俏丽,险峻,高不可攀。江南地方的山最适合放羊跑马,踏青了,遗憾的是江南地方很少有人放羊牧马,打秋。
  孔地瓜沿着山路撒了秕谷,安了筛子……在山里等到了傍晚时分,也没有捕着一只鸟儿。来吃秕谷的鸟儿虽然多极了,有画眉,有布谷,有麻雀,有野鸽子……。边看着这么多鸟儿飞来,边守在筛子不远处,却不见落网,心里焦急啊,为什么它们没有落网,难道是自己的筛子安错了吗。
  灰心丧气的回家去了,他的家是几座瓦盖的石头房,一间堆草料,一间储藏粮食,一间圈养牲口,最大的一间人居住,三室一厅的构造。一间是堂屋,堂屋正上方安有香案,香案右下方建有大灶,逢年过节要推豆腐熬糖,酿米酒。进里屋去的大门的右面,安有小灶,小灶是大灶的附属,平常时候用来煮牲口吃的食物,边上堆有木料。门边安有水缸,水缸的对面安有石磨,有时候是碾青油,有时候是磨面。
  他家的屋里已经亮起了清油灯。孔三瓜问,你去了一天了,捕着鸟儿了吗。
  孔地瓜说,没有。鸟儿太聪明了,没有谁自投罗网,你说,怎么办。
  孔三瓜问,你在网下撒了秕谷了吗。
  孔地瓜说,撒了,从地里拾来的烂谷子,没有用家里的精谷。
  孔三瓜说,这就对了嘛,要用烂谷子才像捕鸟,咱总是担心你糟践了家里的谷米。
  孔地瓜说,咱知道谷米精贵,怎么会糟践粮食呢。
  孔三瓜又问,你下一天在筛子下面放了支撑棍之后,再用绳子捆绑上棍,远远的守着,鸟儿飞来琢食,落在筛子下了,一拉棍子,筛子倒下来准能捕着鸟……。
  孔地瓜的童年的确过着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关于童年时代的回忆也不止这一些。比如学习游泳,江南地方的人没有不会游泳,几乎都是游泳高手,不到六岁就能在水面漂,像一只小鲤鱼。所以说江南人人是英雄一点儿不过分。还比如学习插秧,种粮食。
  孔地瓜六岁之后学坏了,经常和一帮好事的娃儿常常去偷吃老农夫地里的土豆,瓜果,邻居们拿他没有办法。偷得多了,居然出套路了,比如去地里偷土豆来毛烧的时候,他们要演一回朱元璋攻打罐州府,。他演朱元璋,有的演徐达,有的演刘基,有的演老谋士朱升,孔地瓜一声令下,攻打罐州府,活捉豆洋芋,一群娃儿就奔向地里捉洋芋。
  孔地瓜等一帮闲娃儿挖了土豆来,他下令开锅小灶大家就在山里毛烧土豆,吃得其乐融融。马甲山的老百姓为此感到不满极了。
  孔三瓜也为此感到头疼,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方法让他改邪归正,安安分分的在家里不要乱跑去干坏事。有一天朱学令大人来家访,宣传换用日常用语的事情,给了他一剂良方,定心丸,让孔地瓜去私塾读书,孔三瓜就不怕儿子学坏了,此后有人教育他改邪归正的知识了。
  朱学令一见到孔三瓜就问,三瓜,你家里的活儿干完了吗。
  孔三瓜说,今天的结束了。
  朱学令说,往后遇到有人问你活儿是否干完了,你不要直接回答干完了,结束了,完毕了之类的话了,当今皇帝为了白莲教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得了后遗症,忌讳听到这之类的话。老百姓要考虑皇帝的难处,为之分忧呀,他忌讳咱们也要忌讳,这之类的话说多了,怕得罪他老人家。如果往后有人问你相同的话,活儿是否干完了,不要直接回答,做一个羞答答的样子以回复,不予回答。如果实在纠缠不休,就回答,你猜。总之不能回答清完了,结束了之类的话。
  孔三瓜说,大人的话,咱记住了。话呢说回来,咱们这个老百姓,没有个文化真是不行呀,你得让我们去学个文化,识个知识。
  朱大人说,你就算啦,人已经三四十岁了,学个知识也没有什么用了,再说咱江南人不提倡大器晚成,你还有家小要照顾,让你飞黄腾达了去当陈世美,你的家庭,媳妇,娃娃你还要不要啦。让你儿子去私塾读书吧,几年前,于大人来乡视察,对你家的态度好,人尽皆知,对其他人家就没有你家好,至少没有下马车来打招呼,咱早有意要为你家培养一个读书人了。你意下如何。
  孔三瓜说,谢大人关心。过几天,准备齐全了,咱就送孩子来私塾读书……。
  朱大人说,回去咱给管家吩咐一下,你儿子来投门读书的时候,可以进去见咱,咱的府邸和衙门,学校都在一堆儿,地方大,管家看管叫严,一般人见不到咱呀。咱特意打过招呼,他会放你们进去见咱的不用担心见不到人。
  孔三瓜说,有一次咱提几斤包谷酒去给大人解渴,就没有放进去。原来的看管严的原因呀。
  朱大人说,除了这些,还有一事,你家也要注意,近来白莲教造反,来马甲沟活动的可能性大极了。如果有人打着白莲教的旗帜来勒索你们,要跑到衙门告状,我会秉公处理,不会让老百姓吃亏。
  孔三瓜回答,谢过大人关心。
  朱大人在孔家吃了饭,喝了酒,午后的样子才醉醺醺的离开孔家,今天看来事情只能办到这里了,明天再继续走访百姓家,劝说改换日常用语的事情,反正马甲沟地盘不大,几百户人家,总是走得过来的,平常走访老百姓家,朱大人都是坐轿子,不是坐轿子威风,当然坐轿子确实威风,但是他心里没有这么想,而是基于地盘小,才选择坐轿子这么慢的走访方式,假如骑马,半个时辰不到就能够跑遍地方,地方小了,马跑急了,跑到别家学令的地盘勒不住马,在人家的地盘乱跳露洋相会让其它地方的学令笑话,传说有一次江南惠东镇的杨学令去走访老百姓家,就是骑马去,马跑快了,跑到刘学令的地盘上去了,没有及时勒住马,惊扰了正在赶乡场的老百姓,刘学令请了一帮民兵来才帮忙把马拦停下来。这也就罢了,该完事了,偏偏刘家地盘上的老百姓就像懵懂无知的娃儿不懂事,指着个头矮小的杨学令和杨学令牵来的高头大马,办公马嘲笑杨学令,哥小了就别骑这么大的马呀,被马抬了飞毛腿怎么办。还有的嘲笑杨学令,杨学令骑马简直是猴子玩轱辘耍把戏。言下之意,无疑是嘲笑杨学令名实不副。事情传开了之后,传到了县令大人那里,县令大人知道了,在年终决算大聚会的时候,谈起了此事,乐得大家开怀大笑,杨学令虽然没有被撤职,但是此后各个地方的学令都引以为戒,地方小了骑马勒不住就坐轿子,再没有人骑马跑错地方到人家地盘上去了。
  四个抬轿子的奴才抬着朱大人走在半路上,半路上风景美,风轻云淡,沟里的溪流哗啦啦的喧响,到去往另一处的岔路口时,奴才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一个认为要去另一家百姓家,一个又认为要去府里,毕竟大人喝醉了,去了也是白去,轿子歪了几下,把朱大人从轿子上颠簸下来了,朱大人摔了一跤,乌纱帽从头上落了下来,滚去了很远的距离。朱大人一上轿就呼呼大睡了,没有想到道路坎坷不平的事情,只顾呼呼大睡,这下好了,从轿子上摔下来了。大人说,妈的,怎么抬轿子的,摔坏了咱,你个奴才赔的起吗……咱的乌纱,你咋滚去这么远呢。算啦,咱今天心情不好,打道回府,事情明天再办。四个奴才才抬着朱大人匆匆回了府邸。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孔大人的奴才抬着轿子刚要进大门,就见管家来报,大人您可回来了,今天有人来找你,估计是一个读书人。
  大人说,轿子不要放,你们停一下,咱和管家搭个话。四个奴才抬着轿子站了,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经不起一起一落了,所以半路遇到他受折腾的总是抬轿子的奴才。掀开帘子对管家说,出了一阵汗,这会儿清醒多了。你说什么来着,有个读书人还是什么你都不知道,就来报告咱,是猪是狗你也不问清楚吗。咱这把年纪了,猜不来呀。为了什么事来的呀。
  管家说此人留下一封信函,让交给你,估计里面已经说清楚了,递给我一锭白银,让把信交给你就走了,其它的没有说。你看这个白银要不要充公处理,反正咱现在不缺钱了。
  朱大人说,白银你留着自个儿花,咱先回府了,朱大人说完,对抬轿子的奴才说,走,抬咱回大院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