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汴京以南 / 十一章 垂拱殿

十一章 垂拱殿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见寇氏从里屋出来,欧阳修问道:“先生可愿见我?”
  “嗯”,寇氏点了点头:“你去吧,别聊太久。先生的身体不行,一有事就叫我,我就在门外。”
  目送欧阳修进了里屋,寇氏伸手关上房门。让随行的丫鬟离开,寇氏自顾自的坐在院中的梨花树下打谱。
  早在父亲寇准去世的时候,寇氏就尝过了生离死别。
  这才过去不到五年,又一位至亲要离开自己。
  这些天,寇氏已经开始将一些家中的账册交给王慎言了。要是先生去了,益柔也去了,自己应该会跟着去吧。
  寇氏慢慢的趴在石桌上,现在王益柔已经找到了,可是先生...先生他...
  王慎言在院外看着。刚刚在国子监听闻二叔已经被找到了,王慎言就匆忙告假赶回家里。发现家中的仆役也在谈论此事,想必祖父祖母也已经知道了。
  但看着院中的祖母,这位四十出头的女性。
  自从王慎言懂事起,家里的一干事物就都由这位祖母负责。祖父忙于国事,自己的父亲一年到头不着家,母亲虽然和祖母年龄相仿,但性子随和,掌控不了下面的那些个主事的。
  想必祖母不会想被晚辈看见这一幕吧。
  王慎言思量一番,抬脚就准备离去。
  “慎言啊,你怎么回来了?”
  抬起头,祖母的头发稍微有些散乱,王慎言说道:“我在国子监听说二叔已经找到了,就回来看看。”
  “你二叔现在在博州,你父亲应该现在已经过去了,最少还要半个月他们差不多才回来。”
  “今天我给先生告了假,三天后才回去,这几日就让我来照看祖父吧。”
  寇氏刚想说什么,就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哈欠,打到一半又生生憋住了。
  “祖母,还是我来吧。”
  “好吧好吧,年纪大了不服不行。我这些天一直是值上半夜,下半夜宁叔会过来接班。你就替我的班。”
  寇氏说完又望望里屋,继续道:“你去看看永叔怎么还在里面不出来,都有段时间了。”
  话语落下,就见里屋的门被人打开。
  “学生这才和先生谈完,师母就开始催促了。”欧阳修走出房门,向寇氏和王慎言行礼道。
  “下次别谈太久”寇氏对欧阳修说道,又转向王慎言:“慎言你这就先进去吧。”
  二人目送王慎言进了屋。
  “王相的辞表还没有回应么?”
  “学生不是特别清楚,但今天想必就有结果了。”
  “我们先商量商量,提个章程吧,一会面圣好有个交代。”王曾拨着自己的茶碗,看向下首二人。
  吕夷简眼观鼻,鼻观心,似乎没有听见王曾说话。当然王曾也没指望吕夷简说些什么。这次会议也只是为了听取另一个人的意见:
  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张士逊。
  “首相人选是官家考虑的事,但是晏殊任期未满,不当迁任枢密副使。”张士逊轻飘飘的丢出一句话。
  “那晏殊还有半年的任期,确实应该任满再行升迁”王曾思量一会开口道。
  一边的吕夷简出声道:“但敕书是官家直接下给政事堂的,直接批驳会不会...”
  “无妨,不是御笔亲书。一会建议官家待他任满再行升迁即可。”说完王曾又补充道:“枢密副使夏竦救灾有功....”
  “右谏议大夫王随,可迁御史中丞。”
  王曾一下就盯住了刚刚开口的张士逊。
  他知道张士逊不是要提拔这位赞成新政的王随,他想说的其实是御史中丞李迪。
  虽然现在的御史中丞李迪一直反对新政,可他确实也有资格同知枢密院。
  半晌,王曾慢慢合上眼皮:“王曙可拜太尉?”
  “王曙官至仆射,在位久近,于国有功当拜太尉。”张士逊声音平缓的说道。
  “那就这样吧。”王曾挥退要来扶自己的吕夷简,站起身来:“人亡政息不过如此。”
  “拨乱反正罢了,还希望王相依旧守文持正。”张士逊任然不带感情的说道。
  事情说完,三人就赶往垂拱殿面圣。
  到垂拱殿的时候,皇帝赵祯还有御史中丞李迪已经在殿中等候。王曾见二人面色不虞,便知李迪又和官家起了冲突。
  将先前准备的夏竦一事放了放,王曾了一下拱手说道:“官家,尚书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曙上表请辞。”
  “此事朕已知悉,王相三次上表,朕虽然心中不舍,但也不忍心晦叔终老任上,已经同意了。”
  王曾继续说道:“但那份敕书上并无封赏,国朝旧事,凡宰相辞官于任上...”
  赵祯止住王曾的话,有些恼怒,拿下巴点点立在旁边的李迪。
  “陛下想要拜王曙为太师。臣以为万万不可。”
  王曾一下也犯难了,不知如何劝解皇帝。一旁的吕夷简上前问道:“陛下还记得寇相吗?”
  “当然。”
  “寇相北退蛮夷,内除佞臣,猝于任上,只拜太尉。现在拜晦叔为太师,其百年之后该怎么办呢?”
  赵祯想了想也是。
  昔日寇准因丁谓弄权被贬出京,流落雷州,算是忍辱负重。回京之后与王曾、王曙一起将刘太后请出皇城,又夜入禁军驻地安稳军心,贬斥丁谓。先前更是有澶渊之盟的功劳。
  一桩桩一件件,加起来贡献确实大于自己的老师。
  赵祯点点头,吕夷简便继续说道:“可先拜太傅。”
  太傅么,赵祯虽然想最少拜为太尉,但三位宰执在面前,只好先按下不表。
  向王曾问起昨天敕书被封驳一事,赵祯道:“昨天,朕下了一封迁晏殊为枢密副使的文书。”
  “同叔任期还有半年,此时升迁不太妥当。况且同叔在应天创办府学,半年后应该也差不多完成,那时回京更好。”
  听完王曾的说法,赵祯心知是张士逊从中作梗。但也无可奈何,张士逊虽然在天圣年间反对太后过分干政,但也是秉公办事。
  将太后请出宫去之后,张士逊又以孝道斥责赵祯,又在道明年间因反对新法而与王曙、寇准两人结怨,就这样就站在了太后一派。
  赵祯对此人也是颇为头痛:“可枢密副使夏竦前去赈灾,王晦叔又乞骸骨,枢密院无人理事。可如何是好?”
  张士逊迎着赵祯的目光,上前说道:“可让御史中丞知枢密院事。”
  “不可!”吕夷简厉色道:“编练新军乃寇相公遗志,不可轻动。况且新军编练初见成效,李中丞不知兵事,何以知枢密院?”
  “国朝知兵的文臣才有几个,你难道最后让武将来领枢密院吗?”
  李迪见二人快打起来了,出言呵斥道:“圣驾在前,成何体统。”赵祯也气的不轻,往王曾那边看去。
  “陛下,新兵乃国朝新法初探,不可轻动,然兵者国之大事,枢密院不可无人。李中丞为人方正,虽不知兵亦可同知枢密院事。”
  赵祯见他这样说,气的不行,原本赵祯想提拔一些新的官员,最少也要是支持新法的人。王曾这样一说算是把基调定下来了。
  “录旨!”
  赵祯把茶碗往桌上一顿,提高声音说道:“除王曾监修国史!除张士逊集贤殿大学士!除吕夷简参知政事!除李迪御史中丞。”
  说一个人的名字,赵祯就拿指头点一下正在录旨的翰林学士。
  说完,赵祯又把那茶碗往桌上一放,起身就要离开。
  录旨的翰林急了,这是要罢了所有宰执啊,这可了得。刚要出声劝诫,扭头看见屋里被点名的四人都束手而立,一点也不激动。
  赵祯抬起左腿,看着门槛,迈也不是不迈也不是,倒是来个人劝一下啊...
  赵祯最后还是没迈出去。
  “除王曙昭文馆大学士、枢密使。加王曾昭文馆大学士,张士逊监修国史,吕夷简集贤殿大学士,夏竦知枢密院事,李迪同知枢密院事。李迪即刻赶往博州接替夏竦主理河工。”.
  长长句子的一口气说完,赵祯好像失去了几分气力,一脚踏出门外,懒得听里面那些人假惺惺的道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