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赵恒传 / 第六章朱昂讲说西周史

第六章朱昂讲说西周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昂向皇帝进讲西周故事:朱昂说到:“周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夏朝时即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周族自称始祖弃做过夏朝的农官。弃后被周人尊崇为农神后稷。传说周族在古公亶父时迁到周原,从此定居下来,农业开始发达起来,这时才正式自称为周人。周人后来与商人发生冲突,后来在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间,商朝逐渐衰落,姬昌积极做准备,他礼贤下士寻找有才干的人为己用,吕尚就是其中一位,吕尚就是有名的姜子牙。同时联络各路诸侯,为代商做准备。武王姬发继承文王的位子后,在盟津会诸侯,誓师东进,与商王军会战与朝歌牧野,周胜,帝辛登露台自焚而死,商亡。这就是“武王伐纣”,与成汤合称“汤武革命”
  周朝带给中国的影响是深刻的,周族是一个典型性的农耕民族,农业文化较发达,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开始人工养鱼。农业种类繁多,农业工具主要是金属工具,辅之以木、石、骨蚌器。
  周朝沿用商朝文字,并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各地域后来发展起来的文字并不相同,所以文字的书写模式并不相同。周朝的文字除了在龟甲和兽骨、金属器皿上之外,还出现了写在竹片和木条上的文字,成为“简”。
  周人重“礼“以礼治天下,别贵贱,分种类,礼是严肃的,僭越礼的界线后果是可怕的。周礼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周礼是无声的界线,而“乐”则是辅助礼的,有声的,有人情味的带有疏导性的仪式。周王视礼乐为核心意识形态,孔子曾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表明礼乐的重要性。
  周人做《吕刑》防止有人破坏礼乐制度,但实践起来也有漏洞,“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乐制在行政方面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度,也就是“封建诸侯”,封建诸侯是和当时的社会形式相适应的,周人代商后面对人数众多,面积广大的商国,自己进行直接管理,恐怕困难重重,通过封建诸侯,使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管理政策,更现实一些,同时也可减少商人亡国的痛苦,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承认周王的天下共主的精神领袖地位,遵守周王制定的礼乐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乐制度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实行宗法制,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由于周人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子女众多,由谁继承父亲的职位,是个难题,选嫡不选贤,选正妻所生长子,可以有效地防止职位的争夺。与异姓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姻亲来调节,周人认为‘同姓相婚,其生不蕃’,主要是周人认为同父系之男女比如同家,当然不能进行婚姻。
  周王政主要由太师和太保来执行,周礼记载设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辅助执行,主要管“三事”,及周王直接管辖的区域,另有关诸侯的事物称之为“四方”。
  周朝专门设太史令管占卜、礼制、时令、历法、天文等,周朝的史书很多,史学研究发达,但流传下来的很少,比如《尚书》流传至今天,也是历经磨难,好几次都绝迹了,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有人将该书献给朝廷,于是有学者质疑《尚书》的真伪,笔者认为《尚书》最后一次绝迹离现在已经很远了,之后出现的版本,也反映了哪个时代对周朝的认识,而且当时的史料也较丰富些,同时也透露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应该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今天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孔子编订的《春秋》来研究周朝历史的。。
  武王克商后,封纣王子武庚为诸侯,都殷,统领部分商民,又分商地为三,命文王子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领三地,视为“三监”,监视武庚,后武王死,子诵立,是为成王,成王幼,叔父周公旦摄政,武庚乘变,联合管叔、蔡叔叛周,周公调师镇压,三年乃定,诛武庚、管叔,流蔡叔。后世称为“三监之乱”。三监乱后,周公迁商民至洛邑,筑城,是为成周,镐京为宗周,后周公订礼乐、封建诸侯,七年后归政,成王亲政,成王与其子康王在位期间,社会较安定、祥和,后世称之为“成康之治”。
  周人在封建诸侯之后,对没有爵位的子民称国人,“国人”服兵役后,回家劳动,除了在公田上劳动,还在私田上劳动,“野“人”在公田里劳动,依附于土地。周政在成康之后转衰,到周厉王时,实行专利措施,王畿里的山川林泽收归己有,国人谤议,王又任命卫巫“监谤”,行人路以目侧,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国人暴动”,那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国人暴动后,厉王逃亡,王政由召公和周公主持,称“共和”,这一年也称共和元年。到周幽王在位期间,史载宠爱褒姒,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攻下镐京,幽王死,平王即位,迁都成周洛邑,西周亡,东周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