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唐才子传 / 第九章 出类拔萃者,一人足矣

第九章 出类拔萃者,一人足矣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二天早晨起身、梳洗、早餐罢到县学,县学门口热闹的不堪,一切都跟昨天早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宁知非昨天早晨来时无人关注,今天却是走到哪儿都有人盯着,那滋味让人很不自在。
  “早知道昨天就不第一个交卷了”宁知非无视掉那些目光,在人群中找到了宁志强。
  宁志强没等他拱手见礼,先已迫不及待问道:“昨日回去查书的结果如何,有几处错漏?”
  “昨天考的太累,回去后委实不想再翻书,竟忘了查”
  “哎呀,这么大的事,你……”宁志强的埋怨声里,宁知礼等四人的脸色都好看了很多。只不过他们谁也没主动跟宁知非说话寒暄,宁知非也懒得搭理他们,众人连貌合神离都算不上的静等入场而已。
  一盏茶后县学开门,一切还是昨天走过的程序,宁知非进门后就迎上了方希周鼓励的眼神,略略颔首后前往考房。
  今天的考题是两道,诗赋各一。赋的题目是《高阳赋》看到这个题目当即就放心了。西晋太康时领一时之风骚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即赋主要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
  高阳赋顾名思义就是写高阳城,而自两汉以来以城为题的赋简直不要太多,《三都赋》、《两京赋》等等皆属此类,可资借鉴者甚众。简而言之就是这个题目中规中矩,完全做得下来,虽未必能出彩,但也绝不至于拉分。
  放松不少的宁知非随即去看诗题。他早知唐代的科场诗,或又称试贴诗都是采用律诗,以其法度谨严,易于判断。在给出限定的题目后,还会限字限韵。
  今天撞到的诗题是《游山村》,限七言四韵八句,限“门”韵。
  “以‘门’为限韵,该押韵的不算,诗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字还必须是以‘门’作结。”宁知非并没有急着答题,而是在脑海中狂搜苦索,约莫半柱香后,脑海中灵光一闪,彻底放下心来。
  今天的考试既是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也是写那篇赋花的时间较长,他没有再成为第一个交卷的,而是随着考生之大流交卷,出大门时已经是半下午了。
  “今天考的如何?”问话的自然是宁志强,问完手指了指宁知礼,“今日你九哥颇是得意,亦是全场第一个交卷的”
  宁知非看了看宁知礼,他确实是满面春风,正一脸傲然的看着自己,眼中的神情恨不得在说:来问我,快来问我写的什么诗赋?
  一瞥即过,淡笑着对宁志强道:“素来文无第一,诗赋好坏终究还要看主考的口味,族叔这一问小侄委实难答。”
  “哼,故弄玄虚”宁知礼分明看着宁知非,却连个称呼都没有,“赋也就罢了,本朝历来重诗,科考尤盛,我等皆将试贴诗念出来,好坏自有公论”
  宁知礼今天状态极佳,自觉下笔如有神助,是以此时信心爆棚,想硬压宁知非一头,以雪族学考校之耻。
  “我等在此论胜负又有何益,能过县试耶?”宁知非也无称呼,更不看他,说完对宁志强拱手辞行,而后径直去了。
  “狂生,真狂生也!”原本满脸得意的宁知礼生生被气的脸色发青,他也不知为何,就是份外受不了宁知非的气,每每遇上总是倍加的感觉郁闷受伤,“心虚了,你们看,他今日必定是考的极差,要不为何交卷这么晚,又不敢当众诵诗”
  其他三考生点头附和,宁志强悄然叹了口气。
  回去的路上,提着考篮的哥舒珊瑚突然道:“那个宁知礼好生可恶,见了姑爷总是冷嘲热讽,要不我揍他一顿给姑爷你出气”
  “就你瘦成这样……”宁知非蓦然想到她月色下狂举青石的样子,笑着摇头道:“揍人可不是只凭力气大就够的,你与他男女有别,还差着五岁,别揍人不成反被揍就好笑了”
  哥舒珊瑚瘪着嘴想说什么,唇舌张了又张,最终还是强忍了回去,虽然忍得很辛苦。不过这一切走在前面的宁知非都没看见。
  回到精舍,还是哥舒珊瑚眼睛更好使,“咦,小姐在二楼”
  宁知非扭头看去,果然就见阮小谢正倚窗而立,遥遥四目对视时,她分明想要举手示意,却似又因害羞没抬起来。
  “你先去准备宵食”宁知非一笑,招招手折身到了楼下,“今天怎么出来的这么早?”
  “今日下午倒不似往日那般渴睡”阮小谢随意答了一句后,迫不及待问道:“表哥今日入场可还得意?”
  “考的还行吧”
  见他笑的轻松,阮小谢只觉一天的牵挂都有了定处,正欲细问题目及如何作答时,身后传来阮清林上楼的脚步声,顿觉做贼被人抓住了般,刹那间羞不可抑。
  “谨祝表哥县试折桂”匆匆丢下这么句话后,阮小谢离了花窗兜头撞上阮清林,痴缠着他下楼去了。
  宁知非摇摇头回房而去。
  县试结束,县学内的忙碌却不曾结束,宽大的明伦堂内,方希周领衔阅卷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先生,吴县尊来了”通报刚刚结束,年纪在四旬左右的吴县尊已紧跟着进来了,口中笑骂道:“我在宗师面前是个什么位份,还值得你通报一嘴,混账行子,没得搅扰了先生”
  两方坐定,吴县尊略略问了问方希周这两日的身体、起居和县试总体情况后,急着问起了成绩。
  方希周并没有笑他太过急切。对于百里侯的县令来说,文教历来都是考核政绩的重点之一,而文教的评定就在于通过县试的考生在州试中的成绩好坏,名次高低,并最终是否有人能入选本道乡贡生,尤其是进士科乡贡生,入选的人数又有多少。
  简而言之,县试选拔出的士子质量,及其在随后一系列考试中的成绩都与吴县令的前途密切相关,他又怎能不关心?
  “前几日我调阅了过往三届县试取中者的墨卷共六十份,今天考完后又将本科考卷大略上浏览了一遍,总体而后今年与过往似在伯仲之间”
  吴县令闻言,挺直的腰板儿当即就有些松劲,苦笑声道:“先生可知过往三届,本县入选山南西道进士科乡贡生的可是一个也无啊”
  方希周对此还真不知情,“噢?”
  “不算那些羁縻州,也不算那些宾贡生,我朝廷直辖便有三百六十州,每年前往长安参加礼部试进士科的乡贡生总数在两千余,平摊到每县能有几人?况乃我高阳地处群山环绕,历来文教并不出众,所以……”
  吴县令叹了口气,意兴阑珊的不愿再说。方希周见他如此沮丧,想了想后微微一笑道:“吴明府倒也无需如此气折,此次县试虽总体平平,却有一人出类拔萃。昔孔圣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不过七二之数,今科有此一人足矣”
  这个惊喜来的太猛,加之说出“出类拔萃”四字的还是方希周,吴县令情绪起伏太大之下竟是拍案而起,“先生此言果真,快让我看看墨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