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历史很好看 / 第七章 河东大战

第七章 河东大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此时李克用的周围,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李克用从汴州死里逃生之后,就回到了太原。他虽然与朱温不共戴天,但还不敢违背唯物主义:自己的脚跟还未站稳,条件尚未成熟,还不到跟朱温决战的时候。
  当务之急,是全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李克用对内苦心经营地盘,对外开展军事扩张。
  龙纪元年(889年),李克用派遣大将李存孝,攻陷昭义节度使孟方立所辖的磁州(今河北磁县)和洺州(今河北永年),随后又占领邢州(今河北邢台)。孟方立面对骁勇异常的沙陀军根本无力抵抗,他本人也在漫天乌鸦军的震慑下,服毒自尽。
  这样一来,李克用占据河东、昭义两镇,控制的地区大致等于今天的山西大部和河北西部。
  李克用的扩张很快引起了邻居们的警觉。乌鸦军的大名如雷贯耳,谁都不敢怠慢。大顺元年(890年)四月,李克用在对云州(今山西大同)的军事行动中,遭遇云州刺史赫连铎的阻击。赫连铎争取到了李匡威、朱温的支持,三镇诸侯联军,终于将李克用击退,停住了他扩张的脚步。
  【朱温的奏章】
  对于北方的诸侯火并,昭宗是很乐意见到的。在他的设想中,就是要让这些藩镇相互争斗、相互消耗,自己好在一边玩打地鼠——谁出头敲谁。这样,就能平衡各方诸侯势力,自己慢慢发展,最终将他们一一回收。
  当时的各镇诸侯中,属李克用最强。而且唐朝统治者心中,还是不能忘记当年李克用在代北作乱的旧账。所以,李克用的失败对于昭宗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此刻的昭宗,心中充满了自信。
  他即位短短两年,朝廷内外气象一新。长安城内的话语权渐渐夺回,禁军也得以重建,现在大军阀李克用受挫,削藩大业前进一大步。
  与此同时,成都方向也捷报频传,宰相韦昭度率领的军队顺风顺水,除了成都,西川大部都已收复。
  形势一片大好!
  昭宗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收到了朱温、李匡威、赫连铎联名请兵的奏章。
  三人在奏章中先是痛批李克用拥兵自重(从这点我们可以估算这三个人的脸皮厚度)、藐视朝廷,随后又替昭宗分析得出结论:如果不除掉李克用,终将是朝廷的一块心病。最后是朱温的总结性表态:
  李克用终将成为国家大患,是一定要消灭的。现在他刚刚被我们打败,正是难得的好机会。我愿意率领我的部队,联合黄河北部的几位节度使,联手消灭李克用。
  昭宗经过短暂的犹豫,终于决定采纳朱温等人的建议。
  他认为,朱温的分析没有错,李克用是必须要消灭的,而现在几路大军围剿李克用,确实是消灭他的最佳时机。
  而且朱温自从归降之后,对朝廷忠心耿耿。有这个人在前面替自己打头阵,还是比较可靠的。
  于是,昭宗下令撤销李克用的所有职务与爵位,命主战派宰相张浚(与后来南宋那位同名)、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孙揆分别担任正副招讨使,率领剩余的五万禁军,从长安出发,杀向李克用的大本营——太原。
  决定晚唐命运的河东之战,拉开了序幕。
  望着大军远去的影子,昭宗眼含热泪,紧握双拳。这位年轻的新君相信,光复祖宗大业的目标,正离他越来越近。
  列祖列宗,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些过去失去的,我要慢慢地都争回来!大唐,将会在我的手中重现荣光!
  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这个错误,将会葬送他此前一切的努力,葬送唐王朝最后一丝复苏的希望,葬送他自己的生命。
  【四路合围】
  李克用此时压力巨大。他要同时面对的,是南面的朱温,北面的李匡威、赫连铎,以及西面张浚的中央军。
  有的史料记载四路联军人数有五十六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唐昭宗总共只募集了十万人,其中一部分还被派去征西川,用于征李克用的最多只有五万人。加上朱温、李匡威、赫连铎三路联军,估算在十五到二十万人之间。
  相比之下,李克用的晋军只有数万,还要分兵抵抗,兵力差距仍然相当悬殊。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围剿与反围剿,李克用面对四路合围,情况可谓万分危急。
  打响河东战役的第一枪的人,正是李克用的死敌——朱温。
  五月份,李克用的弟弟、潞州(今山西长治)守将李克恭遭遇部将叛乱,李克恭本人被杀。潞州守将担心被李克用报复,马上向南联络李克用的死敌朱温。朱温是不可能放过这种机会的,立刻派部下朱崇节响应,迅速占领潞州。
  这件事情影响非常重大。除了杀弟之仇和此消彼长带来的实力变化,更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潞州的战略位置。潞州位于山西的东南部,悠悠太行地势险要,是李克用南面的门户。现在潞州落入朱温的手中,朱温的兵锋就可以居高临下,俯视整个河东。李克用在太原,一仰头就要看到朱温那张并不英俊的脸。自己吃个饭、睡个觉、打个豆豆,都要被这家伙盯着,那滋味可想而知。
  所以潞州是必须夺回的。
  但是,李克用没有第一时间甩出全部主力猛扑潞州。作为一名优秀的统帅,李克用的军事头脑非常清晰。他判断:南面的朱温虽然看起来凶猛,但是处于四战之地,时刻需要防备身边那几个邻居,暂时不会倾巢猛攻自己。而北面的李匡威、赫连铎对自己又恨又怕,一定会全力出动,他们才是本次战役的最大敌人。
  他派遣大将康君立、李存孝率领数千人南下对抗朱温的汴军,自己带着大将李存信、李嗣源等人,率领主力北上,亲自迎战李匡威、赫连铎。
  至于唐朝的中央军?那个谁,存孝啊,到时候你顺路给安排一下。出发吧!
  【诡异的失利】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情,可以用诡异来形容。
  朱温占领潞州后,马上向中央军指挥官兼大唐宰相张浚写信,说:
  “宰相大人,我已经拿下了潞州,防卫安保工作也已经就绪。建议您早点派孙揆来接手潞州。”
  张浚明白潞州的重要性,他本来很担心潞州被朱温吞并。可是朱温如此深明大义,竟然主动提出把潞州交给朝廷,这让张浚喜出望外。
  朱温果然是大大的忠臣呐!
  张浚当即派副手孙揆带了三千人,前去接手潞州。
  可是这位孙揆老兄的行为也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出发之后并不着急赶路,而是大摇大摆、晃晃悠悠地前进。这一行为,并没有使得大唐威仪得到展示,也没有使天下人心得到归顺。相反,过于缓慢的行军速度让他的对手——河东大将李存孝,得到了充足的时间开展军事行动。
  李存孝利用地形,从容不迫的准备好了埋伏圈,仅仅用了三百人就把唐军全歼,并且轻松加愉快地俘虏了孙揆和他部下五百余人。
  中央军还没来得及拉开架势跟敌人打一仗,二把手就被俘虏了。
  这件事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三千人被三百人击溃倒不是特别不可思议,可是三百人还俘虏了包括敌军主帅在内的五百人,这就有些让人咂舌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孙揆的行为为什么这么奇怪?
  要知道,这是战场,不是国庆大阅兵,不需要仪仗队。孙揆也不是回家探亲,要讲究个排场炫耀一番。从孙揆同志的履历来看,他不可能是智力障碍人士或者未成年人。这样看来,孙揆居然敢在战火纷飞的地方搞游行,只能说是梁静茹给的勇气了。
  给他勇气的不是梁静茹,而是朱温。
  孙揆敢于缓慢行军的根本原因,是朱温之前给他们写的信。他们对于这封信的理解是这样的:潞州一带已经被朱温扫平,我们只需要赶去上任就可以了。
  在当时唐朝中央的很多人看来,“朱全忠”是一个靠谱的好同志。既然是他这么说,想必没什么问题。
  张浚、孙揆代表的是唐昭宗的意志,他们的目标是削弱军阀、收复河山,占领一处领地,自然不能像其他军阀一样抢掠一番就走。既然要接手潞州,百姓的支持就非常重要,一路上的安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孙揆会在一路上大摆仪仗,以致行军迟缓。
  所以当孙揆被俘虏的时候,心里想的多半是:朱三,说好的防卫工作呢?
  【锯杀】
  孙揆是唐朝高级官员,所以后来被押送到太原,要由李克用亲自处置。李克用一开始对孙揆十分客气,为了能够劝降他,甚至不惜许诺让他当河东节度副使(相当于李克用集团名义上的二把手)。不料孙揆坚决不从,而且破口大骂。估计骂的实在难听,李克用被激怒了,下令用锯把他杀死。
  这种处决方式,实在让人毛骨悚然。大家一定见过锯木头,这不像刀斧可以瞬间把木头劈开,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些活活被锯死的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意识还是清醒的,在承受剧烈而漫长的肉体痛苦的同时,他们还要看着锯子慢慢划开并且进入自己的身体,要看着自己的鲜血喷涌而出,要听着自己的骨头与锋利的锯齿摩擦的声音。这些可怕的景象要一直冲击着被害者,直到他的意识离开他的肉体。
  在这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折磨中,孙揆仍然不肯屈服,骂不绝口,直到死去。
  孙揆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却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孙揆率领的先头部队被全歼,河东军开始把目标转向潞州的汴军。接下来战场的主角,属于李存孝。
  来吧,我已经准备好了!
  【李存孝】
  李存孝,沙陀族,代州(今山西代县)人。本名安敬思,后来被李克用收为养子,改名李存孝,从此跟随李克用征战沙场。
  在历史故事中,总会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但一定有过人的胆略和雄壮的身体。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陷阵杀敌、冲锋斩将。他们的旗号就是精锐的象征,当敌人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会不由地心生寒意。
  我们给这一类人一个统称:猛将。
  李存孝,就是这类人中的翘楚,堪称猛将中的猛将。
  我对“一吕二赵三张飞”之类的武力排名并不感冒。因为在战争中,动辄数万人的厮杀,一个人武功是否高强,实在影响有限。评书演义里那种“两军对圆,武将单挑”的场面是几乎见不到的。
  但是提起李存孝同学,“武力值”实在是一个绕不开的标签。如果抛却虚构的演义传说,把中国古代所有武将做一个武力值排名,李存孝大概可以排在第二。所谓“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除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实在没有人有把握压过他。而且即使是项羽,考虑到人类的客观生理限制,以及司马迁下笔自带的浓重传说色彩,他的部分事迹,总难免令人怀疑,强于李存孝的结论不见得就毫无争议。
  李存孝没有参加过举重,也没有举鼎的记录。他勇武的证明,来自最货真价实的地方——战场。
  和他的养父李克用一样,李存孝刚成年就开始了征战生涯。由于他异常骁勇,李克用让他当先锋。事实证明,这个安排非常正确。从开始的讨伐黄巢,到后来的救陈州、攻昭义,李存孝作为先锋,称得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虽然我前面说过,武将单挑在战场上几乎不存在,可是武将的武勇在冷兵器时代还是有其独特作用的。这种作用,并不是和敌将大战三百回合,它体现在另一项战斗行动中——冲锋。
  【冲锋】
  冷兵器时代,打仗讲究的是排兵布阵。一旦一支队伍在战场上阵型被打乱,几乎就已经宣告失败,而单兵出现在战场上更是基本等于送人头。所以,在没有机枪和炮弹的年代,大部分情况下阵型都是越集中越好、越稳固越好。
  而冲锋的目的,就是冲乱敌军阵型。如果负责冲锋的是有战略头脑的将领,还能在冲锋过程中捕捉大量战场信息。
  一次成功的冲锋,甚至有可能直接拿下对方主将、摧毁敌方的指挥中枢,关羽刺颜良和李世民擒窦建德就是经典案例。
  但是冲锋实在是一个不好做的工作。请自行想象,前面是铺天盖地的敌军,锋利的矛尖和坚固的盾牌严密地排列,正对着你。而你的任务是把对面这个阵型打乱。
  为了保证机动性,通常你只能率领一小股部队,有时候甚至只能有几个人。
  一般人面对这种情形,没吓晕过去就不错了。但是在李存孝看来,这就跟回娘家吃饭一样,是一个日常项目。
  他经常穿着厚厚的铠甲,背上背着弓箭,手里拿着几十斤重的钢槊(一种长矛),在敌人的阵型中间进进出出。由于人加上装备实在太重,时间一久胯下战马也受不了,所以李存孝冲阵的时候还要多带两匹马作为备用。他在冲锋的路上换马,在马背上跳来跳去,有点像今天动作片里的武林高手。不过李存孝身上是实打实百来斤的装备,而且不能吊威亚。
  要完成以上动作,不仅需要惊人的力量、精湛的骑术、一定的杂技功底,还有对战场形势敏锐的判断力和当机立断的魄力。要知道,敌人不是木头,也会做出反应。在全副武装的敌军中间穿梭,要想不被乱枪扎透,光靠勇猛可不够。这要求先锋官必须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敌军阵型的空隙,并且马上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空隙。
  李存孝的军事天赋,实在不简单。
  【潞州争夺战】
  朱温知道,潞州的李崇节挡不住李存孝。
  潞州与大本营汴州之间,还隔着一座泽州(今山西晋城),而泽州守将李罕之属于李克用的晋军阵营。换句话说,潞州实际上孤悬在朱温的势力范围之外,汴州势力无法绕过泽州支援潞州。
  因此,拿下泽州是支援潞州的前提。
  朱温自己率领的主力需要应付隔壁几位邻居,无法抽身。于是他派遣一路人马攻打泽州,同时派出大将葛从周前往潞州。
  葛从周是朱温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率领千人小队,连夜长途奔袭,突破晋军屏障,进入潞州。由他接手主持潞州的城防,朱温是放心的。
  以上就是在此战中,朱温所安排的所有部署。
  李存孝知道潞州守将换成了葛从周,立刻下令转移目标、避开强敌。他率军离开潞州、支援泽州,向进攻泽州的汴军发动进攻。
  他精心挑选了五百精锐骑兵,又用出了他最擅长的战术——冲锋。结果一战下来,汴军大将邓季筠被李存孝生擒,汴军迅速崩溃。其他几位将领收集残部,逃回了汴州。
  随后,李存孝集结所有部队,回头攻打潞州。
  葛从周得知了泽州援军失利的消息,明白潞州已经成为一座孤城,没办法再守了,于是放弃城池,和朱崇节等人一起撤军逃走。
  南线战场,就此平定。完成这一切的,只是李存孝寥寥数千兵马。此战过后,李存孝在晋军中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
  【战役结束】
  此时,在战斗更加惨烈的北线战场,形势也已经明朗。
  李匡威和赫连铎的联军,面对李克用亲自率领的晋军主力乌鸦军,刚开始还能僵持,不久就支撑不住。随着接连几次失利,联军在乌鸦军的碾压下开始溃逃。李克用斩俘无数,还生擒了李匡威的儿子和赫连铎的女婿。
  李匡威、赫连铎元气大伤,狼狈撤回各自的地盘。
  李克用不敢乘胜追击,更来不及休整部队。他立刻掉头向南与李存孝会合,进攻唐朝中央军。
  面对名震天下的乌鸦军,这支中央军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一触即溃”的含义。几天之内,数万大军灰飞烟灭。
  李克用对中央军的士兵赶尽杀绝,对统帅兼宰相张浚却手下留情。他故意留了一个空缺,放张浚逃回长安。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李克用知道,不能和朝廷闹得太僵。晋军虽然强大,但还没强大到能与世界为敌。
  河东之战,就此结束。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晚唐的政治走向。
  李克用一战威震天下,争取到了暂时宽松的政治环境,并且极大地削弱了李匡威、赫连铎,为后来的扩张奠定基础。但李克用同时也损耗巨大,为了能够专心对付北方的敌人,在对南方的策略上不得不选择收缩,暂时无力对南面的朱温形成威胁。
  而朱温虽然是战败一方,但损失不大。不仅如此,朱温趁李克用身陷战局之际,以借道之名打了一波魏博节度使罗宏信。罗宏信在朱温的威胁之下被迫臣服,从此魏博镇(河北大名一带)依附朱温,朱温实力继续膨胀。
  利用李克用休整疗养、无力南下的时机,朱温得以放手展开下一步军事行动。从此,朱温和李克用成为北方最强的两大诸侯,中原地区南汴北晋的格局开始形成。
  更重要的是,朱温凭借此战提升了朝廷对他的信任,为他后来的行动铺平了道路。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应服务于最终的政治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朱温才是这场河东大战的真正胜利者。
  至于朝廷方面,唐昭宗削藩的战略目标没有完成,自己苦心经营的中央军却损失大半,之前呕心沥血开创的局面毁于一旦,可以说一败涂地。
  就在昭宗沉浸在河东失利的痛苦中时,西川又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蜀中独立】
  前面提到过,唐昭宗辛苦重建的十万禁军,除了由宰相张浚率领参加河东战役的部分,另一部分由宰相韦昭度率领、王建为副手,出征西川。
  西川陈敬瑄治理能力与军事天赋都不出众。他之所以能当上地方长官,靠的是体育明星的身份——因为擅长打马球得到唐僖宗的赏识。所以蜀道虽难,经过两年多,中央军几乎攻下了西川全境,只剩最后一座成都城。
  就在韦昭度信心满满,对成都志在必得的时候,河东失利的消息传来。唐昭宗在长安下诏,让韦昭度、王建班师回朝。
  应该说,昭宗此举也实属无奈。此时长安空虚,最后一支大军被牵制在外,如果周围的藩镇袭击长安,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入川的部队长期征战,后勤压力也迫使昭宗不得不召回军队。
  韦昭度是昭宗的心腹,也能领会昭宗的难处。正当他准备班师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在这支军队中,韦昭度代表朝廷。他一介文臣,打仗属于外行,过去几年的征战,基本只负责与中央保持联系,在军事上等于吉祥物。在战争年代的军队里,军功和威望几乎就象征着权力,这支军队真正的指挥官,早已不是他,而是名义上的二把手王建。
  王建代表军队里的实权派,相当程度上也代表了最广大士兵的根本利益。富庶繁华的成都就在眼前,指日可破,弟兄们可指着这发财呢!这时退兵,之前两年的努力岂不白费!
  他找到韦昭度,对他说:“现在关东地区诸侯混战,那里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宰相大人应该早日回去。至于蜀中,只剩下一座小小的成都,不如把它交给我,再花点时间一定可以搞定。”
  经过数年的征战,王建早已在军中建立极高的威望。他这么说,是想把韦昭度支回长安,彻底摆脱朝廷控制,割据西川。
  韦昭度虽然不会打仗,但也不是傻子。对于王建可能割据的风险,他是知道的。可实权在王建手里,自己无法调动部队,一时犹豫不决。
  一天,韦昭度正在营帐中办公,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喊“抓贼”,紧接着传来呼喊和惨叫。他赶紧跑出营门。
  接下来的一幕,我们在史书上实在见得多了,相信韦昭度也是。可当它出现在眼前而不是书本,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淡定的。
  一圈士兵正在挥刀乱砍,中间是一名韦昭度的亲信。这名亲信倒在血泊之中,躯干已经被砍成肉泥。他的两手还在试图挥舞,似乎是在哀求。士兵们并不在意,从他身上扯出鲜血淋漓的肉来,张嘴就咬。
  韦昭度是个读书人,讲文明、懂礼貌。虽然是名义上的一方统帅,对这样的场面明显缺乏心理应对。当那些刚吃下人肉、满脸鲜血的士兵回过头盯着他的时候,韦昭度的精神崩溃了。
  他马上做出一个决定——走!
  什么割据不割据,还是保住小命要紧呐!
  韦昭度很快就宣布,自己因为身体不适要回长安,由王建暂代自己的职责。
  王建自然是非常惋惜和不舍,甚至留下了真挚的眼泪。在几度挽留之后,王建极不情愿地接受了韦昭度的印信,派人送宰相大人回京。韦昭度的车架刚过剑门,险峻的山道就被王建部下封锁,中央彻底失去了对西川的控制。
  随后不久,王建攻下成都。接下来几年中,王建在四川盆地内不断吞并其他势力,很快占据整个蜀地。到天复三年(903年),昭宗被迫封王建为蜀王。天复七年(907年),也就是唐朝灭亡的那一年,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
  这就是“五代十国”中“十国”的第一国——前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