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历史很好看 / 第六章 唐昭宗李晔

第六章 唐昭宗李晔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秦宗权之乱的平定,对朝廷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在任何一个皇帝看来,最讨厌的事莫过于天下还有其他皇帝的存在。
  唐昭宗李晔(yè)也不例外。
  李晔,原名李杰,唐朝的倒数第二任皇帝。与他的前任唐僖宗李儇(xuān)不同,李晔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人。事实上,在我看来,李晔的综合能力,在唐玄宗之后的十四个唐朝皇帝中可以排到第五。
  在穿上龙袍之前,李晔并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九五之尊。在父亲唐懿宗李漼的诸多皇子中,排行第七的李晔可以说毫不起眼。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哥哥李儇将来会成为继承父亲大统的那个人,对此他并没有什么不甘。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相比于未来九五之尊的哥哥,自己要做的就是享受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要是运气好,还能在未来担任某个不那么鸡肋的职务,发挥一下光和热。
  何况,哥哥李儇和自己是同母兄弟,从小一起玩耍,关系亲密。他当了皇帝,总不会亏待自己。
  抱着这样的心态,李晔渐渐长大。
  但是很快,他从自己的哥哥——唐僖宗李儇身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皇帝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
  从黄巢攻入长安开始,僖宗就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后半生”。先是从长安逃到蜀地,好不容易等到黄巢消灭,刚回到长安又遇到大乱,逃亡凤翔(今陕西宝鸡)。在之后的岁月中,僖宗几乎没有得到过一刻安宁,一直往来奔波,经常风餐露宿。最终,他在恐惧和忧愁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对于僖宗来说,至少还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欣慰的:他死在了长安城,那个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僖宗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岁,他的两个儿子都还年幼。乱世立长君,他留下遗诏,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晔。
  于是,在长安城的断壁残垣之中,李晔继位了,这就是唐昭宗。
  在僖宗仓皇逃难之际,李晔一直陪伴在旁。僖宗的狼狈,他一点不少地跟着经历了。他亲眼目睹了王朝分崩离析带来的恶果,也看到了宦官弄权对皇帝的胁迫。在这位年轻的新君心中,饱含了要挽救这个帝国于危难的雄心壮志。他相信,只要自己吸取父亲和兄长的教训,励精图治,这是可以做到的。
  昭宗一继位,就展示出了求变的决心。他大力提倡节俭,废除了大量铺张浪费的规定。同时,他抑制佛教、提倡儒道,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晚唐过度媚佛的风气,节省了大量开支。此外,他还对前朝受到宦官迫害的官员或者其家人进行慰抚。一时之间,朝堂内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丝王朝复苏的希望。
  但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可怕的玩笑。
  他不知道,当自己意气风发地踏上那个所有人都羡慕的宝座的时候,他的人生悲剧,也随之正式拉开序幕。他不会想到,自己将来的命运,会比他的哥哥还要凄惨。
  【铲除权宦】
  消灭秦宗权带来的喜悦,并没有冲昏昭宗的头脑。他十分冷静地分析着天下的局势。
  此时的唐朝,除了面临着藩镇割据的局面,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宦官弄权。
  如果问起宦官最猖獗的朝代,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答案,会是明朝。明朝的宦官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出了很多巨星级太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个个都大名鼎鼎。明朝还出现了像东厂这样的国家驰名商标,为各类影视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于是,明朝的太监们“享受”着其他时代的同行们难以企及的曝光率。
  但是论宦官的权力和对王朝的危害性,比起唐朝的宦官,明朝只能算一个小弟弟。
  在明朝,宦官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借以制约文官势力的工具。一旦皇帝觉得某位宦官同学太过分,或者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可以随时把他一脚踢开。换句话说,宦官的权力来自皇权,它只是皇权的一种延续、一个工具。
  但是唐朝的宦官可不一样了,他们除了掌控中央政务,还拥有兵权。唐朝中后期的皇权更迭,几乎全部受到宦官的影响。宦官的权力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
  昭宗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事实上,昭宗本人就是得到了大宦官杨复恭的支持,才得以当上皇帝的。也因为此,杨复恭自恃拥立之功,更加嚣张强横,甚至敢于暗杀昭宗派到外面担任节度使的皇亲。
  昭宗明白,要想大展手脚,杨复恭是他必须踢开的一块绊脚石。
  他的行动很快就开始了。
  昭宗表面上继续对杨复恭恭恭敬敬,却尽量避免与杨复恭及其一党的接触。朝政大事,他都与四位宰相商议,并且经常暗中讨论限制宦官权威的事情。久而久之,昭宗渐渐弱化了杨复恭在朝中的影响力,并培养起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政治班底。
  但这还远远不够。
  唐朝的宦官,权威之所以远超其他朝代,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手里有枪杆子。杨复恭手中掌握着兵权,势力可谓根深蒂固。对此,昭宗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接下来的行动,就紧紧围绕着这一点。
  杨复恭为了培植势力、巩固权力,收过很多干儿子,并把他们安插到朝廷内外担任要职。昭宗与心腹密谋,决定从杨复恭的这些干儿子着手,从内部慢慢瓦解杨复恭的势力。他经过精心挑选,选中了一个人。
  这个人原本姓胡,认了杨复光做干爹后改名杨守立,担任天威节度使。有一次,昭宗看似随意地问杨复恭:“听说你有个干儿子叫杨守立,武艺不错,不如把他叫到宫里来?”
  对于在宫里安插自己人这种事情,杨复恭是很热衷的。他马上同意,并且把杨守立带到了昭宗身边。昭宗当即提升他为天武都头,统帅六军,并赐姓名“李顺节”,从此留在自己身边。
  杨复恭本来希望自己的干儿子在宫中生根,然后继续为自己效力。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事情在朝着他预期相反方向发展。李顺节进宫后,除了名字改了,屁股似乎也变歪了。他不再听自己的教导,还经常在皇帝面前与自己对着干。而且,皇帝好像对自己的底细掌握的一清二楚。小到偷看邻家小哥哥洗澡,大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好像全都被李顺节抖露出去了。
  而且,他感觉到昭宗开始针对自己,在不断削弱着自己的权力。
  杨复恭坐不住了。他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可不只是生理优势。他已经意识到,这个皇帝不像以前的唐僖宗那么好控制,要想保住权力、包住性命,只有武装反抗了。
  大顺二年(891年),昭宗罗织好杨复恭的罪名,派李顺节带兵逮捕他。李顺节率军到达杨府,与杨复恭的私人武装发生了遭遇战。混战持续了一天一夜,杨复恭最终支持不住,夺路逃出长安。此后,他虽然仍想纠集兵力反攻,但也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最终,杨复恭在逃亡的途中被人擒获,并被当场斩首。
  杨复恭死后,李顺节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但是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恃功自傲,日益专横,俨然要成为下一个杨复恭。说起来,李顺节同学也实在太高调了点。人家苦心经营多年、权倾朝野的杨复恭都能除掉,何况你一个小小的李顺节?
  于是,仅仅在杨复恭逃出长安的一个月后,李顺节在宫中遭遇昭宗安排的埋伏,被当场斩杀。
  从除掉杨复恭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出,唐昭宗是有一定的权谋手段的。可惜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他的权谋水平在那个时代,仅仅是及格而已。
  不管如何,昭宗通过一系列动作,把长安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至少暂时如此。接下来,他要把目光投向天下了。
  【下一个目标,藩镇】
  在密谋铲除杨复恭的同时,昭宗的另一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那就是重建禁军。
  僖宗时期,唐朝的中央禁军已经名存实亡,朝廷实际能够掌控的武装所剩无几。昭宗明白军队的重要性,他从即位开始,就抓紧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之前昭宗的举措,使得国库又有了一定的积累,得以承担军费开支。加上朝廷虽然早已威严扫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唐这块招牌的号召力还是在的。昭宗的努力成效迅速,禁军很快得以扩充到了十万人。
  朝廷终于又有了一支大军!
  昭宗踌躇满志,他认为,是时候对顽固的藩镇开展军事行动了。可是,从谁开始动手呢?
  就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先后收到了两封奏章。
  第一封奏章来自利州刺使王建。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正与割据川蜀的陈敬瑄、田令孜打得不可开交。他在奏章中控诉陈敬瑄和田令孜的罪行,希望朝廷出兵支援。
  昭宗认为,这是一个夺回蜀中控制权的绝佳时机,当即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军出征。同时任命王建为行营诸军都指挥使,作为韦昭度副手。
  西川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由于西川之战旷日持久,我们先放一放。这里先说昭宗收到的第二封奏章。。
  第二封奏章来自北方。大顺元年(890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大同军防御使赫连铎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出兵。
  出兵攻打的对象,正是我们的老朋友,河东节度使、沙陀军首领,李克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