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历史很好看 / 第四章 风云突变

第四章 风云突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块地盘】
  从中和元年(881年)到中和二年(882年),朱温先是替黄巢抵御东面的各路官军,随后又奉命向东扩张。
  应该说,朱温的任务完成得相当不错,以致于有时朱温得胜凯旋,贵为九五之尊(虽然是自封的)的黄巢竟然亲自迎接。
  黄巢很清楚朱温对自己的意义。他明白,要想真正得到天下,离不开这位猛将的协助。他更明白,想收买朱温这种人的心,做两下面子工程可不够,还要论功行赏。于是,黄巢下诏封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刺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任命。当时的同州,并不是黄巢的地盘。相反,它属于唐朝的控制范围。
  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已经失去了对大陆的掌控,却仍然自称“中央政府”,麾下各类中央机构、官员一应俱全,与这颇为类似。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空头支票,在恶心人嘛!
  其实,这样的封赏并不少见。三国时代,把不属于自己的地盘封赏出去非常流行,除了享受虚名带来的快感,还能虚张声势,同时也是政治上的口号,称为“遥领”。比如蜀汉曾经封马超为凉州太守,但是凉州是曹魏的地盘。这样的封赏,既是表明自己与曹魏的对立,也是在宣扬吞并曹魏的战略目标。
  三国时代的大多数遥领只是空头支票和政治手段,相比起来,黄巢给朱温的则有意义得多了——同州相距不远,虽然不属于黄巢势力范围,却处于黄巢的攻击范围。这是在告诉朱温:只要你拿下同州,同州就是你的了!
  既没有掏出真金白银,又达到了封赏的效果,同时还能激励属下拼命为自己抢夺地盘,可谓一举三得。黄巢不由为自己的政治智慧感到得意。
  但他却没有想到,这会在不久的将来,为自己树立一个可怕的敌人。
  朱温领了“赏赐”,再次率军赶赴前线。他确实是了不起的将才,数月之内连战连胜。同州守军听说朱温杀到,吓得弃城而逃。于是,朱温轻松占领同州,这里也成为了属于朱温的第一块地盘。
  此时的朱温,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地盘。除了仍然接受黄巢指挥,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一方势力。
  【娶妻当娶阴丽华】
  朱温生性好色,每占领一个城关,就会派人搜罗当地美女。占据同州也不例外。但例外的是,这次属下给他带回来的女人中有一位极不寻常,乃是前宋州刺使张蕤(ruí)的女儿。
  说不寻常,并不是指张小姐的大家闺秀身份。几年前,朱温还没参加起义,兢兢业业地在老家砀山县做小流氓。砀山属宋州辖区,因此作为宋州刺使的张蕤,正好是朱温的地方行政长官。
  张蕤的女儿国色天香,在当地民间十分有名(替张家小姐捏把汗)。小流氓往往对这类消息最为敏感,作为一名称职的小流氓,朱温自然经常听说这件事情。他曾经对二哥朱存感慨:
  “汉光武帝还是个平民的时候,曾说‘为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他做了皇帝,果然娶了阴丽华为妻。我也想当一把汉光武帝,娶张小姐为妻!”
  朱存听完,当然是一番嘲笑,并不当真。可是朱温却真的把这位姓张的姑娘牢牢记在了心里,后来四处征战也从未忘却。相比于其他起义军将领大肆娶妻,朱温年过三十,虽然不缺女人,却一直不肯成亲,与这位张小姐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甚至曾经怂恿黄巢攻打宋州,希望能趁机找到她。然而那时张蕤早已卸任,他们一家人也早已离开。之后的日子里,张蕤一家音讯全无。
  茫茫乱世,大海捞针!
  就在朱温感到希望越来越渺茫的时候,竟然在同州又遇见了她。朱温狂喜,当场提出要娶张小姐。
  面对朱温的求婚,张小姐心中是否愿意,我们不得而知。能知道的是,朱温对待迎娶张氏这件事情的重视。他严格按照礼法,明媒正娶,隆重举行了仪式。
  为了显示庄重,他还千方百计找到了张家长辈(多半只是沾了点亲,刚好随张氏一起逃难罢了),作为成亲时的高堂。
  战乱时期娶亲,做到这些实在要花一些功夫。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抗战时期办婚礼,只是请全团战士们吃了顿罐头。事实上,在战争年代,即使是我党许多高级干部办婚礼,也都只能从简(一定程度上也是思想觉悟的体现)。
  像朱温这样一个残忍好杀、藐视一切、极度现实的人,能做到这些实在是不可思议。对比后来朱温自己做皇帝时对于礼法之不屑,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朱温心中,迎娶张氏比做皇帝有更重的分量。
  【风云突变】
  朱温正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忽然收到了一个十万火急的消息:数十万唐军正从四面八方杀来。
  原本已经成了丧家之犬的唐王朝,怎么能组织起这么强大的反攻?
  这里有必要对形势做一个说明。当时各路藩镇虽然各打各的算盘,基本已经脱离了唐王朝中央的控制,但名义上都还是大唐的臣子。在黄巢忙于掠夺财富、登基称帝的时候,唐僖宗已经抵达成都。随即号召天下藩镇,一起出兵、剿除黄逆、光复京师。
  黄巢占领长安之后的所作所为,各路诸侯都看在眼里。有识之士也看出黄巢目光短浅,不可能取得成功。而且之后黄巢面对唐将郑畋(tián)的几场败仗,让大家发现起义军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更重要的是,黄巢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和能力。
  公正地说,黄巢没有建立长期根据地,不能全归咎于他的目光短浅。他之所以能够让各路藩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得益于他的进军路线选择,没有根据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游击战术的原则之一,就在于让敌人找不到攻击目标,我连根据地都没有,你去哪儿打我呢?唐朝时期藩镇都只区域性地管辖自己的地盘,不太可能夸辖区追击,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因为黄巢没有地盘,多数藩镇觉得即使将之消灭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不如搬条板凳吃瓜看热闹。
  但是游击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想要真正夺取天下,建立和建设地盘是必须的。
  很快,没有根据地的后果暴露了出来。
  在黄巢千里行军的路上,许多军阀为了自保都投降了起义军。对于这些军阀控制的地盘,黄巢并没有试图去争夺实际控制权(估计也做不到),只是向他们要钱要粮。军阀们当然不愿意被吸血。于是,等到风向一变,他们纷纷倒戈,反攻黄巢。
  黄巢的实际控制范围急剧萎缩,只剩下长安、同州、华州(今陕西华县)等地,实力大减。转眼剿匪成了一个获取声望的良机。
  乱世中,声望意味着巨大的政治资本。于是烫手的山芋一下子变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
  【朱全忠】
  朱温也闻到了饽饽的香味。
  他原本奉黄巢的命令,前往消灭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可是等他到了前线就发现,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重荣刚刚会合了几路诸侯,兵马辎重是自己的好几倍。最重要的是,因为天下响应,唐军气势吓人。朱温试探几次都被击败,望着声势滔天的敌人,他陷入了沉思。
  当黄巢这艘船,即将沉入海底。当朱温这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在与部下秘密商议之后,朱温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率领全军投降了王重荣。
  王重荣对朱温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两人在渭北会面,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双方回顾了多日来建立的深厚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换了意见。王重荣高度评价了朱温降唐的战略举措。他指出,这是光荣的、正确的、符合人民期望的。朱温表示,愿意就加强双方关系做出进一步努力,并认王重荣为舅舅。王重荣强调,抱团取暖在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是必然选择,他对能有朱温这样一个优秀的外甥感到欣喜和兴奋,双方必将迎来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美好前景。
  五代时期,认父子极为流行,但是认甥舅就不那么多了,朱温和王重荣可谓是充满想象力。不过,如果王重荣知道朱温后来利用他们的“甥舅”关系做了什么,一定把肠子都悔青了。
  作为黄巢最重要的将领之一,朱温反水带来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消息传到成都,唐僖宗高兴得合不拢腿,大呼“老天开眼”,封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副招讨使,并且赐名全忠。
  想想朱温后来的所作所为,“全忠”二字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严谨地说,我们以后该叫他朱全忠了。但是为了各位阅读方便,我们还是用“朱温”这个名字。
  黄巢本来就处于四面楚歌之际。这时听说朱温反水,简直五雷轰顶。但他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又得到了一个更可怕的消息:
  乌鸦军来了!
  【“独眼龙”和“乌鸦军”】
  在王仙芝、黄巢刚刚起义的时候,唐王朝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位。因为此时的北方,有更让人头疼的麻烦:代北(今山西代县一带)的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年),沙陀人。沙陀是唐朝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和鲜卑、契丹等曾在中国历史上翻江倒海的民族一样,如今的沙陀早已和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但在当时的汉人眼中,却还是不折不扣的异族。他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因为剿灭庞勋起义,被唐朝赐姓名李国昌、封为振武军节度使,镇守代北。从那以后,李氏父子开始渐渐脱离朝廷控制。
  李克用有一只眼睛天生残疾,因此有了“独眼龙”的称号。
  在各类作品中,有另一个独眼将军形象深入人心,那就是汉末三国的夏侯惇。独眼带来的超高辨识度,加上浑身肌肉、面目狰狞,一个狂战士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考虑到夏侯惇先生惨不忍睹的军事战绩、相当突出的治理建设能力,以及时人“清俭谦卑”的评价,实在与这个形象不匹配。
  相比而言,李克用显然更适用这个形象。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他的尚武精神,某种意义上还提高了他的射箭技术(便于瞄准)。李克用十三岁的时候骑射本领已经非常高超,曾经在外游玩时一箭射中两只野鸭。虽然“一箭双鸭”没有“一箭双雕”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用来证明李克用同学射术超群还是够的。此后,李克用同学越来越生猛,十五岁就开始随父亲征战,冲锋陷阵勇不可当,于是又得了一个霸气的称号:飞虎子。
  李克用早早就表现出了远超父亲的气魄和能力。乾符元年(874年),在天性和野心的驱使下,李克用发动军变,杀死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段文楚,意图割据。在当时的朝廷看来,王、黄起义充其量只是农民暴动,而李氏父子的割据,却意味着朝廷又失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了一镇难管的诸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朝廷的重心都放在对付李克用身上,直到黄巢起义愈演愈烈,最终杀入长安。
  朝廷缓过神来,开始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消灭黄巢。诸侯纷纷响应,各路大军已经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黄巢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但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痛苦地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在藩镇割据的顽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黄巢之乱平息后紧接着就是群雄逐鹿。虽然黄巢败亡已成定局,毕竟实力尚存,要消灭他还是会有损耗的。所有人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为接下来的争霸做准备,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开始争取李克用和他背后骁勇好战的沙陀军,承诺只要李克用率沙陀军勤王,朝廷将赦免他的一切罪行,恢复并承认他在代北地区的地位,并在消灭黄巢后另行论功行赏。
  李克用马上答应了。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与黄巢不同的是,他有自己的地盘,因此许多藩镇有趁机吞并他的想法,接到朝廷消灭李克用的号令,对李克用的进攻也就卖力得多。李克用此前所拥有的势力,在与唐朝各路藩镇的对抗中损失惨重,一度接近覆灭。他也希望与唐朝停战。相比装备精良的官军,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显然更容易对付。
  更重要的是,这对于野心勃勃的李克用来说,是加入逐鹿中原舞台的一个难得的契机。
  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率领步骑兵一万七千人,正式南下,进军长安。
  李克用所部沙陀军,清一色黑衣黑甲。在战场上,铺天盖地的黑色会带来可怕的压迫感,心理素质稍微差一点的军队自己就先崩溃了。当精锐的沙陀军向前冲击,如同天边涌来的黑色浪潮,仿佛无论敌人多强,都会被它所吞没。
  这支军队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李克用仗以进军中原的最大资本。因为这独特的黑色,它得到了一个闻名天下、令人胆寒的称号:乌鸦军。
  【长安的悲鸣】
  乌鸦军的名号,黄巢是知道的,得知李克用南下,焦急万分。
  他听说几年前,南山寺(在今秦岭)的僧人杀死了李克用的弟弟李可让,赶紧把那群和尚抓了,派使节送去献给李克用,同时还附赠了丰厚的金银珠宝,希望李先生高抬贵手,跟其他藩镇一样摇旗呐喊一番就算了,可别真打。
  黄巢送的礼显然很对李克用的胃口。只见李克用非常高兴的把押过来的和尚一个个全杀了,祭奠死去的弟弟。接着又笑纳了金银珠宝,分给了麾下的将领。
  使节长出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完成了。
  但是他错了。李克用接下来的话让他明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一个多么合理的交易模式:
  来人,把这个使节赶走。大军开拔,进军长安,剿灭黄巢!
  乌鸦军还没到,黄巢军已经开始慌乱。唐军也开始发动一些小规模军事行动。城中的百姓对起义军早就恨得咬牙切齿,纷纷用实际行动帮助唐军入城,居然使得唐军一度攻破长安城。
  长安的百姓含泪欢呼,庆祝正义的到来。可是他们不知道,在乱世中,起义军不能代表正义,官军不能代表正义,朝廷也不能代表正义。
  能代表正义的,只有实力,足够的实力。
  官军进城后第一件事,不是追杀贼寇,也不是抚慰百姓,而是——抢劫。
  面对这群手无寸铁的百姓,士兵们眼睛都绿了,争先恐后生怕被身边的人先抢光了。因为忙着抢劫,军队大乱。黄巢本来都已经准备好了逃跑,一看唐军自乱阵脚,趁机回头反击,把刚刚冲进城的唐军又杀了出去。
  随后,黄巢把目光转向了刚刚遭受劫掠的百姓。
  这些人竟敢协助唐军,他气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也为了发泄愤怒,他下了一道命令:
  杀!
  这次的屠杀可以用彻底来形容。史料记载黄巢“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天可怜见!
  不久,李克用终于杀到,先后击溃黄巢的大将尚让,随后又大败黄巢的弟弟黄揆,攻入长安。黄巢率军席卷金银珠宝,逃出城去。临走之前,他还不忘放了一把火,将整座长安城烧毁大半。
  长安连遭破坏,本来已经奄奄一息。在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下,这座帝王之城彻底破败了。这里曾是刘彻李世民们傲睨天下的地方,从强汉到盛唐,她见证了几千年的强盛,她的名字象征了华夏的荣耀。而现在,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永远地失去了曾经的光芒。
  千年之后,历史名城西安依然能以十三朝古都的身份矗立世界名城之林,但是曾经长安所拥有的高贵地位,从那一刻起,不复存在了。
  【吃人!】
  黄巢的暴行还在继续。他向东进军,来到陈州(今河南淮阳)。就在这个地方,又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一幕。
  早在黄巢刚刚占领长安的时候,时任陈州刺使的赵犨(chōu)已经做出判断:黄巢如果不死,一定会往陈州方向逃窜。他早早下达坚壁清野的命令,一面深沟高垒,一面把陈州周边有粮食和财产的百姓全部迁入城中。他还大量招募健壮勇敢的年轻人,修缮铠甲、打磨武器、积蓄粮草,做好了战斗准备。
  事实证明,赵犨的决策是正确的。
  黄巢果然来了,而且一到就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以善于攻城著称的黄巢,曾经攻克过无数重镇,面对小小的陈州自然志在必得。可是很快他就惊恐地发现,陈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好对付。由于准备充分,陈州抵挡住了黄巢一次又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更让黄巢崩溃的是,赵犨观察战场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经常找准时机出城反击,每次都让起义军死伤惨重。
  太过分了。黄巢觉得受到了侮辱,又一次愤怒了。
  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没有过攻城失利,现在被一座小城绊住,实在是奇耻大辱。他下令包围陈州,同时在陈州城北面建立营地,摆出了干到底的架势。
  史料记载,营地里简易的皇宫和各类官府办事处一应俱全。毕竟黄老板还是大齐皇帝,虽然真正的皇宫被烧了,皇帝瘾还是要满足的。
  但是长久的对峙,让黄巢又有了新麻烦——军粮告急。
  没有根据地,使得起义军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后勤。因此长期以来,他们的物资都来源于一个字,抢。而唐军坚壁清野的策略,使得黄巢失去了抢掠的目标,自然也失去了物资供应。
  没有军饷,后果暂时还不会爆发,可没有军粮,不用几天军队就会失控。黄巢知道自己手下都是些什么人,想到失控的后果,不禁打了个冷战。
  几千年的军事史上,粮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难题。它曾经难倒了无数人,其中不乏最优秀的军事天才。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黄巢,面对这个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他解决得轻松加愉快。
  他让人在野外建了几十个巨大的简易石磨,派人去周围州县掳掠百姓,并将他们活生生扔进石磨碾碎,然后煮熟。
  军粮问题迎刃而解。
  每每看到这段,我就忍不住有头晕目眩之感。按照史料的说法,那些被碾碎的人,并没有被事先清洗与处理过。黄巢的士兵们吃着混着鲜血、骨头和屎尿的人肉,也实在难为他们了。
  公正地说,吃人肉并不是黄巢的发明。中国古代“人相食”的惨剧屡见不鲜,隋末甚至有位叫朱粲的仁兄把吃人当成爱好和时髦。即使把范围缩小到拿人肉做军粮,黄巢也不是第一个,前秦苻登、安史之乱时的唐将张巡都有把死去的士兵充当军粮的光辉历史。
  但是黄巢创造性的拿鲜活的老百姓作原料,并且革命性地设计了专业化人肉生产器械和流水线作业模式,实在为食人界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州之围】
  黄巢看着眼前,自己的士兵吃着人肉唱着歌,却始终打不下陈州。
  他开始颤抖,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涌上心头。
  在过往的军事生涯中,他不是没有过失利。但被一座城池阻住前进的脚步,确实还是头一次。他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大军久顿坚城之下,是兵家大忌。
  但悲哀的是,唐军势力已经形成包围圈。离开这里,我还能去哪儿呢?
  只有进攻!攻下这里,让我进去!
  城里的赵犨也在颤抖。
  他不知道黄巢要在外面围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他早就向周围的唐军势力发出求救,但是援兵杳无音信。
  最煎熬的不是等待,而是看不到终点的等待。赵犨的等待除了看不到终点,还要面对一支吃人的部队,面对这支部队一次比一次猛烈的进攻。
  他只能坚持。即便是坚持不下去了,还是要咬牙继续坚持。
  因为他知道一旦城破,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结局。
  将士们知道,百姓也知道。所有人都拼命坚守,直到挤出自己最后的力量。
  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援兵为何还不来?
  陈州已经抵抗了黄巢十个月,求救信号早就发出去了,友军距离也并不远。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在黄巢围困陈州的时候,李克用已经回到了雁门。
  这一年,李克用二十八岁,是所有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却是收复长安过程中功劳最大的。论功行赏,李克用被封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另一边,朱温也因功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汴州的首府,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开封府。
  从这里开始,两个人正式加入了争霸中原的诸侯行列。
  对于他们来说,剿灭黄巢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众人关心的,是借着剿灭黄巢,积累政治资本。至于黄巢有没有被消灭,就没那么重要了。
  但是黄巢毕竟还在,放着不管也不是个事。在朱温和李克用这样有实力的人看来,黄巢是一个刷军功、刷声望的好工具。
  唐中和四年(88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忠武节度使周岌、感化节度使时溥,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一齐向黄巢发动进攻。黄巢驻守在西华(今河南西华县)的先头部队一触即溃,四散溃逃。
  黄巢听说这个消息,一声悲叹。他最后望了一眼陈州,下令撤退。
  【狼虎谷】
  黄巢败退到故阳里(今河南淮阳县),这时刚好天降大雨。这场雨当真不小,史料记载积水没过人的腰间,军队的帐篷都被冲走,无法安营。
  如果那个时代有排水系统工程师,一定会被黄巢千刀万剐泄愤。
  起义军狼狈到了极点,黄巢心中的愤怒也达到了极点。他现在最恨的不是排水系统工程师,而是另一个人。
  那个他曾经无比信任,却背叛了他的人。
  朱三,我要将你千刀万剐,以泄心头之恨!
  他下令,转向东北,倾尽全力扑向朱温的汴州。
  此时的朱温还很弱小,而黄巢虽然一败再败,终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起义军很快攻占了周边几座县城。为了发泄,黄巢又把屠城当成了日常。
  汴州危急。
  最遭人痛恨的,从来不是敌人,而是叛徒。这一点,朱温明白。
  朱温也明白,黄巢不是一个残暴的人,他残暴得根本不像人。
  他亲眼见过黄巢的种种暴行。想到那些鲜血喷涌、碎骨飞溅的石磨,朱温再也坐不住了。他冷静地分析局势,知道汴州周围无险可依、易攻难守(这一点被后来的历史多次证明),很难效仿陈州进行防御。经过深深的思考,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翻译一下就是:
  救命啊!
  李克用收到了朱温的求救。不得不说,李克用同志实在是一个很够意思的人。他不多二话,兵贵神速,赶来汴州救援。
  此时的黄巢刚刚抵达汴河。李克用精准地抓住敌军过河的时机,一战将之击溃。朱温也顺势配合,从城内杀出。
  起义军一败再败。
  在这一战中,黄巢部下的将领李谠(dǎng)、霍存、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率领部众投降了朱温。这些人和他们带来的人马,成为了后来朱温征伐天下的骨干。
  黄巢的主力彻底被消灭了。之后,他又被各路唐军围剿追击,几乎全军覆没,逃入山东境内的狼虎谷(今莱芜西南一带)。
  唐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死在了狼虎谷。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被外甥林言叛变杀害,有的说是自杀,还有的说是黄巢让林言砍下自己的头去领赏。
  由于林言很快也被追上的唐军杀死,事实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惊天动地的唐末农民大起义,从这一刻正式结束。
  【盖棺定论】
  有的历史教科书给予黄巢起义极高的评价,认为黄巢起义的性质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虽然最终由于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失败,仍然是代表抗争和进步的。
  我并不反对这一说法,但是必须指出另外一点。
  当老百姓在破烂的草屋里挨饿受冻的时候,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吃穿不愁、逍遥快活。对于他来说,起义不是被逼无奈,而是利用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在他的煽动之下,原本老实巴交、只想有口饭吃的农民,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徒。
  他们经过福州,“焚室庐,杀人如兿(yì,割草)”;
  他们经过潭州,“投胔(zì,尸体)蔽江”;
  他们经过江陵,“焚荡殆尽”。
  起义军经过的地方,都变成了地狱。
  马克思曾评价道:
  “这些骗子,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还要多。他们的全部使命,仿佛只是用丑陋的破坏来对抗停滞与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的意义。”
  这番话本来批评的是晚清太平天国,但我认为,用在黄巢起义身上似乎更为合适。
  在黄巢起义中,组成起义军的千千万万农民,为了活下去选择站起来反抗,当得起“进步”的评价。
  但黄巢本人不是。
  他面对唐朝的招安,曾多次动摇,甚至还有过主动乞降的行为。而之所以没有投降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有所谓的进步性,只是因为黄老板认为价码不合适。
  他是一个投机分子,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投机分子。
  【一生之敌】
  李克用长途奔袭,帮忙解了汴州之围,是朱温不折不扣的大恩人。为表感激,朱温大摆筵席,邀请李克用进城。李克用被朱温的诚意所感动,只带着几百随从进了汴州,受到了来自朱温的最高礼遇。
  后来的历史证明,两人这次会面是历史性的。某种意义上说,它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后来中国北方三十多年的政治格局。
  当晚,李克用喝得大醉,回到上原驿馆休息。
  到了半夜,李克用迷迷糊糊中忽然听到呼喊大作,紧接着一阵冰凉,有人在他脸上泼了一盆冷水。
  他赶紧坐起来,才发现泼水的是自己的属下。只见四周火光冲天,他和随从们已经陷入了熊熊火海之中!
  李克用头痛欲裂。危急当头,也没时间思考或惊慌,他挣扎着到床底取出弓箭,率手下想要冲出院门。
  可是他失败了。因为他们发现,外面的道路已经被车驾和树木封死,贪婪的火焰吞噬着整座驿馆。而且生怕自己不死,朱温已经派军队将四周包围,不时有箭矢飞入。有的沙陀士兵想要冲出,不是死于火海就是死于汴州兵的刀下。
  绝望,只有绝望!
  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观察着这一切。
  那是朱温的眼睛。
  他望着被冲天烈焰映亮的夜空,嘴角泛起胜利的微笑。
  独眼龙啊独眼龙,你自以为骁勇无敌,没想到会死在这里吧!
  但是很快,他的笑容凝固了。
  那晚的天空乌云密布,这本来为朱温带来了月黑风高的作案条件,可这时又带来了另一样朱温不想看到的东西——雷阵雨。
  顷刻之间,暴雨倾盆而下,火焰渐渐熄灭。
  朱温惊恐万分,赶紧下令部下冲杀进去。他同时严令城内其他各部:看见骑马向城外跑的,一律射杀。这条命令,使得不少朱温自己的部下死于误伤。
  但是这样的牺牲并没有带来朱温想要的结果。战斗结束后,朱温清理战场。他亲自一具具地检查沙陀人的尸体,最终没有找到李克用。
  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发生了。他知道,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可怕的敌人。
  【事实的真相】
  关于朱温为何要对李克用痛下杀手,在几种史料中都记载是因为李克用在酒桌上喝醉了,言语无礼,惹恼了朱温。所以朱温的行动可以定性为心胸狭窄、挟私报复。
  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人的酒桌文化有一条,叫“感情浅喝一点,感情深一口闷”。如果不是有特别的爱好,跟不熟的人一起喝酒,想要喝醉是比较困难的(陪客户的不在讨论范围)。我们从史料上很少见到李克用喝醉的记录,至少可以说明李克用没有酗酒的毛病。
  另外,李克用喝得大醉,朱温却没醉。如果不是李克用比朱温的酒量差太远,那一定是朱温劝酒的结果。我相信在当晚的酒桌上,李克用被朱温的真诚打动了——从后来的历史看,被朱温的真诚打动实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那天酒桌上的气氛总体还是比较融洽的。退一步说,即使真的酒酣耳热之后,李克用年轻气盛嘲讽了朱温几句,也不能成为朱温动手的主要原因。要知道,朱温不是黄巢,他是一个相当善于克制情绪的阴谋家,没那么容易被愤怒冲昏头脑。
  要知道当晚朱温的军事行动规模并不小。要准备这么多燃料、车马、树木,还要安排好驿馆周围和城中其他各处的军队部署,这不是朱温被侮辱之后临时起意就能做到的。
  所以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朱温已经看出,李克用将会成为自己将来争霸中原最大的敌人。许多人认为,曹操对刘备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就应该将他一刀杀死,这样极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朱温可能吸取了曹操放虎归山的教训,想要利用这难得的良机永绝后患。
  有人可能会问,朱温想要杀李克用,为什么不下毒呢?这样既轻松,成功率也更高。
  虽然我的化学只有高中水平,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释的。
  纵观中外历史,下毒暗杀其实并不少见。但是这些案例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死者一般都死在自己居住或休息的地方,相对私密;
  第二,具体投毒时间几乎全部无法考证。
  而那种把人请来再杀,也就是我们称为“鸿门宴”的政治谋杀中,消费者还是更青睐“帐下五百刀斧手”这样的物理手段。这当然不是因为策划者脑子笨,更不可能是因为他们正义感多强、对下毒这种下三滥手段多不屑。
  在没有先进提纯技术的年代,毒药的纯度是很低的,也不可能做到无色无味。要达到短期内毒死人的效果,需要很大的剂量。清朝以前厨房佐料贫乏、烹饪手段单一,没有红烧、没有油焖,毒药在食物或者酒水中很难不被发现。
  所以常见的毒杀手段有两种:第一,分多次、小剂量下毒(参考拿破仑)。第二,混在别的药里(参考武大郎)。
  而这两种方法显然都不适用于鸿门宴。
  身受重伤的武大郎,即使在喝下大剂量的砒霜后,仍然需要潘金莲和王婆二人用被子蒙头,最终窒息而死。这样看来,施耐庵同志还是很有科学常识的,尤其对于砒霜的使用非常熟悉(细思极恐)。如果不能做到当场毒发身亡,一方面意味着中毒者有机会解毒,另一方面极有可能招致对方的报复,这是所有下毒者不愿意看到的。
  影视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大侠张喝下一碗酒,正欲说话,忽然神色大变。
  镜头切到对面的坏人李,阴险一笑。
  镜头切回大侠张。只见他一手捂住胸口,嘴角流出一丝鲜血,另一只手颤抖着指向坏人李,愤怒、惊讶、颤抖地说:
  “你竟下毒害我?”
  然后就是大侠张瞪大双眼死去的特写。当然,有时为了剧情需要,导演会在大侠张死前再安排几句对白,不过结局都是一样的。
  电影《霍元甲》,就是上述镜头的代表。
  可以负责任地说,除非真的存在欧阳锋这样的传说级化学家,该类镜头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大家可以记住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在之后还会再用到。
  【仇恨】
  李克用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从城墙上缒绳逃走,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但是带来的三百亲信,却全部死在了汴梁上原驿。
  自己不辞辛劳远赴汴州,帮助朱温解了黄巢之围,说是他的救命恩人也不为过,却得到了这样的报答。而且死难的三百随从都是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李克用的愤怒可想而知。
  但是李克用随后的举动充分证明,他当得起“一代枭雄”的名号,也当得起朱温的重视。
  所有人都认为李克用会立刻点兵攻打汴州,朱温也是如此。他得知李克用已经逃脱,立刻部署准备防御。可是他没有等到李克用的军队,只等到了李克用的使者。
  使者代表李克用,对朱温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严厉的谴责,并提出最强烈的抗议。
  朱温回答:啥,竟有这等事?
  原来如此,误会,误会啊!
  天这么黑,你们也这么黑,我手下认错人啦!
  哦对了,你看,我已经把当晚的罪魁祸首射死了(那天误杀了不少自己人),消消气消消气。
  老李你放心,下回再来,肯定不会再有这种事啦!
  这番扯皮,也早在李克用预料之中。他回到营地,率领军队,徐徐退兵。
  必须承认,李克用没有逞一时意气,当场攻城向朱温复仇,确实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当时的局面是,李克用千里奔袭,虽然兵精将勇,但是后勤补给不足。而朱温刚刚收编了大量黄巢残部,兵力大增。此消彼长,对李克用相当不利。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李克用所率领的,几乎就是自己的全部主力。而汴州正好也是朱温的大本营。此时与朱温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仓促的决战,是李克用和朱温双方都不想看到的。
  即使是最乐观的情况——李克用攻下汴州,也没什么好处。周围都是强敌虎视眈眈,而汴州与太原首尾不能相顾,李克用兵力不足,无法长期据守。而一旦战事不利,恐怕就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李克用回到太原,开始加紧扩充军队、稳固统治。在他心中,仇恨的根已经深深扎下。
  朱三,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一定要把你碎尸万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