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历史很好看 / 第三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三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黄巢从桂林沿江而下,回到中原。他先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随后渡过长江北上,准备攻打襄阳。
  当他经过荆门的时候,却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从王仙芝、黄巢起兵开始,唐朝军队的表现实在窝囊。这支起义军,说白了只是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有的昨天还扛着锄头下地,今天就挥着锄头打仗,缺乏训练、没有装备,战斗力是谈不上的,真要说有,那也来源于共同的美好愿望——跟官老爷算账。
  当然,顺便劫个财、劫个色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面对这样一支部队,各地唐朝守军,要么望风而逃、要么一触即溃。能勉强守住地盘,已经属于表现优异了。这些官员,刮刮民脂民膏、拉拉党派、搞搞内斗还行,剿匪是指望不上的。
  除了一个人,新上任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
  刘巨容(看名字就知道此人的战术风格)很热情地在荆门给远道而来的黄巢准备了一份礼物:口袋阵。他派人诈败引诱黄巢进入树林,随后四面埋伏的唐军突然杀出,一时杀声震天。在那个《三国演义》还没有出版的年代,黄巢显然对这种情况缺乏应对,大败而逃。刘巨容率军追杀,一直追到江陵。
  黄巢人员伤亡超过七八成,而且长期征伐,已经疲惫不堪。只要继续追击,唐末农民起义将会在此划下句号。
  不世功业,就在此时!
  这时,刘巨容却忽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指令。
  “停止追击!”
  抗战老电影里,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
  一名战士说:“打吧,连长!”
  另一名战士跟着说:“是啊,下命令吧,连长!”
  所有人齐声说:“打吧,连长!”
  随后连长紧锁眉头,思索数秒,咬着牙说:“同志们,不能打!”
  接着,连长会说出一番高瞻远瞩的道理。
  此刻的刘巨容,就扮演了连长的角色,开始解释他不打的原因,同时毫不留情的揭示了唐王朝的腐朽:
  “我们的朝廷,危急关头会不吝赏赐,可等事情一完,马上就会抛弃你。不如留着黄巢继续作乱,这样我们还有利用价值,就能有荣华富贵。”(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
  【握兵观势】
  当时的唐王朝,真正由中央掌控的只有十几万神策军,还落在宦官手里(我们以后还会介绍),其他各地武装几乎全部由藩镇控制,朝廷根本无法调动。
  国家四分五裂,藩镇之间也各怀鬼胎,都想保存实力,时不时还有背后捅刀子的行为。这形成了恶性循环:真正为国尽忠的,损耗大量实力与敌人死磕,磕完不一定有赏,即使有赏也多是形式主义(朝廷也没啥拿得出手的赏赐);见风使舵的,却隔岸观火、借机发展势力。对朝廷来说,忠诚的部队损耗巨大,拥兵自重的军阀却日益强大。套用经济学理论,这叫“劣币驱逐良币”。
  曾经称雄世界的大唐王朝,到晚年却落了个半身不遂的下场。
  对于各藩镇大多消极避战的态度,黄巢非常清楚,而且非常懂得利用这一点。
  起兵以来,黄巢并没有表现出多高超的战术水平。能被简单的埋伏战杀到丢盔弃甲、元气大伤,放到《三国演义》里就是个二流指挥官。
  他之所以能席卷大半个中国,是因为正确的战略方向。
  黄巢的行军路线,专挑守备薄弱的区域,从不触及重兵把守的藩镇,甚至还经常向这些藩镇放话:我只找朝廷算账,其余人只要不妨碍我,我就不找他麻烦。
  这正合藩镇的心理。于是当黄巢在中原大地横行的时候,除了少数中央嫡系,大多藩镇只是摇旗呐喊一番,雷声大雨点小。只要侵犯不到我的地盘,您呐自便。像刘巨容这样能大挫起义军的,已经属于优等生了。
  此外,黄巢还能敏锐地发觉哪里的老百姓受到官府欺压最狠、愿意支持起义军(这种地方也并不难找),这使得他得以迅速扩充部队。
  事实证明,战略往往比战术更重要。战术上被吊打的黄巢,逃过长江,重新整顿兵马,往东发展,到江西、安徽、浙江转了一圈,军队滚雪球一般又扩充到十余万人。随后,北渡淮河,回师中原,汇合了留在山东的朱温等部。兜兜转转,起义军实力再次膨胀,最终竟然号称六十万人。
  各藩镇“握兵观势”,冷眼旁观。起义军在帝国的疆土上横行,再没有遇到什么强烈的抵抗。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王朝已经开始崩溃。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洛阳不战而降。十几天后,潼关失陷,都城长安彻底暴露在了黄巢面前。
  在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军惨败后,一名参谋安慰军长:“不是国军不努力,实在共军太狡猾。”
  黄巢也在感慨:不是我军多狡猾,实在朝廷太没用。
  此刻,那座他魂牵梦萦的城市,已经出现在他面前。
  长安,我回来了!
  我变得无比强大,而你,却从曾经高傲的雄狮变成了绵羊,待人宰割。
  就在黄巢磨刀霍霍,准备一举攻克长安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消息:
  唐朝派人来颁发诏书,敕封他为天平节度使。
  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自古城下之盟并不少见,更屈辱的、更厚颜无耻的也不是没有。本来朝廷把已经被黄巢拿下的地盘封给他、承认他的合法地位,祈求停战以得一刻喘息,在那个情形之下也不失为上策。
  可是六个月前,黄巢主动请求被封为天平节度使,被高冷的拒绝了。朝廷还用了一个“率府率”的虚职来恶心人,气得黄巢直接屠城泄愤。现在又反过来求黄巢接受册封。
  这就好比你苦苦追求女神,不仅被拒绝还被羞辱。现在你飞黄腾达成了钻石王老五,哦不对,是黄老五,而她已家道中落姿色衰退,转过头低声下气来请求跟你在一起。
  这封册封诏书,翻译一下就是四个字:好汉饶命!
  黄巢心里冷笑: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他大喝一声,撕毁诏书,打跑使者,下令大军开拔,从潼关直杀长安。
  今天,从潼关开车到西安,大约只要两个小时。即使是没有汽车的年代,两地也可以说近在咫尺。得知黄巢杀来的消息,长安大乱,号哭震天。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年仅十九岁的唐僖宗,他吓得屁滚尿流,连夜出城,沿着祖先李隆基走过的路逃往四川,百官更是四散奔逃。
  这种情况下,抵抗自然是不存在的。
  于是,继东都洛阳之后,长安也不战而降了。
  黄巢的军队连绵不绝,缓缓踏进长安城。
  他在死人堆里滚了七年,一路都是艰苦卓绝的战斗,到最后两座天下最大的都市,竟得到的如此容易。
  看着雄伟的城楼,看着城中熟悉的一切,看着脚下那些匍匐迎接他的唐朝官员,他嘴角轻蔑的一笑:我本来只想成为你们中的一员。你们那时看不起我,现在却要跪着求我饶命。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这么一件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失意的loser,都很难忍住不做——吹牛。
  普通人吹完了牛,一时爽快也就过去了,有时候技术不佳还会吹破。可是有的人,吹完牛不满足,还去把它变成了现实。
  这并不容易。因为既然是吹牛,吹的事情自然很难。把它做到的人,要有能力,要有信用,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我下了一个定义:牛人,就是能把自己吹过的牛实现的人。
  【屠杀,又见屠杀】
  黄巢确实是一个牛人。他正确地认识到,之所以能够兵不血刃攻占长安,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拉拢人心的战略。因此,他进入长安之后,继续坚持“但惩李唐,余从不问”的宣传口号,向城中官员和百姓承诺:
  “姓李的皇帝不懂得体恤爱护你们,我黄王跟他们不一样!大家安生过日子,不用恐慌!”
  在他的约束之下,起义军的士兵秩序井然、秋毫无犯,看见穷困的百姓甚至还会进行施舍。
  留在城中的官员和百姓松了口气:黄王进长安,就跟刘邦一样啊!
  可是,他们错了。
  进城的不仅不是刘邦,甚至也不是项羽。因为即使是项羽,跟这帮人比起来,也显得如春风般温柔。
  几天之后,起义军本性开始暴露。他们突然撕下伪装,纪律严明的天兵一转身变成了狰狞的强盗和杀人犯。跟以往的无数次暴行一样,他们开始大肆掳掠奸淫、杀人放火。
  一时间,长安城一片火光,哭声震天,街道上遍布尸体、血水横流。
  也许是对没有遵守诺言感到愧疚,为了弥补,黄巢随后下令:屠杀宗室王侯——虽然没有做到“胁从不问”,至少做到“严惩首恶”,也算表达一下我黄王的歉意吧。
  于是长安城中所有没来得及逃走的李姓宗族,尽遭屠戮,这其中包括还在吃奶的婴儿。
  城内的底层公务员们也遭到了血洗。起义军里的士兵,大多遭受过官府的欺压。他们只记得当初来收租抢粮的就是这群酷吏,也不管这些人到底属于哪个部门,只要是官府办事员,见到就杀。
  这还没有结束。几天后,起义军的屠刀挥向了来不及追随皇帝逃跑的官员。就在几天前,他们还跪拜在道路两旁迎接黄巢入城。其中,主战派宰相卢携在起义军入城之前已经服毒自杀。黄巢恨透卢携,连死人也不放过,竟刨坟掘尸、斩首示众。
  有人在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大门题诗控诉和讽刺起义军。这又遭来恐怖的报复。首先是门卫和尚书省责任官员被挖去眼珠、倒悬在房梁上。随后,起义军又在城内搜查,只要识字就杀,于是又杀掉三千多人。
  刚开始的抢掠,已经演变成了无差别屠杀。
  【《秦妇吟》】
  1907年,距离黄巢屠杀长安的一千多年后,敦煌,莫高窟。
  英国学者斯坦因、法国学者伯希和在这里通过秘密探索,发现并盗走了许多文物,其中包括数卷古写经。他们注意到,这数卷古写经中,似乎收录着一些奇怪的诗句。
  1923年,中国学者王国维发现了这份珍贵文物的存在。他立刻邀请伯希和协助自己手抄这些古经,并在之后数年中,与学者罗振玉一起校对整理。
  最终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正是失传千年、宏大悲悯、触目惊心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鉴于原诗实在太长(是目前已知最长的唐诗),这里不作收录。得益于先辈们的努力,如今在互联网上找到它并不费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赏析。)
  广明元年(880年),诗人韦庄正在城内应试。时年四十六的韦庄,与黄巢一样屡试不第。黄巢之乱爆发时,韦庄在乱兵之中与亲人失散,又没来得及逃离。于是在这场惊天巨变中,他得以成为一名目击者。
  在逃离长安之后的第二年,他精心雕琢刻画,写出了这首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并称乐府三绝的《秦妇吟》。
  全诗含血带泪,借一位逃难妇女之口,将黄巢之乱的惨状,用最现实又最深情的笔法痛心描述。战争带来的恐怖与悲惨,被赤裸裸地揭示。
  然而,这首诗却命途多舛。
  诗中除了控诉乱军的暴行,还讽刺了唐僖宗和大臣逃离的狼狈,也有影射大唐官军的内容。韦庄后来的领导前蜀高祖王建,也在影射范围之内。这使得韦庄为了避祸,努力消灭它存在过的痕迹,并要求自己的家属子孙也是如此。
  《秦妇吟》从此渐渐失传,直至千年以后,在学者的努力之下才得以重见天日。
  现在,那两份古经书依然分别躺在伦敦博物馆与巴黎博物馆,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遭受过的苦难。
  【大齐政权】
  长安城沦为人间地狱的时候,黄巢的心里是志得意满的。
  现在长安、洛阳尽在我手,天下人在我脚下颤抖。大业已成,大业已成!
  把占领都城和皇宫当作成功的标志,可见黄巢战略水平是不太高的。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犯一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曾经有人犯过、之后还是有人会犯的错误。
  此时的唐王朝已只剩最后一口气。如果此刻起义军马上向四川追击,彻底消灭唐王朝的权力核心,那么以后的史书上很可能会多黄巢一篇本纪。
  可惜,黄巢已经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外敌环伺之际,他既没有派人追击流亡四川的唐僖宗,也没有马上开展外交和建设,而是沉醉在立国改朔的满足之中。
  这使得黄巢起义虽已将唐王朝击垮,却注定走向灭亡。
  历史一遍遍轮回,剧情总是惊人的相似。率先起义者,往往能给腐朽不堪的帝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是这一成果却总会被后来者享用。
  从之前的陈胜吴广、黄巾起义,到后来的韩山童、李自成,皆莫能外。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但是历史是公平的。他们会被授予最高的荣誉:铭记。
  他们是失败者,却也是先驱者。他们把无数草芥般的生命,团结成可怕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隆隆前进。
  占领长安之后的第八天,黄巢在含元殿登基称帝,立国号为齐。随后,他又开始大封各路小弟。
  其中,作为黄巢最倚重的将领之一,朱温被封为诸卫大将军、东南游奕使,驻守城外的东渭桥。
  请记住这个时刻。
  从此朱温正式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这也是他传奇征战生涯的真正开端。这一年是他离开家乡、参加起义的第四年。
  这一年,他二十九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