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历史很好看 / 第二章 黄巢起义

第二章 黄巢起义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适合他们的招聘公告很快就来了。
  招聘单位是起义军无限责任公司,公司董事长兼CEO是黄巢。
  黄巢,820年生人,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家里世代贩卖私盐,算是富N代和黑N代。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盐是用海水晒出来的,铁是从山里挖矿炼出来的。国家要征税得有目标,人是可以跑的,田地是容易歉收的,但是海和山既没法儿跑,也不存在歉收的问题,征税成本低、效率高。再加上老百姓要吃盐、要用铁打的农具,这是不折不扣的刚需。
  于是盐和铁被历朝历代视为经济命脉,只能官营不许私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国企垄断。没有96315,没有质监部门,没有靠谱的监督机构,行业的腐化和倒退就不可避免了,官盐质量越来越差。
  此外,到了唐末,由于战乱不断,国库开销巨大。为了提高财政收入,政府就到盐上想办法。为了多征税,盐价越来越高。
  老百姓当然用脚投票,去买便宜得多又好得多的私盐。
  有买卖就有伤害,从来如此。铁矿我搬不走,海水我可以偷偷晒啊,海岸线那么长,你官府也不能每个地方都派人守着。于是虽然历朝历代都严厉打击私盐,但是私盐贩子却像野草一样割一茬长一茬。而且正因为巨大的危险性,这些人多半都是亡命之徒,有的还有自己的团伙甚至武装。
  黄巢的家族,就是这样的有团伙有武装的私盐贩子。
  说来也是讽刺,出身黑道的黄巢,却有加入白道的心,成年后就开始致力于科举考试。但是黄巢同学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屡屡落榜。直到最后一次落榜,黄巢不干了,忿忿而去,还留下了一首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的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之所以称这首《不第后赋菊》惊天地泣鬼神,倒不是因为它文学造诣有多高,也不是因为它多么杀气逼人。若干年后,这个失意的年轻人将会用行动证明,这首诗绝不是一个愤青随手写就的牢骚,他要把唐朝欠自己的,至少是他认为欠自己的,加倍拿回来。
  任何一个唐朝统治者读到这首诗,都会不寒而栗。他们最明智的选择是赶紧去把作者一刀杀了。可是命苦怨政府、点背赖社会的黄巢同学竟安然回到了老家。
  原因很简单,现在唐朝的统治者,根本没工夫搭理他。
  【官逼民反】
  此时的唐王朝,已历经了两百五十多年的沧桑。在历史的海洋中,唐这艘巨大的航船,正承受着惊涛骇浪。它已经很老了,很多结构开始腐烂。曾经,它也有过无尽的荣光和伟大的辉煌,这些都将穿透千年的历史,永恒闪耀。但公元9世纪末的此时,它早已是千疮百孔。历史轮回的暗流汹涌而安静,正在将它推向宿命的终点。
  安史之乱一百多年后,唐朝统治者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天下:外面藩镇割据、军阀骄慢横行,里面阉党弄权、官员勾心斗角,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皇帝失去了对天下的权威,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唐帝国已成为一头奄奄一息的骆驼。而压死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来了。
  唐末租税和徭役十分沉重,加之政府腐败,贪官污吏多如仓鼠,百姓只能在苦难中挣扎。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国各地屡遭天灾,其中山东连年遭遇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朝廷倒也十分重视,不过不是赈灾,也不是减赋,而是用一种令人叫绝的方式。
  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杨知至对当时的皇帝唐僖宗上奏说:“我们得知,蝗虫飞到京城周围,宁可抱着荆棘饿死,都不肯吃庄稼。”
  群臣赶紧顺着说道:“连虫子都被陛下的英明圣德感化了啊!”。
  一片太平,一片太平啊!
  反观百姓,显然没有蝗虫这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他们实在过不下去,向收税的官员求情。
  但是官员也很为难:上级的税收指标要完成,国家的工程需要苦力,自己的口袋也要塞满。你们日子难过,我也知道,可我也没办法啊。
  再挤挤,油水总是有的嘛。
  真没钱?咱政府为人民服务,家里值钱的东西我帮你搬。
  啥都没了?那还是聊聊苦力的事吧。
  于是,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以后还将再上演无数次的剧情上演了。一首童谣开始在山东地区流传:“金色蛤蟆睁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人心开始骚动。
  乾符元年(874年),黄巢的同行(也是私盐贩子)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顺理成章地起义了。
  数月后,黄巢跟着起兵,率领几千人响应王仙芝。饥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归附,起义军规模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大起义,正式拉开了序幕。
  【王仙芝之变】
  自起兵以来,起义军几经辗转,势力越来越强。到乾符三年(876年),已经号称三十万众。
  乾符四年(877年),当黄巢率部路过萧县的时候,小流氓朱温和小流氓朱存辞别母亲和大哥,踌躇满志地加入了起义军。
  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朱存与故土的永别。
  黄巢也想不到,这一刻路边随便收的小员工,以后会长成不世出的名将。更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成为自己的劲敌。
  朱温参加起义军,并不想匡扶天下,也不想拯救苍生。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想仗着自己能打,趁乱世捞一把。用今天的话,叫革命动机不纯。凭借着很能打(估计还很能抢),他接连被提拔,很快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从小流氓朱温变成了大流氓朱温。
  这时发生了一件对起义军影响重大的事。
  乾符五年(878年),黄巢曾经的战友王仙芝背叛了革命,接受了唐朝的招安。
  作为起义最早的发起人,王仙芝接受招安无疑将极大削弱起义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经过连年苦战,起义军自己也损失惨重,停战之心早已有之。王仙芝的投降,将极大地刺激友军,很多人期待着和王仙芝一样被招安,并失去战斗的欲望。
  这些人里,也包括朱温和黄巢。
  但是更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王仙芝开始准备带着军队接受朝廷的册封,就在他认为人生的奋斗有了成果、后半生可以享福的时候,唐军突然发难。他们先是诱杀了王仙芝的心腹尚君长等人,随后趁起义军防备松懈,又连续攻击王仙芝所部,斩杀数万人。王仙芝赶紧重新组织进攻,但为时已晚,在唐军追击下战死在黄梅(今湖北黄梅)。
  根据史料来看,当时的王仙芝应该是真心想要投降的。经过无数苦战,起义军虽然让唐军无可奈何,自己伤亡也很大,而且一直无法找到一个牢固的根据地,居无定所。王仙芝也好,黄巢也好,都有接受唐朝招安、结束战争,然后和其他藩镇一样割据一方的想法。
  王仙芝如果顺利招安,那么接下来黄巢的招安也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唐朝诱杀了王仙芝派去请降的心腹,彻底断了他们接受招安的念头。后来虽然将王仙芝消灭,其大量残部却投奔了黄巢,黄巢的实力迅速增强。
  两个强大的敌人变成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敌人不再犹豫,决心死战。
  唐王朝终将为自己的这一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黄巢成为了起义军唯一的领袖,并且获得了一个很有农民起义风格的头衔:“冲天大将军”。这个称号的灵感出处基本没有异议,来自他当年那首杀气腾腾的《不第后赋菊》。黄巢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个称号。仅仅两年以后,他就会让“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为现实。
  但此刻的黄巢还没有这样的实力,也没有这样的准备。他先率军在山东作战,之后南渡长江转战浙江、福建。
  这一阶段的朱温没有随黄巢南下,而是留在山东一带建立根据地、领导游击战。也是在这一阶段,朱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力量,成长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广州屠杀】
  鉴于朱温同志正在艰苦奋斗、迅速进步,我们就先把他留在山东深造,回过头来看看他的老板黄巢。
  黄巢一路南下。到第二年,也就是乾符六年(879年),起义军攻占福州后继续向南,杀到了广州。
  唐朝重视对外开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大港。相比于中原地带连年的战火和饥荒,广州城内是一副全然不同的景象。街道随处可见异国商人,贸易繁华;登高远望,能够看见巨大的海港帆樯林立,近海一带泊满各国商船,几乎看不见水面。船上香料珍宝堆积如山,船夫往来络绎不绝。
  人们忙碌着,还没有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
  黄巢前半生都在战火纷飞、饥民遍地的北方度过。他见到广州,就像打了大半辈子光棍的流氓,见到一个肤白貌美、婀娜多姿的少女。
  而且这个流氓是会武术的,这个少女是很无助的。
  黄巢还不急着动手。在部署部队的同时,他派人给唐朝上奏表,先后请求封自己为天平节度使和广州节度使。
  节度使是唐代重要的官职,执掌地方军政财权,很多时候相当于土皇帝。早在王仙芝事件的时候,黄巢对朝廷反复无常的杀降行为已经留了心眼,他对于归顺是没什么兴趣的。之所以要上表,主要还是想让朝廷下个正式文件,把广州封给自己,这样就能不动刀兵拿下富庶的广州城,同时也可以借机与朝廷休战。弟兄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辗转过半个中国,也实在是想歇歇了。
  事实上,流氓黄巢的想法并不流氓。
  战争最可怕的地方,还不在于开支有多高、破坏有多重,而在于往往战争一旦爆发,除非其中一方被消灭,否则很难停止。尤其是实力相近的双方,要想协商停战,需要各自妥协,你也满意我也接受,才能达成目的,而这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
  黄老板开出的价码在当时并不过分。由于藩镇多半都拥兵自重,不接受朝廷指挥,广州周围几乎没有增援部队。大军兵临城下,广州城防脆弱,朝廷也无力支援,不管封不封这个节度使,广州都要姓黄。黄巢的意思是,让你朝廷做个顺水人情,把已经属于我的东西承认给我。而我也当个唐王朝名义上的臣子,不再找你麻烦,皆大欢喜。
  唐王朝的回复是:小黄是个人才,不过节度使是没有的。我们决定任命你为率府率,过去的罪行既往不咎,希望你好好为国效力。
  率府率是一个五品的虚衔,地位比起节度使差得没边儿。更重要的是它要求黄巢去京城,到宫里陪太子读书。对于黄巢来说,这等于把自己手脚都绑了押解回京。割据广州?那更是想都不用想。
  这下黄老板炸毛了。给脸不要脸!你们不封,老子自己不能拿吗?
  他立刻下令对广州城发动进攻。只用了一天,起义军破城而入。于是,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迎来了空前的厄运。
  这群乱兵一进城中,就像饿狼冲入羊群。他们看见人就杀,看见值钱的就抢,带不走的就砸,砸不烂的就烧。当天,街道上、码头上到处堆满尸体,海水被鲜血染成红色,哭喊惨叫不绝于耳,熊熊烈焰在赤色的海水上翻滚。
  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此次屠杀的死亡人数有多种记载,保守的说法就有十多万。由于死难者包含大量外国商人和传教士,这次屠杀被大量的国外书籍提及,这也使得这次屠杀成为了黄巢历次屠杀中,可见资料最多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此次屠杀,国内资料反而不多。这也很好理解,中国的史官们对于屠城的惨剧见得太多,广州不过是其中又一次罢了。
  【回到中原】
  在成功把自己的品牌推向世界后,黄巢开始考虑把广州当做根据地。自从起兵以来,他从黄河打到长江,从山东打到江浙,从福建打到岭南,过的都是居无定所的日子。现在有一座堆满财富(都被自己抢光了)的城市,他是真的想在这里停下来,享受享受大城市的生活。
  但是他很快就痛苦地发现,这比登天还难。因为有一个敌人正站在广州城里,俯视着起义军。在这个敌人面前,凶残的起义军跟一群蚂蚁没什么区别。
  这个敌人,就是瘟疫。
  黄巢虽然沿路不停吸收新兵,但是部队仍然以北方人为主。来到广州,气候湿热,将士们水土不服,很快爆发了瘟疫。
  这次瘟疫十分严重,没多久就病死三四成人马。再这么下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再能打,也打不过瘟疫,只能下令弃城开溜,把瘟神(这回是真的瘟神)甩得远远的。
  顺便提一句,这时朱温的二哥朱存已经战死。
  关于他究竟死在哪个阶段哪个地点,史料有多种说法。当然,精确的考证似乎也没有必要。因为相比弟弟朱温,他留在历史上的痕迹实在少得可怜,影响也微乎其微。他似乎没那么幸运,但比起那万千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就惨死的普通百姓、普通士兵,他又要幸运太多。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何止亿万。绝大多数人,都像水滴一般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想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页,第一门必修课是活下来。
  至少,活到把自己的戏份演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