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在希望的汉末 / 第二百零三章 司徒

第二百零三章 司徒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长安,司徒府。
  
  自将天子、公卿由雒阳迁至长安以来,自任太师的董卓,渐渐沉浸在酒池肉林当中,对于政务是愈发的心无余且力不足。
  
  只是朝廷诸事,总归需人决断。于是乎,一以贯之矫情屈意,每相承附,成为董卓心腹的司徒王允,渐渐被董卓委以重任。一段时间当中,朝廷的大大小小诸般事务,都是先在司徒府由王允过目,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进而再汇总呈递至太师府。
  
  这之后,当郿坞顺利建成,太师顺利进驻属于他的乐园。就连呈递太师府的这道程序,亦是被董卓所忽略。久而久之,司徒府就成为长安政治的中心。
  
  既富且贵,享受着过去辛劳换回成果的董卓,或许并不知道。他眼中的亲信王允,却是时刻都在磨刀霍霍,试图将他项上的头颅斩下。
  
  就似这一日般,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瓚齐聚在司徒府,堂而皇之地议论着关于诛除董卓的相关事宜。
  
  “日前去往袁绍处的使者,同样已经归来。”王允坐在首席的位置上,仰屋兴叹一声道:“果然,此人亦是野心勃勃,并无勤王之意,只是用些诸如兵士疲敝的言语敷衍,全然不愿意配合我等,吸引董贼的注意。”
  
  伴随着董卓沉迷于享乐,加之凉、并军事集团,一直未能染指朝堂。董卓们对朝廷的控制,日渐显得衰弱,王允也渐是撕下忠心耿耿的面具,开始渐渐明目张胆地构筑反董卓的势力。
  
  数月以来,司徒府的死士们,带着未曾署名的书信,奔赴前往各路诸侯的驻地。然而他们带回的消息,无一不是令王允倍感失望。
  
  国贼,董卓。但国贼,不仅仅只有董卓。
  
  “兵士疲敝…”士孙瑞听完摇了摇头,哂笑两声说:“我可是听闻,袁本初日前在界桥南二十里,一举击溃公孙瓒三万精锐。当真是疲敝呢。”
  
  其实袁绍的态度,在座的众人业已是见怪不怪,做好心理准备的他们一阵唏嘘之余,虽难免讥讽上两句,却也没有感到任何的失望。
  
  “无论如何,总算还有河南尹公忠体国。”黄琬顾盼左右,握拳沉声道:“我等世受皇恩,也该是时候拼死报效,以彰人臣之节!”
  
  “子琰之言甚是,无论外人如何想,如何做,都不该影响我等的决心。就算只有一线的机会,也当尽全力去把握!”杨瓚连连颔首,他接下话茬对众人说道:“更何况,眼下的机会是千载难逢,如果错过只怕就难再有。”
  
  黄琬、杨瓚已经表态,士孙瑞亦不甘落后,他点头附和道:“前番司徒连环设谋,先是令吕布与董卓交恶,再是用女色诱惑吕布。此刻,吕布已经动摇,只要将凉州诸部送出长安,进而说服吕布,则大事成矣,汉室将兴矣!”
  
  王允多番尝试,希望说服关东诸侯能够起兵,摆出进攻长安的姿态。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外部制造出的声势,逼迫董卓将拱卫函谷关的凉州军,前往河南抵御关东之敌。
  
  当然,为防止董卓派遣并州军东进御敌,王允早已未雨绸缪地在并州军中,散播、渲染思乡的情绪。
  
  按照王允的设想,凉州军东进,关中只剩下吕布麾下的并州军。如此,只要说服已经动摇的吕布,铲除国贼董卓的可能性,便是非常之大。
  
  至于吕布动摇的原因,则要从更早之前说起。当时王允通过不经意地些许话语,向董卓泄露出一个事实,即吕布正在暗中串联凉州以及并州的军官们,他试图通过共同向董卓请命,达成举兵进攻汉中以及益州的目的。
  
  董卓当日闻讯之后,立即遣玄甲卫羁押吕布到太师府,进而以掷手戟相威胁的方式,警告吕布不要私底下有小动作。这之后,吕布与董卓的裂痕开始扩大。
  
  不久,王允又暗中命令最初就选送进太师府的侍女,要其主动接近并且献身吕布。当坠入爱河的两人,不顾光天化日就在太师府中屡屡弹琴说爱,终是被仆役觉察之后。吕布本就因董卓的欺骗而不满的心,渐渐多出些许的惴惴不安。
  
  事情进展到这里,王允已经有着不少的把握,可以说服吕布一道反董。他需要的只是开始行动的契机,而现在似乎已经到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
  
  “无论如何,吾道不孤!”扫过堂中众志成城模样的黄琬、士孙瑞以及杨瓚,王允心中暗暗感慨一声。抿抿嘴唇,决定开始行动的他开口道:“既然大家的心意已决,老夫这就命人去联系河南尹起事。愿上苍能够庇佑我大汉中兴!”
  
  “愿上苍能够庇佑我大汉中兴!”黄琬、士孙瑞以及杨瓚神采奕奕地异口同声低声呼喊道——纵然愈发明目张胆,却也终归不是能够暴露在太阳底下之事。
  
  王允们口中的河南尹,正是昔日长社城中,共同抵御、剿灭波才的朱儁。作为首先且唯一响应王允号召的人,朱儁回信中阐述其虽只是聚集数千之众,但只要王允一声号令,他就会树立旗帜挥军向西。
  
  振奋的口号喊完,重新恢复冷静的杨瓚忽然提议道:“河南尹的事情,包括反董之事,是否需要预先知会一声御史中丞?”他停顿片刻,迎着几道疑惑的目光道:“御史中丞久经沙场,于军中素有威望。若能得其襄助,不但平添不少把握,亦不怕诛杀一个董卓,复又来一个吕布。”
  
  杨瓚言语中提及的御史中丞,正是昔日讨伐黄巾,威震海内的皇甫嵩。当董卓独霸雒阳之际,权倾朝野的他召回一直在关中镇抚的皇甫嵩,进而将其下狱。
  
  若非是皇甫嵩之子据理力争、责以大义,皇甫嵩只怕是将死在牢狱之中。后来成功出狱的皇甫嵩,先是复拜议郎,而今又迁御史中丞。
  
  “不妥。”黄琬沉吟良久,摇摇头否决杨瓚的建议。他向杨瓚徐徐解释道:“非是我怀疑御史中丞对大汉的一片赤忱,实则是我等之事,委实重大。正所谓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我等必须慎之又慎。”
  
  “子琰之言,老臣谋国。”一旁士孙瑞闻言,亦是附和道:“我曾闻皇甫坚寿与董卓昔日有旧,是以才能言语救出其父。是以御史中丞虽对大汉忠心耿耿,其子却未必尽然。若有只言片语经由皇甫坚寿,进入董卓之耳,则难保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这…”杨瓚见黄琬、士孙瑞这般抵触,一时也有些退缩。但未等他再开口,就见一名长相颇为诡异的孩童,旁若无人地跨步踏进正堂,进而带来石破天惊的消息,令他们再无闲情逸致商议是否将皇甫嵩吸纳进反董阵营的核心圈。
  
  “启禀司徒,以及诸位大人。”孩童毕恭毕敬行着揖礼,一本正经地说:“府外有人自称是讨虏校尉贾诩,想要求见司徒。”说罢,孩童的嘴角微微上翘,似笑非笑的模样,令他的容貌加倍的怪异。
  
  “哦?”
  
  “什么?”
  
  “他怎么会…?”
  
  堂中几位朝廷的官员,因为孩童的猝然出现,全然露出惊诧的神情——当然,他们的惊诧并非是因为孩童,而是他口中的讨虏校尉贾诩。
  
  “不应该呀。”士孙瑞皱着眉头喃喃自语:“不是已经确定,贾诩弃大军而去,销声匿迹吗?”
  
  说话间,士孙瑞的神情难免露出些许慌乱。毕竟,他们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算计董卓,除却因为董卓沉迷酒色以至懈怠对朝局的控制,也是因为董卓身旁缺乏能够看穿阴谋的智者。
  
  是以,贾诩的归来,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莫非…”黄琬的神情亦如士孙瑞般凝重,有些口干舌燥的他看看王允,再瞧瞧杨瓚,颇有些紧张地说:“莫非之前贾诩是故意隐匿行踪,好让我们自己露出马脚?而他此番是找寻出信使的踪迹,进而顺藤摸瓜……”
  
  说到这里,黄琬已经不敢说下去,士孙瑞与杨瓚闻言亦是面露出惊惧。
  
  “莫要慌张,也不要自己吓唬自己。”眼见黄琬三人自乱阵脚,王允忍不住摇摇头,同样心存些许忌惮的他装出镇定模样,娓娓说道:“且让他进来,听听他的来意再说。其实如果他手中真的握有证据,就不会是在府外求见,而是带着人前来抓捕,不是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