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先秦传 / 第七章 伊尹封卿 太甲临朝

第七章 伊尹封卿 太甲临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商汤励精图治治理江山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忙碌的身影——伊尹。在商汤的众多手下当中伊尹无疑是出类拔萃的,鉴于伊尹在造反过程中的卓越表现,立下的汗马功劳,商汤在取得天下后,伊尹被引为一等功臣,并继续辅佐商汤管理天下。
  
  有人认为,伊尹在商汤手下的管职是尹,所以“尹”这个官职就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宰相,就是辅佐帝王统摄百官,总理政务的人。综合史料分析,在商汤手里,伊尹还远远没有达到“统摄百官,总理政务”的这个宰相标准。
  
  虽然在商汤手里伊尹的影响力很大(连商汤都听他的),但在名誉上,他只不过是替商汤管理商族内部事物的官员。换句话说,伊尹只不过是商汤的内臣。由于但凡商汤搞不定的事伊尹都能为他出谋划策搞定,深得商汤的信任(敷受天命,剪伐夏后,败厥灵师,伊小臣隹辅),所以看起来伊尹就相当于二把手。但后世某些朝代的皇帝,也十分信任自己身边的宦官,所以这些宦官的权力就很大。但你不能说权利很大的宦官就是宰相。
  在商汤手里,还没有臣下的权利相当于后世宰相的这个职位。
  在商汤之前,夏朝或者夏朝以前,也没有。
  为什么没有?
  首先我们说说夏朝初期和夏朝以前:
  当初舜是尧帝的二把手(权力相当于宰相),后来舜就成了帝王。大禹是舜帝的二把手,后来大禹就成了帝王。寒浞是后羿的二把手,后来把后羿干掉,自立为王……
  你应该明白,在夏初和之前之所以没有宰相,是因为但凡当了宰相(二把手)的后来都成功的上位了——做了帝位自然就不能称为宰相。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不认同父死子继一家之天下这个概念,凭什么我辛辛苦苦的玩命干活,而你耀武扬威不劳而获的骑在我头上当领导?既然你什么都让我干了,那么你那领导的职位也让我干一下吧!
  当时的所谓帝王,只不过是谁的势力大,谁就可以当老大,当了老大就自称为帝王!今天我帮你管理天下,明天我的势力大了,就把你赶下台我来。
  在夏朝中后期,经过奴隶社会的长期发展,社会阶级固化,又经过几百年国家私有化制度的发展,一家之天下的帝王制度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于是二把手造反变得困难了(不合法了)。但你要知道,它是部落联盟组成的国家,在多如牛毛的诸侯部落面前,帝王的权力并不大,既不能随便换掉诸侯部落首领,也不能管理诸侯部落的奴隶,由于帝王的权力并不大,那么帝王的手下的官员(内服官)在各诸侯面前基本上就是个屁,最多只不过是替领导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内臣。你要说这个内臣就是宰相,既能统摄天下诸侯,又能总理政务,那只能是胡说。
  到了夏桀时期,商汤起来造反,在造反的过程中伊尹立下了汗马功劳,伊尹的身份也逐渐转变,转变的顺序是家奴——间谍——军师。后来造反成功后,商朝的基本社会制度依然和夏朝一样——部落联盟。所以虽然伊尹被商汤封为“尹”,帮助商汤治理天下,但他只不过是个内服官,商汤的内臣。他既不能统摄天下诸侯,也没有总理政务。所以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事实上商朝建立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论是抗旱救灾,还是制定诸侯献令,都是商汤亲自来干的。所以真正“统摄天下诸侯,总理政务”的,是我们的劳动模范商汤同志,并不是伊尹。
  在商朝刚刚建立,诸侯部落林立的情况下,伊尹要想总理政务统摄天下诸侯,权力达到后世宰相的程度,那是不可能的。
  伊尹的权力真正的达到“统摄百官诸侯,总理朝政”的标准,成为宰相,那是在伟大领袖商汤死后,他的儿子上台之后的事情了。
  成汤二十九年,当了十七年诸侯,又坐了十二年帝王的商汤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忙碌了一辈子的他,在临死之前,还必须要做一件十分重要事情:定接班人。他要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自己的儿子。
  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丁,老二外丙,老三仲壬。
  根据夏朝留下来的传统,商汤应该把江山交给他的大儿子。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他的大儿子太丁已经死了。
  既然老大已经死了,那么就应该把位子传给老二。
  但问题是商汤的大儿子太丁死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太甲。
  这就复杂了!本来帝位应该是老大的,但是老大死了。如果把帝位传给老二,那么就相当于选择了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也就是说将来老二死了就要传给老三。那么当儿子死光之后,位子又该传给谁呢?如果将来老三死后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老大的儿子太甲和老二的儿子愿不愿意呢?这是个问题。
  你也许会说,这还不简单,父死子继,直接立孙子太甲为帝不就行了?免得以后争来争去。
  然而事实的情况是:商汤决定把江山交给他的二儿子外丙。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的这个决定为商朝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但在当时的商汤看来,这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决定:太甲还小(据说只有十几岁),商朝刚刚建立局势复杂,让一个只有十几岁的人上台不仅压不住阵,还很有可能就成了别人的傀儡。
  所以没办法,只能选择一个可以镇得住手下,稳的住局势的人来接班。
  病榻之上的商汤,召集了儿子外丙和伊尹咎单等几位重臣。在大家的注视下,商汤拉着儿子外丙胜的手,把他交到了伊尹的手里,并用诚恳的语气对帮助自己取得天下伊尹说:天下刚刚建立,千头万绪,自己的这个儿子政治经验不足,姜还是老的辣,希望伊尹尽心尽力的辅佐自己的儿子管理好天下。
  看着和自己志同道合出生入死的知己兼领导商汤即将离去,伊尹泣不成声。
  几天以后,商汤见到了上帝——死了。
  商汤死后,儿子外丙胜即位。
  外丙胜即帝位后,根据老爹的指示,命伊尹做了辅政大臣,并给了伊尹一个前所未有的职位——卿士。各位同学请注意:外丙给伊尹封的这个”卿士“,才是“辅佐帝王统摄百官,总理政务”的人。它的权力就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俗称二把手(“国卿”“君之贰也“)。所以大家要记住,中国历史上宰相最早的称呼是“卿士”,而不是“尹”,第一个担当此职位的人就是伊尹(小名阿衡)。
  看到这里你也应该明白了,商汤之所以不给功劳卓著的伊尹升更大的官,是因为他要把给伊尹的实惠留给自己的儿子,让伊尹对自己的儿子感恩戴德,踏踏实实干活。这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术。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宰相的实惠伊尹拿了,忠心效力伊尹却没做到。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因为外丙胜这个人命苦,在帝王的位子上只坐了一年,第二年就死了——对于死人是没法效忠的。
  提拔自己的领导死了,于是宰相伊尹就成了一把手。
  不过这是临时的,老二死了还有老三呢,咱接着来,于是商汤的三儿子仲壬出场。
  然而仅仅四年后,也死了。
  我十分怀疑当初商汤他爹是不是为了政治需,给商汤娶的老婆都是近亲结婚,他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命短。大儿子比他爹死的还早,外丙和仲壬这两位兄弟在帝王的位子上,一个屁股还没坐热就死了,另一个屁股刚坐热也死了。
  一把手都死了,一切事情就只能二把手(卿士)干了。伊尹的权力如日中天。
  包括商汤自己在内,短短的六七年,商朝就死了三个帝王,这实在不是个好兆头,商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
  好在伊尹辅佐商汤几十年,又在商朝二把手的位子上混迹多年,名声极大,根基极深,有他在谁也不敢乱来。在他的坐镇下,虽说商朝连死三个帝王,但局势基本稳定。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帝王还是好找的——再立一个就是了。
  儿子死光了,就该孙子了。
  我相信此时商汤的孙子们,在接连死了爷爷,死了老爹,死了叔叔之后,除了嚎哭几声表示悲痛之外,还都十分关心他们的长辈留下来的那件十分重要的遗产——帝位。
  他们的老爹不是太子就是帝王,也就是说,他们谁都继承继承商朝帝位的权利。不过位子只有一个,于是他们打算争一争。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谁有继承帝位的权利并不是自己说了算。
  谁说了算?
  当然是伊尹!虽说这些孙子们个个身份都是高大上,但毕竟还是小娃娃,几乎没有什么能量,而伊尹此时已经是三朝元老,辛辛苦苦几十年,不仅功劳大,而且你爹都是我立的,你孙子就靠边站吧!
  伊尹掌控了朝局,册立帝王的权力再一次掌握在了他的手里。
  伊尹根据商汤提出的兄终弟及精神,既然儿子们论资排辈当帝王,谁生的早谁上,那么你们孙子也一样。
  商汤的长孙太甲生的最早,就是他了!
  在伊尹的主持下,太甲元年辛巳,商汤的孙子至(姓”子“名”至“)登上了帝位,称太甲帝。
  虽说太甲是帝,但是你懂得,经过四代帝位的频繁更换,此时伊尹的权力已经是很大了,基本上一切事情都是他说了算。再加上太甲还小(据估算二十多岁),所谓帝王只不过是个称呼而已。除了可以坐在帝王的专用座椅上,太甲并没有多少权力。
  在太甲上台之时举行祭祖大会的时候,伊尹就表现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制定法令限制太甲的权力(作伊训,作肆命,作殂后)美其名曰:训教太甲怎么当帝王。
  很明显,在小娃娃太甲面前,伊尹不认为自己是个帮助帝王管理百官的宰相(卿士),而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摄政监国的人(抚绥万方,惟尹躬)。
  所谓摄政,就是代替帝王管理朝政,所谓监国就是代表帝王监理国家。对于伊尹来说,他不仅要代替太甲管理百官和诸侯,还要管理帝王!说明白一点就是,不论是各级百官,还是诸侯,包括帝王太甲,都统统归他管。可谓是帝王中的帝王!
  当然人家是奉了商汤的命令。(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一个奴隶,竟然做到了可以左右商朝的帝王!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不知当初(不久之前)害怕臣下权利过大而不惜采取有严重缺陷的兄终弟及制度的商汤,知道以后会不会气的活过来。
  不过商汤大可以放心,他的这个孙子虽说年纪不大但心怀不小,刚刚接过来帝王的位子,他就打算使用帝王的权力,可谓是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外丙帝和仲壬帝上台的时候,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程序:任命卿士。虽然大家都知道,其实卿士的人选早已内定,伊尹当仁不让,但自来我们中国人不论是升官发财,公司开张,酒店开业,都讲究个仪式。新领导上台任命辅政大臣也算是国之大事,历来自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所以举行个仪式也算是告诉大家:这个人选已经是尘埃落定。
  但是刚刚上台的太甲帝,却惊奇的发现,这个程序竟然免了!也就是说,伊尹居然连牌坊都不用了,直接扛起摄政的大旗耀武扬威。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个领导。
  太甲很愤怒!虽然自己年龄不大,但也二十多岁,已经成年了,即使没什么能量,但至少在名誉上还是领导,你总得给个面子吧!
  
  但是很明显伊尹是没打算给这个小娃娃面子的。要是在任命宰相(卿士)的过程中你这个不懂事的小娃娃突然改了主意写了别人的名字,那岂不是天下大乱?。
  对此太甲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人家三朝元老,根基极深,势力极大,腿比腰粗,在他面前自己就如同三岁小孩,胳膊拧不过大腿你能怎么办?
  
  太甲很无奈!
  但更多的是郁闷。
  虽然自己是天下的帝王,但是一切事情都是别人说了算。
  那自己不就是个傀儡吗?对,就是个傀儡!
  所谓傀儡就是别人的工具,当有用的时候拿在手里,当没用的时候…………?!
  想到这里,太甲不禁打了个寒颤,一股巨大的恐惧感向他袭来!
  其实,太甲孩子你误会了!虽然你的那个位子十分诱人,但不是谁想得就能得到的。抛开和你爷爷同生共死志同道合的的战友兼知己关系不说,单说商朝刚刚建立不久局势还不太稳定,要是现在就把你的位子给抢过来,天下那些多如牛毛的诸侯们会服吗?要是某些诸侯不服打着匡复社稷的旗号起来造反,那将必定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也会就此断送。
  所以太甲孩子,请你放心,我要的是你的权,并不是你的位。位子归你,权力归我,大家相安无事。
  真的如此吗?
  真的如此!确实如此。
  以上大概就是刚刚上台的太甲和摄政大臣伊尹各自的想法。
  但太甲真的不需要权力,伊尹真的不图帝王的位子吗?他们真的可以相安无事吗?
  答: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帝王就是天下的领袖,在理论上,他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都是我家的,一切事情都是我说了算。现在你要他放弃这个权力,那帝王还有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作为帝王,即使你放弃了手中的权力,也不得安生,不久有许多条条框框管着,束缚着你的自由。而且风险极大,说不定哪天就被掌握权力的人给赶下台来,人头落地,这样的例子在浩瀚的历史上比比皆是,这样的帝王谁当?还不如当一个平头百姓踏实些!。换在商朝来说还不如当一个奴隶踏实些,奴隶虽然也没有自由也有生命危险,但只有奴隶主一双眼睛盯着。而失去权力的帝王却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所以你要时时刻刻都保持警惕,应对危险,精神高度紧张,十分痛苦。
  总而言之一句话,帝王就是为权力而生的,帝王就是权力权力就是帝王,缺一不可。放弃了帝王就等于放弃了权力,放弃了权力就等于放弃了帝王。
  这就是太甲和伊尹的矛盾。
  要是伊尹遇上的是一个吃凉不管酸昏庸的帝王,也就罢了,什么帝王权力权力帝王的,只要有吃有喝有玩的自己痛快了就行,至于天下就随他去。
  但是很不幸,太甲不是这样的帝王。
  太甲上台之后不久,就打算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拿回来。
  自己已经二十多岁了,早已成年,虽然是帝王,但说话如同放屁,一切权力依然掌握在本该是自己手下的宰相伊尹手里。长此以往,天下还是我家的吗?怎么向祖宗交代,怎么向爷爷商汤交代,怎么向自己交代?
  于是太甲向他的宰相伊尹发出了挑战。
  伊尹十分震惊!也很愤怒!老子九死一生千辛万苦帮你爷爷打下了江山,又起早贪黑辅佐你的叔叔们管理天下,现在还忙里忙外的帮你处理政务,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怎么能让你小子一竿子打翻一切白玩!
  在我国色彩斑斓的斗争史上,帝王与大臣的权力斗争可谓是历史悠久,明枪暗箭,内容丰富。在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情况下都是帝王胜出臣下被诛。然而这次太甲帝和宰相伊尹之间的争斗却以太甲帝的失败而告终。具体过程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干净利落!
  年轻人,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啊!
  伊尹一句话就把太甲从帝王的椅子上扒了下来,并且毫不拖泥带水(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当然,他显然是不想让自己留下不忠的名声。只是把太甲软禁了起来。
  太甲被软禁的地方叫桐宫,据说太甲的爷爷商汤就埋在这里,也算是个风水宝地。
  宰相把帝王关了禁闭,难道就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说起来,伊尹放太甲的理由非常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听话!(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手下嫌领导不听话,所以就把领导关起来。这个理由实在是堪称儒家史料作品中的经典。
  软禁了太甲之后,伊尹就唯我独尊了。(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对于他的这个行为,后人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篡权,有人说他自立,但更多的人认为他这是为了教育太甲,送他上了桐宫大学。
  所以关于伊尹的结局,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两个不同版本的史料。《竹书纪年》,《太平御览》说伊尹篡权自立,后来被太甲潜出桐宫干掉。
  当然这是少数派,大部分的史料作者都认为太甲在上了三年桐宫大学后,顺利毕业,被伊尹接回来当了老板,从此帝相和谐,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不过,根据不久之后太甲的儿子任命咎单为宰相(卿士)并重新埋葬伊尹(祠保衡)来看,《竹书纪年》说他被太甲干掉很可能是靠谱的。至于更多的理由,可以写上几万字,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扯了。你只要明白,有时候,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帝太甲七年,太甲从桐宫逃了出来,并联合商族的人,杀掉了摄政当国的伊尹(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根据我们自古以来权臣倒台的经典剧目,接下来,就应该是对伊尹及其家族和同伙彻查清算的日子。
  然而太甲却没有那么做,不仅没有清算,他还让伊尹的两个儿子当了官,不仅让他们当了官,还让他们分了老爹的财产(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
  但是我理解。
  这正是体现了太甲是一个有城府,聪明,有政治头脑的人。所以他才能看到自己的危机,迫不及待的想从伊尹手中夺回权力。
  伊尹已经经营多年,其根基之深,势力盘根错节之复杂,超乎寻常。他就像一颗百年大树,要想把这颗大树连根拔起,谈何容易!以太甲目前的实力,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杀了伊尹之后,只能选择息事宁人。他给伊尹的儿子既升官又发财有两层意思,
  其一:我虽然杀了伊尹,但是再不想牵连任何人,以前那些帮助伊尹助纣为虐的人我理解,你们是迫于淫威并非本意,所以概不追究。连伊尹的儿子都不予追究,何况是你们。(潜台词是:你们不要人人自危,狗急跳墙。免的天下大乱,本人刚刚上台,需要稳定,拜托)
  其二:告诉伊尹的儿子们,你老子虽然抢了我的权,但我宽宏大量,并不想赶尽杀绝,所以你们就感恩戴德吧!(你老子是你老子,你们是你们,杀了你老子并不耽误你们升官发财,所以不要再闹事了)。
  这就是太甲在干掉伊尹之后又“立其子伊陟、伊奋”的真实动机!在此,我看不到昏庸,不明,暴虐,不尊汤法,乱德的太甲。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聪明,睿智,有头脑。在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乾坤,并保持了政局的稳定。
  这就是太甲帝!
  另外,虽然大禹建立夏朝制定了禹刑,商汤建国制定了汤刑,但都还没有造反就要株连九族,或者要刮几千刀凌迟的刑法。要知道,当时的氏族是拥有军队的,万一牵涉到哪个诸侯,那是要真刀真枪的玩命的,风险极大。既然太甲要把伊尹的势力斩草除根既没有法律依据,风险又极大,那他当然不会干了!
  还要知道,当初商汤打败夏桀后,也没有赶尽杀绝。(注:后来武王伐纣也立了商纣王的儿子。这大概是当时的传统吧,不过这是由当时部落联盟制度所决定的)
  就到此为止吧!
  不管怎么样,在干掉伊尹之后,太甲总算是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达到了目的。还想怎么样呢?只能这样了!!
  之后,太甲的权力逐渐稳定,帝位逐渐稳固,商朝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做完了这一切,太甲就去给他爷爷上坟(大飨于太庙)。至于上坟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他爷爷商汤他爹太丁和叔叔等人,你们的孙子儿子侄子我,干掉了为我们家江山操劳几十年立下汗马功劳的伊尹同志。现在天下清正,日月分明,一切正常,OK!(初祀方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