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处理好政权合法性问题之后,商汤召开了部落联盟大会。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商汤召开的这次部落联盟大会,和大禹时期的”合诸侯于涂山“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如果说“涂山之会”是一次天下各族部落的政治协商会议的话,那么,商汤召开的这次部落联盟会议就是,一次在商族(商汤)领导下的,天下各部落政治协商会议。
如果你看着眼晕,不太明白的话,我来解释一下。在大禹之后,经过几百年“国家私有化”制度的发展,各路诸侯,已经对服从于一家之天下,并听命于帝王的制度十分认同。由于商汤登上帝王的位子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所以说,这次大会是在商族(商汤)领导下召开的。又由于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几千个氏族部落团体,所以它又是各政治团体的协商会议。总结起来就是“在商族(商汤)领导下的,天下各政治团体(部落)的政治协商会议”。
这是改朝换代之后,商汤和天下诸侯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政治意义都非常重要。
据说当时的天下诸侯(千八百国),各界人士,爱国团体(奇肱氏以车至),外国友人(诸侯八译)都来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走向,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
说它是“政治协商”,其实是逗你玩的。天下已经有了领导,所以,政治是有的,协商是不可能的,基本上,这次会议是商汤向天下发表执政宣言。
三月里商朝首都的东郊之外,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春风如沐,商朝的第一次部落联盟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商汤来到了这里(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
在诸侯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中,商汤向主席台走去。
台下人山人海,掌声雷动,盛况空前。
商汤感慨万千,
忆往昔,峥嵘岁月,之前的那场战争还历历在目,但是现在这些台下的诸侯们正在对自己欢呼,就像之前对夏后氏帝王欢呼一样。
对他们来说,谁是帝王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也轮不到自己头上,眼下重要的是和旧领导划清界限,认清形势,站好队,不要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如果能得到新领导的赏识,分一杯改朝换代红利的羹,那就更好了。对此大家的心里十分明白。
是的,一切都不重要了,这个世界依然需要继续运转下去,不管领导换了还是没换,这个世界的人们都会继续生活下去。
那我们就此开始吧!
想当初,自己也是台下诸侯中的一员,但是现在,我将在这里向这些人发号施令,宣扬和平,发表演说。似乎一切事情从未发生。
商汤迈着自信步伐来到了主席台前,换上了一副严肃的表情,开始了这次十分重要的演讲。
关于他这次演讲的内容,史书上称《汤诰》。由于《汤诰》有伪古文,真古文之说,关于它们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避免浪费纸张。你只需要知道,不管是伪文版本还是真文版本的汤诰,其所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指出旧领导夏桀的错误,号召大家团结在以商汤为首的商族周围,高举大禹理论,上古先王(如皋陶,后稷,黄帝)思想,继往开来,共创辉煌。
演讲结束后,商汤还和各部落首领诸侯代表们坐在一起,以礼相待,表示了一代伟人谦逊,和蔼,平易近人的一面。于是诸侯皆服。
伊尹在认真领会了领袖的公告意思和精神后,作了《咸有一德》,号召大家用纯一的品德,团结在领袖商汤周围治理好商朝天下。
咎单在学习了商汤公告精神之后,身有体会,作了《明居》,号召大家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商朝人民。
至此,消停了。
商汤登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宝座,踏实了。此后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此,天下太平,江山稳定,人民开始了幸福的商朝生活。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并非如此。
从商汤上台后的第二年开始,老天爷就换了一副心情,具体来说就是大旱。从春耕播种的季节开始一直到秋收季节,整天烈日炎炎,不见一场大雨,虽然偶尔下几滴雨,连地皮都洒不湿,并且一旱就是两年。这就是商汤上台之后的境遇。
于是抗旱保收工作就成了商汤政府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然而就在这一年,失去了江山的夏桀,在南巢亭山郁闷了三年之后,终于获得到了解脱——死了。
大旱两年而夏桀死,这个消息对商汤来说,不知道是吉还是凶。
虽然此时对商汤来说,夏桀的死活已经不重要了,但作为前任,夏后氏的帝王,夏桀的死还是有一定政治影响的。所以商汤还是需要做点什么的,至少可以安抚一下人心。
对于昔日政治对手夏桀的死亡,商汤首先表现出了无比的悲痛,并且为了表示哀悼,他还下令,停止一切歌舞娱乐活动(禁弦歌舞)。
这样看来,商汤还是很够意思的,至少他并没有像后来历史上的某些人一样,在干倒自己的领导之后赶尽杀绝,并拿人家的尸体出气。尽管商汤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政治考虑,为了拉拢人心。但他毕竟是这样做了,他选择了对昔日政治对手的宽容。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雨果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商汤,是一个勇敢的人。
夏桀解脱了。但商汤的郁闷才刚刚开始。
因为他的麻烦还远没有结束。
在连续大旱两年之后,天下依然大旱。连年的旱情使得粮食短缺,粮价飞涨。当时人们用的货币主要是贝币和甲币,就是把大小不等的贝壳或乌龟壳串起来的钱币。
除了商汤直辖的商族(大奴隶主),当时的粮食和财产还集中在其他奴隶主手中,三年大旱粮价飞涨,大部分平民的手里的贝币和甲币已经买不起粮食了。
所谓平民,就是指黎民大众,当时的黎民大众,就是指在奴隶主统治下的,名目繁多的奴隶们。简单介绍一下:以种地农业生产为生的奴隶,称为“民”、“黎民”、“众人”、“众”。以打猎放牛养马放羊等牧畜牧业为生的奴隶,称为“牧竖”或“隶圉”。除此之外,还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男奴隶称为“臣”,女奴隶称为“妾”。这些奴隶统称黎民大众。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身份——贱人。
虽然是贱人,但他们也要吃饭。连续几年没有收成,在吃光了自己积攒的余粮之后,黎民大众只得向奴隶主商人们购买粮食,粮价飞涨买不起,他们就剩下了两条路:要么饿死,要么造反去抢!
很明显在临饿死之前,去抢顿饭吃,做个饱死鬼再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也不枉白来这个世界一趟。
如果大家都去抢,那就麻烦了。
作为天下领袖的商汤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亲自主持召开了新形势下的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如果我们不救灾,奴隶造反就会天下大乱。而经过几年的抗旱救灾,商族的国库里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如果不想让P民们饿死并且在饿死之前搞得天下大乱,就只能让各级奴隶主商人把自己辛辛苦苦剥削而来的粮食拿出来,赈济那些被称为贱人的灾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商汤想了各种办法,比如:下达政治命令,让那些多如牛毛的奴隶主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免费送给那些平民奴隶们。
但当时不是社会主义,奴隶主没有为奴隶人民服务的义务。除少数奴隶主象征性的响应商汤号召拿出一点少的可怜的粮食之外,大多数奴隶主都愁眉苦脸的向他们的老大商汤表示:自己家里也快揭不开锅了,希望领导能体察自己的苦衷,不给百姓(奴隶主)增加负担。
对于各级奴隶主商人的一毛不拔,商汤也没办法。虽然他明知道这些人经过对黎民大众长期的剥削,其实富得流油。但是在大灾面前人家一个劲的哭穷你也没办法。总不能上人家家里去抢吧?
作为老板,去给自己干活的员工家里抢劫,这显然是不行的。
没招了,商汤的救灾工作陷入了困境。但是如果不尽快想办法,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于是商汤召开了第二次抗旱救灾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愤怒的对他的手下表示,如果再想不出解救那些黎民奴隶的办法,大家谁也别想走!也不准吃饭,要和那些因为吃不上饭而快要饿死的人感同身受。
在强大的压力下,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讨论之后,一个天才的办法终于被想出来了——给那些正在饿肚子的平民们发放救济款。
既然粮价太高,那么给那些买不起粮食的人发放粮价补贴不就行了嘛!
这无异于是一个伟大创举!
这个办法在我们现在看来也许不是什么。但是在几千年前那个蒙昧的时代,这个做法无意是超越了时代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由于粮价太高,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贝币太不值钱,买不到多少粮食,对此,商汤政府居然创造性的想到了发行货币!而且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货币——金币(铜贝),并把它们作为政府补贴发放给了那些买不起粮食的奴隶平民们!
我很难相信这是三千多年以前的人能想出的办法,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你要知道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金属货币!用一句高大上的语言说起来就是,它为人类的货币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之前讲过,商是一个商业十分发达的民族。商业发达就需要金融的支撑,我相信,当时商族的金融体系已经十分先进了!商汤铸币救灾就是最好的例证。
由于当时的金属十分贵重,主要被用来做祭祀上天的祭器和礼器。你想想,这些金属是祭祀上天用的,而商汤又是上帝派来人间的代表,现在上帝把这些金属做成了钱币,这在迷信盛行的当年,那是非常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个原理就相当于今天你在最有名的寺庙里买了一件很值钱的东西,又被最有名的法师开了光,不仅贵重,还代表了上天的福佑。
所以,商汤的金币一经发行就被抢购一空。当然,只能用粮食来换。
至于商汤是把金币直接发到了那些奴隶P民们手里,还是用金币买来粮食然后再赈济灾民,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即将饿死的被称为贱人的奴隶大众们最终得到了救助。(汤以壮山之金铸币,而贱民之无卖子者)
《西游记》里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但俗话说,救的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救助毕竟只是暂时的,要想长期解决旱灾的问题,还得靠老天爷。然而自称奉了上天旨意来统治万民的商汤也奈何不了老天爷。
天下大旱。
天下大旱!
又旱了两年(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
商汤崩溃了!商朝人民崩溃了!以当年人们的认知水平,还无法从天气预报方面找原因,旱了这么久,难道是推翻了夏桀而得罪了上天?
眼看刚刚建立的商朝就要被老天爷折腾完蛋,商汤决定亲自谢罪祈雨于天。
记得我父辈小时候,遇到干旱年景,村里的人就会举行一个十分热闹的仪式,当时听他们说这是在求雨。等后来我长大,学了历史才知道,原来这个传统十分古老,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早在几千年,由于没有天气预报,也搞不了人工降雨,我们的祖先对付像旱灾这样的自然灾害唯一的办法就是祈雨。
所谓祈雨,就是求老天爷下雨,既然是求老天爷,那么就要给老天爷好处,一般情况下是杀几头牛宰几只羊,把他们祭在离老天爷比较近的地方(有树的高山顶上),然后求雨的人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
当时的人们认为,求雨的人身份越高,祭品越珍贵,就表示越虔诚,老天爷就越给面子,能求到雨的概率就越大。
而商汤的这次求雨,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翦其发,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也就是说身为帝王的他,居然把自己作为祭祀上天的祭品,而跪在祭坛前祈雨的是当时天下级别最高的贵族官员们!可谓是感天动地(民乃大悦)。
按许多史料记载,由于商汤祈雨的场面太过虔诚,老天爷太过感动,当时就下了雨(雨乃大至)。
雨季到来了。
这标志着,这场已经持续了五年的大旱结束了。
干旱结束的第二年,商朝粮食大丰收。
商汤很高兴。
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
自上台以来,他殚精竭虑,不是在防止别人造反,就是在救灾(其实还是防止别人造反),可以说,做了很多工作,受了不少累,吃了不少苦。
现在总算是度过了危机,从繁忙的救灾工作解脱了出来,也着实不易。
于是他决定庆祝一下。
商汤举行了祝贺商朝人民胜利度过自然灾害的庆祝活动。他的宰相伊尹,还编排了大型音乐舞蹈《大濩乐舞》,在庆祝文艺晚会上演出。
庆祝活动结束之后,商汤充分发挥他一切为了江山社稷的劳模精神——到各地去考察民情(巡狩)。
当然作为大领导,无论是出国考察还是外出视察,它都是有目的的。本着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服务到底的精神,商汤外出视察也有一个目的——定献令。
所谓定献令,就是制定国家的税收工作。
既然人民已经度过了灾荒,开始有了收入,那就开始收税吧!毕竟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是需要有人管理的,指望那些人民公仆们长期不计报酬的为人民服务那是不现实的。不给发工资你让他们一家老小去喝西北风啊?更何况他们还有生活的更好的强烈愿望!
于是在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几年后,税收工作就提上了商汤政府的日程。
在这之前(夏朝)的税收制度,是由大禹时期制定的。在经过了几百年的社会发展之后,这个制度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
大禹时起规定,国家收税,老百姓(氏族部落和奴隶)交税,天经地义。对具体的税收办法,大禹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规定各诸侯部落要把小米(粟)作为法定税收贡物,上缴给中央政府。而进贡的多少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来决定。
你要知道在大禹时期国家的地盘并不大,仅仅是以中原地区为主,这一地区的黎民(奴隶)百姓(各氏族)也是以种地农耕为主,且当时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小米(粟),所以大禹把粟作为法定税收贡物是合理的。
但经过了几百年的社会发展,民族融合,改朝换代到了商汤手里,这个办法就不行了。因为商汤建立商朝后”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就是说那些偏远地区的部落民族,也都来拜商汤的码头,认商为他们的老大。
这就麻烦了。
既然要认老大,就要给老大上贡,根据大禹制定的税收办法,既然要上贡就要交小米(粟)。但问题是那些偏远地区的部落民族根本就不擅长种地,也不盛产小米。比如:符娄、仇州、伊虑、沤深等部族就擅长打渔。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部族擅长饲养动物和打猎。再比如,昆仑、犬戎、鬼方、枳巳、阀耳、等部族擅长游牧。
在这种情况下,商汤如果继续执行大禹制定的税收制度,让这些小弟们交小米,显然是不行的。
总之一句话,之前的税收制度已经不符合在新形势下国家的需求了。
所以商汤决定考察民情,制定新的税收制度。
商汤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考察调研结束后,商汤找来他的宰相伊尹,并告诉他,之前(夏朝)的税收制度已经很不合理了,各个地方的水土人情物产各都不尽相同,但是各诸侯要给中央进贡的物品却是统一规定的,这对各诸侯来说很不方便。要是某些诸侯给中央的进贡无法调配,就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战争!对天下的和谐稳定非常不利(诸侯来献,或无牛马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
于是他让伊尹解决这个问题(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
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伊尹经过详细的调查后,对旧有的税收制度作出了改革,最终制定出了商朝税务条例——《四方献令》。
四方献令规定了各个诸侯把自己部落的主要特产作为给商朝中央的税收贡物,而不需要再想尽办法上贡中央规定的物品。说明白点就是产什么就交什么,不需要再把它们换成米。
问题解决了!
可以说,商汤的这次税收制度改革,既方便了群众,又满足了国家需要,还解决了不和谐因素,皆大欢喜。
自古以来但凡改革,要做到皆大欢喜,其实非常不易。这意味着,统治者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人民的利益。
这看起来理所当然,然而却很难做到。
无论是夏商周时代分封治国的诸侯领袖们,还还是秦始皇以后的皇帝们,在中国古代帝权专制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下,理论上,统治者可以随着自己的好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际上这样为所欲为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也就是说,商汤大可以坐在部落联盟首领的椅子上屁股决定脑袋,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是他却没有。不仅没有,他还主动维护人民的利益。
在商朝还没有儒家思想来引导和规劝统治者行为的情况下,商汤这种自觉考虑人民的利益,替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十分难得。
从之前的抗旱救灾,到重新制定税收条例,可以看出,商汤是本着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用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精神,来处理国家大事的。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执政为民。
开启唐朝”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但你也许不知道,商汤也说过一句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意思是说,人把水面当镜子,就可以看到自己形貌,根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就可以判断出国家治理得好坏。所以要通过了解人民的疾苦和爱憎来治理国家。简单的说,就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你应该明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的民本(以民为本)思想。
商汤,不仅说到了,也做到了。他没有吹牛。或许这就是商汤得到后人称颂的原因。
虽然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但这并不影响他这个行为的伟大。
什么是伟大的人?
我认为伟大既不需要你对人类社会做出什么巨大贡献,也不需要你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伟大就是你在任何时候都能懂得并做到奉献别人。
高尚在于无私,伟大在于奉献。
在帝权专制时代,”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就是奉献。
从这个角度来说,商汤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
而此后,伟大的商汤又为他的子孙后代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迁九鼎。
我们知道,大禹在涂山之会后为了纪念自己文成武德一统江湖,铸造了九鼎,象征九州一统。所以九鼎一直是夏朝政权的象征。商汤在打败夏桀之后,不知是顾虑太多还是害怕挨骂,在抢了人家的天下后,对于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一直没敢动。
但毕竟天下已经是自己的了,九鼎又是天下的象征,要想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后代,就必须把九鼎交到他们手里。
于是商汤在登基近十年之后,他终于把原本属于夏后氏的九鼎迁到了自己的首都。。
至此,天下和谐政权稳定九州一统。
商汤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也算是功成名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