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不求甚解读唐诗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代悲白头翁》,又题作《白头吟》,作者刘希夷,其中警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流播甚广,为后世耳熟能详。全诗词情旨哀怨悲苦,读之令人神伤。
  刘希夷其人,能查到的资料有限,基本上都采自《旧唐诗》本传及唐人刘肃著《大唐新语》,而其最重要的一桩“本事”,就是关于这首《代悲白头翁》的。
  《全唐诗》在编录刘希夷诗时,有一个作者的“简历”:“一名庭芝,汝州人(1)。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2),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元辛文房著《唐才子传》又说他“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致数斗不醉。”综合各书记载,我们可以给刘希夷画个“素描”小像:小鲜肉、性格开朗、有音乐才华、酒量大,又善写儿女情长的闺帷诗!这样的形象,放在现在,那就是一个特别能讨异性欢心的“少女杀手”!
  可是,他在“杀死”更多少女之前,却先把自己“杀死”了。几乎所有有关刘同学的记载中,都会说到他“为人所害”这件事。然而,因何被害?“凶手”是谁?却至今没有定论。这是唐诗中的一桩有名的谜案、悬案。
  “案情”大致是这样的:
  话说刘同学某日诗兴大发,提笔在手,泼墨淋漓,写下《代悲白头翁》,至“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一联,觉得太悲情,摇头叹息说,“这是一句谶语啊。当年潘安为石崇作《金谷集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结果潘、石二人同日被杀,真成了“白首同归”!(3)我这句诗,又有什么区别?于是狠狠心,删了。但随后又冒出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比前面一句还要“悲情”,大概这时刘同学自己也意识到绕不开这种“伤感”的调子了,于是又很豪气地说:死生有命,岂能因为一句虚言而生畏惧之心?于是又把前后这两句诗都保留下来。但没过太久,希夷小鲜肉就莫名其妙地“为人所害”,再也看不到“洛阳城东桃李花”了。
  此案大约发生在公元680年,而被后世奉为“神探”的狄仁杰大人(4)当时正在“陪王伴驾”,随高宗皇帝“巡幸汾阳宫”,根本没时间介入,就算有,且狄大人也没有分管“司法”工作,探案追凶不在职权范围;包黑炭、宋提刑、李昌钰(5)等人也都没有出生,更没有福尔摩斯、波洛、金田一(6)、柯南这些人物。希夷小鲜肉死得冤,也只能去阎王那里告状。
  “白头吟命案”发生后,没有苦主喊冤,没找到作案工具,也没发现目击证人,所以法庭无法定罪,更无法结案,便一直“悬”着了,真凶也就得以逍遥法外。
  百多年之后,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证“凶手”了,他就是著名诗人刘禹锡。唐人韦绚出了本叫《刘宾客嘉话录》的笔记,内容是记述刘禹锡(曾官居“太子宾客”)的谈话的,有一段这样说: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这大概是唐人对“白头吟命案”真凶最早、也是唯一的指证。此后,《唐才子传》采信了刘禹锡的说法,只稍许加进些细节:“之问怒其诳已,使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现在,宋之问作为本案头号“嫌疑人”,以诗人和刘同学亲娘舅的双重身份现身了。可怜的刘同学是否可以沉冤得雪呢?
  且说这天宋之问走来外甥这里,偶然间读到这首《白头吟》,对诗中“年年岁岁”一联喜欢得不得了,且得知这首诗是“新鲜出炉”的,还没能来得及发表传抄,便恳求外甥把这句话的“著作版权”让给自己,刘同学碍于亲娘舅的面子,心不甘情不愿,但又不得不答应。宋之问大喜,说了很多鼓励、赞扬、鞭策外甥的好话,便很开心地离去了。可是过了不久,宋之问发现这首诗传播出去了,且署名还是“刘庭芝”,顿觉自己被亲外甥摆了一道,盛怒之下,派家奴将刘希夷骗出,用装满沙土的袋子将其活活闷死!之后,宋之问心安理得地把这首《白头吟》整首收进自己的集子里。而刘希夷死时年未满三十!
  根据《刘宾客嘉话录》及《唐才子传》的记载,宋之问的整个“犯案过程”就是这样的了,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宋就是杀害刘的真凶!《旧唐书》说:“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根本没提为谁所杀,只说是“奸人”,而且前面还要加一句“志行不修,”似乎意在说明刘同学是自己“作死”。正史向来有一本正经的“道学”面孔,稍有“离经叛道”,便冠以各种“不良”;但同时也有“严谨”的优点,未经定论,不便乱说。唐孟棨撰《本事诗》采《旧书》说,未提“宋杀刘”。
  而《大唐新语》则云:“诗未成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态度比较暧昧,但也引据了“舅杀甥”的说法。《唐诗纪事》“刘希夷”条类似,并于后记曰:“或云:之问害希夷,而以洛阳之篇(即《白头吟》诗也)为已作,至今载此篇在之问集中。”《全唐诗》卷八二收录这首诗时,也采用了《唐诗纪事》的说法,而卷五一宋之问集中确也收录有该诗,只不过换了题目:《有所思》,内容却是一样一样滴。
  当然也有对《刘宾客嘉话录》中说法提出质疑的,如金人王若虚,便在他的《滹南诗话》里明确说:“此始妄而。之问固小人,然亦不应有是。”他的证据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何等陋语,而至于杀其所亲乎?”所以他的结论是:“大抵诗话所载,不足尽信。”王同学这种“怀疑”的态度还是可取的。培根说过,“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胡适也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说的就是从“怀疑”出发,求出真理的精神。
  由此,这件因一首诗引出的“悬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确实,没有无懈可击的直接证据证明宋之问就是杀害刘希夷的“元凶”,刘禹锡那段话也说得玄之又玄,简而又简,所以才会被王若虚怀疑。况且,中国古人都是不太注重逻辑推理的,写起文章来又惜墨如金。顾准曾说:“中国思想只有道德训条,中国没有逻辑学,没有哲学。”虽不尽然,但却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推理”精神的欠缺。“逻辑”这个词,本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属“舶来品”,科学意义上的缜密的逻辑推理案例,是近现代以后才有的事情,不能要求我们的古人也像现代社会的法庭一样,拿出一二三的铁的证据来给某人定罪。以现代文明的眼光看古人,从来就是一种幼稚和武断的行为。
  回到“白头吟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端倪”。刘禹锡“怀疑”宋之问,也并非完全无根据的“胡浸”。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当然就是宋之问集中出现了和《白头吟》内容一般无二、只是题目更换的《有所思》诗。当然,唐诗中有很多是互现于不同诗人的诗集中,不能说谁偷了谁的。但纵观《白头吟》全诗,这样的“悲情”色彩,这样的写作风格,怎么看怎么像刘希夷,若放在宋之问集里,就只能觉得“异样”。当然这也是一种主观臆断。风格也不会一成不变嘛。
  《全唐诗》编希夷小鲜肉的诗一卷,除这篇《白头吟》外,大抵如《春女行》:“尚言春花落,不知秋风起……但看楚王墓,唯有数株松”、《洛川怀古》:“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江南曲》:“明月留照妾,轻云持赠君”、“自惜妍华三五岁,已叹关山千万重”、《捣衣篇》;“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公子行》:“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故园置酒》:“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等等,哪一句不是“哀怨悲苦”的呢?
  当然对刘诗的评判,众人各自不同,有说好的,有不以为然的,有认为“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而杀之,真枉死也”(7)的,也有认为“柔情绮语,绝妙一时,宜乎招宋延清之妒”(8)的,后世诗评者论述甚多,都是各取其好,此不赘述。
  不过宋之问也只是“嫌疑人”,运用现代法律观念中“疑罪从无”观点,我们不可能给他“定罪”,但宋之问还是值得怀疑的。
  刘禹锡的“证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意为:宋之问最终不得好死,是上天给他的报应--好狠的一句话!王若虚的“质证”中也有一句话:“之问固小人”!而《唐才子传》更是直言不讳:“希夷天赋俊爽……孰谓奇蹇之运,遭逢恶人……斯才高而见忌者也”,直接把宋比作“恶人”!这样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无论宋之问在法律上是否有罪,他也逃脱不了“道德”的审判。而这,才应该是我们探究“白头吟”一案的关键所在。(第一节完,第二节待续)
  注释:
  (1):“庭芝”又作“延之”,“汝州”又有作“颖川”。
  (2):《正声集》:四卷,一部唐诗选本。
  (3):事见《世说新语·仇隙》:‘孙秀……收石崇……同日收岳。石先送市……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
  (4):狄仁杰的“神探”形象始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系列小说《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历史上,狄仁杰在大理寺丞任内,一年累判积案多达一万七千人,无一冤诉,因此而有“神断”之誉,也只是说狄公断案公正,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神探”。
  (5):包黑炭:北宋包拯;宋提刑:宋慈,南宋著名法医官,开创“法医鉴定学”,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曾任广东、湖南等地提点刑狱官,著有《洗冤集录》;李昌钰:美籍华人、刑事鉴识专家,曾参与美国多起重大案件的鉴识工作。
  (6):波洛:英国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著名侦探;金田一:金田一耕助,日本推理小说家横沟正史笔下的侦探。
  (7):出自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8):明杨慎《升庵诗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