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脑洞大开五千年 / 第十二章 居摄天下周公旦

第十二章 居摄天下周公旦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王朝后,只开心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按照惯例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在即位的那时,周成王才十三岁,而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公旦的封地在鲁国,历史上通常管他叫周公。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所以不能亲自到封地去就职,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后,周公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敢情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来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马上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地为成王代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到底管叔、蔡叔是造谣呢,还是掌握了真凭实据呢,这当时的人都糊涂了。
  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商王朝被覆灭后没有被株连,反而被封为殷侯,不过因为他的身份比较尴尬,一直受到周朝的监视。他觉得这样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一场大规模的内乱,这样才可以重新恢复他的家族在商朝时所拥有的地位。于是,他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共同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了东夷中的几个部落,一起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所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沸沸扬扬,就连太保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少不更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他这位摄政的叔父也是有点信不过了。
  周公对这些不怀好意的谣言觉得很挠头,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经过一番的思索,他觉得还是应该先从姬奭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周公知道姬奭不喜欢自己那种大权独揽的做法,就写了一封《君奭》的书信给姬奭去做解释。在《君奭》中,周公旦说:“商汤之时有伊尹,得到上天的嘉许;在太戊之时,则有伊陟、臣扈,得到上帝的嘉许,并有巫咸治理王家;在祖乙之时,则有巫贤;在武丁之时,则有甘般。正是凭借这些有道贤臣,才安定治理商朝。”
  周公向召公奭保证自己决没有不臣的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的诚恳所打动,消除了心中的不快,重新和周公合作起来。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并且亲自率领了这支大军进行东征。
  这时在东方有几个部落如淮夷、徐戎等,都配合着武庚在蠢蠢欲动。周公下令并授权给姜子牙,在各国诸侯当中,有不服周朝管治的,都可以由太公望负责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住了东面,他自己就可以全力去对付武庚了。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还把带头叛乱的武庚给宰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就畏罪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叛乱后,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也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平定淮夷及东部的其他地区,还把纣王的余孽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了海边,周人再也不是那个独霸西方的诸侯,而成为了一个东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王朝了。这时,天下诸侯都宗顺了周王朝。
  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般席卷了黄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的一部分军民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人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获得了西迁拓疆的机会;楚国势力则逃到了丹水流域。可以说,此轮征战造成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重新融合。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周人管他们叫“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总是令人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广大的中原地区很不方便,于是就在国土的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还派重兵去监控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都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都是洛邑,又叫成周。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他把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位功臣封到了各个封国里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这些封国里面,普遍推行井田制,这种土地的管理制度将土地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确定了统一的分配收益的原则,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公封给姜子牙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族莱人就来和他争地。齐国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先后灭掉了这些身边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了东方大国。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与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龙江、辽河一带的肃慎族靠近。
  鉴于微子没有参加三监之乱,周公在平叛之后,就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发展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大国。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的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的陈(虞舜的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还有一些小国。宋不但处在诸国的包围之中,而且宋人的守旧的行为举止总是为邻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并加以调侃。
  在周公执政的第五年,周朝正式开始大规模营建成周洛邑。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洛邑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瀍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以谋取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周公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突出贡献是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的“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的“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夏、商的礼乐主要用于敬神和庆典。周初的礼乐是沿袭夏、商而来的,不过,在周公摄政期间,他主导了对以往的礼乐制度的厘定、增补、汇集过程,渐渐形成了新的法定的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并非仅仅是改造殷人的祭祀典礼和置换典礼所用之乐歌,而是涉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经过周公修订后的礼乐,成为了用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宣扬道德理想的工具。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就是继承制的确立。以往殷代传弟和传子并存的体制,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而且殷商在传子的问题上,是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不过还存在着传长还是传贤的矛盾。周公完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同时,在这种承继制度下,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由周公所撸出来的尊卑之间、长幼之间和亲疏之间的各种不同行为规范,最终成为了周王朝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此外,在政权与各种制度的建设方面,周公在继承损益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井田制度等,可谓是井然有序,等极分明。
  在“乐”的方面,周公在继承《万》舞的基础上,先是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七年洛邑告成,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为传统的《象》舞配以新的诗歌,制作了表现文王武功的《象》舞。
  周公制礼作乐的庞大文化工程完成后,据《礼记•明堂位》介绍,在他“居摄”的第六年,即周公营建洛邑成功之翌年,周朝举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当诸侯方国在明堂朝见周公时,周公以天子身份,背负斧纹屏风,面朝南而立,诸侯贵族按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高低,依次站在周公对面的中阶之上,东西阶和门东西,夷、蛮、戎、狄分站在东、南、西、北四门之外,较远的九采站在南面的应门之外,极远的四塞每世一来朝,告新君即位而已,不安排固定的站位。
  这般一丝不苟地精心安排的诸侯朝觐天子的礼仪,无疑能够明确天子诸侯之间尊卑上下的等级,使之各安其位,并借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这就是周公制礼的目标所在了。这一天周公还率诸侯庙祭文王,又颁度量,结果“天下大服”,周公的个人事业达到了其人生成就的巅峰。在这巅峰的时刻,周公的超然地位与至尊的周王又有什么区别呢?他这份无上的荣光难道不会让后世的权臣们浮想联翩吗?
  绝大多数人到了周公这样一个几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难免会有些什么别的想法,但是周公毕竟是周公,他居然在很是爽了一把后的次年,就选择了急流勇退,主动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这时,周成王刚满二十岁。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的这两代,前后间隔约五十多年,是周朝一段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而周公无疑是“成康之治”的奠基者。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王莽、刘歆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他们将周公的地位凌驾于孔子之上;至唐开元期间,唐玄宗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却不能容忍周公在摄政期间所获得过的巨大权力,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由此可见,唐玄宗在早年也曾经清醒过。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名作《放言五首》之三中曾经提到过周公: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非常推崇周公,除了惺惺相惜之外,还因为周公确实曾经在政治上的地位达到了僭越的地步。将王莽与周公对比非常有趣:同样是表现得很谦恭,周公被流言所伤,而王莽则能够获得美誉;同样是达到了摄政的高位,选择退一步的周公成为了千古圣人,选择进一步的王莽则掉进万丈深渊。这二人的一进一退、一得一失的选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至于东晋的桓温,在临终前也一度对周公这种“居摄”的至尊地位碎碎念。
  到底是因为“三监”叛乱的发生遏制住了周公的野心,还是周公从来就没有产生过非分之想?虽说“三监”叛乱最后还是被镇压了,但是亲兄弟的背叛对周公的心理上所造成的压力绝对不会小,他必须因此而重新调整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策略,以便使得自己重新获信于其家族乃至天下。
  不管怎样,周公最后的结局是非常美妙和崇高的,这主要得益于他在进退之间的分寸上拿捏得非常准确,就这种对权力的认知和判断力水平而言,他能够成为千古圣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
  脑洞爆裂:
  1、周公如果没有野望,他为什么要做到“握发吐哺”地对待求见他的人?这里有没有收买人心的想法在里面呢?
  2、老狐狸姜子牙对周公的行为有没有产生过怀疑呢?或者说周公与姜子牙有没有在暗地里做过些什么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呢??
  3、周公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以致令自己几个至亲的亲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联合起来反对自己呢?
  4、周公到底是被流言逼成了一个圣人,还是他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圣人?人民群众到底能否通过舆论来“驯服”统治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