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章我追天命
赵汶岳入主曲中郡之后,谋臣有王子津、张三海。武将有杨明宇、萧克定。又收复周围一带兵士,以及新招募的乡勇共计两万余众。其实力与日俱增,已经是一个实力不可小觑的诸侯了。众将已经呼唤赵汶岳为主公。
曲中郡住了三五日,解除了赵汶岳和手下将官连日来的战斗所积累下的疲惫感。赵汶岳每日午后都在将军府高楼之上饮酒观天象。名士江游龙曾传授赵汶岳天象阴阳道行。
赵汶岳手扶佩剑,凭栏眺望远方。此时天边云朵好似‘青龙翱翔天际’赵汶岳叹道:“苍龙云挂”接着自言自语的论道:“天之初始,地生万物,天地命运,万象周转,并非常人能知。天之道玄,地之道妙。又岂是凡人能解的?天命之所归,我不能测啊。”
忽然楚红馨走到了赵汶岳身旁,小鸟依人的靠在了他的肩膀上。
赵汶岳伸出两指温柔的在她的脸颊上滑过,随后手指微微弯曲,慢慢的端起红馨的下颏,望着她闪烁的双眸,爱意从心里散发到血液中。赵汶岳心中思忖:“美人似玉,宝剑如虹。天下珍玩玛瑙、金银财宝都是普通的装饰罢了。它们虽能使人获得荣耀,但也不过仅仅如此。唯有天命,才是我要苦苦追寻的。”
此时,云挂随风漂移,遮住了午后的天边红日,又是什么征兆••••••‘苍龙蔽日’。
一个将要成就霸业的人,必须具备文韬武略,仁智贤德,以及与生俱来的神圣霸气。因为天降大任之前,都会磨练受任之人。而在光明诞生之前,都会经历可怕的黑暗。
武神降临吧!——赵汶岳。
这一日,赵汶岳带着红馨在城中视察,其实他只是闲的有些发闷,想出来散散心。因为仇离的体型越来越大,在城中闲逛,已经不方便把它待在身边了,只好把仇离锁在高楼中。
城中百姓被近日来过得很幸福,他们其实都是一些很知足的普通人,衣食住行这四件事,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展望。
大街上,人们都在忙着自己手中的事情,很多商贩已经正常的营业了,小孩童们不停的追逐嬉闹着。人来人往的街景,一眼望去,热闹不凡。
赵汶岳说道:“看来张三海、王子津治城有方啊。”
楚红馨傍着赵汶岳问道:“妾想知道三海、子津两位先生,谁更厉害呢?”
赵汶岳说道:“若论谋略机制,三海更胜一筹。若论民政治邦,子津绝世无双。”
楚红馨眯着眼睛笑了笑说道:“将军能知人善任,更兼备天赐的智勇,要我说,将军才是绝世无双。”
赵汶岳听闻哈哈大笑。
就在此时,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推着独轮车,从赵汶岳身旁迎面走过,他的脸仍然冲着前方,可他的眼睛却斜在眼角处,捩着赵汶岳,渗出狡诈的寒光,好似包含着怨恨,隐藏着杀意。
这一切都尽在赵汶岳的心里,他依然面不改色的带着红馨朝前走着,悠闲的徜徉在闹市中,对将要发生的事,毫不在意。
忽然,那戴斗笠的人从车上摸出一把龙头砍,迅速的转过身来,在赵汶岳的身后高高跳起,双手把刀举过头顶,嘴里大叫着。“赵汶岳,你去死吧。”
赵汶岳左手反握剑柄,以极快的速度抽出宝剑,也不转身,只是随意的将宝剑架在头顶上,就挡住了龙头砍的突然袭击。陡然抬起左脚,稍一用力,便已是迅雷般的速度踢出,正好卷在那人的脸上,直接把他踹得飞起,“轰”的一声。由于贯力极大,那人撞到了一面土墙。
楚红馨这才反应过来,尖叫了一声,躲在了赵汶岳身后,偷偷抻头看着那人。街上的百姓也都立住脚步,围在外面一大群,看着热闹。
赵汶岳对那人说道:“你好大的胆子。”
那人挣扎了半天,站立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土,回道:“你倒是有两下子,算我低估了你。”
赵汶岳哈哈大笑,说道:“估量我?恐怕还轮不到你。”
楚红馨说道:“将军,我这就去找子津先生带兵前来。”
赵汶岳伸手制止,说道:“不必。”
那人说道:“想去报官,已经来不及了。”他话音刚落,从人群中就窜出五六个手持兵器的大汉。迅速的围住了赵汶岳和楚红馨。
赵汶岳说道:“我宝剑之下,不沾无名之血,说吧,谁派你们来的?”
那人说道:“我们都是丁勇的死侍,这回你可以死的明白了吧。我们一起上,砍了他的狗头,祭拜我们的主人。上啊。”一群人呼啸着发出怒吼,一个个凶神恶煞一般的扑向赵汶岳,他们一心只想取下仇人的人头,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只听“噗••••••噗噗”连响七声,每发出一次这样的声响,就有一个大汉定在原地,身体不再有任何动弹。赵汶岳身形如光影一般闪闪点点。他身影晃动,步法灵活迅猛,常人根本无法看清。只见带着寒光的剑刃轻松的划了几道,随后“仓郎”一声宝剑归鞘。
赵汶岳转身伸手拉住红馨,边走边说道:“我念你们对旧主忠心耿耿,就给你们留个全尸吧。”真一句话说完,声音由近至远。
百姓们望着赵汶岳的项背,早已去得远了。百姓们也不知道这几位大汉要在街上站到什么时候。忽然,他们头部侧开,脖腔爆裂,血光迸现,四下飞溅。原来是伤口处再也顶不住血压喷张,将头顶到了一侧,几人应身倒地。
赵汶岳心中些许扫兴,带着红馨回到将军府,只见张三海、王子津等人相继坐在两侧,好似有要事等着主公回来定夺。
四人看见赵汶岳归来,起身拱手说道:“主公。”
杨明宇说道:“主公,您可回来了,大事不好了,有一个老道,纠集了四五万人,在大东乡起义了,正带兵直奔我们曲中郡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