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回到三国当黄巾 / 资料10

资料10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董卓讨伐战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名称:
  董卓讨伐战
  时间:
  189年
  参战方:
  关东联军,凉州军
  结果:
  关东联军胜
  主要指挥官:
  曹操,袁绍,董卓
  目录
  董卓乱政
  争斗日益加剧
  任用党人
  关东起兵
  准备讨伐董卓
  汉末皇室争斗
  明确表态
  迁都长安
  抗关*东军
  西迁
  火烧洛阳宫庙
  西军连胜
  起兵讨董
  与袁术会合
  孙军大败
  联军内讧
  保持盟友关系
  讨论事宜
  清雪国耻
  孙坚奋战
  战役结果
  参战人物
  关东联军
  凉州军
  三国演义
  夺玺说
  三国战争列表
  董卓麾下将领
  董卓乱政
  争斗日益加剧
  任用党人
  关东起兵
  准备讨伐董卓
  汉末皇室争斗
  明确表态
  迁都长安
  抗关*东军
  西迁
  火烧洛阳宫庙
  西军连胜
  起兵讨董
  与袁术会合
  孙军大败
  联军内讧
  保持盟友关系
  讨论事宜
  清雪国耻
  孙坚奋战
  战役结果
  参战人物
  关东联军
  凉州军
  三国演义
  夺玺说
  三国战争列表
  董卓麾下将领
  展开
  编辑本段董卓乱政
  争斗日益加剧
  经历了黄巾之乱,汉室威信受挫,需要权力下放,各地方军自组势力,而宦官十常
  ??
  董卓
  侍与外戚何进的争斗也日益加剧。终于在189年,汉灵帝驾崩后,戚宦再次相争,何进被杀。虽然何进将领袁绍率领部曲入宫尽杀宦官,但皇帝刘辩和皇弟刘协却被宦官挟持出宫,然后被何进召进京、准备讨伐宦官的董卓抢先找到并控制。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用计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铲除反对者,如诱使丁原部下吕布杀死丁原以夺其兵马,和逼走反对者袁绍。一切准备好后,便于九月甲戌日废少帝为弘农王,而推刘协为献帝,至丙子日,更鸩杀了何太后,成为汉室实际控制人,担任相国。他在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连皇族、公主、宫人也不能幸免,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
  任用党人
  不过,董卓受周毖、伍琼之言,为收纳名望和平息反对,重新任用党人,荀爽、陈纪、
  ??
  董卓讨伐战
  韩融都不自愿地受到任用,又以袁绍为渤海太守、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等。但这些举动也不能平息各地愤恨。在京都的袁术因畏惧董卓而逃到南阳,而曹操认为董卓必定会败亡,所以亦逃出京都。
  编辑本段关东起兵
  准备讨伐董卓
  逃到陈留的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孝廉卫兹
  ??
  汉末皇室争斗
  的帮助,组织约五千义军准备讨伐董卓,终于在189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另一方面,桥瑁向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希望各地方举兵,当时韩馥对袁绍有戒心,派人看守袁绍。当韩馥接信后疑虑该帮袁绍还是董卓,但被其治中从事刘子惠反说救国又何以是帮袁绍还是董卓,认为先看其他人的举动才作行动,韩馥同意,便书信给袁绍陈述董卓的恶行,看袁绍有何行动。
  汉末皇室争斗
  190年1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当中包括:
  勃海太守袁绍
  后将军袁术
  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
  陈留太守张邈
  广陵太守张超
  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
  明确表态
  当时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张杨亦率数千人投靠;张邈、刘岱、桥瑁、
  曹操
  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则属于张邈军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给与联军军粮。各群雄都推举袁绍为盟主,但只有鲍信认为曹操才是最有能力推翻董卓。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号,如曹操就被授行奋武将军。而其他地方军的态度因不同原因没有明确表态:
  公孙瓒:并未表态。
  陶谦:与董卓保持关系。
  刘焉:《英雄记》载藉以起兵,但未有参加战争,而是保州自守。
  孔融:着手于打击黄巾余党。
  马腾:于西方与韩遂建立势力,与董卓保持关系。
  公孙度:于辽东自立为侯,与董卓保持关系。
  刘虞:并未表态。
  焦和:《九州春秋》载虽曾起兵,因为青州黄巾复起,所以没有参与会盟,不久病死。
  陈温:并未表态。
  王睿:本来也有起兵,因为和孙坚有私怨,被其逼死。
  编辑本段迁都长安
  抗关*东军
  面对关*东军的势力,董卓大为震惊,又董卓女婿牛辅以兵三万征讨伐河东白波军大
  ??
  韩馥
  败,担心两方连络,便先在癸酉日,派李儒鸩杀了废帝刘辩,又与众臣议论要发大军对抗关*东军,但被郑泰劝阻。后提议迁都到关中的长安,杨彪、黄琬一再劝阻,被董卓在二月乙亥日以因灾异免去黄琬、杨彪等的职务,伍琼、周毖仍认为不能迁都,董卓便以向敌通讯而杀死了当初举荐袁绍、刘岱等升官的周毖与伍琼等。但董卓又后悔杀死了二人,便重新任用黄琬、杨彪。
  与袁术会合
  另一方面,孙坚由长沙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后,终于与袁术会合,被表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部属袁术,准备北攻。冬天,孙坚派长史公仇称回州督促军粮,于城门东外设帐幔,邀请官属为仇称设宴送行。刚好董卓军数万步、骑突然出现,但孙坚仍在行酒令、谈笑自若,整顿部曲,命他们不可妄动。后来董军骑兵渐到,孙坚才起来,徐徐率军入城,对他们说:“向坚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我所以不立即起来走避,是怕士兵互相争先,令各人反而不能入城。)”董卓军见孙军整齐,不敢攻势而归还。
  孙军大败
  后孙坚改屯梁东,而董卓派徐荣、李蒙四出虏掠,与孙坚在梁县发生遭遇战,孙军大败,孙坚与数十骑突围而走。因为孙坚喜欢用红色的头巾,被董军认出,便脱下来给了近将祖茂戴上,引开徐荣军骑兵,孙坚则由小路逃出。祖茂被敌军追得困迫,便下马将头巾放在一条烧过的柱上,自己则隐藏在草堆中。骑兵看见头巾,以为是孙坚,便将头巾重重围绕,到近看才发现是柱,便离去。孙军
  ??
  《三国演义》
  大多兵将被俘,更以残酷手段所杀,如颍川太守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则以布缠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热油灌杀。另外,屯兵河内的王匡亦派泰山兵屯河阳津,准备进攻,董卓便派出疑兵摆出要由平阴渡河,暗地里派遣精兵从小平北面渡河,绕过王匡军,在后方攻击,在津北大破王军,死者甚多。
  编辑本段联军内讧
  保持盟友关系
  韩馥惧怕袁绍危及自己,便一步一步减少对河内、酸枣联军的粮食输送,军粮耗尽后,联军各自回到守地,但各军仍保持盟友关系。同时,刘岱与桥瑁二人一向交恶,刘岱便杀
  ??
  董卓
  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而董卓见盟军撤退,便派韩融、阴修、胡母班、吴循、王瑰想与袁绍等人议和。众人到河内后,王匡告知袁绍,袁绍不答应,要王匡杀死胡母班、王瑰、吴循等。袁术亦杀了阴修,只有因韩融有德名以幸免。
  讨论事宜
  袁绍与韩馥以献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控制,相隔关塞,不知献帝是否平安为由,想立刘虞为帝,曹操拒绝参与,而袁术亦反对。袁绍又得到一个玉印,在座位中举向曹操手肘,暗示已经准备一切,可以立刘虞为帝,但曹操只是大笑,暗地里却对袁绍十分厌恶。不过袁绍仍与韩馥等仍于二月推举刘虞为帝,于是派张岐等邀请刘虞讨论事宜。
  清雪国耻
  刘虞怒叱张岐:“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现今天下大乱,国君失去政权。我受重恩,但未能清雪国耻。各位据有州郡,应一起合力,尽心为报王室,反而在造反谋反,是互取耻辱呀!)”便坚辞不受,韩馥等又想请刘虞领尚书事,但刘虞仍拒绝,更斩杀使者,袁绍等唯有罢手。
  编辑本段孙坚奋战
  同时,在二月孙坚收复散兵,屯兵阳人,董卓便派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骑攻击孙坚。胡轸便扬言要斩杀一个长官,做为整肃军纪手段,各都督听到后都十分讨厌他。当到达离阳人城数十里的广成已是黄昏,兵马疲乏,又受董卓节度,便下扎喂马、休息,准备在夜里出发,次日早上攻城。各将领讨厌胡轸,想要破坏他的计划,吕布等便扬言阳人的士兵已走,应立即追击。胡轸立即出兵,但原来孙坚军已整顿守备,董军无奈,加上吏士饥渴,人马疲乏,唯有就地休息。吕布又大喊敌人偷袭,全军混乱,弃甲逃走,骑失马鞍。逃出十多里外,才发现没有敌人,刚好天亮,便舍回兵器,想再攻城,可是军队已被孙军发现,加强了城池防守,胡轸等唯有撤退。孙坚出城追击,大败敌军,斩杀都督华雄等人。
  袁术见孙坚大败董卓军,有人便向袁术进言:“坚若得雒,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假如孙坚得到洛阳,便无法制衡他,这是除去狼而反招来虎呀。)”袁术心疑,便不运军粮给孙坚。孙坚便连夜赶回鲁阳,严辞切责袁术,袁术惭愧,立即调发军粮,孙坚亦回到阳人。董卓亦闻孙坚如此厉害,便派李傕游说孙坚和亲,更称可以令其子弟们担任刺史、郡守,但孙坚大骂董卓,一口拒绝。立即进军大谷,董卓亲自率兵与孙坚在先帝陵墓间发生战斗,董卓败走,移屯渑池,另在陕集兵。
  孙军便进入洛阳宣阳城门,击退吕布。孙坚扫除宗庙,祭祀天地,分兵出函谷关,到新安、渑池防御董卓军。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军就只有孙坚才是值得注意,要各路人马留意。便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其他将领留守各县,对制衡山东,自己则出发向长安。而孙坚修塞各陵后,便率军还鲁阳。洛阳因破坏严重,只成为董卓与关*东军对抗的屯兵地方而已。虽然孙坚攻进了洛阳,但联军中的各群雄在这战役中大多都结下仇怨,由一起对抗董卓,转为开拓自己的领土,董卓讨伐战中在没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结束。
  编辑本段战役结果
  此次战役,虽然名义上是联合讨伐,实际各群雄却互相估量对手、保存自身实力,为此结下不少仇怨。联盟中两个最有人望的群雄袁绍、袁术反而是最先挑起内斗的人,袁绍首先用计夺取了韩馥的冀州,与公孙瓒开战。而袁术拥有南阳,与新任的荆州刺史刘表交恶,其麾下在讨伐董卓中威名远扬的孙坚在攻打刘表时中伏战死。其后袁家两兄弟决裂,形成中原混战。其后,曹操因私怨进攻徐州陶谦;刘岱、桥瑁、张杨等较弱势力也纷纷明争暗斗;及孙坚部下拥立孙坚长子孙策亦进攻江东各地,割据一方。由于朝廷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已经被奸臣董卓控制,各地诸侯间公开的杀伐也已经无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三国割据战乱弱肉强食从此全面展开。
  而董卓到了长安后,并没有减少恐怖的统治,反而变本加厉,自称太师,更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连同黄琬、尚书仆射士孙瑞、杨瓒等密谋要杀死董卓,连络上负责董卓警卫的中郎将吕布以及董卓部下的骑都尉李肃。192年四月丁巳日,王允、吕布等人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在未央殿掖门外杀死董卓,结束董卓的统治。但是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已为其报仇为名,很快率兵攻破长安,杀死王允,击退吕布,延续董卓的暴*政。最后献帝被迫逃出长安,流离失所,最终投靠曹操,汉室名存实亡。
  各群雄中曾与董卓军实际交战的只有曹操与孙坚,而曹操和孙氏父子最终能在三国初期混战中生存下来而且独霸一方。
  编辑本段参战人物
  关东联军
  袁绍
  张杨
  袁术
  孙坚
  仇称
  祖茂
  李旻
  韩馥
  孔伷
  刘岱
  王肱
  王匡
  张邈
  曹操
  曹洪
  夏侯惇
  张超
  桥瑁(被刘岱所杀)
  袁遗
  鲍信
  凉州军
  董卓
  李傕
  郭汜
  张济
  樊稠
  徐荣
  李蒙
  胡轸
  吕布
  华雄
  董越
  王方
  牛辅
  李儒
  编辑本段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至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都是描写此战役,不过当中大部份情节都是虚构或改造:如非曹操发檄讨董;没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部份人物没有参加,而曹操、孙坚、张杨分别属张邈、袁术、袁绍之下。《英雄记》中有记载刘备参战,但暂不能确定,所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虚构。当时袁术的确有扣押粮,但没有令孙坚败阵,反是孙坚劝服袁术再次运粮。而当中部份武将,如俞涉、潘凤、方悦、武安国、穆顺等都是虚构。
  编辑本段夺玺说
  在《吴书》及《山阳公载记》有记载孙坚在入洛阳后,于南甄官井里找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更私自收藏起来,后来袁术劫持孙策母亲,夺取了玉玺。不过,裴松之引用了《江表传》案《汉献帝起居注》、《虞喜志林》,当时汉室有六个玉玺,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但汉献帝由河上归还宫殿时,六个玉玺仍然在宫殿,没有外流。
  当然,裴松之亦说传国玉玺是由秦时传下来,可能不在六玺之列。但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传国玉玺中刻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但《吴书》却写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三国志·袁术传》没有记载袁术拥有传国玉玺,所以玉玺一直都是在孙家,但到了东吴向西晋投降时,却只有献上金玺,而没有玉制。所以裴松之不同意此说法,而陈寿、司马光亦不将此记入作品中,但《三国演义》却用作故事情节,将孙坚写成匿玺背约,而被袁绍怨恨,与刘表结下仇隙。
  编辑本段三国战争列表
  展开收起
  更多三国百科知识,详见微百科001:三国百科。
  董卓讨伐战|鲁阳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武阳之战|兖州之战|定陶之战|官渡之战|徐州之战|白马之战|乌巢之战|白狼山之战|孙策平江东之战|曲阿之战|穰城之战|赤壁之战|林历山之战|渭南之战|益州之战|皖城之战|合肥之战|巴西之战|汉中之战|樊城之战|江陵之战|夷陵之战|濡须口之战|广陵之战|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北伐|吴平山越之战|魏灭公孙渊辽东之战|曲城之战|东兴之战|姜维北伐|南安、合肥之战|寿春之战|魏灭蜀之战|永安之战|西陵之战|汉巴之战|黄巾之战
  编辑本段董卓麾下将领
  西凉军以董卓本人为统帅,以李傕、郭汜等人为将领,下面是凉州的汉族和非汉族军人,并以“羌胡”为主的精兵,从而组成了富于战斗力的凉州军事集团。至于董卓所部将领,在95集电视连续剧《新三国》(2010年版)第3集中:“曹操告诉十八路诸侯说:董卓麾下的猛将,第一是吕布,第二是李傕,第三郭汜,第四员才是这个华雄”。据《三国志》和《后汉书》,主要有:
  (一)李傕(傕音jué),(?-198)字稚然,凉州北地人,董卓死后,他成为凉州军的头号首领。
  (二)吕布(?-198),字奉先,是“三国第一猛将”。
  (三)郭汜,一名多。在凉州原是一名以盗马为生的无赖。当董卓被杀后,他成为西凉军中仅次于李傕的二号首领。
  (四)张济,武威祖厉人。是董卓军中的一名校尉。
  (五)樊稠,凉州金城郡人。
  (六)李蒙,李蒙曾与徐荣奉董卓的命令击破孙坚,(兴平二年)二月,李傕杀右将军樊稠、抚军中郎将李蒙。
  (七)王方,(李傕等)与(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
  (八)胡轸(胡文才),《英雄记》说胡文才名轸。胡文才、杨整修两人都是凉州大人,谓大家豪右。
  (九)杨整修(杨定),《后汉书补注》卷一六说:“整修,即杨定也。兴平元年,为安西将军;二年,迁后将军。”
  (十)段煨,武威郡人,段煨(wei)应该是董卓的亲信。
  (十一)徐荣,辽东襄平人,董卓死后,徐荣却是战死。
  (十二)李儒,三国人物,生卒(?—?),字文优,司隶冯翊郃阳人。在三国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谋士、智囊。董卓死后,李傕击败吕布和王允,控制朝政,192年冬十月,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198年曹操遣使裴茂率领关中诸将讨伐李傕,灭其三族,李儒不知所踪。
  (十三)贾诩(147-223),字文和,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被人称之为“毒士”、“鬼才”,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弩炮:有的弩炮跟抛石机有类似之处。既可以发射矛箭,也可以发射石块。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较少见的还有亚述的夹钳,据说这种东西可以夹出城墙的石块;还有马其顿的撬棍吊箱,其样式是在一个三角架上设置一根杠杆,杠杆一头有大无盖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杆移动,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敌城墙上。这种武器仅马其顿装备过,可见它并不可靠。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烧罐外,抛石机和弩炮也可以运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样设计了夹钳,据说曾经把罗马战舰夹出水面再让它落下,使之沉没(对此我是有怀疑的)。
  在装备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后,攻城战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统帅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战法了。相反的,对于守方来说,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罗马军队为例如下:
  围困战:首先逼近敌城,然后挖掘环绕整个城市的壕沟工事体系。以断绝敌城与外界的联系(对于过于巨大的城市,修建这样的工事体系是很困难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动大军,因此仍然适用)。这种体系包括壕沟、护堤和高塔,以及护堤上的弩炮。为防止敌人使用燃烧兵器焚烧土木工事,高塔跟敌城的城墙往往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这样的工事体系要修建内外两重,内层面对城内敌军,外层面对敌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军队在工事内驻扎,防止敌军突围,如敌援军赶到,则与之战斗。经过长期围困,迫使敌人投降或攻入城内。
  攻城战:如果认为敌人的防守能力不强,或者需要赶快攻破城市,则强行攻城。这时,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敌城的壕沟,工兵在护城河上游切断水源,使护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护城河之后。攻城塔前进到敌城墙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敌城墙下,使敌城墙坍塌;或者用冲车撞击城墙或城门。在进行这种迫近作战时,由大量抛石机和弩炮提供掩护。也可以单纯依靠抛石机集中投掷石块,损坏敌方一段城墙后,士兵蜂拥登城。在此过程中,守城方也会极力破坏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于攻城器械主要为木制,所以经常大量使用燃烧罐,为了不使敌方攻城武器发挥效用,常常出城门突击攻城军,对于迫近的工程机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来陷没、破坏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战中,以色列人就干得不错。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云梯强行攻城,也是一种战法。在印度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使用这种战法,从而孤身处于险境中。
  从罗马时代的攻城战情况来看,攻城战对攻方是非常有利的。仅从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进行围攻的城市,罗马军队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攻方的伤亡要小于守方。罗马攻城战的情况,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纽曼细阿三城的战况。前两个是大城市,后一个是小城市,三城的防御战都打得非常悲壮,就攻防过程来说,也是十分典型的。
  封建时代的攻城战发生了变化,由于筑城技术的发展和攻城武器体系的衰退(这跟罗马帝国的衰落有关),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变得难以攻克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从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围攻,除两次十字军用诈术进入之外,真正被敌军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现,攻城才重新变得容易。在东方,中国的攻守战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这方面情况,《古代兵器史话》(杨泓编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写,推荐大家观看。大体上除了抛石机,封建时代的中国攻城战术是超过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中国著名的攻城战,有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南方宋朝时的攻城战,这些攻城战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将会给攻方带来多么大的灾难;645年安市攻防战;以及北宋进攻辽国的979年幽州保卫战;还有1270-1273年襄阳保卫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著名的攻城战的结局大多对攻方不利。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特殊的战斗:
  弓箭战:在骑兵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作战往往成为弓箭战,在马镫发明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比较著名的战例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之战,由于地面泥泞,法军行动不便,在热那亚弩手和英格兰长弓手作战时,遭到了溃败。
  追击作战:在战斗胜利之后,如果胜方尚有余力,就会进行追击战。大体上这种追击只会进行一小段距离,除非敌人确实已经彻底溃败而且没有援军。但英明大胆的统帅,往往可以穷追敌人而不遭到失败。如亚历山大大帝追击大流士三世的过程。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发生在战斗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一旦战斗开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难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离敌人最近的军队撤退的时候,他们身后的军队保持作战状态。待撤退军队撤过作战军队后方,变换为作战队形之后,作战军队向后撤退。如此反复。
  夜战:夜战非常危险,对于承受者和发动者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凭旗帜和乐器指挥的古代军队在夜间难以有效指挥。在漆黑一片的战场上,士兵们很难得到确切的消息,容易惊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战前夜,曾有人向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夜袭,但被他否定了,连大胆著称的亚历山大都如此,可见夜战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有多大。训练不佳的军队即使在没有发生夜间战斗的情况下,都会溃散。中国古代军队就曾多次发生夜惊,术语称为“营啸”。直到太平天国,仍有严格制裁营啸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训练严格的军队才能在夜战中占据上风。罗马的营盘保证了其不会受到夜袭的危害。不过罗马军也很少夜袭敌军,与叙利亚王国的温泉关战斗可以算是个例外。罗马军队在夜间抄小路绕到叙利亚军队后方,击溃了对手(叙利亚军明明已经守住了那条著名的小路,可罗马人绕了另一条)
  迂回:迂回有大小之分。战场上机动性好的部队常常企图绕到敌军后方。但回避敌军大部队,而打击其脆弱却致命的后方,被利德尔—哈特称之为“间接战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回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战例和韩信的中原迂回战。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制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没敌阵或城市,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比较著名的战例是决定三家分晋局面的智家攻赵家晋阳之战,再有就是悲惨的明顺第三次开封之战。因为拦河工程出险造成使计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据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战例比较少。波斯曾在幼发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敌军沿河而上攻打两河流域,但没有任何效果。
  火攻:这种战例很多。前面说过在罗马时代的攻城战中,守方几乎肯定会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掷燃烧物。这并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胜的战例有赤壁大战,以及希腊火扬名的717年9月东罗马与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战。
  海战:虽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但是总的来说,海军在古代是不受重视的。一般的海战战术是双方军舰在桨手和风帆的作用下,全力冲向敌军,投掷射击兵器,设法用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但最经常的是接舷战,从萨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战都是造成人员和船只损失的主要原因。还为此发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罗马的“乌鸦”和战国的钩拒。
  关于古代战争中使用的诈术,福隆提纳的《谋略》中介绍和举例,在这里把他的书的小节列举如下,就能大致弄清(虽然其中并不都是诈术):
  1.论隐蔽我方的计划。
  2.论发现地方的计划。
  3.论决定战争的性质。
  4.论领军通过敌军骚扰的地区。
  5.论逃出困难情况。
  6.论行军时的设伏和预伏。
  7.论如何掩饰我军缺乏的物资,并找到代用品。
  8.论如何迷惑敌人的注意。
  9.论平定军队的叛变。
  10.论如何制止季节不适当的求战。
  11.论如何激起军队的求战热心。
  12.论如何消除凶兆在部队中产生的恐惧。
  13.论选择会战的时间。
  14.论选择会战的地点。
  15.论会战中的兵力部署。
  16.论在敌军中制造恐怖。
  17.论伏击。
  18.论纵敌逃走以免困兽之斗。
  19.论掩饰挫败。
  20.论用坚定重整士气。
  21.论在战斗成功之后如何结束战争。
  22.论在挫败之后如何弥补损失。
  23.论如何保证不守信用者的效忠。
  24.论指挥官在兵力不足情况下如何保卫营地。
  25.论退却。
  26.论奇袭。
  27.论欺骗被围者。
  28.论揭发阴谋。
  29.论用何种手段使敌人匮乏。
  30.论如何引诱敌人继续对其不利的攻城战。
  31.论分散敌方守军的注意力。
  32.论使河川改道和污染水源。
  33.论用恐怖手段打击被围者。
  34.论从以外的地区发动攻击。
  35.论布置陷阱以诱被围守军出击。
  36.论伪装撤退。
  37.论如何提高我军的警觉。
  38.论收发通信。
  39.论增援与补给。
  40.论如何掩饰匮乏和制造补给充足的假象。
  41.论如何应付降敌和逃亡的威胁。
  42.论突击。
  43.论被围守军的坚持。
  以上基本上涵盖了古代战争中使用的诈术。对于诈术,训练良好,士气高涨的军队不会依赖它,训练不佳和士气低落的军队则相反。战国时最终统一六国的秦国,不是靠诈术,而是靠勇敢摧毁了对手。“左挟生俘,右挂人头”。是它的写照,当这种勇敢消失的时候,面对勇敢的对手,秦军就失败了。凯撒说得好:“那些诡计,对付没文化的蛮族,或许还行。用来对付我们的军队,他们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战争中,良好的军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优秀装备、体力、技巧和勇敢,永远是压倒了小聪明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