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空留史册说经年 / 第十章

第十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嘉靖三十四年采淘港一战那种骇人听闻的战损比正好反了过来,几乎每次都是明军大胜,尤其是戚继光领导的义乌兵,更是把战损比拔高到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程度。
  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解救老百姓954名.这是戚继光领导下的一次普通的战役,到现在看都有如梦幻一般。
  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继续走私,还是安分守己的做生意,这个选择相当于是生存还是死亡。
  在这样的战损比下,倭寇迅速减少,嘉靖中期如火如荼的倭患迅速瓦解,消失。
  不能不说,严嵩在提拔胡宗宪、唐顺之,重新打开市泊三司的一连串手段下,才能在十年之间解决倭患。不光是普通的解决,而是一劳永逸的解决。
  可惜,人亡政息,嘉靖四十四年,徐阶再次关闭了市泊三司。
  仅仅从结果来看,严嵩、赵文华是有功劳的。
  在王直被杀,剿灭倭寇获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世宗召见赵文华,想要对他嘉赏。赵文华便对皇上说:“臣授给胡宗宪的计策,是我的老师严嵩教给我的。”
  野史里有赵文华献百花酒,让严嵩很不高兴的事情,我认为可信度不高。赵文华是聪明人,很清楚自己的富贵是依附于严嵩的,严嵩越稳,自己就越稳。
  世宗在嘉靖二十年后便移居西苑万寿宫,不进入大内,大臣极少得以拜见。当值的大学士偶尔能接到世宗的手札,这是君臣相互交流的方式。
  世宗修道,每次递出来的手札上写的词句都含糊不清,即便是几名当值的大学士也不能每一次都猜中世宗的心思。但只有一人,每次都能猜中,他就是严世番。
  因为严嵩在严世番的帮助下显得特别知心,渐渐的只有严嵩一人得承皇上顾问,皇上的手札有时一天投给他几次,而其他大学士都不能闻知,因此严嵩得以肆意妄为。
  但世宗也不是好糊弄的,虽然很看上去对严嵩很不错,也不完全相信他的话,偶尔取一件事来自己处理,或者有时故意表示与他持不同意见,想以此来杀一杀他的气势。
  严嵩父子对世宗的心思揣摩的越来越准,越来越游刃有余。
  如果想要解救谁的话,严嵩必先顺着皇上的心意对他痛加诋毁,然后再向皇上委婉解悉,使皇上不忍给他加罪。即使是对想要排挤陷害的人,严嵩也必先称赞他的优点,然后再对他微言中伤,或者让他能犯世宗所耻和忌讳的事情。
  严嵩由此能左右世宗的意思。
  独自一人与杨廷和作对的少年郎,被老狐狸严嵩摸了个底掉。严嵩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失手的时候,满朝文武对严嵩的态度越来越敬畏。
  甘草国老徐阶为了表达自己对严嵩的忠心,干脆把孙女嫁给严世番。
  严嵩虽然对自己狠,当年对夏言百般恭敬,唾面自干,却没到徐阶这种龌蹉无耻的程度。
  嘉靖三十八年,俺答进犯潘家口长城,滦河以西,遵化、迁安、蓟州、玉田告急。
  这不是隆庆年间,张居正主抓军事的时候。也不是戚继光戚帅守卫蓟门的时候。
  俺答几乎每次南下,都能给明帝国带来巨大的伤害。
  而这次,镇守潘家口的是王忬,明朝万历年间文坛领袖王世贞的父亲。
  什么是文坛领袖?举个例子吧,我们都很熟悉的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候,请王世贞做的序。
  《明史》的《王忬传》末尾却牵引到严氏父子与王氏父子交恶的事,说是因为王世贞为杨继盛收尸而得罪了严嵩、严世番,所以被严嵩陷害而死。
  把责任推卸到严嵩身上。可是在后面却又说:“忬于边备甚疏,宜不免云。”
  也就是说,王忬主管这一带防务的时候,边备甚疏。
  我勒个去,身为守边大将,玩忽职守,还有理了?你看戚继光在蓟门的时候,小王子扣边祈降。那防御,简直就是铜墙铁壁,打到敌人绝望。
  先感慨一句,壮哉!戚帅!
  败了一场,这都不重要。嘉靖年间,这种事情很常见。可是这次王忬隐瞒不过去了,因为当时潘家口有皇亲国戚在。
  具体是谁,史书以及后人的笔记中没有写,但很明显世宗得到了最真实,或许还带着夸张的消息。
  于是世宗震怒,要杀王忬。
  严嵩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演义的说法不惜笔墨的渲染王世贞的孝顺,和王忬的悲壮。把边疆失利的事情推卸的一干二净,整个锅都扔到严嵩身上。
  据说王世贞去严嵩家磕头,请求饶恕王忬的过错,原谅自己给杨继盛收尸这等冒犯严嵩的举动。
  而以严嵩的脾气,你猜会怎么办?当然是放心,一切有我,你去死吧(背后小声说)。
  王世贞被严嵩耍了一道,去收尸的时候心里暗恨。日后世宗驾崩,徐阶拨乱反正,严嵩身败名裂。虽然徐阶贪污腐败是严嵩的十倍,但名声却很好,除了张居正之外,王世贞功不可没。
  徐学谟和王世贞是有同僚之谊的,和严嵩的关系也不对付,但他也说世宗的震怒是王忬死的主因。
  支大纶也相当中肯地说:“忬恂恂长者,悉心体国,通州之役,不避死亡,划策守城,以全国储,帝眷日笃,存登枢佐。蓟州边备久弛,整顿良艰,屡至失律,遂干极典。盖帝固重军政,虽勋戚不少贷。庚戍之警,尤惕于衷。故二子如世贞世懋竭虑殚力,居间百方,终不可得。华亭乃予罪严嵩,至方秦桧之杀武穆。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他的意见,谈迁也同意。谈说:“王中丞坐疆事死,非死严氏也。”(大学士严嵩新论-[美]苏均炜)
  嘉靖三十八年的通州之役只是插曲,徐阶“隐忍”,严嵩在内阁没有对手,加上世宗眷顾,权倾一时。
  而徐阶因为有严世番的存在,始终找不到对付严嵩的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宗总是递出来一些让人猜不透的手札,只有严世番能每一次都猜中世宗真正的意思。
  一天,世宗递出手札,上面写着六个字“宪似速,宜如何。”
  严嵩看了出了一身冷汗,徐阶在一边偷笑,他们都认为世宗的意思是胡宗宪似乎升得太快,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显然,这是世宗在表达对严嵩提拔胡宗宪速度太快的不满情绪。
  严世蕃却有不同的看法,世宗的意思并非如此。
  那个宜如何的宜字,并不是应该的意思,而是指杨宜。
  杨宜,时任南京户部右侍郎,从政经验丰富。世宗的真正意思是,胡宗宪升得太快,你认为杨宜如何。
  虽然有严世番的帮助,但是严嵩的敌人始终存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搞垮了这位权臣。
  他的敌人并不是所谓的政敌徐阶,而是——时间。
  夏言死后,严嵩主掌内阁的时候就将近七十岁了。不要说在人均寿命不到五十岁的古代,就算是现代,也得退休了不是。
  选胡宗宪平倭的时候严嵩七十六岁,这已经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年纪。
  而那之后,严嵩依旧执掌内阁,带着明帝国步履蹒跚的走下去。
  而徐阶已经渐渐成熟起来,他顶着甘草国老的名头,等待严嵩自然死亡或者犯错。
  徐阶是一个好学生,把严嵩的耐心学到了手。
  可是由于严世番的存在和严嵩高寿,徐阶的等待一直没有结果。眼看着严嵩从七十活到七十五,再到八十,徐阶犯愁啊,他真怕自己活不过严嵩。
  嘉靖三十六年,徐阶忍不住了。
  东南沿海的局面在胡宗宪的指挥下,不到两年的功夫就已经很明朗了。封赏汪直,以海盗制衡海盗,重新打开市泊三司,东南事了,这功劳可都是严嵩的。
  于是,徐阶开始运作。朝堂内外,这么多年潜伏下的手段一同施展出来。
  很快工部尚书赵文华被革职,抄家。据说他贪污了十万两银子,但抄家却没有这么多,那怎么办?
  最后让赵文华父债子偿,还了几十年都没还干净。
  而这种结局绝对不是徐阶想要的,他为人隐忍、阴狠。
  于是,赵文华在回家的路上,自己抓破肚子而死。
  在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赵文华死于毒杀。要说起地下工作,还是佩服总理大人。不暗杀,不收买,不色诱,三不原则才是伟光正啊。
  但严嵩是多年的老狐狸了,面对徐阶咄咄逼人的攻击,他很快便收拢手下,该放弃的放弃,无法放弃的就与徐阶死战。虽然有败势,却并不乱。
  徐阶也找不到好的办法,一下子搞死严嵩。
  在赵文华死后,徐阶继续破坏东南的局势。御史王本固斩杀汪直,已经得到控制的倭患随即又复燃了,熊熊大火中江南无数百姓死于非命。
  面对“自己人”下绊子,也就是胡宗宪争气。不谈也行,那就打吧。几年的功夫,用武力彻底征服了海盗。随着嘉靖三十九年重新打开市泊三司,东南沿海一带倭患几乎被根治,不再是帝国的心腹大患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