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空留史册说经年 / 第九章

第九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不过这都不是家国大事,在庚戌之变后,世宗立志于武功,想要一雪前耻。
  但当时大明帝国的情况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危如累卵。
  不光北面有蒙古人虎视眈眈,而且富庶的江浙一带倭寇横行,已经成患,被人称为南倭北虏。
  嘉靖三十二年,倭奴入寇,江南残破。分宜当国妄奏寇平。时徐文贞(阶)为次相。其子仰斋入都,将谒分宜。文贞恐其应答差讹,商议两日夜,始参谒。分宜无他所问,惟讯江南倭寇若何。仰斋答云:‘势甚猖獗。’分宜不怿。文贞知之,率仰斋请罪,始释然。”(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一。)
  李绍文是民国人,这本书上说的这一幕究竟来自何处已不可考。
  对于外敌的态度,世宗继承了老朱家的血统,本质上是很强硬的。虽然复套一事有反复,但不能否定这一点。
  倭寇袭扰江南富庶之地,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在夏言为首辅的时候,夏言为了迎合世宗的态度,派了一个官员去处理倭寇——朱纨。
  嘉靖二十六年,还是夏言当政的时候,他派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上任之后,便在沿海厉行保甲连坐制度,并大力整顿海防。
  在一系列强力的政策下,闽浙沿海的海禁顿时严厉起来,走私贩子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嘉靖二十七年四月,他指派都司卢镗率明兵由海门进兵,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活捉日本人稽天和中国海盗许栋等,并筑塞双屿,堵击倭寇。一共逮捕了二○六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还有葡萄牙人和黑皮肤的东南亚人。
  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俘获海盗李光头等九十六人,亦尽诛之。
  朱纨的态度极为强硬,也算是忠于职守。
  当夏言被腰斩之后,朱纨失去了他的靠山。而东南沿海那些大户手眼通天,很快就把朱纨搞了下去。
  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明史》)
  有话说得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曾经的巡按浙江御史陈九德弹劾下,朱纨愤而自杀。东南沿海局面又恢复到从前的模样。
  夏言一死,朱纨的行动就无法继续下去,并且逼的一个封疆大吏自杀,可见走私活动牵扯了多少人的利益,有多少能量。
  徐阶的儿子在和徐阶商谈了两天后,去拜见严嵩,说倭患势甚猖獗,然后见严嵩不高兴,徐阶再带着自己儿子去磕头认错,这件事情的前后顺序的确让人有所回味。
  在我看来这事儿的主导是徐阶,他想让严嵩知道东南的局面,所以才有和儿子商议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而那之前,估计朝廷里得到的都是平安无事的报告吧。
  而徐阶老家在松江府,正是倭患最重的地方。
  严嵩不悦,主要是因为下属官员对自己的欺瞒,但他对徐阶也信不过,他派人查探后才明白真相。
  徐阶想要严嵩知道真相,却又不直说,父子演戏……对徐阶,真的没有任何好感。
  对于倭寇,严嵩一改往日东南太平的说法,上疏说,倭寇之起,因闽浙人下海通番得利,聚徒众盛,遂起狂谋。去岁只在沿海侵犯,今则各地深入。据报,真倭数不满千,皆系漳温近海贼徒结伙导引,一如北虏我逆之导也。(严嵩:《历官表奏》卷十二《计处倭件(二)》)
  但是世宗这个主子难伺候,严嵩总是靠说还是不够,总要做点什么才行。
  于是,嘉靖三十三年五月,明廷以东南倭寇猖獗,命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办讨倭,便宜行事。
  张经可是老干部了,履历光鲜亮丽。
  王阳明生前最后一役——断藤峡的时候,张经就跟随王阳明平乱。
  后来在毛伯温、仇鸾的麾下逼迫安南议和。
  再后平息思恩九土司及琼州黎民起义,当上兵部尚书。不过他并不得志,很快就回老家种田去了。
  这次被起复,可以便宜行事,掌控大权。
  然而张经干的可并不漂亮。
  或许是之前的经历让他变成了老兵油子,或许是他能力不够,在东南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无法平息倭患,或许他想要养寇为重。总之,在他上任的第二年,江南传来接连惨败的消息。
  于是,朝廷内外大哗!
  张经是干什么吃的!
  采淘港一战,明军山东长枪兵6000人丧师2000。
  本来上报山东长枪兵是被九十多倭寇击败的,后来对照松江县志,确实是九十多名倭寇上岸的不错,但是几经转战,到采淘港就剩16人了。
  而张经这个人也被人诟病。
  经驻江南时,受有司供亿,侈无度,其饮食俱用银器,所至骚然。自采淘港一败,遂按兵不举,已为文华所促,至有王江泾之捷。(徐学谟《世庙识馀录》)
  (另:徐学谟可是个硬骨头,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严嵩让他写青词,徐学谟严词拒绝。他不是严嵩的人,我认为这段史实比较可靠。)
  世宗大怒,于是嘉靖三十四年,严嵩派他的干儿子工部侍郎赵文华以祭祀海神的名义巡视东南防倭事宜。
  到底是张经养寇为重,还是其他原因已经不可考了,毕竟在史书上赵文华是奸臣。
  首辅严嵩即禀报世宗,世宗大怒。
  原来不是不能打!这下子在世宗心里坐实了张经养寇为重的想法,更何况张经竟然拒绝圣旨!
  世宗询问严嵩,严嵩回答,“徐阶、李本浙江人,都说张经养寇不战,完全是赵文华、胡宗宪在一起谋划进剿的功劳。”
  松江倭寇闹得很凶,《徐阶文集》里有徐阶写给张经的书信,言语之间流露对张经的不满。至于李本……嘉靖三十五年科举的主考官,后来弹劾严嵩的邹应龙的座师。
  一片片奏疏纸片一样飞到世宗桌前,最后世宗决定撤销张经的一切任命。
  只是撤销任命,世宗并没有下死手。
  但人要作死,真心怨不得别人。
  张经得到消息后,马上督促麾下军士,于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获王江泾大捷,杀敌一千九百八十多人,为抗倭以来第一战功。
  而面对锦衣宣读圣旨的时候,张经竟然说现在刚刚获得大胜,还要追击残敌,要不您等一下?
  这就是赤裸裸的拥兵自重了。
  赵文华在张经报捷之前秘密上疏,说王江泾之战是他督师出战的结果。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十六日,嘉靖帝下诏逮捕张经。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与李天宠、杨继盛一起被斩于西市。隆庆初年复官,追谥襄敏。
  这段时期,有个有意思的人出现了。
  赵文华到江南的时候,无论是张经还是李天宠都对他不感冒,只有这个人主动靠近赵文华——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
  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和胡宗宪一起被提拔的还有唐顺之,王学门人,戚继光的老师,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人。
  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严嵩的一项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功绩。
  倭患兴起,起自嘉靖二年。因为“争贡事件”,市泊司中福建、浙江二司被裁撤。随后,广州市泊司也被裁撤。
  于是,在那之后东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终于在三十年后成为大明帝国心腹之患。
  严嵩、赵文华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他们的观点和唐顺之的观点一致,想要剿灭倭寇,在战场上获胜的同时还要釜底抽薪,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赵文华提拔了胡宗宪,随后又提拔了唐顺之。唐顺之可是一位牛人,会试第一的举人出身,又是王学门人。在东南把自己所著兵书给了戚继光一本,这才有了天下无敌的浙兵(戚家军)。
  和下棋一样,顺序很重要。要是没有武力保障,开放口岸,正常贸易毫无意义。
  在胡宗宪励精图治下,抗倭的局面一点点发生改观。
  嘉靖三十九年,岑港之战结束,明军与倭寇之间的胜负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明军不再望风而逃,多少还是能打一两场硬仗的。于是唐顺之上疏,请开三司。
  那时候,正是严嵩与严世番在朝中“一手遮天”的时期。很遗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有关资料已经湮没(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找到)。
  如果没有严嵩的支持,这种有违祖训的事情是不会通过的。
  甚至说支持都是不对的,严嵩对开市泊司这件事的态度是一意孤行的支持。
  于是,嘉靖三十九年,市泊司三司再次开放。
  同年,戚继光训练的义乌兵新鲜出炉。在强大军事压力的压迫下,在三司已经开放的情况下,走私集团面对选择——是继续对抗越大越强的明东南胡宗宪集团,还是交税进行正常贸易。
  走私集团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强硬走私派在随后的一系列打击下(详情见戚继光传——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鸡飞狗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