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空留史册说经年 / 第二章

第二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不过像是二甲第二名的庶吉士,严嵩在家乡早已闻名遐迩。
  严嵩回到老家后便在在钤山之麓修建堂舍,取名“钤山堂”,过起了隐居生活,在士林之中颇有清名。
  正德七年袁州府知府姚汀开局修志,请严嵩为总纂。不久姚汀又以事去。
  第二年,徐琏继任知府。到职后,徐琏即飞函请严嵩继续纂府志。正德九年严嵩任总纂,因为这年为甲戌年,故人们称之为甲戌志,后世又称为《正德袁州府志》。
  期间朝廷多次要授予严嵩官职,但都被他拒绝了。而严嵩的理由极为高大上——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这是史上大奸臣严嵩说的?开玩笑吧。
  有人说,这时候的严嵩如少年般正直,不阿。可是事实真相真的如此么?
  奸人当道,奸人是谁?
  刘瑾?刘瑾在正德五年就被杀了,那时候严嵩守孝三年的时间都还没满。
  焦芳?刘瑾倒了,焦芳也致仕了。
  是钱宁、江彬等人么?他们相互争斗,后来直到严嵩再次出山时,江彬依旧权倾天下,真正被干掉是在正德驾崩之后的事情了。
  而严嵩等了七、八年,他绝对不是因为那句冠冕堂皇的奸人当道。
  回到家乡,悠闲读书,远离纷争,并没有让严嵩清心寡欲,反而点燃了他心头的那堆叫做野心的大火。
  他在观察,他在等待。他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自己老师的召唤。
  正德十年,已经成为首辅的杨廷和丁忧回家。他前脚刚走,明史里最强的兵部尚书之一(另外一个是于谦),明代扶危定难三重臣之一,与于谦、张居正齐名的王琼就开始动手清理杨廷和的势力。
  在杨廷和丁忧的时候王琼还是户部尚书。而王琼在江彬的极力支持下旋即担任兵部尚书,杨廷和力荐的彭泽在与王琼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还是处理边境军事的御史,不在朝廷中枢。
  随着江彬把杨廷和旗下重要人物陆完策反,又帮陆完成为吏部尚书,不到一个月里,六个尚书换了四个,杨廷和一脉势力瞬间冰消瓦解。
  以史为镜,我想这就是张居正宁肯拼个你死我活,宁肯让戚继光亲兵卫队进京,宁肯鱼死网破也不肯丁忧的原因吧。
  那面斗的不亦乐乎,却和严嵩没有丝毫关系。
  严嵩这一年家中出了一件喜事,三十四岁的时候欧阳淑端终于给严家添了一子,他就是后来的小阁老严世番。
  严嵩对严世番可以说是溺爱,他直接称呼严世番的别号东楼,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而严世番继承了严嵩的聪明睿智,甚至还有过之,这让严嵩分外欣喜。
  朝堂中的争斗,愈演愈烈。
  正德十一年,杨廷和虽然丁忧在家,但却老练的展开了自己的反击。六部尚书中自己的势力或被策反,或被清理,杨廷和开始做伏笔。
  杨廷和要做的是在门生故吏中找寻能者,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
  于是,严嵩的机会来了。
  二甲第二名的庶吉士,这样优秀的学生杨廷和这种老狐狸哪里会遗忘。
  虽然严嵩的态度一直不明朗,但此刻杨廷和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于是,正德十一年,严嵩出山。(明史说严嵩在铃山读书十年。)
  不过因为杨廷和势力薄弱的关系,严嵩暂时被安排到翰林院做了一个编修。
  这是通天阶梯的起始阶段,虽然只是编修,但无论是杨廷和、徐阶,还是高拱、张居正,都是从这一步干起来的。
  可以说,杨廷和对严嵩还是很看中的。
  不仅是编修,严嵩还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务,并兼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说杨廷和交给严嵩一个重要的使命——在南京翰林院选择良才,并且在北京选拔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
  可以说杨廷和这时候对严嵩还是很看重的。
  正德十二年,严嵩出任会试同考官。命运不经意之间给了严嵩一个笑脸,那一年夏言中了进士,按照师承来讲,严嵩与夏言有师徒的名分。
  不过那时候夏言还只是一个进士,名次也不高,后来连庶吉士都不是,严嵩当然不会注意到这个“小”人物。
  闲了一段时间,在正德十三年的时候,杨廷和回到朝中,以他的卓越能力,很快便重新取得优势,又一次成为首辅。
  严嵩即将踏上青云之路。
  因为严嵩在这段时间勤勤恳恳,所以颇得杨廷和的重视。在担任首辅后,杨廷和便派严嵩去刷荣誉值,估计回来就要大肆提拔了。
  干什么呢?严嵩被派到江西宣读圣旨。
  这可是一个苦差事,辣么远。不过这是最简单无脑积累荣誉值的办法。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任务,谁也想不到竟然出了天大的篓子。
  一路颠簸也就算了,在严嵩赶回来的路上正好赶上一件大事——宁王叛乱!
  这都是什么事儿……我想那时候的严嵩肯定很无奈。
  杨廷和在与王琼的斗争中渐渐占了上风,虽然王琼有江彬的支持,但在三朝老臣杨廷和深厚的政治智慧前,却无碍大局,局面被杨廷和一点点的扳了回来。
  眼看着严嵩前途一片大好,可这时候宁王竟然叛了。
  在京城住了几年,严嵩也知道宁王收买了文武百官,包括自己的老师杨廷和。
  其实宁王叛乱也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那时候整个北京没有接受宁王贿赂的人极少,兵部尚书王琼就是其一。而正是王琼百般无奈之下派王阳明去了江西,防备宁王叛乱。
  王琼是欣赏王阳明,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阻挠下,也没办法大肆调动兵力,只能先手把王阳明一人派了去。
  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人们把筹码都压在宁王身上,他没有任何失败的理由。
  严嵩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谨慎的他停住回京的步伐,像在铃山一样,再一次等待。
  他害怕出现万一,可是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他所担心的万一最后还是发生了。
  宁王准备了十几年的叛乱,被王阳明提弱卒轻易剿灭。待到宁王束手就擒的时候,宁王叛乱的邸报刚到北京,文武百官乱成一团。
  严嵩距离江西比较近,近似于亲眼目睹这一切。于是严嵩慌了!
  自己的等待,要的不是这个结局!
  王阳明是王琼的人,而王琼则是杨廷和的死敌!宁王被王阳明活捉,就宁王那厮,慌乱之间会说出多少内幕?!
  不能回北京了!知道宁王兵败的消息后,严嵩只迟疑了一息,就拿定主意,告假回家。
  原本明朗的前途再一次变得混沌起来。
  我想这时候的严嵩心理阴影面积巨大,无法计算。
  事后看,严嵩看明白当时的局面,却看不到更远,无法预知未来,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当时的他没想到自己老师是那么的老练很辣,在如此逆境下竟然逆转乾坤。
  当严嵩得知武宗不顾文官集团的阻拦,硬生生廷杖杀了十多人,“一意孤行”的带着兵马去了江西的时候,我想严嵩的内心是庆幸的。
  武宗南巡平叛的路上,召见了王阳明,随后去了杨一清的府邸,住了几天。
  得知此事后,严嵩心如死灰,放弃了观察局面的侥幸想法,在这一瞬间,严嵩甚至有了远遁深山老林的念头。
  为什么呢?
  召见王阳明,宁王的那些秘密会留得住?严嵩并没有这种侥幸的想法。
  既然如此,那么去杨一清府上住了几天这种事情就值得深思了。
  杨一清是谁?灭掉大太监刘瑾的人!而且在自己老师杨廷和回乡丁忧的时候被武宗诏入内阁。只是随着杨廷和的王者归来,杨一清被排挤出内阁,杨一清请求致仕归乡,与焦山寺僧妙福禅师为友。
  这人有人脉,有资历,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更是与杨廷和有罅。武宗和他促膝长谈三日三夜,是要做什么?用膝盖想都知道。
  严嵩心里透亮,这回老师杨廷和完蛋了。
  于是他立马就回了老家,心里暗自庆幸,幸好自己等待了一段时间,没有急着回到北京。还好自己只是一个翰林,没有被老师提拔起来。要真的东窗事发,自己也只是一个从犯,大不了去戍边,估计不会被灭九族。
  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严嵩在一次于铃山等待朝中龙争虎斗的结局。
  可是接下斗争的激烈程度,让严嵩目瞪口呆。
  武宗在快园钓鱼不慎落水一次,后来那水池就改名浴龙池了。这次武宗没事儿,然后回程的时候竟然又出事儿了!
  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逾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
  第一次落水可以说是意外,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武宗身边的太监会加倍小心谨慎,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可是相隔极短的时间,武宗竟然再次落水!
  严嵩猜测,这应该是老师出手了,两股或者是三股势力之间的交手正式开始。但这种事情,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说,严嵩也只是猜测而已。
  不过老师杨廷和到底是垂死挣扎还是要惊天逆转,严嵩也不知道。
  之后的故事精彩,但和严嵩无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