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明日边缘之伐清 / 第二十一章 清军布署

第二十一章 清军布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创世发了一本新书《大唐第一全能纨绔》,跪请大家转到创世支持一下。虽有直通车,但起点的点击和推荐那边不显示,交流起来也不方便。
  http://chuangshi.qq.com/bk/ls/23825304.html
  ***************************************************************************************
  比如朝贡,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中国历朝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
  所以,中国在朝贡中获得的实质上的利益非常少,甚至是倒贴。而各藩属国,却总是愿意来华朝贡,以少换多。
  当然,窦英现在也管不着朝廷会如何“打肿脸充胖子”,他只知道从暹罗得到援助,能大大加快反攻的进程,能更有利地维系民心士气。
  而对于这批火枪,窦英却是十分欣喜,立刻把原来训练鸟铳的火枪兵进行了扩充。通过以老带新,使火枪兵达到了五千余人。
  这五千多火枪手除装备了一千多支西式火绳枪,五百多支国产鸟铳外。每个士兵还携带腰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木盾,具有一定的近身战能力。
  给火枪配上刺刀,显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依工坊现在的生产水平,刺刀的研制打造就只能往后拖延,给更重要的军备物资的生产让路了。
  当然,窦英已经把火枪加刺刀的设想交给了工坊,只等着人手增加,制造力提高之后,便会自行生产。
  这个设想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简单的套筒式便可以。唯一制约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还是标准化问题,这把刺刀在这支枪上合用,到了别的枪上,可能就需要调整修理。
  虽然窦英已经在工坊实行了标准化的流程,但局限于当时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做到十分精细。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了。
  本来窦英是想在一个月内整军经武,然后便开始实施反攻。但事情远比他想的要难要多,再加上帮助老百姓春耕,反攻时间也只能向后再拖延半个月,才能生产囤积出足够作战的物资。
  到那个时候,钱财也花得差不多,也不得不展开行动,以期望得到更大的地盘,更多的兵源,更多的物资和财富了。
  所以,当窦英得到清军的大致布署情报后,更坚定了反攻的决心,以及获胜的信心。
  吴三桂在云南的军事布署与历史上相差不多,在历史上也确实很有效,也就是说,清军的布署在总体上是没毛病的。
  原任辰常总兵官左都督杨明遇,为镇守云南永昌(保山)、顺宁(凤庆)等处总兵官,辖兵八千;
  云南团练火器总兵官王永祚,为镇守云南大理、鹤庆(今仍名)、丽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北(永胜)等处总兵官,辖兵七千;
  原任经略洪承畴右标提督总兵官、左都督张勇,为镇守云南蒙化、景东、镇沅等处总兵官,辖兵一万;
  原任湖广左路总兵官、右都督张国柱,为镇守云南临安(建水)、元江(今仍名)、广西州(沪西)等处总兵官,辖兵一万;
  原任湖广中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阎镇,为镇守云南广南,罗平(今仍名)等处总兵官;
  祁阳总兵官、都督佥事刘文进,为云南曲靖、寻甸、武定、沾益等处总兵官。
  除了这几个地方总兵官外,吴三桂还向清廷上奏,请设援剿四镇,准备在军事组织上安设重要将领作为一个方面的统帅。
  在吴三桂的计划中,这援剿四镇分别为:
  云南援剿前镇总兵官,以副将王景充任,驻兵武定府;
  云南援剿左镇总兵官,以四川左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沈应时充任,驻兵曲靖府;
  云南援剿右镇总兵官,以湖广益阳总兵官、署都督同知王辅臣充任,驻兵洱海卫,即云南县(祥云);
  云南援剿后镇总兵官,以都督同知王屏藩充任,驻兵楚雄府。
  各镇的军事建制,在总兵官之下,设左、中、右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十二员,计有骑兵六百、步兵一千五百、守兵九百,共三千人马。
  这四镇相当于后世的四大军区,其总兵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直接隶属于吴三桂,是吴三桂的嫡系部队。
  当然,窦英得到的情报不可能如此详细,但也够他仔细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沙盘上清军的布防一目了然,看似防备周全,既有各城各地的守军,又有四镇机动,可增援各地。
  但窦英却从中看到了机会,并制定出反攻计划,且不断地加以完善。
  首攻永昌是没有疑问的,根据守将和驻兵,窦英判断出敌人将以坚城为恃,且在整个云南的防御体系中并不是重中之重。
  很显然,吴三桂盯着的重点地区是监国太子和晋赵二王所在的普洱,以及云南土司的最强者——元江那嵩。
  尽管窦英斩郡王、杀贝勒,两伏磨盘山、奇袭永昌城,堪称明军接连战败的唯一亮点。
  但吴三桂也不是小瞧了他,而是正常的思维。他认为窦英虽然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却对攻城作战并没有什么办法。
  只要能在坚城下拖住反攻的明军,不用多,有个十天半个月,周边的清军便能增援而来。
  而凭守城的五六千清军,只要粮草充足,不出内奸,哪怕是有两三万明军也足以抵挡。这在当时,确实是再正常不过的军事常识。
  况且,连遭失败的明军在重武器上可谓是损失殆尽。别说攻城用的红夷大炮了,便是小型的虎蹲炮,也是极少。
  而这个考量,也是吴三桂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论。
  这么看来,吴三桂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分析判断也是正确。唯一的疏漏,便是不知道窦英是穿越者,有着几百年后才大放异彩的破城之术。
  在沙盘上按照搜集来的情报,标记好敌人的大致兵力布署后,窦英才起身看了看,满意地点头,又对军情赞画柳大洪赞道:“多亏柳赞画广加联络,才获得如此详细的敌情。此番反攻获胜,柳赞画当为首功。”
热门推荐